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模式与发展

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模式与发展

 

能源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建设的深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地区对常规能源需求将进一步增大。根据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预计到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消费将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20%。农村地区由于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已成为我国新型可再生能源建设的重点。杭州市是一次能源资源相对缺乏的地区,但境内自然条件优越,有“八山、半水、半分田”的地形格局,且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光照充足。优越的自然环境,也为开发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提供了物质保障。经过多年的实践,逐步探索出适合杭州市实际的农村清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新模式。   1杭州市农村地区清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现状   近年来,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杭州市农村清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节能减排为主线,以“双十万”工程、“农村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工程综合示范乡镇”和“低碳农村试点乡镇”等项目为载体,进一步加大本市农村清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力度,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在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并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村能源结构、缓解能源紧缺压力,促进农民增收和提高农民生活品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8—2010年杭州市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新建“十万农户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工程”示范项目218个,示范工程合计推广太阳能热水器5.0万m2,新建户用沼气池3160座,共25280m3,项目示范村的清洁能源利用率平均由原来的66.25%提高到77.32%,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由原来的33.49%提高到70.01%,非清洁能源设备热效率由原来的28.43%提高到30.75%;在示范项目的带动下,3年中全市合计面上推广太阳能热水器23.21万m2,推广户用沼气池8417只,新增年节能4.37万t标煤,实现农民年增收节支3265.23万元,直接总受益农户12.262万户,同时也创新集成了多种农村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模式。   2农村清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集成模式   2.1推广应用了太阳能光热、光电模式   一是太阳能光热利用由户用为主向农业生产利用转变初具规模。近年来,依托农村能源项目建设,杭州市推广户用太阳能热水器成效显著,在积极推广太阳能户用型的同时,也探索出太阳能利用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应用模式。如桐庐县瑶琳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太阳能集中供热系统工程,建成了太阳能集热面积1600m2,产生的热水可常年稳定在32℃,保证1800m2养鳖场220d换水使用,节能减排效益显著,项目的建设为太阳能在现代农业生产中规模化应用开辟了新途径。二是太阳能光电利用创新实践,开辟新途径。太阳能光电利用是近年来杭州市清洁可再生能源主要探索发展的方向之一,2011年,新装太阳能杀虫灯142盏;新装各类太阳能路灯、庭院灯、草坪灯538盏;新装LED路灯436盏及各类节能灯5000多盏。在桐庐县瑶琳镇毕浦村建设了2座太阳能生态环保垃圾房,通过安装在垃圾房上方的太阳能顶板,白天吸收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一部分电能传输到垃圾房中的电脑控制板上,控制喷头直接将无害药水喷淋到垃圾上,以除蝇、除臭,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一部分则用于夜间照明,方便倒垃圾的村民和过往行人。在临安市锦城街道钱王铺村创新的将太阳能光伏技术运用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建立太阳能供电曝气系统,将太阳能产生的电能替代电网供电,对无动力厌氧处理系统的出水进一步曝气处理,使处理出水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指标。   2.2实践探索了生物质能深度开发利用模式   杭州市农作物主要以稻谷、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等为主,在秸秆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广泛开展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深度利用开发。一是秸秆、板栗刺蒲、鲜笋壳等农作物生物气化示范研究。为防止随意焚烧秸秆而污染环境,同时开发新能源,在建德市江珠村建立了秸秆生物气化集中供气系统工程,实现了集中为12户农户供应生活用能;在乾谭镇梓州村,通过收集本村板栗刺蒲堆沤并经预处理后,采用液化液进入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处理,所产沼气经过脱硫、脱水等净化处理后统一集中供气给农户使用,为全村10户农户提供生活用气。通过各项工程示范研究,摸索优化出各种不同发酵原料生物气化的工艺参数。二是实践探索出利用山核桃蒲壳、废菌棒等农作物废弃物固化成型技术。在淳安县临岐镇新建了农作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可年处理山核桃蒲壳、菌棒等1000t,年可制有机炭500余t,固化成型的燃料改善了山核桃蒲壳燃烧性能,提高了利用效率及运输贮存能力。   2.3实现了空气能、地热能多能互补农业发展再生化模式   结合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推广应用农村能源技术,形成了能源多元化利用、多能互补的发展趋势,促进了产业发展,有效地拓展了技术的应用领域,实现了农业发展再生化模式。在余杭、桐庐等地,结合当地特种水产养殖对养殖温室和饲养水体的常年加热要求,推广应用了太阳能与空气能互补应用的供热工程,能稳定连续地为养殖场提供热水及热量;在萧山、西湖区等地,针对虾苗和猪仔培育对养殖室“冬暖夏凉”的调温需求,推广应用了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工程,利用地下水源的热能达到温度调节的目的,不仅为企业用户节省了用能支出,更有利于减少大气污染,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2.4建立了多种以沼气为纽带农业生态循环经济模式   根据杭州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大力推广了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在萧山区吉天现代农业园区实施了以“农村能源实用技术在现代农业园区的应用与示范”为主题的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示范项目,利用废弃残菜叶与鲜畜粪作为厌氧发酵原料,生产绿色沼肥供农业生产,发酵产生的沼气用来发电供周围虾塘曝气使用,同时还用于烧锅炉,利用热水循环系统为厌氧发酵罐增温,形成了以生产绿色沼肥为主要目的,能连接农业生产与资源循环利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模式。同时,在淳安建设了千岛湖金溢农食用菌农业废弃物多级循环利用模式,东源农业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的桑、菇、粮集成配套技术利用模式,老虎湾茶场生态茶园基地建设模式,德尧果蔬高效生态水果示范区建设模式等。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生态循环经济模式的成熟推广,不仅有力地推进了农作物秸秆、畜禽排泄物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肥料化利用,更有利于种、养殖业的结合,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p#分页标题#e#   2.5完善了畜禽排泄物能源化利用模式   结合规模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大力推广“猪、沼、作物”等生态农业模式,以畜禽粪便为发酵原料,通过厌氧技术生产沼气,实现畜禽粪便能源化利用。至2010年底,杭州市累计建设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704处,沼气池容积达10.15万m3,年产沼气量856.37万m3,折合开发新能源6114.52t标煤,年减排二氧化碳15898.1t。依托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本市开展了沼气能源的深度利用实践,在浙江省内首建了320kW农村纯沼气并网发电工程,年发电量达100万kWh,这是浙江省内农村沼气能源在大电网中的率先运用,标志着杭州市在微功率并网领域成功跨出了第一步,成为科学经济运用沼气绿色能源的典范。   3实现杭州市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   3.1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促进产业发展   当前,为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形势,杭州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杭州市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双十万”工程的意见》、《杭州市农村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工程项目实施管理办法》、《杭州市农村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工程综合示范乡镇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关于开展杭州市低碳农村试点乡镇建设工作的通知》、《杭州市低碳农村试点乡镇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开展了“双十万”工程、“农村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工程综合示范乡镇”和“低碳农村试点乡镇”等项目建设,这些举措大大促进了本市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力度,真正做到政策有保障、资金能到位。2008—2010年中,在杭州市实施的218个“十万农户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工程”示范项目中,工程总投资为7704.25万元,其中市级财政专项资金补助1185万元,地方配套及农民自筹6519.25万元,充分发挥了市财政补助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为“扩内需、促增长、保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3.2加快技术研发,提升技术支撑能力   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科技成果,加快研究开发一些适应本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农村可再生能源新技术和新工艺,努力提高科技在农村能源建设中的含量,发挥科技兴能的作用。大力推广适用农业农村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新技术、新模式,走资源化、能源化、肥料化发展之路,推动农村能源建设上档次、上水平、上规模、增实效。   3.3加强后续管理,建立能力服务体系   农村能源项目“三分建、七分管”,通过不断创新服务机制、强化监督管理等多种手段和措施,建立并完善农村能源后续管理服务体系,充实服务人员、安排必要经费,解决后顾之忧,做到出了故障有人管、管得了,不断提高后续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促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工程长期利用,持续发挥效益。   3.4“点、线、面”结合推进农村能源宣传培训纵深发展   一是把握“关键点”,注重培育专业技能人才队伍。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队伍的培育是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探索建立了沼气生产工初级、中级和高级教育培育体系,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沼气生产工接受继续教育,晋升更高级别的职业资格,同时通过出台政策,强化沼气生产工技能证书的应用范围和要求;二是延伸“服务线”,上下联动推进服务宣传工作。利用联络员、乡镇监管员、村级辅导员的“三员”力量,建成了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指导工作和加强服务的重要渠道。积极吸收和借用农村实用人才的力量和作用,合力深入推进农村能源服务宣传工作;三是拓展“覆盖面”,营造全民共建共管良好氛围。广泛开展了深入农家、服务农民的农村能源技术下乡服务活动,通过安排专家咨询、宣传片播放及讲解、工程师入农户进企业回访、发送宣传资料等多项内容,吸引了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同时,还制作了各种关于可再生能源建设成效的宣传片和农村能源技术科教片,在电视媒体上播出,增加了社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