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教学水平的有效办法

加强教学水平的有效办法

作者:靳娟 夏云 邹宇华 揭建旺 单位:广东药学院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系

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规律,从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上探讨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一门学科。它综合了生物医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及成就,为了解决社会生产实践和医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需要多学科的理论、方法、知识和技术的交叉、融合。但是,长期以来社会医学的教学难以摆脱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普遍反映内容繁杂、抽象,难以理解,未能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目标。而案例教学是指把案例引入课堂,以实例的形式向学生提供若干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以其独特的理念与教学模式,在法学、管理学、医学等领域的教育教学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1]。同时,案例教学突出学生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都符合当前我校培养应用性人才目标的要求。也有其他院校的教学实践经验表明案例教学法适合应用在社会医学教学中[2]。针对这些情况,我们也尝试在社会医学本科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并对两年来的经验及不足进行总结。

1案例教学实施的经验

1案例教学实施的经验

1.1运用案例的时机要适当能否抓住有利的教学时机运用案例是案例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环节[3]。根据我们实施案例教学的经验,总结案例教学在应用中的分类。

1.1.1引入式在介绍新的内容之前,如果应用一些典型案例引入,往往给学生带来强烈兴趣,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比如,在讲授医学模式这一内容时,一开课就引入一个案例:一名男性患者死于肺癌,医生认为其病因是吸烟过多,但其根本原因不在于吸烟,因为患者吸烟是由神经质引起,神经质则由家庭冲突、夫妻不和引起,而导致家庭冲突、夫妻不和的根本原因是三代五口同住一室,住房太窄才引起家庭经常发生冲突。其生物学诊断是肺癌,心理学诊断是神经质,社会学诊断是住房拥挤[4]。通过这个案例再从影响该患者健康的因素入手,逐步分析传统生物医学病因观的局限性,引入现代医学模式的概念。这个案例的运用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医学模式的兴趣,而且使学生通过案例初探了不同医学模式对医学及卫生事业发展的影响。

1.1.2穿插式即在教学重点难点时使用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掌握重点内容。社会医学课程中的教学难点往往都是些知识性、理论性、抽象性很强的概念或观点,教师如果还采用过去单纯说理、告知的教学方法来突破教学难点,其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如果这个时候能够恰当地运用典型案例,就可实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比如,在讲授社会因素与健康这一内容时,为了突出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等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这一难点,可先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大量事实数据,再自己得出结论,进而探讨每种社会因素又会从哪些方面影响健康以及如何影响健康。这样学生不仅在浓厚的兴趣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各种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教师也轻而易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功效。

1.1.3讨论式社会医学的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以外,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社会医学的理论知识体系,把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判断能力,以实现知识、能力、思维三者的高度统一。运用典型案例来展示社会医学的思维方式,给学生做出示范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比如,在讲授卫生服务研究这一内容时,在理论内容结束后,选取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这个典型事例,结合实际数据加深学生对卫生服务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意义的理解,并可截取部分资料由学生进行分析,根据现有知识对分析出的数据信息进行讨论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2创新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实施多方位考核办法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实效性,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同步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采用学习过程和学习目标相结合的综合性考核方法,突出能力考核,具体操作如下。

1.2.1考核方式为使学生重视平时的课程讨论和知识积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课程的总成绩由平时学习考核和期末考试两部分形成,平时考核比例加大。总成绩=平时考核成绩(50分)+期末考试成绩(50分)。

1.2.2平时考核成绩的形成平时考核成绩由平时学习表现、课堂综合测试、项目创新设计三部分形成。平时考核成绩(50分)=平时学习表现(考勤、平时课堂表现)(20分)+课堂综合测试(10分)+项目创新设计(20分)。平时学习表现部分指考勤和平时课堂表现。首先考勤占10分:每旷课1次扣1分,扣满10分为止,取消期末考试资格;平时课堂表现占10分:课堂积极发言每次得0.5分,正确回答问题每次得0.5分,以10分为上限。课堂综合测试共2次,学生按要求完成课堂测试任务并提交,每次5分。项目创新设计要求学生分小组设计并实施完成一次项目调查,根据项目设计、实施、结果和调查报告的撰写综合评价给分。

1.2.3期末考试的形式主要对社会医学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给予考查。在期末考试中我们采用大题量、多题型的出题形式,重点考核学生的知识全面性及灵活性。在整个案例教学中,课堂上穿插案例,要求学生现场讨论,课堂作业及课下创新项目设计都要求学生不仅要综合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还要求学生课外查阅大量资料加以分析判断,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实施中的问题

案例教学在社会医学的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案例教学不仅是在课程中穿插几个案例,案例教学作为一项教学改革也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投入才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总结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的不足如下。

2.1教学案例的更新完善本学期采用《社会医学(案例版)》教材,书中对案例编选、引导分析和学生讨论等环节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编排,初步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社会医学课程案例教学体系。但是,受到教材出版的时效限制,在教学过程中,仍应注意精心添加具有时代性、贴近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的典型案例。建议可在每学期开学初由授课教师集体备课及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取近期社会及学生关注的热点,以便及时对教学案例进行修订。#p#分页标题#e#

2.2师资队伍建设案例教学法不是仅仅列出几个案例,让学生回答几个问题,教师再评析一番。首先,教学案例的收集和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大大增加了教师工作量,因此必须扩大社会医学教学团队,增加投入,提供财力和物力的保障。其次,案例教学对教师素质要求很高,教师必须具备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操作的综合运用能力,具有较强的课堂驾御能力,能够始终把握住案例讨论的主题,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有投入教学方法改革的自觉性和热情,这都要求必须加强师资培训。最后,收集、编写符合要求的高质量的案例,正确选题,选择适合教学目的和学生水平层次案例,并能够明确案例讨论的主题,这些都需要加强教师集体备课。

2.3教学条件

2.3.1学生条件社会医学的教学对象一般要求是大学高年级的学生,只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之后,才可能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积极的讨论[5]。同时实施案例教学就是要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如果学生数量过多的话,即使实施案例教学,授课教师也无法有效地与众多的学生进行沟通。所以,就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看,班级规模适宜控制在30-50人,其中40人左右的学生是最佳的规模[6]。

2.3.2教室的布局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传统理论教学的教室,桌椅固定,学生一排排就坐,这很难实现案例教学要求的流畅的双向沟通[6]。我们认为,最好有专门为案例教学设计的专用教室,教室的桌椅应当是可移动的,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座位可以布局成圆形或者按小组布局。教室应具备计算机及投影仪等相关的设备。

总之,社会医学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锻炼学生学会思考和表达。学生需要的不仅是理论知识,更需要能够活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赋予学生思考的权利,发展个人的决策能力及信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社会医学案例教学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师条件、学生条件和教室条件,以及有相应的制度保证之后,才能实施行之有效的案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