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论文范例

皮肤科论文

皮肤科论文范文1

1.1临床资料

选择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2010年6月—2013年6月肥胖患者共400例。将2010年6月—2012年5月采用传统缝合皮肤切口处理的肥胖患者240例作为对照组;2012年6月—2013年6月采用腹部切口皮下负压引流改良缝合的肥胖患者16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年龄22~60岁,平均(42.4±11.6)岁,腹部切口皮下脂肪层厚度3~14cm,平均(7.3±3.5)cm;观察组年龄22~59岁,平均(42.6±11.5)岁,腹部切口皮下脂肪层厚度3~15cm,平均(7.2±3.7)cm。

1.2纳入标准

①下腹部切口皮下脂肪层厚度≥3cm;②术前排除高血压、糖尿病、肾病及重度贫血等合并症;③手术切口均为下腹部纵形切口。

1.3手术方式

观察组手术方式:剖宫产术116例,经腹子宫次全切除12例,经腹全子宫切除20例,广泛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12例。对照组手术方式:剖宫产术172例,经腹子宫次全切除28例,经腹全子宫切除28例,广泛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12例。

1.4皮肤切口缝合方法

2组患者手术切口均以生理盐水冲洗,将脱落的脂肪组织冲洗掉,间断缝合腹膜、筋膜层后,脂肪层彻底止血。在处理切口脂肪层时,均注意对脂肪组织的保护。对照组采用传统缝合皮肤切口处理方法:切口脂肪层1号丝线缝合、皮肤层4-0可吸收线皮内缝合。观察组采用腹部切口皮下负压引流改良缝合的方法:间断缝合腹膜、筋膜层后,在切口脂肪层置多孔硅胶负压引流管,置入长度与切口等长(图1,见封三),引流管另一端自切口最低点穿出,外接负压吸引球。脂肪层不做缝合,4-0可吸收线皮内缝合皮肤层,术后第4天若引流液<5ml,则拔除引流管。术后2组患者均以腹带加压包扎切口。

1.5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判定

①切口表面无脓样分泌物;②切口表面出现油脂样渗出液或淡黄色渗液,切口周围可伴有红肿及压痛;③切口渗出液液涂片镜检有较多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比较

2组患者的年龄、腹部切口皮下脂肪厚度和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12,P=0.832;t=0.303,P=0.762;Z=0.107,P=0.915)。

2.2伤口愈合情况比较

负压引流组的脂肪液化发生率、切口愈合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切口感染率及伤口裂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皮肤科论文范文2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指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是运用最新、最有力的科研信息,指导临床医生采用最适宜的诊断方法、最精确的预后估计和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治疗患者,其核心思想是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都应尽量以客观临床科学研究为依据[1-2]。循证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临床医学模式,对医学的研究和实践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许多临床学科的发展大大受惠于循证医学,皮肤科也不例外。本文就循证医学在皮肤科临床实践中应用的意义、基本方法及几种常见皮肤科疾病临床治疗方法的系统评价做一介绍。

1循证医学用于皮肤科临床实践的意义和基本方法

传统的临床研究,重视诊疗期间某些指标的观察,如并发症发生情况、近期疗效比较等,而易忽视远期疗效的随访。对于治疗效果的评定往往依靠表面的、简单的指标或近期疗效,如实验室检查指标、影像学检查结果的改变等。事实上有些治疗方法虽对上述指标的改善有显著作用,但却使预后恶化、病死率增加。目前很多皮肤疾病的治疗方法尚属于经验性,治疗方法的有效性也众说纷纭,难免会存在不合理性[3]。近10余年来随着循证医学在临床医学实践中的应用,医师的行医模式将逐渐由以经验和推论为基础的经验医学,向客观临床最佳证据的循证医学过渡。加拿大临床流行病学家Sackeet教授将循证医学定义为“医生慎重、准确而且明智地应用目前所能获得的最佳证据来确定患者的治疗措施”[4]。其核心思想是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对患者的医疗决策都应尽量以客观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即根据科学客观的研究结果来选择疾病合适的治疗方案,从而使患者获得最佳的临床预后和生活质量。最有说服力的临床试验证据应来自于国际公认的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以及严格进行的系统分析(systematicreview,SR)或Meta分析(Meta-analysis)[5]。1993年英国牛津正式成立国际Cochrane协作网[6],其目的是为循证医学实践提供可靠的证据及系统评价,这极大地推动了循证医学的迅速发展。

循证医学科学有效地校正了皮肤科学的一些理念,使得皮肤科医生为患者提供更为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案,因此,皮肤科的发展中循证医学起到了重要作用[7]。皮肤科医疗工作者通过深入研究循证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将其观点运用到临床诊疗之中,如在门诊、查房、疾病会诊、病例讨论或学术研究等活动中具体实践循证医学,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及合理要求,发现并提出亟需解决的临床问题,包括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检查数据、预后可能存在的问题等[8],检索相关的医学文献并进行鉴别甄选,获得相关文献资料,即解决问题的证据,对证据进行严格的分析和评价以确保其真实、可靠及有效性,通过综合考虑患者的特点及需求,并结合自身的临床治疗经验,将评价结果应用到临床实践之中,最后还需对这一临床决策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追踪、评价、修正和改进,最终的目的即是尽可能的完善证据并通过此过程提升自身的临床医疗水平和技术[9]。从网上可得到Cochrane图书馆服务,网址是www.cochrane.org。提供皮肤病系统评价的有诺丁汉英国Cochrane中心皮肤病组(CochraneSkinGroup)。循证医学模式能使临床试验的最佳证据直接应用到皮肤病临床决策,通过实践提高临床学术水平,对于皮肤科疾病的日常预防及治疗,改善皮肤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预后、生存质量意义重大[6]。

2皮肤科几种常见病临床治疗方法的系统评价

2.1湿疹常见治疗方法的系统评价

湿疹是常见的、顽固的皮肤科疾病,致病因素有遗传和环境因素,发病多在婴儿期和少年期。糖皮质激素类软膏已长期用于湿疹治疗,但会出现皮肤萎缩等副作用。吡美莫司在临床上常被用来作为局部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的替代品,但该药价格相对较昂贵,与现有的治疗方法比较,它的疗效和安全性尚不清楚。那么吡美莫司相对于皮质类固醇激素以及与它相似的免疫抑制剂如他克莫司,是否能够更加有效,有更好的耐受性呢?文献报道,该研究共包含31项试验8019例患者[10-12]。9项包含3091例患者的结果显示:6周以内的短期疗效观察,局部外用1.0%吡美莫司,2次/天与不含有吡美莫司的赋形剂相比,吡美莫司疗效显著,耐受性很好。6周以上的长期疗效观察,吡美莫司软膏能更好地预防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两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项包括745名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表明:局部0.1%曲安奈德或0.1%戊酸倍他米松与外用1.0%吡美莫司比较,0.1%曲安奈德或0.1%戊酸倍他米松在治疗3周后,疗效明显优于1.0%吡美莫司。外用吡美莫司治疗组有更多的治疗退出和皮肤烧灼情况发生。但所有患者均无显著皮肤萎缩等副作用发生。2项包括639例患者研究显示:吡美莫司与0.1%他克莫司在治疗6周后,0.1%他克莫司疗效显著优于吡美莫司,由于吡美莫司疗效较差,导致更多的治疗退出,但两者治疗在副作用发生方面无显著的差异[13]。该项研究表明:局部外用1.0%的吡美莫司治疗湿疹,疗效不及中效到强效激素制剂和0.1%他克莫司软膏。由于缺乏与弱效激素的对照,局部外用1.0%的吡美莫司的治疗作用,尚不能完全确定。

2.2脓疱病常见治疗方法的系统评价

脓疱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化脓性皮肤疾病,多发生在儿童。目前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法和指导原则,临床上治疗方法差异很大,主要有口服和外用抗生素,还有杀菌剂等。包括3533例患者的57项随机对照试验对20种口服治疗和18种外用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比较[14-17]。结果显示:外用抗生素治愈率明显优于安慰剂,但目前无证据表明某种外用抗生素在治疗上相比其他抗生素具有显著优越性,抗生素耐药性的不断变化应被考虑在治疗选择内。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疗效显著优于口服红霉素,在大多数其他的对照中,口服与外用抗生素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多数口服抗生素间对照试验,也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青霉素的治疗效果次于红霉素和氯唑西林,有一项小规模对照显示使用杀菌溶液能够改善脓疱病。一项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局部外用莫匹罗星和夫西地酸治疗局限性的脓疱病效果相当,疗效均优于口服治疗。对于泛发型的脓疱病,尚不确定口服抗生素是否优于外用抗生素。关于治疗副反应报道很少,口服治疗比局部用药显示有更高的副反应发生率,主要是胃肠道反应。#p#分页标题#e#

2.3大疱性类天疱疮常见治疗方法的系统评价

大疱性类天疱疮是常见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疾病,其治疗大多数凭借临床经验,依据皮损范围和病情程度而定,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被认为是标准的治疗方法。包括7个随机对照试验634例患者的系统分析研究设置不同对照,但没有包含安慰剂的对照[18-19]。结果表明不同剂量、不同成分的皮质类固醇激素对病情控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始剂量大于0.75mg-1•kg-1•天-1的泼尼松治疗该病没有显示更好的疗效;相比常规剂量较低剂量的泼尼松可能足够控制病情,还可减少严重副反应发生。联合硫唑嘌呤与单独泼尼松比较,没有显示更好的疗效,但联合硫唑嘌呤几乎可减少一半泼尼松剂量。血浆置换联合泼尼松疗法比单独应用泼尼松,能够更好地控制病情,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另外一项研究中却没有发现这方面明显的优势。最近一项研究表明血浆置换或硫唑嘌呤联合泼尼松与单用泼尼松疗效比较,在控制病情和降低病死率方面,联合用药均无显著优势,但是对6个月内总的副反应事件发生比较更倾向于采用血浆置换联合泼尼松的方法。四环素联合烟酰胺与泼尼松比较,没有显著的治疗差别,是否有效尚需进一步证据。天疱疮中重度患者采用超强效外用激素与口服泼尼松疗效比较:重度泛发型患者,采用局部外用超强效激素组患者的存活率和病情控制均明显好于口服泼尼松组,中度患者没有显示有显著的治疗差异。超强效的糖皮质激素外用治疗该病是有效且安全的,但在严重的泛发型患者中,由于副作用和操作困难受到一定局限。

2.4美满霉素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估

美满霉素是四环素类抗生素的一种,广泛用于中到重度的寻常痤疮的治疗。比起第1代四环素类抗生素,美满霉素更方便患者使用,因为只需每天1~2次服药,且可和食物一起服用。但美满霉素价格较高,在2例服用该药导致死亡的情况出现后,人们更加关注该药安全性问题。27项试验包括对美满霉素治疗寻常痤疮皮损积分、痤疮严重程度、医生和患者总体评估、药物副反应和治疗中途退出情况等多方面比较[20-22]。由于大多数试验都为小样本,质量也较差,不能满足研究目的。研究结果虽显示美满霉素治疗寻常痤疮有效,但只有2个试验证明它优于其他四环素类抗生素,且这2个试验均在开放条件下,有较严重方法问题。一项设计合理的随机对照试验证实,美满霉素比外用2%的夫西地酸能更好减轻中到重度的寻常痤疮的炎症损害。由于评估药物副反应方法的多样性和统计方法的差异,导致美满霉素治疗的药物副反应发生率没有得到全面评估,无随机对照试验证实美满霉素比其他疗法治疗该病更加有利。美满霉素或许对中度寻常痤疮是有效疗法,但无可靠证据证实它可作为一线药物连续使用,尤其是考虑到药品价格和安全性问题。因为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存在的问题及结果评估差异,同样没有能确定推荐使用的美满霉素最佳剂量。希望以后的试验能改进这些痤疮试验方面的不足,改进试验的方法和评估的标准,设计更加合理的随机对照试验完善这方面的循证医学证据。

2.5寻常疣常见治疗方法的系统评价

寻常疣由感染人类乳头瘤病毒引起,临床上多无症状,部分可自行消退。寻常疣的治疗原则应该是用最小代价、无副作用的方法,迅速地消除疣,目前采用的方法很多,但疗效皆难以肯定。该研究包含60项试验[23],但缺少有利的证据来指导临床中局部用药治疗寻常疣。现有对照试验提供数据由于方法和报道存在一定问题,需进一步设计更合理对照来提供更准确证据。有21项试验包含安慰剂组,在平均15周后(4~24周),平均自愈率为27%(0%~73%)。较好证据表明:单独外用包含水杨酸的外用药物与安慰剂相比差异显著。数据来源于5项随机效应模型的试验,安慰剂组总治愈率48%,水杨酸组总治愈率73%。没有试验对单独采用冷冻疗法的有效性进行评估,2个试验对冷冻疗法与局部外用水杨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外,局部外用二硝基氯苯、氟尿嘧啶,局部注射争光霉素、干扰素及光动力疗法等其他方法的有效性和风险性仍不确定,进一步深入研究是非常需要的。

皮肤科论文范文3

1研究对象与方法

在既往研究[3-7]的基础上,结合审稿实践中存在的热点问题,针对审稿行为相关因素设计问卷,内容涉及审稿人一般信息、审稿时间、审稿意见公开意向、稿件评估指标和对审稿利益冲突、学术不端的认知等。采用问卷星平台问卷,通过邮件向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参与《中华皮肤科杂志》审稿的257位专家发送调查通知,调查对象通过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填写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收集问卷,汇总结果。采用Excel和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计量资料(审稿时间数据)进行的正态性检验显示其呈非正态分布,因此,用Friedman检验分析不同类型稿件审理时间的差异,采用Mann-Whitney检验分析不同性别审稿人之间稿件审理时间的差异,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不同职称、学历、年龄组审稿人之间稿件审阅时间的差异。对于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两组间(不同性别)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多组间(不同职称、学历、年龄组)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人口学特征

共回收有效问卷215份,应答率为83.6%。除2位审稿人来自美国外,其他应答者分别来自全国26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男125人,女90人;以41~50岁者居多,占44.2%,其次是51~60岁(35.3%)、30~40岁(13.5%)、>60岁(7.0%),无<30岁者;70.7%的应答者具有正高级职称,27.0%具有副高级职称,中级职称者占2.3%;84.6%的应答者具有博士学历,9.3%具有硕士学历,6.0%具有本科学历。215位应答者中,62.3%为3种或以上的期刊审稿,30.2%为2~3种期刊审稿。

2.2审稿时效相关因素

(1)不同类型文章的审理时间。单篇研究性论文(183份有效答案)的审理用时为15min~30.5d(中位时间为3d);病例报告(194份)用时为5min~20d(中位时间为1.5d);综述论文(174份)用时为3min~30d(中位时间为3d)。综述和研究性论文的审理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P>0.05),但均显著高于病例报告的审理时间(χ2值分别为-1.04、1.30,均P<0.001)。不同性别(Z=-1.28,P>0.05)、年龄组(χ2=2.57,P>0.05)、学历(χ2=2.91,P>0.05)的审稿人审理1篇研究性论文的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不同职称审稿人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0,P<0.05),副高级职称审稿人所需时间多于正高级职称审稿人(Z=-2.70,P<0.01)。(2)审稿篇数。每月可以审阅1、2、3、≥4篇的审稿人比例分别为44.6%(96位)、32.6%(70位)、12.1%(26位)、10.7%(23位)。(3)审稿周期。91.6%(197位)的审稿人认为2周合适,8.4%(18位)认为不合适,部分审稿人提出3~4周可能更合适,原因主要是工作繁忙、常规工作与审稿有冲突,最好有弹性或缓冲时间。18位认为不合适的审稿人中,17位是正高级职称,17位为3种或以上期刊审稿。

2.3审稿质量相关因素

(1)审稿意见公开倾向。215位审稿人中,40.0%接受在纸刊上公开审稿意见,45.1%不接受,14.9%不确定;44.6%接受在期刊微信或网站上公开审稿意见,41.9%不接受,13.5%不确定。男性审稿人接受在纸刊和微信/网站上公开审稿意见的比例分别为51.2%和53.6%,均高于女性(24.4%和32.2%,χ2值分别为15.61、9.92,相应的P值分别<0.001、=0.007);但不同学历(χ2值分别为1.22、4.16)、职称(χ2值分别为2.83、3.15)或年龄组(χ2值分别为3.62、1.24)的审稿者对在纸刊、微信/网站上公开审稿意见的接受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具体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2)统计学审稿。仅有17.7%(38位)的审稿人胜任统计学审稿,82.3%(177位)的审稿人不能胜任。胜任统计学审稿的审稿人比例在不同性别(χ2=0.48,P>0.05)、年龄组(χ2=1.42,P>0.05)、职称(χ2=1.49,P>0.05)或学历(χ2=0.23,P>0.05)的审稿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审稿利益冲突。215位审稿人中,80.9%认为有必要签署利益冲突声明。潜在的利益冲突按照187位审稿人的认同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审稿人与作者之间有利益来往(81.3%)、审稿人曾接受过稿件中被研究药物的生产企业给予的资助(80.2%)、审稿人与稿件的作者在学术上是竞争关系(75.4%)、审稿人正在从事的研究与被审稿件涉及的研究类似(65.8%)、审稿人的文章在被审稿件中被引用(48.1%)。19.3%(36/187)的审稿人曾遇到潜在的审稿利益冲突;当遇到冲突时,86.0%(185/215)会选择回避审稿。(4)学术不端。7种学术不端行为中,按照215位审稿人的认同率由高到低依次是伪造数据(100.0%)、抄袭/剽窃数据(100.0%)、篡改数据(99.5%)、抄袭(98.6%)、重复发表(96.3%)、一稿多投(90.7%)、不当署名(84.6%)。可见,约10%的审稿人不认为一稿多投、不当署名是学术不端行为。在防范学术不端方面,审稿人普遍认同软件(96.3%)和检索文献(89.8%)两种途径;同时,还有审稿人提出以下方法:建立撤稿体系、公开撤稿稿件,建立黑名单和惩罚机制(5年内不接收黑名单作者稿件),要求作者单位监督(证明或承诺),出版后审查,审稿人仔细审核原始数据和图表,作者提供原始无法修改的数据证据,实验验证,坚持基本科学素养和学术操守底线,检查文章数据是否矛盾、过程是否支持收集的数据、文章与工作是否一致等。(5)审稿指标。关于需要审阅的指标,按照215位审稿人认同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99.1%,213位)、创新程度(97.7%,210位)、结论的证据是否充足(95.8%,206位)、是否存在学术不端(90.2%,194位)、文字表达(87.0%,187位)、图表质量(86.0%,185位)、医学伦理问题(82.3%,178位)、参考文献格式(52.6%,113位)。(6)审稿培训。215位审稿人中,69.8%希望接受审稿培训,其中女性审稿者较男性(77.8%比64.0%,χ2=4.69,P<0.05)、中级职称审稿者较副高级职称者和正高级职称者(100%vs.81.0%vs.64.5%,χ2=7.24,P<0.01)更希望接受培训,但不同学历(χ2=0.006,P>0.05)、年龄组(χ2=1.42,P>0.05)的审稿者之间审稿培训接受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在培训方式方面,选择邮件发送审稿规范/模板的人数最多,为56位(37.3%),其次是现场专家培训(32.0%,48位),然后是微信上传(17.3%,26位)、网站上传(10.0%,15位)审稿规范/模板,其他占3.3%(5位),包括专家现场培训+审稿模板。

3讨论

3.1审稿时间不是决定审稿周期的唯一因素,建议加强与审稿人的有效沟通,提高审稿时效

国内外大部分杂志包括《美国医学会杂志》(TheJournalofthe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JAMA)等的审稿周期在1个月以内[7-8],但有调查[3,9]显示,审阅1篇稿件的实际需要时间是2~4h;本次调查也显示,审阅1篇研究性论文和综述论文需要的中位时间均为3d,审阅1篇病例报告的中位时间仅为1.5d;而且不同性别、学历和年龄组的审稿人审阅1篇研究性论文所需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副高级职称审稿人的审稿时间显著多于正高级职称者。当问及审稿周期时,91.6%的审稿人认为2周(《中华皮肤科杂志》审稿系统中设定的周期)合适,仅有8.4%认为不合适。可见,2周对于审阅一般的稿件应该是足够的。但笔者对《中华皮肤科杂志》2018年实际的审稿周期进行统计发现,24.9%(64/257)的审稿人平均审稿周期>2周,11.7%的审稿人平均审稿周期>30天,最长为3个月。可见,审稿人报告的审稿时间与其实际审稿周期存在偏差。罗伟清[1]调查171篇稿件的同行评议时间,发现其中约30%的审理时间在两个月以上,最长近4个月。可见,审稿时间不是决定审稿周期的唯一因素,审稿周期远远超过审稿时间的原因可能主要是大部分审稿人为多种杂志审稿[3],本调查中62.3%的审稿人为3种或以上的期刊审稿;认为审稿周期为2周不合适的18位审稿人中,17位为3种或以上的杂志审稿,当多种杂志的审稿任务重叠时,稿件的审回周期就无法保障;此外,多数审稿人身兼数职,审稿时间有限,导致审稿周期延长。编辑如何缓解上述的矛盾,提高稿件的审理时效?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加强与审稿者的有效沟通来实现,以下具体建议可供编辑同行参考。(1)保证审稿邀请有效,增加有效的审稿提醒。在审稿邀请函中,务必写明“如预计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审回,请及时告知或拒绝审稿”,一旦审稿人回信告知编辑可能无法按时审回,编辑可以及时更换审稿人,从而在源头上减少审稿延误的概率。尽管改进审稿邀请函会避免部分稿件的审稿延误,但还可能存在审稿流程开始后,审稿人因故无法及时审回稿件的情况。因此,编辑在发出审稿邀请后,仍应密切关注审稿进展,当接近审稿截止日期时,及时发送审稿提醒,务必请审稿人及时回复,在不能按时审回的情况下及时告知,当3日内没有收到回复时,可以电话通知,这样做是为了保证提醒有效,促使审稿人能在有限的审稿周期内审回稿件。实践中,《中华皮肤科杂志》经常收到审稿人“没有收到审稿邀请”的解释,而有效的审稿提醒可以避免这一技术性问题。同时,本次调查中多位审稿人提出在审稿中期增设审稿提醒,能防止某些审稿人因为繁忙忘记审稿。另外,只是收到回复是不够的,因为有的审稿人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继续拖延,要求其明确能否及时审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约束作用,使其尽快审稿,而且一旦其提出无法及时审回,编辑可以及时更换审稿人,避免审稿周期的无限延长。(2)主动了解审稿延误的原因,慎重“撤回审稿”。本次调查显示,不同审稿人之间的审稿时间差异较大,如研究性论文从15min至30d不等,病例报告与研究性论文或综述论文相比,所需的审稿时间有显著差异,副高级职称与正高级职称审稿者之间的审稿时间亦存在显著差异。可见,审稿时间随稿件类型和审稿人情况而不同,对于审稿周期,理想的状态应该是根据文章类型以及审稿人的具体情况来分别约定[10]。但是,现实中编辑部难以动态了解审稿人的具体情况,所以,只能采用统一的审稿周期,当审稿人无法及时审回时,再考虑调整。当编辑发现审稿人超过约定的审稿周期仍然没有审回时,应该主动向审稿人了解情况,根据情况决定是否更换审稿人,而不是直接撤换审稿人。因为审稿延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是因为稿件本身难以审阅,那更换审稿人并不能缩短审稿周期,可能还会更长,而且还会浪费审稿人前期的努力,合理的做法应该是适当延长审稿周期,这样不但会提高审稿时效,编辑还会积累经验,对有类似情况的稿件适当调整审稿周期。(3)加强与潜在审稿人的沟通,扩充审稿人队伍。据报道,国外的医学期刊普遍拥有数量庞大的审稿队伍,如JAMA有约3000位审稿人,《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NEJM)有约2000位审稿人,一般每位审稿人每年平均审稿2~3篇[9]。既往调查和本次调查均显示国内医学期刊的审稿人数量远未及上述期刊[3-4,7],审稿人往往超负荷工作。编辑虽然有时知道审稿人已经有稿件在审,但是因为可选的审稿人有限,只能硬着头皮送审,增加了审稿延误的概率。因此,编辑应该把扩充审稿人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加强与潜在审稿人的沟通,尽可能使每个领域都有足够的审稿人备选。

3.2对争议较多的文章,建议尝试匿名公开审稿意见,提高审稿透明度

一般认为,公开审稿意见有助于提高审稿过程的透明度和评价稿件的标准,还可以帮助读者学习撰写高质量的文章和回复审稿意见,有益于其他专家学习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审稿人[11]。国外已有一些期刊尝试将审稿意见和作者回复等与稿件一并刊出,以此提高审稿的透明度和公开性[11-12]。国内一些学术期刊在否定性审稿意见难以决断的情况下,也尝试将审稿意见和作者的申辩同时刊登在正文前,亦有一些期刊采取在网络上公开评审过程或将论文和评审报告同时发表的做法,希望能够提高刊出后评价的准确性[1]。但事实上,目前国内相当一部分审稿人不接受公开个人信息。丁云秋等[3]的调查显示,同意将审稿人姓名与所审论文一并刊出者仅占17.8%(13位)。徐静等[5]发现59%的审稿人介意将自己的信息透露给作者。本次调查显示,分别有40.0%和44.6%的审稿人接受在纸刊和微信/网站上公开审稿意见,男性较女性接受公开意见的比例更高,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约14%的审稿人不确定是否公开意见,其理由包括担心作者的感受、影响公正性、无法权衡利弊、需要视具体意见的类型,公开对审稿意见的要求较高等,部分不确定者提出在匿名的情况下可以公开审稿意见。可见,部分审稿人介意将个人信息公开,但接受匿名公开审稿意见,尤其接受在微信/网站上公开。因此,对于争议较大的刊用稿件,建议在征得审稿人和作者同意后,尝试在期刊微信/网站上以匿名的方式随文公开审稿意见和作者回复,让读者了解稿件被接收的过程,从而全面、客观地评价稿件,提高审稿的透明度和公正性,还可以鼓励读者进一步对稿件进行刊出后评价,弥补前期审稿可能存在的偏差。

3.3明确审稿要求,重视统计学内容和学术不端行为的评审

有学者做过调查,在审稿人没有收到详细的审稿要求时,其审稿意见多不能表述对稿件的全面评价[13]。本次调查发现,分别有17.7%、13.0%和14.0%的审稿人认为不需要审阅稿件的医学伦理问题、文字表达和图表质量。但是,这3项内容在决定稿件质量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有的稿件最终可能因为不符合医学伦理原则而被退稿,文字表达质量过低会导致稿件表意不明,多次返修后可能仍然因达不到刊出要求而被退稿;图表质量差同样会严重影响稿件的质量,尤其对病例报告类文章而言,图片可能会影响诊断的正确性。朱大明[14]曾提出结构式审稿的概念,即针对研究性论文的结构组成要素,按照“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分析)—研究结论”的内在逻辑结构关系对论文进行评审。马英[15]调查发现国外医学期刊要求审稿人对稿件的题名、结构布局、图片、表格、参考文献、表达准确性等内容进行评价。可见,相当一部分审稿人对需要审阅的内容了解并不全面。因此,建议编辑明确告知审稿人审稿要求,最好在审稿单中列出需要审核的全部内容,让审稿人分项给出评审结果,从而使审稿视角更全面。关于统计学审稿,徐静等[5]调查发现多数审稿人会注意统计学方法的应用,其中表示非常注意、注意和不注意的审稿人分别占41.0%、54.1%、4.9%。但本次调查显示,仅有17.7%的审稿者可以胜任统计学审稿。既往也有研究显示最终给出统计学修改意见的审稿人仅占4%[16],而刊出的稿件仍存在诸多统计学方面的问题[17]。可见,普通审稿人,不论学历、职称如何,往往没有足够的能力对文章的统计学内容进行评审,但统计学方法和结果的对错常常对一篇文章的结论起决定性作用,在决定是否录用一篇研究性论文之前,期刊应该对其统计学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查。马英[15]调查发现国外医学期刊常采用两级审稿制,通过内容评审后可以接受的稿件再进入方法学评审阶段,在方法学评审中,由负责方法学和生物统计学的副编辑或顾问审稿人审理稿件的方法学与统计学内容,评审重点是研究设计、分析方法、结果的表达和解释。可见,国外期刊将方法学和统计学内容进行独立评审。国内既往调查和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部分审稿人也可以胜任统计学内容的审阅,因此笔者建议在审稿单中单独列出对统计学内容的评价,如果审稿者对统计内容给出了明确的优劣评价,编辑则不必因此另行送审,否则,请负责生物统计的编辑或审稿者对稿件的统计内容进行专门审阅,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审稿者资源,缩短审稿周期,同时,还可以避免在稿件中遗漏统计学问题。对于学术不端,陈钢等[4]调查发现审稿人对伪造、篡改数据的认知率为100%,一稿多投是82.67%,重复发表是86.67%,抄袭是97.33%,不当署名是41.33%。本调查显示,除了对伪造数据的认知率是100.0%,篡改数据下降为99.5%外,审稿人对其他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如抄袭/剽窃数据为100.0%,重复发表为96.3%,一稿多投为90.7%,对不当署名的认知率提高最多,由原来不到50%提高到84.6%。但是,还应该认识到,仍有部分审稿人不能全面认识学术不端,因此,建议在审稿单中单独列出对学术不端的评价项,同时把学术不端的几种具体形式全部列出,请审稿人分别评价是否存在这些不端行为,从而最大限度地防范学术不端。

3.4披露审稿利益冲突,减少审稿偏倚

出版过程中的利益冲突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因为其会影响文章的出版结果以及报告的质量,后者继而会影响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同行评议过程中的利益冲突主要分为经济性和非经济性(学术性)两种,如与受试药物公司之间有经济利益来往、自身正在从事的研究与所审稿件内容类似、与稿件作者存在学术竞争或合作关系等[18-19]。李晓[7]对《广东医学院学报》的89位专家进行调查发现,59.5%的专家在处理稿件过程中会带有人情因素。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审稿利益冲突的形式是多样的,近20%的审稿人曾遇到过潜在的审稿利益冲突,当遇到这种冲突时,14%的审稿人会选择继续审稿,但这种情况下的审稿结果可能会发生一定的偏倚。为了防止审稿偏倚,世界医学编辑协会(WorldAssociationofMedicalEditors,WAME)和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nternationalCommitteeofMedicalJournalEditors,ICMJE)均提出了明确的建议,即要求审稿者向编辑披露利益冲突,当利益冲突可能影响对稿件的客观评判时回避审稿[18,20]。200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91种生物医学期刊中46%的期刊要求审稿人披露利益冲突[21];2009年对眼科杂志的调查则显示,60%的期刊要求审稿人披露利益冲突[22]。可见,相当一部分国外期刊已意识到审稿者披露利益冲突的重要性,并采取了必要的行动。但2018年徐思云等[23]对国内医学期刊的研究显示,20种中文期刊均没有要求审稿人披露利益冲突,20种英文期刊中仅有2种要求审稿人披露利益冲突。本研究对审稿者签署审稿利益冲突声明的倾向进行调查,发现80.9%的审稿者认为有必要签署。可见,多数审稿人也已意识到利益冲突对审稿的影响,认可披露利益冲突的必要性。因此,建议国内医学期刊尽快制定明确的政策,要求审稿者披露利益冲突,且当可能影响稿件客观评判的利益冲突存在时要求审稿者回避审稿,或者由编辑决定是否撤换审稿者。

3.5开展多形式的审稿培训,提高审稿者认知水平

本次调查显示,部分审稿者在审稿行为中存在多方面认知上的盲区,除了对评审指标、学术不端等认识不全面外,甚至对一些基本的审稿要求也不完全了解,如14.4%的被调查者不会根据研究方向改变而及时更新在审稿系统中的相关信息,20.5%的被调查者不会因为稿件与自身研究领域不符而拒审,0.9%的审稿者不会对所审稿件内容保密等。可见,部分审稿者对审稿规范的认知亟待提高,而审稿培训是提高审稿者认知水平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已有学者提出应当定期对审稿专家进行现场培训或在线培训[4],且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在审稿培训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收到良好的效果[24]。本次调查显示,近70%的审稿者希望接受审稿培训,且女性和低级职称的审稿者更希望接受培训;在培训形式方面,倾向于邮件发送审稿规范/模板者最多,其次是现场培训。建议编辑部定期开展多形式的审稿培训,如对每一位新纳入的审稿人通过邮件发送审稿规范/模板;每一年或半年对审稿过程进行总结,并向所有审稿人发送邮件告知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通过定稿会或编委会现场向审稿人宣传审稿规范等。

皮肤科论文范文4

1今日头条号的特点

1.1类型多样,注册简便

目前,头条号可分为个人类和机构类2大类。机构类账号包括企业、群媒体、国家机构、新闻媒体和其他组织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的账号权限稍有不同,注册所需资料也有所不同。一张身份证最多可注册1个个人头条号,1张营业执照最多可注册2个机构主体的头条号,已注册过个人账号的身份证支持注册机构账号。注册流程简便,只需5步即可完成。个人头条号可通过手机端注册,企业、群媒体、国家机构、新闻媒体和其他组织等需通过电脑端注册。

1.2功能强大,体裁全面

头条号功能强大,形式新颖,体裁全面,包括文章、微头条、图集、小视频和问答。1)文章:除图文、视频、音频、小程序、超链接外,还支持doc/docx/pdf/txt格式文档直接导入,提高了排版效率;后台编辑界面提供了发文规范,方便初学者快速掌握发文技巧,提高文章质量;发文助手也会对拟文章进行自动检测,并就不合适内容提出修改建议;已发表的文章在发表14d内可修改5次,方便运营者及时纠错;目前不限制每日图文、图集、视频等的发文篇数。2)微头条:是一种基于社交的内容形态,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短内容,可以是图文,亦可以转发其他头条号的内容。3)图集:每张图片可添加200字的说明,可满足读者的读图需求。4)小视频:时常限制在1min以内,并添加50字以内的视频介绍,可同步至抖音平台。5)问答:平台会根据每个头条号的特点,邀请回答感兴趣问题。头条号也可就相关问题,发起提问。

1.3智能推荐,高效分发

今日头条之所以能在新闻资讯类平台中迅速崛起与其创新性研发出的智能推荐引擎技术,并成功应用于新闻资讯行业密切相关。今日头条的推荐机制:1)内容刻画:系统提取内容的关键词,并根据关键词对内容进行分类。2)用户刻画:系统根据用户的历史浏览内容、身份标签和环境特征等信息,计算出用户的阅读兴趣。3)智能推荐:推荐算法利用内容池内文章的特征、用户特征及环境特征,拟合一个用户对内容满意度的函数,估算用户对每篇文章的点击概率,由高到低排序,自动推荐概率最高的文章。通过这一智能推荐机制,实现了内容的高效分发,满足了用户个性化的阅读需求。

1.4内容变现,途径丰富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而内容变现是新媒体运营者的目标之一,也是当下新媒体运营的难点之一。今日头条平台为创作者提供了头条广告、自营广告、征文活动、青云计划、原创连载、签约计划、付费专栏、头条圈子、直播打赏、用户赞赏、内容电商和软文合作10余种变现方式,以充分调动广大创作者的创作热情,帮助优质内容创作者提高收益。这些变现方式仍在不断的更新迭代中,未来头条平台还会为创作者提供更多的变现方式。综上所述,今日头条号特点鲜明,凭借其在功能、算法和变现等方面的优势和海量的用户,为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提供了重要平台。

2CSCD期刊头条号的应用现状

2.1应用现状

以2019—2020年度CSCD为研究对象,采用普查法进行调研,通过今日头条平台搜索功能,逐个搜索期刊中文名或关键词,添加关注,查看历史发文情况,或通过期刊官方网站及微信公众号查找相应信息,逐一比对和验证,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数据截至2020年2月5日。

2.1.1开通情况

1231种CSCD收录期刊中,仅有来自10个学科的26种期刊开通了今日头条号,占总数的2.1%,开通比率非常低。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开通头条号的期刊均为中文期刊。从学科分布来看,医药卫生领域有11种期刊开通了头条号,占比最高,达42.3%;机械、仪表工艺领域有4种期刊开通了头条号,占比为15.4%;自然科学总论领域有3种期刊开通了头条号,占比为11.5%。

2.1.2基本资料

头像方面,已开通头条号的26种期刊中有24种期刊均采用母刊封面或logo作为头条号的头像,使用比率达92.3%;官方认证方面,有12种期刊完成了头条号的认证,占比46.2%,总体认证率不高;功能创建方面,目前已开通头条号的26种期刊中,尚未有期刊创建自定义菜单。仅有《黄金科学技术》一种期刊使用了飞聊粉丝群功能。总体来看,26种期刊头条号的建设水平较低。

2.1.3运营情况

粉丝量是头条号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由表1可知,26种期刊中,头条号粉丝量超过10000的期刊共有9种,其中《协和医院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国循环杂志》分别以110000、54000和52000名粉丝位居前三;粉丝量在1000~9999的期刊共有4种;粉丝量不足1000的期刊共有19种,其中,《地质力学学报》粉丝量尚未破百,《中华消化内镜杂志》《航空学报》《实用口腔医学杂志》《沉积学报》《中国公共卫生》粉丝量还停留在个位数。经研究得知,有14种期刊发文量较低,发文频率无法统计,说明这些期刊头条号尚未形成规律的运营状态。有12种期刊已初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运营,其中最为活跃的期刊有《中国循环杂志》《测绘学报》《中国护理管理》《科技导报》,每天都有更新。从传播效果来看,篇均阅读量超过10000的头条号有:《协和医学杂志》《中华皮肤科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国循环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科技导报》;篇均阅读量在1000~9999之间的期刊有9种;篇均阅读量低于1000的有11种期刊,其中,《航空学报》《实用口腔医学杂志》《中国公共卫生》尚未发表过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协和医学杂志》篇均获赞量达到了116,说明该头条号的粉丝互动性较好;《中华皮肤科杂志》篇均获赞量也达到了49。综合考虑粉丝量、发文量和篇均阅读量,目前,《协和医学杂志》《中国循环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国工程科学》《科技导报》《中华皮肤科杂志》的头条号已具备了一定影响力。其余期刊尚处于运营的起步阶段,未形成系统的运营机制,影响力一般。

2.1.4典型案例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协和医学杂志》是目前科技期刊头条号中的佼佼者,故本研究对其在调研期间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内容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主要为:医学专家人物传记、针对与期刊报道方向相关社会热点进行专业解读或提供专业知识、科普知识、主办单位的获奖信息及SCI论文写作技巧等。如该头条号的关于性传播和艾滋病传播的科普文章阅读量高达57.5万,关于“高尿酸”的科普文章阅读量高达50.8万,关于北京协和医院朱兰教授、郎景和院士团队获奖信息阅读量达1.7万,钟南山院士的父亲———钟世藩教授人物传记的文章阅读量达1.1万。《协和医学杂志》通过头条号的运营,一方面满足了普通大众对于权威医学知识的迫切需求,对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让普通大众更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了杂志,显著提升了杂志的综合影响力,为杂志今后市场化运营奠定了基础。

2.2发展建议

2.2.1适应时展,入驻头条平台今日头条凭借其算法优势在移动互联网大潮中异军突起,已经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内容生态,成为国家机构、新闻媒体、企业和内容创作者连接用户的综合信息平台。CSCD期刊作为科技成果宣传、展示的核心力量,应快速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发展形势,尽快入驻今日头条平台,以适应用户新的阅读习惯,更好地传播科技成果,促进科技创新。

2.2.2完善基本资料,突显期刊品牌

CSCD期刊开通头条号后,应围绕母刊特点,尽快完善头条号的基本资料。头条号名称宜采用母刊全称或关键词,头像宜采用母刊logo或封面,以突显期刊品牌,也便于期刊读者查询和关注;简介部分应简明扼要地阐述头条号的功能,以便于用户快速了解;科技期刊头条号应尽快完成官方认证,提升权威性;此外,还应重视自定义菜单、飞聊粉丝群等辅助功能的创建和开发,充分利用今日头条平台的优势,丰富自身头条号功能,为用户提供更好的阅读服务和阅读体验。

2.2.3明确平台定位,构建运营体系

CSCD收录的科技期刊数量众多,涉及的学科领域广泛,且每种期刊的实际情况也各不相同;因此,应结合刊物特色和目标,确定头条号的定位,并据此建立头条号的运营体系。建议科技期刊承办单位安排专人运营头条号,制定系统的运营计划,固定发文时间和周期,尽可能多的运用文章、微头条、图集、小视频和问答等体裁,切忌将期刊学术论文直接照搬到头条平台,应进行创造性二次加工,使其通俗易懂、生动有趣,适合新媒体阅读。此外,还应及时针对社会热点和读者的兴趣点,积极组织相关专家和作者,进行专业解读,创建独具特色的优质科普内容,及时宣传相关科技动态,从而充分利用平台的智能推荐机制,快速提升用户量,同时也为实现内容变现奠定基础。

皮肤科论文范文5

收集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护理人员每个季度各科室各项报表,各科室护理统计记录,包括入院资料汇总、出院登记、门诊病人统计汇总等。收集我院由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发表于国内公开杂志的护理方面论文80篇中,剔除未涉及统计方面的论文,随机抽取50余篇。对统计工作的特点进行分析,并针对目前其所出现的统计分析、统计描述、统计推断等方面的问题,予以探讨。

2分析

2.1医学信息统计的本身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多样性和个体性。由于信息数据源自个体病人,病人本身的个体差异性导致了医学信息的多样性。虽然某些信息可能对临床护理或治疗极为重要,但患者出于对自身隐私的保护而拒绝回答,尤其是在既往史方面。其二,难控制性。比如在研究某种人自身性免疫性疾病的时候,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整体生活环境、饮食状况都明确了解,但是每一个患者的生活不可能是模式化的。针对传染性疾病,虽然有季节性和地域性的特点,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患者的来源仍具有较大的分散性,这就造成了归类总结的难度加大。成本增高。其三,长期性,患者病情的好转、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间上的跨度可能极大,而患者不可能长期处于住院状态,从而增加了后期工作的困难。在实际的工作中,存在医学统计学的信息失真,主要表现为:①统计信息中的信息伪造,主要表现在某种疾病的治愈率及药品的有效性。②统计信息的遗漏:如医院医疗事故及投诉记录低于实际情况。③统计工具的误用、滥用。如由于信息的理解偏差导致统计设计不合理,分析软件使用不当,导致信息转化失真等。

2.2科研论文中统计学应用不当的情况

2.2.1统计设计不合理。

在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之前,统计设计的合理性、正确性尤为重要。不同的统计设计方法有不同的合理使用范围。统计设计的选择和使用必须要与后期解决的问题无原则上的漏洞。如果这个标准本身存在瑕疵,则期后期结果的说服力可能大打折扣。我院药剂科为比较A、B两种药物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效果,与内分泌科合作,按随机原则挑选出68名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设定对照组,安慰剂组,A、B两种药物再分别再设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6周后观察血糖变化。在统计方法的选用中,采用两因素两水平的析因设计。两因素为两种不同的药物,两水平为A和B两种药物不同的服用剂量。通过统计学检验,主要回答三个问题:①不同的药物之间在控制血糖水平方面是否存在差异?②药物和所对应的服用剂量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③同种药物,服用剂量的不同是否在控制血糖方面存在差异?本文认为上述设计虽无明显漏洞,还需要注意到:析因设计中的主效应是某因素各单独效应的平均效应,当析因设计存在因素间交互作用时,主效应并不能反映出该处理因素的真实作用,在此例中,就需要考虑到A或者B药在剂量因素的某个处理水平上的效应。

2.2.2两组没有可比性。

某作者通过长期的调查、随访,探讨家属的探视及精神的关怀对重症颅脑损失患者后期精神症状的发生是否存在关联。实验组1的家属对患者予以无微不至的生活照顾及心灵关怀。实验组2的家属相对冷淡,在生活照顾的时间上明显缩短,对心理的关怀也较为肤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存在的问题是患者的后期预后是与其各自的治疗密切相关的,治疗的相同是基础。其二,即使同样是重型颅脑手术后患者,其身体素质,受伤情况的不同,后期的预后就有可能不同。其三,精神关怀、照顾缺乏量化标准,怎么算是无微不至,怎样才算是相对冷淡?从而使得该研究的说服力欠佳。

2.2.3统计描述方面。

在许多关于相关性分析的文章中,人们的关注点可能还主要是在P是否<0.05上,但其实,应该根据(r相关)值的大小,来说明二者是否存在高度的相关性。例如某论文中统计非甾体类药物与血清白介素浓度的相关系数(r=0.397,P<0.05)。结论认为二者之间呈高度相关性。但本文认为其表达不够科学严谨。因为在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P<0.05的情况下,直接说明的是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线性关系,具体到是高度相关还是低度相关,取决于r的具体数值。一般认为相关系数≥0.7算是高度相关,0.4≤相关系数<0.7为中度相关,相关系数<0.4为低度相关。

2.2.4统计推断方面。

一般而言,当我们所得的P<0.05时,其意义在于两事物来源于不同的整体,存在差异,但并不能客观的说明本身差异的大小。例如我院皮肤科比较A、B两种治疗方法对银屑病的治效果。最初设定为A法的疗效优于B法。认为若经过统计计算,结果为P<0.001时,A法极显著优于B法;若得到P<0.01或P<0.05时,则认为A法显著或稍微优于B法。本文认为所得结论有失真实。失真的原因是就是对P值的理解不准,统计学上P值的大小只能反映两者相同或不相同,是否来源于同一整体。P值越小,越说明两种治疗方法本质上不同,治疗效果的不同,但是并不能直接反映其效果的优劣。

3对策

皮肤科论文范文6

关键词:医院建筑;施工管理;创新;绿色施工

想要优化医院建筑施工管理,进行绿色施工,需要将施工分成工期,人工管理,技术,材料等多个因素进行一系列的分析,但是医疗建筑系统除此之外,还可以分成几个子系统,这样做可以更加合理有效地实现施工管理的优化,会有一些难度,因此将更加系统地探究如何进行施工管理的优化。

1加大对优化施工设计的管理

1.1平面布局

平面布局对于新建综合医院而言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目前我国的医疗体系被归纳为三级制,并且大部分的城市医院也是根据三级来进行分布的,这样一来就可以对各级医院的服务数量、服务范围、具体选址情况等给予准确的确定。假如综合医院流程布局不够合理,那么综合医院建成后将对医护人员们的相关工作带来更多麻烦。因此,这对设计人员们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此时就要求设计人员更加全面、详细的了解医院的工作流程,例如,门诊与住院部的分布设计,各科室工作交叉工作间的设计,各科室对病房环境、布局等提出的要求等。上述一系列的内容都要求医院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其一般需要委派设计经验非常丰富的专业人员来完成,以保证各个专业之间能够有效的衔接在一起。比如,土建与机电专业和其他的一些专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是要在原有建设结构的基础上来进行设计,不得对原有结构的安全性能造成影响。

1.2二次装修

为了保证绿色施工,装修材料一定需要选用环保材料。因为医院毕竟是治病救人的地方,其相关装修设计最好以洁净为主,同时配上暖色调,可以为患者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居住和治疗环境。同时,为医院大堂、候诊室这些地方做一些装饰性装修更能够体现出医院人性化的特点。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医院内部装修,要尽可能的减少直角的出现,避免出现意外事故,同时,可以设置一定高度的防撞对墙面来达到保护的效果。

2优化施工技术管理

2.1对机电系统进行优化

医院建筑的特殊性使医院建筑施工过程比较复杂,专业性能要求比较高,参与设计的人员比较多,比如机电系统,包含了排水系统、消防系统、空调系统、强弱电系统等都需要对其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的要求。因此,需要以施工要求以及设计图纸为基础,尽可能的对其各个环节进行优化,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给予解决,从而有效降低对患者造成的影响。例如,在排水系统建设过程中,最好将回流管道加设在泵的出口管道处,这样可以防止因水压过高出现主管道破裂的问题。同时,病理科,感染科,皮肤科等一系列科室需要设立排风系统,尤其是感染科需要按照要求配备独立的排风系统。同时,对于空调冷凝水的排放也需要注意,可以分区域设置独立的冷凝水排水管道,以防止地漏处管道出现结露的状况,而不同的科室对空调系统有着不同的要求,同时,空调系统结构比较复杂,因此需要在控制设备的前后设置好阀门以备维修需要。但是,我们不能忽略运行成本的费用,最好将总冷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不同类型的会大型设备有不同的负荷偏差,所以需要准确把握各机电系统的负荷电量,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严格把关质量问题。

2.2智能化创新

医院建筑施工不仅需要对施工组织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而且还需要做好技术支持。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医疗领域对信息化与智能化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被引入到临床医疗之中。比如,HIS,PCAS等技术已经在国内医院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但同时,因为资金有限,一些电子病理系统还没能大范围的应用。但是,为了确保相关工程的质量,每道工序都需要相应的质量验收,同时还需要保证医院相关信息数据的安全,需要配置双机热备式或者冷备式的服务器。与此同时,医院需要明确区分内网与外网,以确保医护人员能够进行有效的交流。而手术室以及ICU无疑是对环境建设有着极为严苛的高要求,因此建设材料需要严格把控,绝对依照验收标准进行验收,与此同时,还需要专业的公司进行设计以及施工。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医院消防栓位置的设置,这是医院布局中不能够忽略的安全因素,同时,手术室需要有烟感报警系统,而机房,病理室等特殊区域无法使用喷淋系统,因此需要安装气体灭火系统。

2.3医院专业系统的优化

实际上,医护对讲系统、电子叫号系统、物流系统、太阳能等一系列系统都是医院的专业系统,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带来更加丰厚的经济收益。比如,南方的医院,往往可以利用太阳能减少电量损耗。

3对施工过程中的材料管理进行优化

在进行医院建设时,所涉及到的材料众多,种类也多,而新材料应用过程中也有一定的问题,比如,材料采购、材料供应及材料验收等。在进行材料采购之前,需要根据建设需求对材料的相关要求进行合理的规划,在采购过程中,需要选取质量好,品牌知名度好,商业信誉良好的企业,以保证相关材料符合医疗标准。同时,需要对材料的相关参数进行准确记录,并且对已购材料进行验收与抽样,最后将不同材料发放到有需要的施工区域。除此之外,还需要对材料进行防火,防潮等相关保护措施。

4总结

毫无疑问,目前我国医院的建筑施工逐渐改变,相关的管理也会逐渐科学规范起来,同时,目前我国,在医院建筑施工方面逐渐向医院管理总承包制方向发展。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保护医院的合法权益,规避医院因对相关专业需求不了解而增加额外投资造成经济损失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杨金超.医院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1051-1052.

[2]马力.医院建筑施工管理及绿色建筑施工管理问题探讨[J].低碳地产,2016,2(9):142-143.

[3]李国欣.医院建筑施工管理问题及措施[J].房地产导刊,2014,(32):426.

[4]林勇.浅谈新建医院建筑电气施工管理要点分析[J].江西建材,2016,(18):215-216.

[5]李忱.医院施工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7,(8):227.

皮肤科论文范文7

中西医临床专业长期面临时间短,学科任务重,学生负担重的矛盾,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我国该专业教育的现状和“5+3”的临床培养模式,结合我校对中西医结合办学的前期研究基础,进一步提出适合我校我院“围绕‘3’、优化‘5’”的发展策略,实现长达8年的院校教育和毕业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效衔接,最后达到该专业学生具备中医、西医两套本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从而切实提高中西医临床专业学生的“岗位胜任力”。

关键词:

“5+3”模式;中西医临床医学;医学教育;临床培养模式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我校在全国医学院校中较早开办的专业。该专业已经被建设成为部级特色专业,具有较好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生源和就业情况好,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受到用人单位好评,该专业对我省乃至全国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我校及全国的兄弟院校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长期改革与实践中,该专业也一直面临时间短,学科任务重,学生负担重的矛盾,因此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5+3”模式下,实现长达8年的院校教育和毕业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效衔接,最后达到该专业学生具备中医、西医两套本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从而切实提高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岗位胜任力”[1]尚待探索,在此仅将我院“围绕‘3’,优化‘5’”的思考与实践分述于下。首先我们应当将“5+3”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而非将其作为两个截然分开的时间段来执行,二者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提高中西医临床专业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完善人格,增强人生幸福指数这个共同的“1”而设定的。

1紧抓“黄金般”的大学新生阶段化“听基础”为“用基础”

大学新生具有其他年级不可比拟的优势:高考成功的喜悦和轻松,对新专业知识强烈的渴望,较为扎实的英文功底和文理基础,对社会及家庭前所未有的热心关注。因此本阶段理论与实践课程安排要比例协调、松紧有度、动静相宜。给新生一个适应大学生活的缓冲期。英语教育要围绕医药文献的检索来展开,可以为学生未来长期的医疗科研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体育教育则须以养生保健的体育活动为主,比如可以授习“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太极剑”“气功”等,这样学生亦可以长期坚持此保健活动,将来为医生,亦可以创造适合自己未来专科活动的一些保健活动。先不忙教“为什么”,先学会简单的“怎么做”,在大学新生阶段可由附属教学医院相应科室因势利导地由教会大学新生基本功,量血压、测体温、测血糖、包扎伤口、心肺复苏ABC、院前管理、院后管理、特殊疾病饮食方案介绍、卫生统计基本表格的设计与填写、医学文献检索,在下午或者周末则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即可比如开展“义诊进社区”“一对一病床陪护义工活动”“医院导医”“医院志愿者活动”“社区随访”“医患沟通”“进药园、认中药”“听名医讲故事”“十大穴位来养生”等,落实每个学生小组的任务,这样实际上就把中西医结合导论、卫生统计学、医学伦理学等相关内容已经贯穿到这些实践活动中了,既提高了医院的服务质量,亦可减轻医院医护人员沉重的工作负担,而此活动一旦启动,则对于一届中西医临床专业学生来讲至少可以持续4~5年,这是一股不可小视的服务社会的力量。

2夯实大学2~5年级的中西医学科基础大胆推进整合课程和教学法改革

(一)整合各课程,使之更有效率地承接和过度,节约教学时间,更有效地调配教学资源。如我们尝试以五脏系统为线索,串连中基、医史、经典、中诊、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课程的内容。设置我校的特色创新课程,如经方学、仲景学说、泸州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坛、玄府学等。西医课程围绕执业医师考试的内容而重点选设相应的课程或者片段。

(二)控制选修的门类和时间,因材施教。通过学业导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愿望和中医专业本身的学科特点,合理制定修学计划,注意控制选修课不宜多而杂,一定留出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

(三)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利用前期教改成果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成果。摒弃以往课程教学中主要教授教材内容的传统方式,主动采取课前自学与课堂PBL、案例式教学、研究式学习、网络教学、WIFI校园、QQ、微信课堂、对话式教学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师生双方的主动性,不断更新知识和方法,不断实践与反思,最大限度地保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供学生“自主式学习”,重点培育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课堂的知识点传授。

3跨基础与临床“双导师制”和“学长制”紧密结合

充分利用我校和我市丰富的名医资源,以直属附属中医院为依托,重点依靠基地医院,适当运用友好协作的社区诊所,继续利用前期的教改成果,对2011级、2012级、2013级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进行了“学业指导教师+临床实习导师的“双导师制”和“学长制”的师承教育,学校遴选大学三年级的优秀“学长”,配合本专业的优秀教师作为学业指导导师,指导学生完成全学程的专业学习,配备的临床指导教师采取流动制,定期轮换,使学生能够广泛接触临床实例,提高临床诊疗经验。

4以“赛”促教学强化医学临床技能

我校近年高频组队参加泛珠三角区域中医临床技能大赛、“中医药社杯”教师基本功大赛等均获得奖项,2014年由我校附属中医院牵头主办中西医结合临床技能大赛,组织8~9个基地医院代表队参加。“以赛促学”“以赛督教”,以中西医临床技能竞赛为主线,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调整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学时比例,增加实训课程学时,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将教育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等活动要求的基本临床技能训练项目纳入诊断学、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课程教学计划。我校积极创建了跨学科、多层次、综合性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加大其开放力度,给予优异学生自主实践的机会、条件、空间。通过医学模拟教育和实训为手段,实现医学基础向临床实践、单项技能向综合能力、医学生向职业医生的转变[1,2]。

5“5+3”全时空的过程性评价考核

考核由“一考定全局”的传统终结性评价转向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全程评价。采用习题作业、学术问题研讨、随堂随机测试、社会调查、小论文、小项目或方案设计等方式,加强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考查,提倡开卷、半开卷、口试、论文、讲座、答辩等多维度的考核方式,真正把考试模式由单一、封闭转向多元、开放。如我校中西医临床专业已经实行将课外学术活动,参加学术讲座、大学生科研活动,设置创新性学分、“一元钱创业”等。我院2014年被评为部级中医医师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同时还是四川省的临床类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包括内科、外科、神经内科、皮肤科、检验科、麻醉科、耳鼻喉科),我们先后出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办法”、“住院医师带教导师遴选及考核办法”,成立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指导委员会,毕业后医学教育管理委员会。从2008年开始实行规范化培训以来,已接受400余名住院医师进行培训,现在院人数280余人。除了轮转科室的日常培训以及外出进修会议培训外,每个月规培医院的继续教育中心将组织经验丰富的医事管理人员、临床医生集中对规培学生进行公共课程的培训(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医学伦理、人际沟通技巧等)。对带教老师和学生我们分别进行日常考核、月度考核、出科考核、年度考核,以作为每月津贴、补助发放、进修、评优的依据,其收入能够应对学生平日生活及继续学习的花销,有助于稳定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军心”,使其能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而保证该专业的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如何有序地建立以“5+3”(五年医学院校教育加上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培训)为主体的院校教育、毕业后和继续教育有效衔接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学生、医院、教师、社会”多赢的局面,培养“下得去,用得好,可深造”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3],还值得广大中西医临床、教育工作者不懈地去探索。

作者:江花 王明杰 文艺苓 邓盛木 谭群英 马碧珉 杨思进 魏嵋 单位:四川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大伟,刘岩峰.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医学,2015,36(6):1271-1272.

皮肤科论文范文8

[关键词]家庭合理用药;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改革

家庭合理用药关系到千万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亿万人民的健康[1]。如何合理地使用家庭备药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一大焦点问题。由于用药知识普遍匮乏,自我用药行为不规范现象普遍存在,安全用药认知度均不高,我国居民的家庭不合理用药现象严重[2]。大学生作为接收新思想、新技术的前沿群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材,其合理用药知识水平直接关系到国民的健康素养水平。多项调查结果显示,非医药学专业大学生用药知识缺乏,用药依从性差,存在较多不合理用药之处[3-5]。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由于没有医药学及相关专业,专业教师缺乏,开设合理用药健康教育课程的不多。大学生仅有的少量合理用药相关知识多是通过网络获取,所以有必要开设家庭合理用药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家庭用药知识教育,使其获得更全面、更专业的合理用药知识。自2017年春季学期以来,我们面向青岛大学本科学生开设了《家庭合理用药》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对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意义、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考核方式和教学效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春季《家庭合理用药》课程选修学生120人为研究对象,包括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和医学等多个学科学生;其中,大学二年级学生61人(49.2%),大学三年级学生59人(50.8%)。

1.2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合理用药的基本概念、常用术语和基础知识,熟悉家庭常备药物的种类、作用、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了解药物的基本知识,提高安全用药意识,以及合理选购、使用家庭常备药品的能力,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经济,避免滥用药物,减少药源性疾病及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更好地提升健康素质,提高生命和生活质量及自身综合素质。

1.3教学内容

本课程首先介绍药物的基本知识,然后从家庭购药、对症选药、合理用药、不良反应、相互作用、正确保管药品等方面,介绍家庭常备药物的合理使用,普及合理用药知识。教学内容分为概论部分和各论部分。概论部分包括:药物的基本知识(2学时),药物剂型及正确使用方法(3学时),正确服药方法(2学时),药物相互作用(2学时),药品不良反应和防治(2学时),药物与药物、饮食与药物、疾病与药物(2学时),特殊人群家庭用药(2学时)。各论部分包括:感冒、发热的药物治疗(2学时),消化系统常见病用药(2学时),抗过敏药物和眩晕药的合理使用(2学时),维生素和微量元素(2学时),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3学时),皮肤科用药(2学时),中药的合理使用(1学时),科学管理药箱(1学时)。

1.4教学方法

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具体方法如下。①通过设计自学作业、布置课前学习任务、建立师生互动渠道,分享网络视频、电子书和精选网络资源链接等方式引导学生课前学习,充分发挥课前自主学习的作用,使学生获取知识不再局限于课堂。推荐有代表性的科普用药课外阅读书目,引导学生课内外自主探究,完成知识内化,达到学以致用。②在课堂讲授环节,注重将专业医药知识生活化后融入到教学中,多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讲述,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学生更容易接受专业知识。③在课堂讲授环节,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间歇安排2~3个学时设置病例分析题和研究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讨论,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④根据各论部分每节的课程内容安排,课前由教师指定主题,学生主动收集、学习和总结相关教学内容,每次课前5~10min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完成学生PPT汇报、互动交流等。⑤通过课后书面作业、自学作业完成情况等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了解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采取帮助措施。

1.5师资队伍

承担青岛大学《家庭合理用药》教学的老师均为药学院药理学系的专业教师,他们熟知并精通药理学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知相关疾病和临床药物的治疗现状,多年来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药理学》《临床药理学》和《神经药理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本课程的授课教师共有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自开设该课程以来,每学期进行1~2次集体备课,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相关培训和学习工作,逐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自开设该课程以来,我们以校内集体备课和课堂为载体,通过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指导,逐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促进整个师资队伍成长。重视教师的培训和学习工作,开课以来10余人次参加外出教学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研究导向型教学等。丰富的培训内容开阔了教师们的视野,有效提高了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1.6考核方式

《家庭合理用药》课程考核以学生能力达成为导向,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将学生学习过程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的重点,采用3次平日作业、论文+PPT汇报、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多样化考核方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根据内容安排布置3次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3次作业占总成绩权重为30%;全部课程结束后,每位学生需要上交一份课程论文,每人上交的论文成绩所占权重为20%;以小组为单位以PPT形式汇报课程论文内容,小组汇报成绩所占权重为10%;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权重为40%。PPT汇报方式:10人为一组,每组推选一位同学代表汇报,汇报时间为5min,2位任课教师对PPT材料和汇报进行点评并打分,取平均值作为该小组每位成员的得分。

1.7问卷调查

课程结束后,通过“对分易”平台发送匿名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第一部分内容是单选题,共有6个调查题目。分别是:①您认为本门课程的难易程度如何?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合理用药的基础知识,熟悉家庭常备药物,提高安全用药意识和能力,您认为这个目标是否能达到?③您认为本课程内容编排能否突出科学性、实用性和知识性?④您是否同意本门课程的教学方法?⑤是否同意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⑥您对教师授课的满意度。调查问卷的第二部分内容是问答题,共有2个调查内题目:①您认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改建的措施;②如对课程教学内容外的常见疾病用药感兴趣,请告知。

1.8统计学处理

应用Origin8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珚x±s形式表示,数据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One-WayANOVA)、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问卷调查

共回收调查问卷103份,问卷回收率为85.8%,有效率为100.0%。93.3%(93/103)的同学认为本门课程通俗易懂,9.7%(10/103)的同学勉强理解,没有同学认为难以理解;86.4%(89/103)的同学认为“能够”达到教学目标,11.7%(12/103)的同学选择“比较可能”,1.9%(2/103)选择“基本不能”;89.3%(92/103)的同学认为本课程内容编排“能够”突出科学性、实用性和知识性,9.7%(10/103)的同学选择“比较可能”,1.0%(1/103)的同学选择“基本不能”;85.4%(88/103)的同学同意本门课程的教学方法,7.8%(8/103)的同学选择基本同意,6.8%(7/103)的同学选择不同意;92.2%(95/103)的同学同意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7.8%(8/103)的同学基本同意,无人不同意;81.6%(84/103)的同学满意教师授课,14.6%(15/103)的同学比较满意,3.9%(4/103)的同学一般满意,无人不满意。针对调查问卷的第二部分内容,个别同学反映部分教学内容难以记忆和理解,例如药品名称、具体的药效发挥过程,建议增加视频和图片的课堂使用频率,增强课程趣味性;还有个别同学提出增加避孕药、妇科疾病用药、精神疾病用药、高血压和糖尿病用药、急救药品等教学内容。

2.2课程成绩

作业完成率为95.8%,不能按时提交作业的学生该次平时作业成绩记录为0分,3次作业平均成绩为(85.85±20.42)分。96.7%同学高质量提交了课程论文,未提交论文者该项成绩记录为0分,课程论文+PPT汇报平均成绩为(90.93±8.30)分,期末考试平均成绩为(77.48±7.61)分。按权重折算后,该班级课程平均成绩为(83.26±11.64)分,其中90分及以上23人(19.2%),80~89分78人(65.0%),70~79分9人(7.5%),60~69分4人(3.3%),不及格6人(5.0%)。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平日作业成绩、论文与汇报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总成绩等各项分数见表1、2。理工类、经管类、医学类、文史哲类、法学类、艺术与教育类等各专业学生平日作业成绩、论文与汇报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总成绩等各项平均分数不同,其中文史哲类专业学生平日成绩平均分偏低,为(68.33±39.45)分,但与其他专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三学生平日作业成绩、总成绩高于大二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0、2.459,P<0.05);而两个年级论文+汇报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