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生产力与农业险对信贷配给的影响

信息生产力与农业险对信贷配给的影响

本文作者:刘祚祥 孙良媛 黄权国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一、引言

在信贷市场中,价格不能成为约束借贷人行为的惟一条件,这意味着利率并非信贷市场惟一的均衡解。要提高信贷合约的履约水平,需要在合约中加入其他的约束条件,例如抵押、质押、压低贷款规模以及信贷配给等非价格机制,从而使市场达到均衡并得以出清(D.AffeeandJ.Stiglitz,2002)[1]。在抵押物的选择上,信贷机构不接受那种难以处置、流动性极低或者难以保存的物品作为抵押物,这样就导致经济主体尽管在未来可以按照利率偿付本息,但由于没有可资抵押的资产,从而难以获取贷款,并实施其有效的项目。农村信贷市场的关键问题就在于农户难以提供合乎金融机构要求的抵押担保物。

以宾斯旺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保险在某种特定灾害发生时提供的赔偿可以用于偿还贷款,从而降低贷款人的损失,提高其预期收益;同时,保险也改变了投资收益的概率分布,降低了借款农户违约的概率。因此,农业保险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与抵押物相同的功效:降低借款人的违约概率,提高贷款人的预期收益,把潜在的借款人转化为实际借款人或提高现有借款人的贷款规模(Binswanger,1986)[2]。通过对巴拿马农业保险机构和农业发展银行的实证研究,帕马瑞达证实了农业信用保险能够提高借款人经营绩效这个理论假设(Pomareda,1986)[3]。农业保险具有抵押品的替代功能,是因为农业保险既能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禀赋,又能增加农村信贷机构对农业信贷的偏好,从而实现农业信贷资源的“帕累托改进”(林杰,2008)[4]。农业保险的抵押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不但能够解决道德风险问题,而且可以解决逆向选择问题。农业保险可以降低信贷合约的履约风险,随着信贷风险的降低,放贷者就能在保持利润的情况下降低利率,通过贷款申请者的风险特征将“好的”申请者从“坏的”申请者中区分开来(刘祚祥等,2010)[5]。农村信贷市场效率低下根本原因在于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农村信贷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信贷配给现象也是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结果。第一次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来研究信贷市场中的信贷配给问题的学者是美国经济学家贾菲与拉塞尔(Jaffe.DandT,Russell,1976)[6]。

斯蒂格利茨与温斯将信贷配给纳入新古典分析框架。在其经典的论文中,他们从事前的信息不对称即逆向选择与事后的信息不对称即道德风险两个方面论述了信息约束对信贷市场的影响,证明了即使在政府无干预的情况下,由于借款人方面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导致了信贷配给可以作为一种长期均衡现象存在(StiglitzandWeiss,1981)[7]。运用这个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信贷配给在农村信贷市场中产生的根本原因。但是,StiglitzandWeiss建立的S-W模型假设放贷人对借款人没有分辨能力,即没有信息生产能力,只能将利率、担保、抵押、信贷配给等作为甄别机制,模型中也没有涉及到保险对其信贷合约的作用。本文将修正S-W模型中放贷人没有分辨能力的假设,并在模型中引入农业保险,从理论上论证放贷人的信息生产能力与农业保险对于农村信贷市场中信贷配给的影响;然后,运用湖南岳阳市辖内六县市调查的案例和数据对其进行经验分析和实证检验。

二、农村信贷市场:对S-W模型的修正

在信贷配给理论研究中,StiglitzandWeiss于1981年的工作无疑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在其1981年发表的文献中,他们建立的模型(简称S-W模型)讨论了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与信贷配给的联系,第一次对商业银行信贷中的非价格配给现象提供了有力的解释。在S-W模型中,银行的预期收益曲线是非单调的,当利率提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预期收益反而下降。由于银行不能辨别具体的风险状况,且银行风险随利率上升而增大,这时银行将选择信贷配给。S-W模型提出以后,不断有经济学家通过放宽或改变S-W模型的有关假设来探讨信贷配给的产生机制(Bester,1985[8];BesterandHellwing,1987[9])。然而,无论是S-W模型还是之后的拓展模型,均没有将保险纳入其中,从而不能解释农业保险能够显著地降低农村信贷市场的利率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信贷配给的经济现象。

(一)模型假定

本文对S-W模型的修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关于投资项目收益的假定与S-W模型的不同;第二,S-W模型中贷款人对借款人没有区分能力,也就是说它们没有任何信息生产能力。本模型则允许贷款人对借款人具有一定的区分能力。在S-W模型中,所有项目的预期收益固定为一个常数R,由此导出了一个与现实严重冲突的假设:借款人的期望收益与项目成功的概率是负相关的;即项目成功的概率越低,借款人的预期收益反而越高。S-W模型如此假定的目的在于使得项目的预期收益率与项目的风险正相关。而经典金融学理论则认为证券的预期收益率与其风险成正比,由于证券投资与项目投资可以相互替代,企业家(农户)既可以选择将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也可以作出项目投资的决定;由此可以推断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结论同样适用于经过企业家或农户挑选后的投资项目。

因此,S-W模型中项目的预期收益率与项目成功的概率负相关的假定与金融学的主流观点相吻合,事实上也非常接近于现实情况。那么,模型假定与现实冲突的根源仅仅在于它将所有项目的预期收益设定为一个常数R。有鉴于此,在本文的理论模型中,直接运用了CAPM模型的结论,为每个投资项目设定一个风险系数,令项目的收益与其风险系数成正比。包括S-W模型及后来的一系列修正模型均假定贷款人对借款人投资项目没有任何区分能力,而仅仅是被动地使用利率及抵押品等条件来分离不同风险的借款人。在本文模型中假定贷款人能够区别一定风险水平之上的借款人和项目,因此,模型得以考察贷款人的这种信息生产能力与信贷利率之间的关系。

1.关于借款人的假定

(1)每位借款人拥有一个特定的投资项目,借款人了解项目的风险水平。该项目的风险水平以风险系数θ来度量,其上限为θmax。随机地选择一个借款人,其对应的θ在区间(0,θmax)上连续且服从均匀分布;(2)所有投资项目的投资额均为1单位,借款人没有自有资金,故其贷款额也为1单位。设这些投资项目经过了借款人的挑选,因此它们均处在投资的有效边界上。根据CAPM模型,项目的风险越高,预期收益率越高;设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率为R=R(θ)=rf+kθ,其中rf为无风险利率,k=R'(θ)为常数且大于0①。(3)在不违约的情况下,借款人的预期收益率为R-i(i为贷款利率)。设借款人事前并没有违约的主观意愿,则只有当R-i?0时,其才会申请贷款。因此借款的临界条件为R(θ)=i,处于临界点上的借款人的风险水平为θi=i-rfk。可知当贷款利率为i时,风险系数在θi以下的潜在借款人均不会申请贷款,即有:θ∈(θi,θmax)。#p#分页标题#e#

2.关于贷款人的假定

(1)假定贷款人具备一定的信息生产能力,可以识别风险系数大于θe(θe≤θmax)的项目,从而将这些借款人排除在外。当贷款人完全没有信息生产能力时,θe=θmax。故当贷款人将贷款利率设定为i时,它面临的潜在借款人的风险系数θ在区间(θi,θe)上服从均匀分布。贷款人在风险区间(θi,θe)上随机地发放贷款。对于某特定贷款人,其所有贷款项目构成一个资产组合,该组合总风险系数设为θ-,它等于组合中所有项目风险系数的加权平均,可知:公式略。

(二)贷款利率的决定

贷款人根据收益最大化的原则来决定其贷款利率。贷款人收益率最大化条件如下:公式略。上式左边即为利率变化对于贷款人收益的直接效应,右边则表示其间接效应,贷款人的收益最大化的条件下这两种效应相等。将(1)、(2)两式代入上式,可求得最优贷款利率为:公式略。(5)式揭示了最优贷款利率i*与θe之间的关系,由于k>0,故i*随着θe的上升而递减,即i*是θe的减函数;而θe越低则银行的信息生产能力越强。将(5)式代入(1)式,可求得在此利率下,贷款组合的风险系数:公式略。由上式可知贷款人最大化收益π*是θe的减函数,θe越大,贷款人的收益π*越小,反之则越大。由此得出如下结论1。结论1:贷款人信息生产能力越强,其贷款利率越高,反之其贷款利率越低;贷款人的信息生产能力越强,则其收益率越高,反之越低。

(三)贷款人的预期收益曲线与信贷配给

公式略。θ0即为贷款人信息生产能力的临界点。当θe>θ0时,π*小于零;反之,当θe<θ0时,π*大于零。当i<i*时,提高利率将使得贷款人的预期收益上升;当i>i*时,提高利率将导致贷款人的预期收益下降。若贷款人(银行)不能区分风险系数高于θ0的项目,则无论其贷款利率为何,均避免不了亏损,这种贷款人无法在市场上生存。θe是衡量贷款人的信息生产能力的指标,给定θe<θ0,有两种信贷配给的情形:一是处于风险区间(θe,θmax)上的借款人,由于贷款人有能力识别这类借款人,即使他们愿意接受更高的利率,贷款人仍然不会放贷给他们;二是在最优利率水平i*下,即使在风险区间(θi*,θe)上面临超额信贷需求,贷款人的反应不是提高贷款利率,而是实行信贷配给。

三、农业保险对农村信贷市场的影响分析

现有理论业已证明农业保险可以部分替代抵押物,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与信贷抵押物相同的功效(Binswanger,1986)。

农业保险对信贷利率、风险以及贷款人收益的影响考虑参加保险且获得贷款的农户,设其参保成本为c,当发生意外灾害时获得保险公司的赔付。设任一项目投保后,其风险系数均下降ck;假定贷款人的信息生产能力不变,农户是否参加了保险是一个公开信息,因此贷款人可以鉴别风险系数大于θe-ck的参保借款人。一个合理的假定就是,保险赔付唯一的受益人就是贷款人,而对投保的借款农户没有影响。由此可得,投保农户的预期收益率函数变为:R1(θ)=rf+kθ-c(9)假设保险公司的利润为零,则根据收益守恒原则,贷款人的预期收益率将上升c。于是面向参保农户的贷款组合,其预期收益率π1变为:公式略。如果下面三个条件成立:①贷款人为唯一的垄断者;②参保农户无法退保;③贷款人只经营一期,而不考虑持续经营;则金融机构面临的参保农户与非参保农户是两个完全隔绝的市场。此时,可以证明贷款人向参保借款人提供的贷款利率与非参保借款人相等①。然而现实中,上述三个条件均不成立,因此参保农户与非参保农户并不是完全隔绝的两个市场。引入竞争以及持续经营等现实约束,贷款人必须承担保险成本c(这意味着放弃超额收益率),由此得到为参保贷款人提供的利率应为:公式略。

四、实证检验:来自湖南岳阳市的经验数据

(一)数据说明

为了进一步检验农业保险促进农村信贷的作用,本文通过收集到的岳阳市辖内六县(市)2007~2010年农户信贷发放总额、农业保险保费收入、有贷农户中参保农户所占比例以及六县市的GDP数据,建立了相应的面板数据模型,就农业保险对农村信贷的影响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考虑到信贷规模与总经济规模有关,不同经济规模的地区,信贷规模无法直接比较,因此本模型以信贷发放量与该地区GDP之比为因变量,以“CRE_GDP”表示。解释变量为:涉农保险的保费收入与地区GDP之比,以“INS_GDP”表示,有贷农户参保比例,以“Ratio”表示。

(二)模型设定及检验

2007年之前的农业保险几乎是空白,因而也就没有此前的数据。由于样本数据时期跨度太短,随机效应模型的hausman检验失效。根据经验,各地区之间的相对信贷规模,即CRE_GDP可能存在异质性差异,且与各地区具体的INS_GDP及RATIO水平有关。因此,考虑使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三)结果分析

在模型(1)中,INS_GDP的系数不显著,而Ratio的系数显著;剔除解释变量INS_GDP后R2值由原来的0.812变到0.809,几乎没怎么下降,而α和β1的的T值均有所提高。这说明,有贷农户的参保比例能够显著地影响农村信贷规模,然而涉农保险的规模对农村信贷规模几乎没有影响。这是因为有贷农户的参保比例不影响涉农保险的规模,两者无相关性。由此可得如下结论:第一,参保农户申请贷款与否不影响涉农保险的规模;第二,参保农户中,没有申请贷款的那部分农户对农村信贷规模没有影响,换言之,涉农保险只有在参保农户申请贷款的情况下才会对农村信贷产生影响。因此,实证分析的最终结论为:农业保险对农村信贷规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只有在参加保险的农户申请贷款的情况下才会产生。模型显示,有贷农户的参保比率提高1%,信贷总额对当地GDP之比约提高0.0774%。考虑到GDP本身基数较大,这种促进作用是相当大的。以岳阳县2010年数据为例,该县当年有贷农户的参保比率为5.01%,GDP为120.83亿元,信贷规模约为2.66亿元;如果有贷农户的参保比率能提高到15.01%,设GDP保持不变,则信贷规模将会提高到3.59亿元,增加约9352万元。分析结果还显示,如果没有农业保险,则农村信贷总额与当地GDP之比平均约为2.44%。这一结果印证结论3。#p#分页标题#e#

五、结语

本文中假定农业保险的发展不影响信贷机构的信息生产能力,即没有讨论农业保险与信息生产能力之间的交叉影响。事实上,参保农户经过保险公司的甄别,在保险公司留下了信息记录,信贷机构通过与保险公司的信息共享,无疑有助于增强其信息生产能力。因此,农业保险对信贷机构信息生产能力的影响以及信贷机构与保险公司的信息共享机制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课题。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贷款人信息生产能力越强,其贷款利率越高,反之其贷款利率越低;贷款人的信息生产能力越强,则其收益率越高,反之越低;若贷款人的信息生产能力不足以区分风险系数高于临界值θ0的项目,则这类贷款人无法在市场上生存。

2.贷款人以其信息生产能力可以识别出风险较高的借款人,即使他们愿意接受更高的利率,贷款人仍然不会放贷给他们,因而产生信贷配给现象;如果在较低风险区间上贷款人面临超额信贷需求,其反应不是提高贷款利率,而是实行信贷配给。

3.农业保险能够增加农村信贷机构的收益、降低参保农户的信贷利率与信贷机构贷款资产组合的风险。同时,由于向参保农户放贷风险更小而收益更高,金融机构放贷意愿更强,农业保险缓解了信贷配给。

4.从实证中可以看出,有贷农户的参保比例显著地影响农村信贷规模,而涉农保险的规模对农村信贷规模几乎没有影响。这说明:(1)有贷农户的参保比例不影响涉农保险的规模,两者无相关性,参保农户申请贷款与否不影响涉农保险的规模;(2)参保农户中,没有申请贷款的那部分农户对农村信贷规模没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