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高等农业教育创建思路

新农村高等农业教育创建思路

本文作者:秦莹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设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1]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是新时期党中央针对我国“三农”问题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这既是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的发展,也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要努力实现的目标。高等农业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具有其它教育系统无法代替的特殊功能,主要通过调整专业学科结构,加强与新农村的结合度,提升农村生产力水平、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业科技、传播先进文化等途径实现高等农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

一、明确高等农业教育的特殊性,走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自主创新之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两大重要任务:一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效农业生产与经营体系;二是建设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体系。[2]这两大任务的完成需要所有与新农村建设相关行业(部门)的支持和投入,相比于其它涉农部门,高等农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有其特殊性:

首先,与非农行业(如工业、商业等)相比,高等农业教育因为涉农而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距离更近。其次,与农业科研院所相比,高等农业教育因其第一工作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特征更明显。

再次,与各级农业行政部门相比(如农业厅、局和农业推广站),高等农业教育因其职能不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相对延迟性。最后,与其它农业职业教育相比,高等农业教育因其人才培养的层次决定了其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相对间接性。以上相比较而呈现的相对特殊性决定了高等农业教育需要在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扬长避短走自主创新之路,主要包括:

(1)在观念上要树立现代农业教育理念,在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实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科技发展,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一个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经济增长的自主创新体系基础上,以便更好地发挥与非农行业服务新农村的比较优势。

(2)在科技创新上要发挥高校科研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优势,在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以及引进消化上下更大的功夫,并将这些科技创新成果通过教学的途径传授给服务新农村的学生和农民,以体现高等农业教育与农业科研院所的比较优势。

(3)在组织上以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生产为目标,联合各级农业行政部门组建大规模的农业产业链,使农业科技人才就业单位有更大的接受大量农业院校毕业生的空间,发挥高级专门人才与新农村建设需求相结合的高效服务功能。

(4)在体系上以打通高等农业教育与其它农业教育之间合作交流的通道为依托,构建新型农村教育体系,增强高等农业教育服务新农村的时效性和直接性。

二、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为基础,加强高等农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

高等农业院校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要摒弃狭隘的传统小农思想,确立现代大农业教育的观念,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要求,根据“厚基础、多方向、宽口径”的原则设置专业,有计划地建设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改造传统专业,并增设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专业,以区域特色农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

首先,要面向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选择能产生一定影响的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重点培植,整合校内外资源,进一步壮大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其次,从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的宏观视野,按照培养“种、养、加工相结合,农、工、商、管一体化”的复合型、实用型、技术型大农业“通才”的要求,积极发展农理、农工、农经、农管、农文交叉的专业和与农业科技相关的新兴、边缘和高新技术学科专业,积极推动农科与非农学科的交叉与渗透。

再次,拓宽学科领域,将传统农业类学科设置于食品生产、食物安全、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和国土安全的大背景下加以研究。整合与创建代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向的主要新兴学科,特别是代表21世纪前沿性科技领域的学科,如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生物工程、生态农业、环境科学、能源科学自动化、管理科学、先进技术制造、分子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发育生物学、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卫星定位、航天应用、反季节生产等等。

最后,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重点专业建设,增强高等农业院校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组建综合性专业基础课实验室和专业课实验室,打破学科、课程壁垒,破除“小而全”的传统观,充分利用技术力量雄厚、实验条件完善、多学科协作等优势,积极推进实验教学、科学研究、科技兴农、“三结合”,研究并优化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增强课程之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将当代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及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服务新农村的工作能力,使人才培养更加接近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更加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

三、以培育一代新型农民为己任,加快新农村建设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步伐

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关系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尽管多数高等农业院校迈出了“以农为主,综合发展”的战略步伐,但相比于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来说,还需要加强农业市场化的培训力度,以满足新型农民在农业经营上的要求,以及传统农民向现代“农商”过渡的转变,为此,必须迈好两大步:一是以“面向农村,面向未来,面向农业现代化”为价值导向,强化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时代性,培养一批适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级专门人才。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新农村建设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即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带头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以及发展农村先进文化的带头人。这些高级专门人才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心系“三农”,“扎根农村、献身农业”,能够以振兴农业、富裕农民和繁荣农村为己任。达此培养目的,高等农业教育要面向“三农”实行“四个三结合”,即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课程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相结合;实验、示范、推广相结合;教师、农技人员、学生相结合。#p#分页标题#e#

培养出掌握农业整个经营过程(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的人才、善于对科研成果(包括引进技术)进行二次开发的人才、善于资金和金融运作的人才(商农)、能灵敏捕捉国内外市场信息的人才、懂得运作的经济(包括股份制)管理人才、同农业相关的第二、三产业技术人员和开发农产品的加工、贮藏、运输和农业生产资料新技术的研究人员、具有“专业素养+人格素养+基本业务能力”专业结构的农科创业人才。二是以“科教兴农”为服务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加快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第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科技、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和在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主要作用,积极参与“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努力为提高农民素质服务。第二,要建立和完善遍布城乡、灵活开放的高等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在合理规划布局的基础上,整合现有资源,每个市(地)重点建设一所高等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若干所中等农业职业学校,使其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主要基地。第三,制定定期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素质的计划,使新农村建设的基层负责人整体素质提升、懂得现代农业管理、具有较强生态资源保护意识和开发创业能力,成为农业产业化、国际化、标准化以及农业现代化需要的人才,农民增收致富任务的实践者。

四、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核心,加速高等农业教育向农村生产力的渗透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务是“生产发展”,而生产发展的关键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水平,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单位时间内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民增收有了实现的路径。除了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劳动者素质外,高等农业教育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速向农村生产力的渗透步伐。

(一)高等农业教育通过不断升级农业科技以服务新农村

当前,高等农业教育需要加强以下关系农村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以推动农业科研成果向农村生产力的转化。一是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辟提高农业生产力效益的新途径、新技术,尤其要搞好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遥感技术、农业核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二是开展常规性先进技术的研究,如农作物、果蔬、园艺、水产、畜牧、畜禽等优质新品种的培育以及先进的种养殖技术研究,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的研发,搞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三是开展农产品加工、贮运研究,培育一批加工型品种,通过提高加工深度使农业增值;四是重视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研究,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加大力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探寻人口、资源、环境良性循环的有效途径;五是加大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区域发展的具体情况,筛选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适当引进组装配套,实行成果转化,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发挥强大的辐射新农村功能。

(二)高等农业教育通过提供新型的生产工具和动力能源系统促进农业生产资料的改进

农业生产资料包括农业生产工具、动力能源系统、农业运输工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及工具使用技术培训等。农业生产资料的改进对高等农业教育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求高等农业教育不仅研发适合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新型生产工具,而且培养掌握新型生产工具的高级专门人才。伴随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走向深入的步伐,农业生产迫切需要更高效、更耐用、以及更节能的新型生产工具,这就要求高等农业教育担负起建设与推广总体水平比较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系统的重任。另一方面,要求高等农业教育为优化农村的动力能源系统,完善农村交通设施、农田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智力支持。(1)在动力能源方面,改变农村建设中动力能源使用结构,要求高等农业院校在动力能源方面有突破性进展。(2)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高等农业教育通过开设专业课程对农村基础设施的革新提供科学和技术的支持。(3)农村的交通设施建设关系到农村市场化的进程,更是需要高等农业教育给予技术支持。从运输工具到交通线路,每一样的规划设计都离不开先进的知识做指导,高等农业教育的介入可以促进建设新农村先进、高效和节约目标的实现。

(三)高等农业教育通过提高农民现代管理水平服务新农村

传统农业管理是由国家统筹规划,形成对农业生产的集中统一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方式很容易带有上级管理者的个人色彩,而且对经济的决策具有滞后性。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为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必须完成向现代农业管理升级。现代农业管理模式的具体衡量指标主要体现在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对市场经济下的农业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在推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要借鉴农业发达国家建立的合理制度安排,建立的结构合理、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农业管理体系,以及政府部门有较强的服务意识等方面的经验,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科技教育支持体系、财政金融支持体系、中介服务支持体系等方面的建设。高度重视民间组织的力量,处理好政府、市场和民间组织三者之间的关系。目前我国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过程中,专业合作社组织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其它组织尚处于弱势地位。农业管理模式的转变要求农业高等教育走向综合化,在培养农业专业人才的同时,培养有文化、会经营、懂管理的人才加入现代农业管理体系中,完善政府和民间组织的作用。

(四)高等农业教育通过发挥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服务新农村

农业高等院校是信息资源富集区,)发挥其搭建农业信息网络平台的功能,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市场化,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信息资源支持。农村信息化是指以各种信息传播手段实现农业科技、生产、流通和消费信息在农业管理者、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有效传递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高等农业教育通过提供现代信息技术支持,完善包含电话和宽带在内的农村网络,再对各种农业信息的整合清源,建立一个全面、有序、并能时时更新的中央数据库,从而完成整个以科技信息服务为主体的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工作,有效地整合科技信息资源、实用成果、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信息互动、成果交易、技术咨询以及工序对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农业生产的市场化进程。#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