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区域农业推广教育思路

民族区域农业推广教育思路

本文作者:彭音 宋明珍 杨久明 单位:凉山州农业局 普格县农业局 美姑农业局

农业发展实践证明,科技进步对人类的任何贡献,都是通过推广实现的,没有发达的农业推广,便没有现代化的农业和繁荣的农村经济及富裕的农民。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研究和加强农业推广,对于建设现代化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加快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显得尤为重要。长期以来,凉山州的农业技术推广,业务范围大都以种养殖业为主,目的是针对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引进农业新技术改良并推广扩散,这种传统农业技术推广教育方式比较粗放和单一,推广的进度、范围、深度都比较有限,现阶段,新农村建设要求不断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而凉山经济文化整体相对落后,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相对普遍偏低,原有的农业推广教育方法和手段,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农民生产实用技术及知识更新的要求,亟需创新农技推广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促进农业科技全面普及和提高。

1原有农业推广教育方式与方法

长期以来,农业技术推广主要是把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学研究成果,通过农业技术人员以培训讲解和示范的方式介绍给农民,由农民在生产中应用,提高产量,增加收入。推广的内容主要是良种、良法,技术性较强,内容比较枯燥,推广的手段也比较简单,多为发放和宣讲技术性文字资料、挂图,并进行技术应用示范。因此农业推广教育方法以集体指导和现场指导为主,主要是集体教学法和技术示范法,这种教育法注重技能的教学,忽略了人文和地理的实际情况,对培训的内容一般也是先入为主,单方面的灌输,造成与农户的交流通道阻塞。

2传统农技推广教育方式的缺陷

推广方式要取得较好的效果,前提条件是作为传授的对象要有学习的积极性,并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在凉山州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农民以小学和半文盲为主体,加之近年来年轻、有文化、比较富有冒险进取精神的男女青年外出务工情况较多,留在家务农的劳动力以妇女及年龄较大的男性比例较大,这部分人员一方面文化素质较低,思想保守,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存在较多的不利影响因素和自身的缺陷,因此采用传统农业推广教育方式,难以取得较好的成效。

3凉山州农业推广教育效果主要影响因素

3.1受教育因素

从推广理论来讲,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农民对新技术的判断、学习、理解、掌握、参与及贡献。只有当受教育者判断新技术对自己有较大好处才有学习的积极性,具有一定文化基础才能较好的学习和掌握新知识,从而能积极应用于生产,收到良好效果。凉山州总人口415万,其中彝族47万人,占总人口的47.5%,由于历史原因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凉山州的经济、文化、科技在整体上落后其它地区。目前,凉山州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79.98%,初中文化程度占13.6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6.37%,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1%。由于全州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对较快地学习和掌握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3.2文化差异因素

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自治州,而且全州彝族主要分布在山区,彝族群众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语言和文字,特别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彝族群众主要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而彝族文字的掌握和使用目前主要还限于专业人士中,多数彝族群众没有掌握彝族文字,这与目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主要以汉语言及文字进行记载、交流、传播的现状形成了较大的文化差异,直接增加了农业技术人员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与彝族群众沟通交流的难度。

3.3环境因素

由于凉山州地处国家较为偏远的西南山区,交通、通讯不便,特别是在农村和山区,还有不通公路,不通电的地方,在凉山广大的山区,长期受环境的限制,农民群众接受现代科技文化知识的机会和对外交流的机会比较少,较少受到新的知识和观念的冲击,因此思想观念相对较为封闭和落后,自给自足的思想观念较为严重,思想行为方式总体上难免缺少长远性和开拓性,缺乏接受和追求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的主动性和紧迫性。全州在农技推广中相当部分农民是被动地由政府督促参加农技培训和以行政的半强制的手段推广农业新技术是很普遍的情况。由于被动参与,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3.4农技推广人员严重不足,培训人力资源匮乏

全州现有县级推广机构86个,区乡推广机构589个,县级农技人员756人,区乡专职农技推广人员1019人。以凉山州现有的610个乡镇来计算,每个乡(镇)仅0.97个农技推广机构,每个乡农技推广人员平均不到2名。同时,凉山州由于幅员面积大,交通不便,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服务半径很大。以安宁河流域的德昌县为例,该县有县乡农技推广人员75名,幅员面积2284平方公里,每个农技人员的服务半径30.45平方公里;较偏远的山区盐源县,幅员面积达8398.6平方公里,农技人员仅106人,每个农技人员的服务半径达72.4平方公里。

4农业技术推广教育的新思路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笔者提出了适合凉山民族地区实际的农业技术推广教育的新思路。

4.1树立农业推广教育以人为本的主题思想

农业推广是一种以提高农业生产者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农村经济的农村社会教育工作,推广目的是满足、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和水平。原有的农业推广教育中关注的重点是推广的技术本身,考虑的是推广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而新的主题思想力图在农业推广教育中把以人为本纳入其中,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的目的,运用人类行为科学的原理,通过关注与农民的沟通交流,认真了解农民在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和学习使用农业生产新技术方面的困难,充分顾及人文及环境对农民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影响,强调增强农民学习和使用农业生产新知识、新技术的信心和主动性,在此基础上传授农业生产先进技术,从而有效地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技术能力,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普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4.2新型农业推广教育的培训重点和手段

4.2.1精心选择一批科技示范户,作为新型农业推广教育培训的主体,通过组织科技人员“面对面、手把手”、“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开展主体教育培训,传授生产技能,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推广教育的长效机制。#p#分页标题#e#

4.2.2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在凉山偏远山区、民族聚居乡镇由于存在地理、人文的独特性,以人为本的农业推广教育思想应充分体现对人文地理环境差异及独特性的关注、照顾和尊重。为此笔者在农业教育培训中引入了彝汉双语教学作为一个重要手段。

4.3新型农业推广教育的主要目标

4.3.1提高培训主体科技示范户的学习接受能力。使其能够主动学习新知识,较全面的掌握应用先进实用技术。

4.3.2提高科技示范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帮助其不断学习使用新知识、新技术,依靠科技发展生产,勤劳致富,以增强示范作用,从而增强新技术的吸引力。

4.3.3发挥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能力。充分利用示范户的示范作用和他们天然的与周围父老乡亲的亲近感和互相间在时间空间上的近距离等因素形成的易于沟通交流的优势,有意识地将其掌握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传授给周围农户,实现以户带户,以户带村,以村带乡的农业新技术普及推广目标。

5新型农技推广教育方式的具体做法

5.1选择好科技示范户,按生产阶段实行对示范户的定时走访指导

由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较少,服务半径很大,不可能对所有农户经常访问指导,而采用重点联系培训示范户,通过示范户对周围农民的辐射带动的方式,可扩大有效服务范围。具体方法是通过推广工作者在不同的生产阶段定时、定点与农户的密切接触,实现充分的沟通交流,集中精力充分了解农民在学习、掌握、使用新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取得的成效和有利的经验,并发现推广者自身可能存在的不足,不断增强服务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同时促进推广者自身的知识更新和学习,达到双向提高的目的。

5.2定时对科技示范户和辐射带动户开展田间示范法指导

在生产过程重要环节和重要阶段,定时开展对示范户及辐射带动户的田间示范指导。通过关键阶段及环节的集中现场示范指导,可有效帮助农户掌握使用新生产技术,发现并及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有效弥补示范户因自身知识技术经验不足造成的技术传导中出现的偏差。

5.3集中提高教育

在农闲时间、以短期培训班的形式,组织农业科技示范户进行集中提高培训,巩固并不断提高其自身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通过提高培训,使其更好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吸引更多的农民主动学习新知识使用新技术。

5.4农业推广教育工作者的知识更新培训

我国农业发展步入新的历史阶段,特别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农业工作者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农业技术推广者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的要求不断加快,必须加强对推广者的知识技术更新培训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阶段性的组织农业推广工作者的知识更新培训,是新型农业推广教育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以此全面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技术人员的政策水平和决策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农民群众不断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生产科技不断提高。

6新型农业推广教育方式在普格、美姑的试点

6.1科技示范户的筛选

新型农业推广教育方式以科技示范户的能力建设为中心目标在试点过程中,首先要做好科技示范户的选择,在充分考虑凉山的独特的人文环境因素情况后,选择了一批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种养水平较高、群众公认、乐于助人的农户作为农业科技示范户。在普格五道箐乡8个村,选择了100个左右农业科技示范户,每个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20个左右农户,确定了2000户辐射带动户;在美姑的井叶特西乡确定4个村,选了40户农户作为农业科技示范户,每个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20个左右农户,确定了辐射带动户800户。

6.2普格县试点基本情况

五道箐乡全乡有测洛洛博村、洛果村、沙合莫村、特博波乌村、拿马俄久村、特尔果村、洛脚俄补村、古木洛村八个村,有耕地1029.33公顷(人平0.153公顷),耕地均分布在海拔2000米以上地区,是典型的高寒彝族聚居乡。全乡农户1651户,总人口6667人,现有劳动力3811人,占总人口的57.2%,均为彝族;其中,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3100人,占劳动力人数的81.34%;全乡总人口中能听懂汉语的人有2795人,占41.9%,劳动力中能听懂汉语又能说汉话的有1802人,占47.3%,

6.3美姑县试点基本情况

井叶特西乡有11个村,有耕地808.07公顷(人平0.47公顷)耕地均分布在海拔2400米以上地区,是典型的高寒彝族聚居乡。全乡农户1600户,总人口7547人,现有劳动力3358人,占总人口的44.49%,均为彝族;其中,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3271人,占劳动力人数的97.41%;全乡总人口中能听懂汉语的人有3255人,占总人口的43.13%,劳动力中能听懂汉语又能说汉话的有1720人,占总劳动力的51.22%。

6.4新型农业推广教育方式在普格、美姑的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普格五道箐乡重点对100户农业科技示范户,2000户辐射带动户采用新型农业教育培训方式,通过近二年的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科技示范户的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提高。据调查统计,马铃薯主导品种推广4个,脱毒良种高厢双行垄作栽培、病虫害(特别是晚疫病)综合防治的等主推技术得到了普及。示范户马铃薯主导品种入户率达到100%,主推技术综合入户率达到100%。在美姑县井叶特西乡采用新型农业教育培训方式后,也取得较好的效果。莲花白种植户262户,86%选择京丰一号优良品种,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达到100%,优良品种的覆盖率达到86%,辐射带动户技术到户率和到位率达80%。井叶特西乡特西村的书记说:通过培训,农户掌握了种植莲花白技术,村民的经济收入有极大的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村民们全身心地投入了农业生产,社会治安大为好转。现在全村农业总产值266.5万元,人均收入4900元(其中莲花白产值198.6万元,人均莲花白收入3300元)。有的农户买上了汽车、有的买上了三轮摩托、电视机、手机。现在说话底气足了、声音也大了、腰也直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