护生职业防护的干预路径

护生职业防护的干预路径

 

随着各种高新诊疗技术的广泛使用,职业危害是护理人员共同面对的严峻问题,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临床一线护士的职业危害以及自我防护问题。但文献[1]显示,我国护理学者们对实习护生职业危害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通过调查护生职业危害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护生职业防护的干预方法,为减少护生职业危害的发生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单纯随机数字法抽取2010年5月~2011年5月在我院实习280名护生作为观察组,其中,男5名,女275名,年龄17~24岁,平均(21.40±3.71)岁。所有护生均进行科室轮转实习。将2009年5月~2010年4月在我院实习的288名护生作为对照组,其中,男6名,女282名,年龄17~25岁,平均(22.68±4.19)岁。两组护生性别、年龄、实习所轮转科室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全日制护理专业学生;能够较好配合研究;思维能力、情绪状态均正常;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成人教育以及非经过国家高等教育统考入学的护理专业学生;在回收的问卷中,缺失值大于10%者。   1.2调查方法   自制调查问卷:(1)护生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民族;(2)职业危害现状,分为机械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心理性危害五方面;(3)护生职业防护知晓率;(4)护生职业的自我防护行为,共12道题,每道题均有“每次都这样”;“常常这样”;“很少这样”;“从来都没有”4个等级,分别授予4分、3分、2分和1分。对照组实施传统的实习生管理模式,观察组制定有效职业防护措施。以匿名方式分别在2010,2011年护生实习结束后发放调查问卷,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工作人员向同学们解释调查目的、意义,问卷填写方法以及注意事项,20min内独立填完问卷。对照组发放问卷294份,回收290份,剔除无效问卷2份,有效回收率96.32%;观察组发放问卷286份,回收有效问卷283份,剔除无效问卷3份,有效回收率97.90%。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数据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结果(表1~3)   3讨论   3.1护生职业危害现状分析   本文通过调查显示,护生职业危害现状中以机械性危害发生率排在首位,机械性危害包括针类刺伤、安瓿割伤、刀、剪损伤以及其他利器损伤。实习期间护生有较多的护理技术操作机会,常常会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如果在使用注射器、刀箭等锐器时没有做好自我防护,不慎被患者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则极有可能感染血源性疾病。其他职业性危害发生率依次是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心理性危害和物理性危害。护生职业危害发生率高是由于护生接触临床时间短、工作环境生疏、年龄较小、经验缺乏、技术不熟练、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再加上缺乏职业防护措施知识,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使其在工作过程中更容易受到伤害[2]。近年来,诸如艾滋病、梅毒、乙肝、丙肝等各类传染病逐渐上升,护理人员职业危害性也不断增加。护生如果遭受具有传染性疾病患者针头刺伤,就极有可能感染某种传染病,因此,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避免职业危害显得非常重要。   3.2职业危害干预措施   3.2.1职业安全培训。把职业安全教育作为护生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实习中不定期进行护生职业危害与防护相关知识培训,讲解有关的法律法规、预防和控制感染的重要性及自我防护知识,使护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2.2制订《职业防护应知应会内容》。我们将职业防护的相关知识纳入医务人员应知应会内容,各科备存,方便同学们随时进行学习。   3.2.3规范操作流程。制定各项护理操作规程,提高护生的操作技术熟练程度。带教老师在护生带教中做到放手不放眼,提醒容易发生职业危害的环节,教会护生自我防护方法,如禁止将针帽回套在已经使用过的针头上,不能直接用手分离注射器针头与针筒,处理使用过的针头时要小心谨慎,从而降低针刺伤发生率。   3.2.4强化自我防护技能培训。对一些基本防护技能,如:六步洗手法、戴手套、穿脱隔离衣等,全院进行正规操作的示教。重点科室对防护面罩和防护目镜的使用法,由科室带教老师考核,做到防护技能人人过关。   3.2.5完善防护设施、提供防护用品。积极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督促科室提供必需的防护设备、用物,如锐器盒、防护目镜及面罩、安全型针具等保护性器具。努力改善硬件设施,如改装感应式或脚踏式水龙头,使用快速手消毒液等,有效避免护生遭受职业危害。   3.2.6专人督导监控。建立职业危害上报制度,对全院实习护生职业危害的发生情况进行全面监测,及时分析危险因素,并在带教老师会议上进行讲评。   3.3职业防护干预效果分析   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多种多样,是一个连续性、不间断的漫长过程,本文通过职业安全培训、制订职业防护内容、规范操作流程、完善防护设施、提供防护用品以及专人督导监控等提高护生的职业防护能力。同时,带教老师应随时做好教育工作,灌输“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以及分泌物等均有可能存在传染物质”这一理念,促使护生在工作中养成良好习惯,自觉采取防护措施[3]。有学者通过临床调查研究[2]得出,通过一系列的健康教育措施,可以明显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水平,大大降低职业危害发生率。本文调查也显示,通过采取有效职业危害干预措施,观察组护生对职业防护知识的知晓率和自我防护行为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可见,本研究采取的干预措施对于提高护生职业防护知识水平、转变态度以至使其行为发生变化均起到一定作用。#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