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保险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农业生产保险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农业生产保险论文

小额信贷农业保险机制研究

摘要:

新疆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三农问题的解决,对于新疆长期稳定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新疆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是资金问题,因此有必要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促进小额信贷发展。通过博弈论分析,得出农业保险能够提高信贷机构开展小额信贷的积极性,缓解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这对于促进新疆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小额信贷;农业保险;农村金融市场

一、新疆近年来小额农贷的发放情况

新疆农业发展最大的障碍是资金问题,小额信贷能否持续发展,关系到新疆三农问题的解决。就全国而言,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由于农村支行经营成本过高等原因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因此农村信用社成为县域地区小额信贷投放主体,2005年以来新疆农村基本形成了以农信社为主体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1]。新疆小额信贷始于2001年,农村信用社是发放小额信贷的主要机构。2007年的一项新疆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和中国银监会的调研数据表明,新疆农村信用社有1085家机构网点开办小额信贷业务,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年均累放额已由1999年的27亿元增至14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6%[2];2012年全区农村信用社累计投放各项贷款1382.24亿元,同比增加196.5亿元;小额信用贷款102.32亿元,较年初增加31.55亿元,增长44.58%;农户联保贷款190.79亿元,较年初增加32.69亿元,增长20.68%[3]。截至2013年11月末,新疆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1440.58亿元,较年初增加265.75亿元,增幅22.62%;其中,涉农贷款余额1025.5亿元,较年初增加219.55亿元,增幅27.24%,占各项贷款余额的71.21%,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金融保障[4]。虽然新疆农信社的小额信贷规模越来越大,但是根据一项面向新疆农户金融需求调查显示,新疆有79.4%的农户有借贷需求。因此,就新疆农村小额信贷的需求而言,农信社依然不能完全满足农户的小额信贷需求。

二、小额信贷引入农业保险对于缓解农户“贷款难”的博弈分析

阅读全文

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探究

摘要: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为农业“产兴旺”保驾护航。在此背景下,学术界加快了研究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的步伐。然而,关键问题,即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的内涵?尚未界定。基于此,本文从界定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的内涵入手,进而从农业保险的需求、供给以及补贴三个维度探讨其构建思路。

关键词:乡村振兴;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构建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探索开展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加快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这是从中央层面首次提出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的概念。那么怎样准确理解乡村振兴战略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的内涵,进而探讨其构建思路、路径等问题。显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现有文献对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内涵的理解

国内学术界提出构建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的观点,最早可追溯到2005年由唐金成撰写的论文:《建立多层次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的设想》。尔后,陆续有不少关于此方面的文献发表。遗憾的是,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的内涵是什么?现有文献并未专题界定,只能从这些文献构建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的设想、思路、路径等方面推断其对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内涵的理解,并且发现现有文献对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内涵的理解莫衷一是。主要有几下几种观点:

(一)观点一: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中的多层意指风险管理的层次性。唐金成(2005)、李琴英(2007)认为保险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多层次农业保险的构建应该围绕风险管理而展开,即有什么级别的农业风险就应该有什么层次的农业保险与之对应,从而形成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其中,第一层次,由商业保险公司、相互保险公司、保险合作社等经营原保险,主要目的是将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风险转嫁给原保险人(保险公司、相互保险公司、保险合作社等);第二层次,由国家经营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基金,其目的是将原保险人承保的农业保险在保险业内部分散;第三层次,巨灾风险证券化,其功能是将农业生产经营风险从保险业转移至资本市场。

(二)观点二: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中的层次是指农业保险产品及其保障水平的层次。王国军(2018)以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农业保险发展历程为借鉴,认为我国构建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主要从农业保险产品及其保障水平上下功夫,不同的农业保险产品其保障水平不相同,从而形成农业保险的层次性。其中,保农业生产成本是农业保险的基础,即“基本保险”,保障水平较低;其次,为了迎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色需求,应该在“基本保险”的基础上加“附加险”,保障水平适中;最后,针对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价格保险和天气指数保险以及农业器械、设施等财产保险,保障水平较高。

阅读全文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阐述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显著的地域性、高风险性、公益性强以及有别于发达国家的独特性等特性,并分析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问题,从切实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整体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等3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以期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特点;问题;对策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农业科研的最终表现形式,是农业科技工作服务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1-2]。有研究表明,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有30%~40%,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为80%以上,与其相比差距还很大[3-5]。因此,归纳分析当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特征,找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发展对策,对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第一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现阶段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

1.1显著的地域性。农业科技成果的载体是具体的农业生产,特定的农业生产活动都基于特定的地域条件而形成,因而基于地域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也相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农业生产对水文、光照、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有很强的依赖性,地域不同,适宜主栽的农作物也不尽相同;另外,相同农作物在不同地域的栽培方式也差别较大,这也直接影响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6]。与工业和第三产业相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地域性特征最为特殊和显著。陈雪瑞[7]指出,农业生产技术越先进,对外界环境及其他因素的限制也越多,地域性也越显著。另外,除了受自然因素影响,人口规模、土地的分配方式、劳动者科技素质等社会因素也会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有较大的影响。

1.2高风险性。由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时效性短、转化过程相对复杂以及自然因素制约,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性高。首先,在现今市场环境和科技背景下,农业科学技术更新迭代快速,一项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及时,就会很快被其他技术所替代。其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往往包括试验、收集指标数据、中试、应用推广等多个过程,并且涉及多类人群,其中每个过程、所有参与主体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8]。农业生产需要遵循生物生长发育规律,会受到自然因素的制约,例如风、霜、雨、雪、旱、涝、病虫害等都会对农业生产造成负面影响。此外,成果的转化还受市场需求、价格、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9]。相较于工业和第三产业,农业生产的可控性较低,其成果转化相应地也具有较高风险性。

1.3公益性强。中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的思想源远流长,其基础性地位突出。自21世纪以来,我国不断强调“三农”问题,国家也接连出台多项农业扶持政策,对农业发展给予倾斜支持与保护。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是以工业反哺农业,农业生产的社会效益越来越突出,许多农业科技成果由政府公益性免费提供给全社会使用,农业的支持具有基础性地位与公益性服务属性,所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也具备基础性和公益性强的特点[7]。

阅读全文

农业保险和农村信贷合作机制探究

农业保险和农村信贷的合作可以有效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我国“农业保险+农村信贷”合作机制仍处于初级阶段,保险公司与信贷机构之间缺乏深度合作,此外该合作机制还存在着监管及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论文介绍了“农业保险+农村信贷”合作机制发展与现状,并对其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的对策建议,以期助推“农业保险+农村信贷”合作机制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农村金融体系中,信贷机构可以为农户提供农业生产所需的资金,但是由于缺少合适的抵押品,往往会出现农户“贷款难”的问题,而农业保险可以有效提高农户的信用等级,降低违约风险。“农业保险+农村信贷”合作机制可以有效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1我国“农业保险+农村信贷”发展与现状

近年来,国家对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的合作越来越重视,很多政策文件中都提及了二者的合作。2019年的《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到“推进农业保险与信贷、担保、期货(权)等金融工具联动”,凸显了国家对二者合作的重视。我国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农业保险+农村信贷”合作模式有三种,分别是广东省的“农业保险+小额贷款利率优惠”模式,安徽省的“农业保险+小额信贷”模式,以及新疆的“保险+信贷+财政补贴”模式。[1]“农业保险+小额贷款利率优惠”模式最早由广东省佛山市在2007年试行。若农户购买了农业保险,可以享受一定的保费补贴,并且在申请农业贷款时可享受5%的利率优惠,该模式不仅减轻了农户的还款压力,还提高了农户的投保积极性。2009年,安徽省财政厅制定了《安徽省关于开展农村“信贷+保险”试点工作的通知》,拉开了安徽省探索银保合作的序幕,为促进当地草莓业发展,合肥市长丰县与国元农业保险公司开展“信贷+保险”合作,在2009年8月19日推出首个试点产品“草莓种植信贷保险”,当农户因故不能还款时,保险赔款优先理赔给银行,有效降低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保险+信贷+财政补贴”模式是新疆主要实行的合作模式,信贷机构将农户是否办理农业保险纳入信贷审核环节,要求农户参加农业保险,但政府会就农业保险给予一定的补贴。除了上述三种较为典型的合作模式外,近年来在政策鼓励下,河北、山东、江苏等多个省份都陆续开展“农业保险+农村信贷”合作模式探索。2010年,张家口沽源县人民银行支行和农村信用联社合作开展了“公司担保+保险+信通卡质押”合作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6年6月28日,中国人民保险集团与阜平县人民政府举行“政融保”金融扶贫项目合作签约,开创了“金融扶贫、保险先行”的阜平模式,该模式是保险精准助力扶贫的积极探索,有效解决了阜平县农户“贷款难”问题。2014年,山东济南长清农信联社与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探索“生猪价格指数保险+银行贷款”模式。2016年江苏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开始在全省范围内推出创新性的银保合作产品———“农业保险贷”。[2]

2我国“农业保险+农村信贷”合作机制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不足。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对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协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二者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农业保险发挥增信功能,提高农户信用等级,分散农村信贷机构所面临的风险,促进农村信贷的发展。[3]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不足是限制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原因,当前我国农业保险实行的是“广覆盖、低保障”策略。然而,保障水平与农业保险发达的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中国农业保险保障研究报告(2019)》中指出,我国农业保险总体保障水平是美国的1/5,加拿大的1/3和日本的1/2,保障广度有较大提升,但保障深度处于较低水平。目前多数农险只保物化成本,如种子、化肥等投入,尚未覆盖人工成本。以河北省为例,除35个试点大灾保险的产粮大县外,其他地区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每亩的保额分别为500元/亩,400元/亩,620元/亩,保额水平较低,仅能覆盖“直接物化成本”,损失补偿能力有限。农户即使投保农业保险,也不能充分分散农村信贷机构所面临的信贷风险。[4]

2.2保险公司与信贷机构缺乏合作。虽然很多地区都在积极探索“农业保险+农村信贷”合作模式,但是大多数保险公司和信贷机构的合作仅仅是业务上的简单对接,二者合作更多的是为了促进各自的发展,而不是从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内在要求出发,未能很好地实现保险公司、信贷机构和农户“三方共赢”。[5]很多保险公司向农村信贷机构支付一定的费用,委托信贷机构利用其广泛的网点代销农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的销售渠道。目前二者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资源共享机制,导致保险公司在设计保险产品时,不能充分解决产品和需求不匹配的现象。

2.3缺乏监管及法律法规。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监管,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二者的合作同样离不开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是确保农村信贷机构和保险公司稳健经营、维持农村信用体系的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是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监管还存在某些问题,比如银保监会的监管重点还是放在大城市,对偏远地区的监管还比较松懈;农村金融监管缺乏动态跟踪,监管工作落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等。[6]此外,金融监管本质上就是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机构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对整个金融业实施的监督管理,因此农村金融监管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支持。[7]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合作进行约束,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不仅会增加二者合作的风险,还易引发各种纠纷损害农户的权益。

阅读全文

气象网络信息系统建设现状

【摘要】论文首先说明了气象网络信息系统的特征,然后分析了气象网络信息系统的现状,最后详细阐述了气象网络信息系统建设的前景。

【关键词】气象网络;信息系统;安全;信息;农业气象

1气象网络信息系统的特征

气象网络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对基层气象数据的采集,运用气象站的传感器和其他测试设备,对温度、压力、空气湿度、风力等级、风向等所需气象信息进行收集,经历数字或者模拟信号采集到储存器的过程。数据采集后首先经过模块化的硬件、应用软件与计算机相融合,然后根据设定的要求,通过通讯光纤或电缆等组成一条或多条通路,在气象观测数据源和数据储存器两者之间完成数据的传输。通常传输的类别有:并行传输、串行传输、异步传输、同步传输等。数据处理通常指运用对应的技术和相关设备对气象数据进行加工和处理。一般情况,数据处理都要采用相应的软件进行协作,以完成数据快速处理。常见的软件系统有:micaps、swan和PUP等,以及基层单位人员自行编制的各种数据处理程序和软件包。基层气象网络数据处理的特点是:数据信息量相当大,这就要求在进行气象数据分析时,把不相关的数据、影响程度微弱的数据清除,也就是说对数据执行针对性的清除操作,这对信息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气象网络信息系统的现状

在全球的气象网络系统中,中国的气象网络信息系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的公共气象服务和预测预报业务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新时期对气象网络信息系统的要求却愈加严格。气象网络信息系统的发展要与现代化的气象业务相适应,然而当前的发展依然存在明显的滞后性。集中表现在以下几点,即顶层设计的科学性不足、技术更新缓慢、软件管理滞后、资料收集和传输缓慢、缺乏共享性、资料的精准度和服务功能不强。基于以上发展现状,构建起一个科学、高效、稳定、安全的气象网络信息系统势在必行。

3气象网络信息系统建设的前景

阅读全文

农业金融创新研究(3篇)

第一篇:农业经营主体金融创新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重要价值。而从当前的发展来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能否能够得到金融支撑体制的有效辅佐,这将决定现代化农业的实际建设情况。鉴于此,本文从培育金融支撑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出发,针对新型农业主体培育金融支撑体制中存在的新型主体与金融支撑体制不匹配、金融体制的支撑推动过于零散、金融支撑体制过于强调有偿性及金融支撑体制过度重视功利性等问题,从强化政府部门财政支农力度、开展新型主体支撑专项服务、健全金融支撑体制整合平台及完善农村金融支农担保体系等方面提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金融支撑体制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

农业经营;新型主体培育;金融支撑;体制创新

引言

随着我国强农惠农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农业生产形态呈现出一定的创新性和新颖性,其中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与基础,不断涌现并处于快速成长阶段。但由于其资本积累不足,难以进行有效融资,导致资金供给不足,需要持续稳定的金融支撑体制,以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多元化要求,同时保证新型主体可以通过灵活性经营方式,避免陷入低水平发展误区。综上,通过完善涉农金融机构服务机制,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提升农业社会化体系服务水平,促进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以持续发展壮大,成为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力量。

阅读全文

以奖代补政策性农业保险领域思考

摘要:

自2004年我国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以来,财政补贴在促进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积极效果。然而,从补贴资金的效率看,现行农业保险补贴政策仍有改进空间。“以奖代补”支持开展农产品保险政策,有利于提高经营激励效果、促进保险公司有效竞争,进而提高农业保险市场整体发展水平,更好地发挥补贴资金的激励作用和使用效果。

关键词:

以奖代补;农业保险;补贴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自2004年实施以来,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地区主导试点阶段(2004~2006年)、中央主导试点阶段(2007~2009年)、加快发展阶段(2010~2012年)和健全完善阶段(2013年至今),从政策执行效果看,财政补贴政策对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积极效果。但现行的补贴政策仍存在一些弊端。如,保险公司创新活动受补贴政策影响较大,保险公司更倾向经营有补贴的险种,对非补贴险种的研发不够,导致保险产品不能满足农户需求;[1]补贴过于平均、激励不足,不利于保险公司间的竞争;补贴资金涉及政府层级过多,资金发放滞后,使用效率不高,[2]等等。“以奖代补”支持开展农产品保险政策,有利于打破“平均主义”、提高经营激励、转变政府职能、促进保险公司有效竞争、提升保险公司研发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农业保险市场整体发展水平,增强农业经营主体抵御风险和恢复生产的能力。

一、“以奖代补”政策的实施机理及面临的问题

(一)“以奖代补”政策实施机理及作用

阅读全文

新乡村高等教育发展途径探析

本文作者:杨菲 胡增文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高度重视高等农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价值

在中国,科教兴国战略早已被大家所熟识,可是,在经济发展热潮中,政府更倾向于将财政投入到可见的经济项目中,真正投入到教育领域的经费比例非常小,这也是我国在财政支出方面亟待解决与完善的重要问题。事实上,在有限的教育经费分摊上,又存在着向城镇地区的倾斜,广大农村地区教育经费问题十分紧张,导致农村教育落后,致使生活贫困的农民子女纷纷辍学。[3]95在农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古训仍有广阔的市场,农民子女都渴望能步入学校接受教育,因为对他们来说,要想成为“山窝里的金凤凰”,就必须通过接受教育这一途径予以实现,有机会接受教育就意味着有希望踏出农村,走向城市,摆脱贫穷。近年来,农民工犯罪率居高不下与他们受教育程度较低有着密切联系,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与犯罪率是成反比的,教育程度的提高能降低犯罪率尤其是青少年犯罪率,可见教育对社会稳定有积极作用,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扩大农村人口接受教育广度,便可以减少农村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从而维护农村稳定,有利于整顿乡风,促进农村文明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坚持以教育为基础,通过发展教育来引导农民提高素质,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一方面,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新型农民,另一方面,直接或间接地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从而提高农民收入。作为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一种专业性教育,高等农业教育既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一样,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又有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其他教育类型无法比拟的比较优势。正因如此,高等农业教育就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切身实际地为农民着想,要最大限度满足农民子女求学的愿望,探索针对农民子女的特殊招生规章制度,真真切切地使教育在农村广泛普及,面向农村大力拓展,努力扩大农民的受教育面,促进教育机会均等,为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做出贡献,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持。[4]57

从高等农业教育的角度考察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新”

现阶段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文化水平不高,大部分是文盲或半文盲,这就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普及应用,一些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难以在农村中进行广泛推广。另外,在从事农业研究工作方面,从事农林的技术人员在全国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的比例极其低下。在国家“211工程大学”中,农业大学也仅占4%,并且在这些院校中,“非农”专业学生比例过高,真正农学专业的学生很少,大部分学生的关注点也不在农业本身。同时,知识化还体现在农业生产科技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实现科技进步,才是农业发展的唯一出路,可以看出,我国要致力于调整以上存在的不足之处,必须借助高等农业教育在人才和技术方面予以支持,真正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研究人员的知识水平,并将农业先进技术广泛普及到农业生产中,这将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新农村建设也将在对于上述不足进行不断地调整过程中取得实质性发展与进步。根据我国地形地貌的不同特征,以及气候等方面的差异,农业生产应该遵循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自身特点,制定符合自身的生产方案,鼓励多元化,比如在丘陵众多地带,机械化经营不太现实,就可以发展小规模精品农业,在水源丰富地区,可以优先考虑发展水产养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探索一条最佳的农业发展之路。

多元化的支农体系,主要体现在政策、税收、投资、教育、农业保险等方面。在农业投资方面,又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常见的有国家和政府投资、集体投资以及私人投资,近年来,外商投资农业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对农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人才是农业发展的关键,要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高度重视人才的作用,农业支教多元化是提升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国家应在各方面加大力度,调动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农业支教活动:一方面,国家要监督地方政府具体落实基础教育经费投入,确保农村九年义务教育顺利实施;另一方面,开办由政府财政和农民出资相结合的农村职业教育及农业技术培训,使农民掌握先进农业科技,提高农业产量,增加收入。农业组织即是有着共同利益诉求的农民为了维护共同利益,自愿结合在一起,并且有着自愿达成的统一的组织规制的单位。农业组织多元化,可以充分发挥其在农民日常政治生活中的利益表达功能,有助于提供政府和市场无法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有助于推进农村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维护农村正常秩序。农村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利益主体间的矛盾,有发展就会有问题出现,有问题不可怕,关键是要解决好问题,不能使问题堆积,以免给以后的稳定带来隐患。农业组织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由于相同的利益诉求聚集在一起,其在解决利益冲突方面有着天然优势,它可以使农民有效表达其正当利益诉求,避免采用极端方式解决问题,还有助于组织成员间传播和推广最新农业信息,有助于推进农业生产力。当然,农业组织必须在法律规定的可行范围内活动。

新农村之“新”还体现在农村管理的民主化、农民利益表达渠道的通畅等方面,具体包括管理民主、决策民主,农民有权参与农村重大政策的制定等几个方面。要实现基层农村中的民主,至少应有两个前提:第一,要确保党的领导,坚持党组织在农村民主管理中的作用,二是农民要具备一定的参与民主决策的素养和文化修养,[5]11鉴于我国农民总体文化水平不高的实际,因此,推进民主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民主化有利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发挥群众监督功能,防范农村行政腐败,有利于促进基层农村政治建设。农业信息化,指人类在农业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以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高新技术,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过程。一方面,以信息科技为基础,以航天技术、卫星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等为支撑,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信息采集与预报、数据综合处理、应急预案咨询等技术服务。由于农业生产具有灾害突发性特点,应用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可以最大程度防范灾害,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有助于农业增产增收,信息分析和预测可以帮助农民了解实时农业信息,有利于农民做出正确的农业生产决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力争使每个农民都能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快速便捷服务,国家应努力给予相关政策及税收补贴支持,使农业信息化普遍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保障。另一方面,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可以将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信息网络能够提供更多低成本、多样化、广覆盖的信息传播、知识扩散机遇,向广大农民传授各种先进适用的专业技术知识,提供多样化的信息咨询服务,能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多领域开阔农民视野、提高农民素质。#p#分页标题#e#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