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营养学教学创新策略

植物营养学教学创新策略

作者:武美燕 单位:长江大学农学院

1《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安排不太合理。由于“一村一大”学习特点不同于普通本科学生,因此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目前所用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和本科学生相同,无法和“一村一大”同学的学习特点相适应。

(2)教学内容陈旧。目前传统教材上某些肥料生产工艺及原理,都是上世纪的生产工艺,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同时教材上的内容,理论知识多,联系农业生产实践的内容较少。

(3)实践环节薄弱。在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总学时为48,其中理论学时为38,实验学时为10。由于该门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针对“一村一名大学生”实践经验丰富的特点,应适当增加实验课时,一方面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还可以把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的结合,加强其动手能力。

(4)考核方法不够合理。原有教学大纲中,该门课程考核方式为考查,其中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包括实验和到课率)。很多同学平时很少上课,但考试成绩达到75分以上按照比例也能通过。

2“一村一大”《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

(1)优化教学内容。由于“一村一大”学生没有学习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的内容也是知之甚少,因此,在植物营养学的授课过程中应减少植物营养原理方面的内容,如第一章中讲到的根系对养分的吸收机理、养分的运输等。应加强植物营养诊断以及肥料方面的内容,如大量、中量、微量营养元素缺乏症状诊断及肥料的施用技术等。

(2)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互动式课堂讨论的方法来提高面授课程效率。所谓小组讨论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其实质就是以小组为组织形式,借助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完成特定的任务。讨论的过程重在交流,一般先是通过交流找出个体之间的差异,后经过讨论达成集体共识;讨论的过程又重在合作,通过小组学习,弥补个体在思维、精力、时间和学习方式上的局限性,发挥集体的力量,变“势单力薄”为“人多智广”[3]。例如,在讲授如何合理利用氮肥这个知识点时,依据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教师给出我国氮肥利用率只有30%~40%,其余部分损失了,造成很大的环境问题,如何提高氮肥利用率?先进行小组内部讨论,再进行组间交流。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给予引导,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如何提高氮肥利用率这个中心话题,最后师生共同对该问题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建构师生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所在,以便及时解决。

(3)加强实践环节。首先,在教学中结合生产实际讲授理论知识。如讲解植物硼素营养时,依据我国不同土壤有效硼含量状况,结合“一村一大”同学的家乡土壤进行重点讲解,讲解缺硼会造成油菜花而不实,以及施用硼肥的效果;讲解植物的钾素营养时,结合作物钾肥对作物品质的影响机理讲解作物氮素营养时,结合氮肥在土壤中的转化及氮肥的有效施用。在实验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应该编写配套的实验指导书,使实验内容更加适合“一村一名大学生”的特点,提高教学质量。

(4)改革考核方式。《植物营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应把考核学生应用知识进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作为重点,使其更适合“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学习特点。考核内容应加大实验及平时成绩的比例,如卷面考试占50%,实验考核占30%(包括实验的实际操作、管理、报告等全部过程)、平时成绩占20%。3结语综上所述,针对“一村一名大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环节以及改革考核方式等,充分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更好的发挥特长,更快的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生产的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