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对粮食产量的作用

全球变化对粮食产量的作用

 

1全球变化概述   全球变化主要是指全球的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及其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的IPCC报告中指出,CO2在大气中的体积分数已从1800年的百万分之280上升到了1990年的百万分之335,大约增长了26%。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最深远的影响是全球变暖,而全球变暖最直接的原因是工业生产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砍伐森林,从而使大气中的CO2含量增加,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形成温室效应。据计算,如果没有CO2和其他的温室气体,地球表面的温度是-18℃;如果人类排放在大气中的CO2的含量不断增加,全球将会持续增温,地球就面临超过以往历史记录的气候冲击。科学研究表明,在过去的100年间,全球年平均气温大约升高了0.3~0.6℃。同时,大气中的CO2的浓度仍在不断增加,温室效应已日益增强。   2山西农业地理的基本特点   山西省位于太行山以西、长城以南,西部和南部以黄河为界,整体呈菱形。土地面积15.6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1.63%。现有耕地4.8037×104km2,占全省总面积的30.6%,主要分布在盆地、河流两岸和黄土丘陵区。   2.1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水资源缺乏,十年九旱,农业生产对气候的变化十分敏感。山西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大陆性”明显。总的气候特点是:冬季,受极地变性大陆气团(或西伯利亚冷高压)的控制,冷风过境时多形成大风和降温天气;夏季,受东南季风暖湿气流的作用,气温高,降水多;春季,干旱,多风沙;秋季,降温快,多霜冻。这种气候冷热多变的条件,为发展多种农作物提供了条件。   2.2两山一川的高原地形   山西表里山河,地形复杂,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相间分布,形成了“两山一川”的高原地形,这种地形又决定了东西两山区植被垂直变化明显,加之山区不同海拔高度降水、积温和无霜期的不同,可种植不同农作物来发展山区立体农业。   2.3南北有别的种植农业   山西农业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每年播种面积要占到耕地面积的80%以上。因省内东西的干湿差异和南北的热量差异,所以适合发展多种农作物种植和立体农业。北部的雁门关外,气候寒冷无霜期短,适合土豆、甜菜的生长,因此,雁北地区成为山西甜菜的主要生产基地。晋南地区,气候比较温和湿润,日照时间较长,是发展棉花和小麦的好地方,被称为山西省的“棉麦之乡”。晋中、吕梁、晋东南地区成为了高粱、谷子、玉米等农作物的良好生产基地。因此说,山西是一个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的高原山地。   3气候变化对山西粮食产量的影响   气候是人类和各种动植物依存的生存环境,它对整个经济,社会和生态都有深远的影响。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最为直接,下面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分析气候变化对山西农业的影响。   3.1山西省20年的气温变化   这20年中,山西省年平均气温的上升趋势相当明显,增温速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1996年以后,气温持续升高,1999年达到历史新高,年平均气温达到10.9℃。进入21世纪的这10年,气温虽然有所回落,但仍然高于多年的平均值。从季节方面来看,山西省春、夏、秋、冬这4个季节都有增暖的趋势,尤其是冬、春这两个季节气温升高速度较大,其中,冬季的气温上升最为明显。进入21世纪的这10年,山西省年平均气温为10.4℃,较年平均气温9.4℃高1.0℃左右。   3.2山西省20年的降水变化   气候的变化必将引起降水的变化。山西省“十年九旱”,气候变暖使山西省更加干燥,干旱使得山西境内多条河流干枯断流,也使山西省荒漠化更加严重。山西多年平均降水量是524mm,比全国多年平均降水量少20%左右,且降水量的时间和空间的分布极不均衡。近20年的年均降水量为503.75mm,低于多年平均值524mm。降水量最多的年份是2003年,为645.7mm;降水量最少的年份是1997年,为312mm。这20年中,年平均降水量最大值是最小值的两倍,最大值是山西省多年平均值的1.2倍。根据近20年的年平均降水量资料,绘制出了山西省20年年平均降水量滑动曲线图,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山西省近20年的年降水量的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90—1996年,年降水量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第二阶段:1997—2002年,山西省年平均降水量呈波动减少的趋势,这6年是山西省持续干旱的6年,降水量的波动减少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较大的影响;第三阶段:2003—2010年,山西省年平均降水量呈大幅度升高再到波动减少的趋势,其中,2003年山西省降水量最大,这形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山西省近20年中,降水量偏少的年份在增加,而降水量增加的年份在减少。1990—1999年这10年,山西省的年平均降水量的平均值为522.7mm;2000—2010年这10年,山西省的年平均降水量的平均值为436.6mm。由此可以看出,山西省年平均降水量年际间的变化幅度较大。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山西气候有向“暖干化”发展的趋势,降水减少导致山西省地表径流量和水资源总量等都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出现多条河流断流干枯的现象。降水量的减少、湿地退化、土地荒漠化,给山西的农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3山西省近20年的粮食产量变化   山西省的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经济作物主要棉花、油菜和甜菜。从图2可以看出,20年来山西的粮食产量处于不断上升之中,2010年粮食总产量为113.6亿kg,为历史最高。进入21世纪的这10年,山西省粮食总产量超过100亿的年份在增加,分别是2004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和2010年。山西省粮食总产量与气候有很大的关系,基本上属于“雨养农业”。降水量增多,粮食总产量会增加,但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中,降水量并不是影响粮食产量的唯一因素。粮食总产量的提高还得益于优良品种的推广、灌溉条件的改善、政府的惠农政策等多种因素。山西省近20年的粮食产量变化见图2。从图2可以看出,山西省这20年粮食总产量的趋势为先波动上升,但在2000年达到最低值,然后再波动上升。#p#分页标题#e#   3.4山西省降水量与粮食产量关系   为了更清晰地认识山西省气候变化与粮食产量之间的相关性,于是绘制了山西省20年来降水量与粮食产量对比图,图3中的4条线段在2002年以前表现为正相关,波动趋势相对一致。2002年以后的情况变化相对复杂,特别是2006以来,波动趋势出现反相位。上述情况的出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①在正常年份,降水量和粮食产量表现为正相关的变化趋势。②在极端年份,降水量和粮食产量表现为负相关的变化趋势。③在反季节降水年份,降水量和粮食产量表现为反相的变化趋势。如2000年山西是干旱年,粮食总产量减少,而在降水量最少的1997年,粮食总产量反而增加。除了这些自然因素外,政府对农业政策的变化和波动、粮食价格的涨落等原因,也是造成粮食产量波动变化的因素。   4山西农业应对全球变化的策略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全球气候变化对山西气候和农业生产影响是明显的,山西的农业生产正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和防范全球气候变化,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农业措施,以确保山西省粮食总产量的稳步增长。为此,提出以下防治对策:①提高气候变化的应对能力。主要应提高两个方面的研究水平:一是加强区域间气候变化的研究,获取气候变化的新成果;二是提高省内各气象台站的分析预报水平。②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实现农业机械化、节约化生产,培育优良品种,发展节水灌溉和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③加强政府的惠农力度。山西省各级政府应该增加惠农财政资金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且提高粮食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从而减少因农业气象灾害而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