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生物安全系统的策略

健全生物安全系统的策略

作者:傅汝伦 单位:重庆市綦江区万东镇农业服务中心

生物安全在畜牧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当前,生物安全已经涉及到人和动物的生存与健康,养殖业的生物安全是全球生物安全链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众所周知,疾病是影响畜禽生产性能和限制畜牧业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后,新的畜禽疾病不断出现,同时多病原体的混合感染亦日趋普遍,依传统方式通过药物来控制疾病变得越来越困难,效果越来越差,费用也越来越高,所以规模养殖场自觉执行一套严格的生物安全制度就显得更加迫切,并通过综合控制实现预期目的——最大限度地防止疾病传入和在畜牧场内发生与传播。因为生物安全的制定是根据传染病的3个重要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来制定的,并且生物安全体系已经和药物防治、疫苗接种等共同组成了疫病控制的三角形体系,所以在实际畜牧生产中应用生物安全措施,可以达到尽可能减少引入致病性病原的可能性,并且从现有环境中去除病原体,为药物治疗和疫苗接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应用环境,防止畜禽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保证畜禽的生产安全性及畜禽产品的安全性,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总之,生物安全是规模养殖场目前乃至今后最有效、最经济的控制疫病发生和传播的根本保障。

当前规模养殖场在生物安全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观念纵观现实,许多规模场至今仍按传统方式进行饲养管理,一直认为养殖场要做的防控措施就是消毒和打防疫针,头脑中根本没有生物安全的观念。举个简单的例子,笔者了解到某奶牛养殖小区,其车辆消毒池并未设在大门口,而是建在了入场50m远的位置,已基本丧失了阻击外来病原侵入的第一屏障功能。类似的明显错误,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也有极个别情况,将养殖场直接设在屠宰加工场内,其卫生防疫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又比如,按照《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的规定,规模养殖场必须要有相对独立的患病动物隔离观察室,但事实上多数养殖场直接就把养殖栋舍中的个别空圈当做病畜隔离治疗间使用,经常导致疫情传播等不良后果。总而言之,对规模场来讲,健全生物安全制度已经到了迫不急待、非抓不可的地步。

2意识淡薄有的场主对生物安全有一定了解,但对生物安全制度在畜牧生产中的重要性却持怀疑态度,片面认为养殖场只要不从外面乱引种,抓好场内消毒与免疫工作,有病才治,不让外人入场就差不多了,而对发病控制、生物防疫等重要环节没看上眼,并没有把生物安全制度作为规模场的头等大事来抓牢抓实。有的场主为图方便、少开支,直接把养殖场建在主要交通干线旁边,而且也未设置任何防疫屏障。又如,有个别家禽养殖场主为增加收入,利用空余时间到别的家禽宰杀点从事兼职服务。另外,也有少数业主在1个养殖场内从事不同畜禽类别的混合养殖,如猪鸡混养、鸭鸽混养等。种种情况,不一而足。很明显,这类养殖场依然存在很大风险,一旦发生疫情,片面执行生物安全制度往往会导致规模场难以挽回的损失。

3投机取巧从现实来看,类似情况还比较普遍。例如,有的养殖业主为了节省投资,直接把养殖场建在河滩上,或者就建在自己住房的底层或下面,也有相当部份养殖场是直接建在居民住宅区内。再如,绝大多数规模场都没有修建单独的围墙作为必须的生物隔离措施,往往是直接就将圈舍的外墙当作隔离设施。实际上,通过上述生物安全制度的阐述,可以看出很多规模场不仅非常欠缺生物安全措施,而且严重违背了《动物防疫法》、《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的有关规定。殊不知,一旦发生疫病则难逃厄运,甚至导致大型养殖场的覆灭。

规模养殖场健全和完善生物安全体系的建议

养殖场应当依据《动物防疫法》和《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的要求,切实抓好生物安全体系规范健全工作。

1畜禽养殖场的选址与建设

总的来说,场址的选择必须符合公共卫生安全和兽医卫生防疫要求。然而,一些养殖场由于选址不当、场内布局不合理及舍内外环境控制不好,造成疾病屡屡发生,损失惨重。所以,科学建造养殖场能带来无形的效益。

场址的选择(1)符合当地城镇建设综合规范和环保功能区划要求,应远离铁路、城市规划区、畜产品加工厂、化工厂1000m以上,距离公路、学校、居民区500m以上,安全和水源无污染的位置;(2)养殖场应建在高燥、排水良好、背风向阳、空气流通舒畅的位置上,畜禽舍最好从北朝南或坐西北朝东南;(3)要有充足的水电、交通方便,符合三通的要求。

养殖场主体布局养殖场周围应有围墙或其他有效屏障,内部布局符合动物防疫条件要求。有条件的推行办公区、生活区与生产区异地建设的布局,这样有利于信息交流、生活便利和养殖场安全。没有条件的养殖场也必须做到分设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粪尿堆贮处理区和病畜隔离区,各区之间相互隔离。

场内畜禽舍的布局(1)养殖场内部各生产区之间要有一定距离的缓冲防疫隔离带;(2)四周需砌围墙或绿色隔离带与外界隔离,有条件的做一个防疫沟;(3)生产区门口设有消毒池,生产区外应配有检疫隔离间和解剖室;(4)生产区应位于办公区和生活区的下风向;(5)场内道路布局合理,净道和污道严格分开,防止交叉感染;(6)各个区尽量做到全进全出,便于空栏消毒;(7)生产区按各个生产环节进行合理的细分,如猪场生产区由上风向到下风向,各段依次安排为配种—妊娠—产房—仔培—育肥—出猪台。

2畜禽养殖场管理制度

入场人员管理制度(1)养殖场严禁外来人员进入生产区,到场人员需做好登记,以便追踪来宾和他们的接触史;(2)不准接触和携带染疫的相关物品;(3)不准养殖其他类动物;(4)饲养员进入畜禽舍需进行沐浴、换衣、消毒方可进入。所有车辆进入畜禽舍必须经过消毒池消毒后方可进入;(5)在场技术员严禁对外服务;(6)管理人员进入生产区前应沐浴、穿好工作服和戴好工作帽,更换鞋子方可进入;(7)凡涉及到公共卫生安全领域,如奶牛饲管人员,必须持有健康证并参加年检。

饲料安全管理制度(1)采用无病原污染的原料加工饲料;(2)配制全价配合饲料;(3)采用新鲜、优质、不发霉、不变质的配合饲料;(4)不得使用禁用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

生产安全管理制度(1)严格执行动物检疫申报制度,出售或迁移畜禽,应提前向当地乡镇(街道)畜牧兽站或其动物报检点进行检疫申报,并取得合法动物检疫合格证明;(2)实行全进全出制,严禁出栏的畜禽再运回场内,防止带入其他疾病;(3)坚持自繁自养,采用繁殖、培育和育成分开的分点生产模式;(4)外来畜禽必须隔离1个潜伏期以上时间,一般要求在1个月以上,经检疫合格后,再在每群畜禽中混入1头(只)本场畜禽,使外来的畜禽适应本场的微生物群体后,再放入正式饲养栏或圈;(5)不同的品种、批次、日龄的畜禽禁止混养。#p#分页标题#e#

3科学的疫病防控体系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要做到头头免疫,防止免疫空白,并健全有关免疫、养殖档案,使全场畜禽保持较高的抗体水平,常年处于有效免疫期内,避免疫苗注射的盲目性。

提高疾病监测,做好疾病防控要加强疫病监测水平,提高检疫技术,使检疫方法逐步达到简便、快速、准确、敏感、廉价和自动化要求。利用畜禽疾病有效控制理论,坚持净化疫病,逐步建立无规定疫病养殖场。同时,及时做好病畜治疗工作。4.3.3强化隔离意识,控制疫病扩散完善动物疫情报告制度,业主应当按照规定要求,及时向当地乡镇(街道)畜牧兽医站报告本场突发动物疫情,并按月上报本场动物发病死亡情况。在发生疫病或受疫情威胁时,及时宣传自卫封锁,隔离畜禽舍,淘汰处理病畜禽须严格遵守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16548-2006),并采取紧急防疫措施在舍内严禁解剖病死畜禽,一旦发生传染病,场内各类畜禽禁止出场,防止疫源扩散,以达到控制疫病流行的目的。

4严格的消毒制度

养殖场疫病的发生与消毒水平及消毒效果是密不可分的。因此,重视消毒灭原工作,既可用很小的投入换取很大的回报,也是构建生物安全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养殖场必须自觉树立“抓好消毒灭原工作,就是抓好畜牧业安全发展”的理念。消毒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门口设立消毒池,旁边建有人员消毒设施,进入生产区入口处再设立消毒池;(2)全场大环境每周消毒1次,走道及场内主要道路每周消毒2次;(3)空栏后需清洗干净、全面消毒、通风空一段时间后,再消毒方可重新养殖;(4)不要长期使用同一种消毒药物,要做到定期更换,防止产生抗药性,影响消毒效果。(5)认真做好带畜(禽)消毒、饮水消毒及圈舍空气消毒等有关细节工作。

5建立健全养殖场的治污机制

规模养殖场的禽畜粪便和污水随意排放,严重污染了周围环境,也极大地威胁着禽畜饲养业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养殖场本身的卫生防疫,降低了畜产品的质量。因此,规模养殖场应遵循循环经济的3化(即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建立完善粪便处理措施和污水处理机制,进行无废物无污染的畜牧业生产,实现畜牧业的快速、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关于加快实施生物安全制度的特别强调

(1)生物安全体系的中心思想是严格的隔离、消毒和防疫,其关键控制点在于对人和环境的控制,建立起防止病原侵入的多层屏障,着重从消除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的角度来开展各项防控工作,使动物生长、生产都始终处于最佳状态的生产体系。(2)构建养殖场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是一个涉及面广、贯穿养殖全过程的系统工程,必须务实,切忌形式主义和片面理解。实践证明,只有在多维立体防控、常抓不懈的过程中,生物安全体系的巨大效果才会显现出来。(3)虽然目前大多数规模场在健全和完善生物安全制度的路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困难也不小,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广大畜牧生产者对生物安全的深刻领会和自觉运用,必将给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