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硕士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农业推广硕士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本文作者:朱启臻 曾富生 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 大庆石油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在技术革命日趋显著的社会环境下,社会迫切需要培养大批创造性、应用性、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产业部门、应用部门和管理部门的需要。而现实情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规模过小与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存在着巨大的矛盾[1]。导致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尽管目前高校培养的大量学生更多地走入应用性强的岗位,但培养模式依然沿袭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惯性,导致长期以来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不匹配。这一现象已经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从2009年开始,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范围;认为开展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需要[2]。但是这一转变的实现,除了社会的需求等外部环境外,还依赖于高等学校自身条件的建设,本文结合农业推广硕士多年的培养实践,对提高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质量的途径进行探讨,旨在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依据。

一、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面对的生源行业背景十分广泛,但其培养方向很明确,主要是为农业与农村管理机构、农业企业、农业服务等岗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设置以来一直是以在职人员为主要生源,这些研究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职业实践经验丰富,而全日制的农业推广硕士生源没有这样的优势。在生源缺乏职业经验而又要按职业需要来培养学生的前提下,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均提出了新的挑战。把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应用型高级人才来培养,在教学内容上应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方向有所不同。但是在现实中,许多学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缺少优秀教材与案例,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没有显著差别,有的培养单位甚至直接使用普通研究生的教材或将其简化后使用,或直接照搬国外案例或教材,这种做法难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特别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极易出现学术化倾向,与学术型人才教育难以区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我们对其要有全新的认识,而且需要做许多开创性的工作。

目前特别迫切的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就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内容而言,我们认为必须强调综合性。经过多年的实践,人们普遍达成这样的共识:农业推广硕士的知识结构应涵盖农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传播学和行为学等理论与方法。但是这种综合性并不是把不同学科课程简单拼凑起来就能体现,因为简单地拼凑不可能产生综合效果以形成培养特色。综合性体现着创造性,多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在形成综合性课程方面做了十分有益的尝试,如“农业推广学”就是体现应用性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综合了农业科学、信息传播学、社会心理与行为学、组织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不仅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也形成了实践性很强的操作方法,被评为农业推广领域的国家精品课程。目前我们正在建设的“农业社会学”也是一门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综合性课程。农业社会学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视角重新审视农业,综合了现代农学、农民学、农业经济学、制度学、组织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形成了属于自己学科特点的独立的理论体系和分析问题的方法。特别是把农业和农村政策的制定作为该学科的落脚点和归宿,使得这一学科具有了很强的实践性。如果每个专业学位类型都能够形成3~4门具有创新性且符合中国本土特色的综合性课程,对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内容的创新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关于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的教学方法,我们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案例教学和参与式教学模式。特别是参与式教学方法对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十分有效。研究者概括了参与式教学的许多特点,诸如参与性、互动性、民主性、合作性、开放性、激励性、发展性、反思性等[2],但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式教学方法最基本的要点有三个:

1.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被认为是20世纪以来教育思想经历的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以至于有学者认为问题意识是大学学科建设走出经院化的关键[3]。基于问题的探索、调查和发现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核心价值的维系点,体现了由教学中心向学习中心的转移。问题导向是围绕实践中一些结构不明确的问题所展开的调查和寻求解决方法而组织的,通过让研究生对问题的思考来探究问题背后隐含的概念和原理,并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问题导向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共同讨论和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参与式教学中的问题导向有助于发展学生下列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的能力;发现、评价和运用学习资源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多种方式有效交流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成为终身学习者的能力[4]。参与式教学中的问题导向对研究生的思维训练,对于促使他们注重理论的实践意义以及注重政策研究是十分有效的。

2.平等讨论

参与讨论是参与式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无论是引导式讨论还是开放式讨论,都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锻炼他们的交流技巧,激发他们探讨问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讨论的效果依赖于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因此,平等交流很重要。教师不仅要保证每个学生有参与讨论的机会,而且要创造争论与辩论的氛围。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的总结归纳十分关键,一个好的归纳和总结不但可以引出或强调讨论的结果,而且可以保持研究生讨论之后继续探讨问题的兴趣。

3.可操作的程序

参与式教学包含了丰富的程序性知识与方法,如何提出问题,怎样开展平等的讨论,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等都体现在程序中。要求每个研究生都掌握参与式教学的程序,不仅能恰当地参与,还能够主持讨论,学会归纳和总结等。为了保证参与式教学顺利进行,恰当使用参与式工具是必须的。这些工具包括了诸如问题分析法、SWOT分析法等分析程序,也包括了展示软版、活动卡片等辅助设备[5]。为使教师掌握程序与灵活使用工具需要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p#分页标题#e#

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因循着的教学评价理念,主要还是以学术为中心的,在这一观念约束下,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得不接受诸如论文字数的多寡抑或形式上的“优劣”以及表达形式的约定俗成等标准的考验,甚至阅读难易也被冠以理论深浅的标准。一篇很有见地、论据充分且有实践价值的论文或工作设计,会被认为无学术水平,而词汇晦涩难懂以掩饰作者对实践无知的论文却被认为“水平”很高。这又常常成为教师中心或教师权威的基础,而且是由未必有职业经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支持的基础。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高校中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所坚持的学问中心或学术中心理念,不仅仅是路径依赖的选择结果,而且还经常是师资规格本身限制下的被动选择。换言之,高校不能建构起充分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性与实践性评价理念,与评价者的素质基础密切相关。

尽管许多学校都把一线实践专家聘为导师,聘为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但是,在教学中以身示范的征服力方面,有相当多的高校学术型教师在研究生面前陷入困境或被动[6]。这种遵循“学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难以适应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的。由此可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质量专业学位人才的重要保证。从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教师,实践能力在其能力结构中占有突出地位。一个没有实践经验或对事实毫无感性认识的导师,不可能根据相关行业、职业领域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有目的的定向培养和实施有效的指导。在西方国家,农业大学教师一般都有几年在生产第一线的工作经历,而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师资主体是在大学从事学术型研究生指导的教师,由于他们缺乏实践经历,习惯于按照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方式来培养专业型研究生,他们能教给学生的主要是理论知识,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中国农业大学通过两个途径来解决这一问题,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一个途径是鼓励专业教师从事实际推广工作,并为此专门设立了“推广型”教授职称,激发了一批教师到实践中去把研究成果推向应用。另一个途径是选派教师到地方任职(多为科技副县长),接受农村发展的综合实践锻炼。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促使学术型教师发生了三方面转变:

1.综合性学科意识得以确立

当学术型教师在农业推广实践中发现一项技术能否得到采用,除了技术本身的原因还受到诸如农民素质、政府导向、相关政策、传播方式、市场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就会重新审视自己所处学科的地位,认识到当今社会任何问题都不可能靠单一学科得以解决的事实,并开始寻求解决问题的综合措施。一些农学家开始转向农业政策的研究,关注农民的需求和行为特点;一些技术专家转而对社会学和经济学发生兴趣;而社会学的教师也在研究中发现,如果对农业科学一窍不通是难以解释“三农”问题的。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下交叉学科和综合性学科就容易生长出来。

2.实践经历与经验的获得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效果及其理论的应用程度往往与经验的获取程度呈正相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必须重视“经验”,审视“经验”的意义,从“经验”的角度寻找理论与实践支点。特别需要从实践中提炼成功经验,作为案例进行研讨。教师的实践经验由三部分构成:工作程序经验、知识经验和问题经验。当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时,他们就只能宣讲理论,甚至难以理解理论的实践价值。当教师获得了工作程序经验后,不仅会注重把抽象的学术概念进行操作性定义,而且了解了特定理论在实践环节中的特定功能,使教学和论文指导具有了针对性;知识经验不仅有助于理论的具体化,还为理论的本土化或丰富理论奠定了基础;问题经验是问题意识的前提条件,教学过程不仅要通过其完备的理论来体现,也要通过经典的案例来佐证,使理论作为抽象的思维在经验的基础上呈现更实在的意义。

3.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得以确立

在开放的实践环境中,教师可以发现在封闭的校园里难以发现的一系列问题,触发对解决问题的思考,从而有助于确立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问题导向不同于本科教育和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问题导向,重要区别在于后者的问题来源于学习过程,包含了“学习者在学习中的问题”,而前者的问题来源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真实需要。及时发现农业推广过程中的问题,特别是发现萌芽状态的问题或潜在的问题,及早制定防范措施,是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追求的理想目标之一。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的实践经验特别重要,只有那些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的教师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把高校教师相对划分为理论型和应用型两类也是值得尝试的,这样有助于应用型师资队伍在与学术型教师的相互交流中成长,在思想的相互碰撞中成熟。

三、开放的教学与论文指导体系

存在于高校内部的学科壁垒严重阻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走向综合,这种学科壁垒形成的一种反实践的界域,体现为两大特征:一是学科专业划分过细,当这样作茧自缚式的专家无力面对活生生的现实问题时,唯一能自持的就是专业的权威性了。二是学科学术性与实践性的文化隔离太深,不仅仅是雅俗或文野的隔离,还有专门化的学术性与普遍联系中的实践性的隔离[6]。在这种条件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想获得根本性的突破十分艰难。要突破这一传统学术理念的束缚,建立开放性的教学与论文指导体系是有效措施。开放性的教学与学位论文指导体系包括许多措施,除了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经尝试的“双导师”制、聘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兼课、校外专家参加论文答辩等措施外,我们认为最为有效的有三个措施:

1.论文选题来自于实践

农业推广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不仅决定着论文的价值,也规定了其性质和研究方法。从实践出发选择直接解决实践问题而又适合研究者个人能力与客观条件的课题,是克服专业学位论文学术倾向的基础。学术型研究论文选题一般强调与导师研究方向相一致原则,但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特别强调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相一致。选题能够紧密结合实践,针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如“农民农业增收的障碍及其对策研究”,“农民合作社健康发展的条件与促进措施”、“农业科技传播有效性研究”等,都是在推广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凝炼出的论文题目。这些题目是任何一个传统学科都难以涵盖的,这些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实践性论文题目对体现专业学位的特色具有三方面作用:①实践性选题规定了研究方法必须坚持调查和实证研究,把学生引向实践,避免书斋里文献堆砌倾向;②论文选题侧重应用,规定了论文内容重心在对策研究,而不是描述和解释,引导研究生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寻找对策;③评价论文不再是因循传统知识或靠文献检索的长处或外文资料的优势来评价,重点是看论文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有科学依据,所提出的措施是否具有操作性。在这样的学位论文评价标准下,学术型权威被弱化,应用型方向容易得到坚持。当然,实现这样的选题原则并非易事,需要在充分调查基础上对论文选题进行筛选和甄别。因此,有实践经验专家参与的论文开题环节就显得十分重要。#p#分页标题#e#

2.加大外聘教师的比例

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日渐显现出了开放性的格局,客观上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面向整个社会物色合格的导师人选,特别是聘请实践一线的专家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尤为重要。在以往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中,由于外聘教师会增加教育管理成本,因而难以成为制度。为尽快实现农业推广硕士从学术型到应用型的转型,加大外聘教师的比例是必要的。来自于实践的专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三个突出的作用:①带来学术的应用氛围,这对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十分重要。②带来的问题意识,他们可以提出一系列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③带来新的评价标准,更强调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我们认为,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应该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包括教学、选题、论文指导和论文答辩)的全过程发挥作用。在教学环节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授课的比例不能少于三分之一,一些实务类课程必须由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授课。在论文指导过程中要把应用型专家放在突出地位。

3.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实践基地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生教育与在职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是研究生缺少职业经验,但是又要按照有特定职业背景的应用型人才来培养,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好办法是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实践基地。该基地不同于实践教学基地,也不同于学术研究基地,其重点是科研成果转化过程的实践基地。这样的实践基地除了具有教学与科研实践基地的一般特征外还要求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基地建设必须包含完整社区。“社区”一词最早于1887年由德国社会学家F•腾尼斯在《社区与社会》一文中提出。他认为,社区是基于亲族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社会联合。“对于中国的农村来说,社区主要是村庄,再扩大一点是乡,还有集镇或乡镇,是具有一定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功能的相对完整和独立的社会单元,除进行农业生产等经济活动外,也进行一系列的政治、文教、风俗与社会活动。”[7]因为农业推广与应用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农民个体、家庭、家族、农民组织、社区资源与环境、社区服务、社区教育等,也必须考察国家各项农业与农村政策的实施与影响、政府机构的设置与农村社会发展的关系等;同时也要考虑社区乡土知识、民俗习惯与信仰等对农业推广的影响。这些只有在完整社区内才能体现。离开社区的“实践基地”不能满足农业推广硕士生实践教育的要求。

(2)基地建设必须有国家或地区推广项目。学生在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本科生的实习,也不是学术型研究生的埋头钻研,而是开放地考察一项技术、一个政策的传播和执行过程,评价其效果和分析该过程中的问题,从而能够体验、发现问题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把实践活动置于开放的社会体系中,综合考察国家或地区推广项目的运行情况。而不能小打小闹地自行设置所谓推广项目,因为在推广问题上实验室成果或模拟结果与社会实际运行具有本质的差别。只有让研究生在真实环境中实践才能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国农业大学在长期的农业推广实践中形成了诸如曲周试验站等规范的综合实习基地,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条件。但是仍需要进一步发现基地培养应用人才的价值,发挥其综合学科的功能。实践基地不仅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基地,也应该建设成经济、社会、法律、政策的研究基地,这样可以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完整的实践环境,也可为国家的农业与农村发展政策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