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现代农业进展综述

城市现代农业进展综述

 

农业因都市而名声大振,都市因农业而精彩纷呈。都市农业是伴随现代都市的发展而发育成长起来的新型农业形态,它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以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手段,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已成为一座现代城市不可或缺的公共物品。我国都市农业的提出与实践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其中以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开展较早。如今,在北京,五环以外的一条条现代“都市农业长廊”叫人流连忘返;在上海,遍布郊外的一座座“现代农业工厂”令人眼花缭乱。都市农业一路走来,为城乡融合平添一抹特有的亮色。   都市因农业而精彩,我国都市农业发展可圈可点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除人口超过1000万的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外,我国大约有近50个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城市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切实提高科技应用和管理水平,逐步培育出具有鲜明特色的都市农业,初步成为以服务城市、繁荣农村为导向,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载体,以现代科学技术、物质装备、人才队伍、经营方式为保障,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为目标的新型农业形态。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的调研表明,经过近年来不断的实践探索,遍布在我国南北的这些都市农业城市群,都市农业发展成效初显,展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亮点1:保障了城市“菜篮子”。为保障城市鲜活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我国实行了严格的“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而建设“菜篮子”基地,搞好产销衔接,正是发展都市农业的首要任务。北京突出“三率一能力”(自给率、控制率、合格率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确保70万亩蔬菜生产用地最低保有量;上海出台了主要农产品最低保有量制度、常年蔬菜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蔬菜自给率达到55%、绿叶菜自给率达90%;武汉主要“菜篮子”产品自给率达到68%,其中淡水产品和蔬菜产量分别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居第一和第二位。整体看,各城市均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菜篮子”产品保障能力日益增强;形成了完善的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和追溯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较高水平。   亮点2:拓展了农业功能。都市农业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保障城市供给等生产层面,在生态涵养、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综合效益也日益彰显,它不仅能满足人们“胃”、“肺”、“眼”方面的物质需求,还能满足人们“脑”和“心”方面的精神需求。北京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农业生态补贴制度,有数据表明,北京大农业生态服务价值达1万亿元;南京将休闲农业作为都市农业的一个主导产业和引领产业来抓,目前该市休闲农业在市民中的知名度已达94.6%;成都通过建设田园化、景观化现代农业园区,形成休闲观光农业基地220个,年接待游客超过5000万人次。   亮点3: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这些城市把都市农业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有效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了城乡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北京着力推进农业和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集约化、园区化、规模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2011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17万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4736元,收入增幅连续三年高于城镇居民。上海为加快建设与国际化大城市相适应的现代农业,制定了一系列城乡统筹发展的布局规划,明确了城乡经济、社会、空间和制度的一体化发展思路,2011年仅农业旅游就解决当地农民就业2.58万人。南京2011年休闲农业全年季节性用工达12.99万人次,带动农户数5597户,拉动当地农产品销售额达1.2亿元以上。广州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出台“1+12”政策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亮点4:创新了经营机制。这些城市以都市农业为抓手,积极开展土地流转、教育培训、资金投入等方面的探索,创新了农业经营机制,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北京市91.4%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了“资产变股权、农民变股东”,2011年620个村股份分红总金额20.6亿元,人均3525元。成都市积极探索实践土地股份合作社、家庭适度规模经营等七种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形式,让不少农民过上了“拿着产权收租金、坐在门口搞经营、进入农业园挣工资”的好日子。广州创新农民培训模式,实施“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每年培训1.1万多名农民,其中99%获得了农民绿色证书。上海市探索财政投入的长效机制,出台了地产绿叶菜上市量与市对区县财政转移支付挂钩制度,建立了绿叶菜淡季成本价格保险机制。武汉市积极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累计发放产权抵押贷款3.08亿元,并建立了首期规模达2亿元的农业产业投资基金。   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据专家分析,当一个城市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的时候,就可进入都市农业阶段。虽然都市农业发展在我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发达国家都市农业水平相比,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当前,我国都市农业发展普遍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成本上升、组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的困扰,特别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劳动力素质亟待提升等问题更为严峻,必须认真研究并妥善解决。   一要解决认识问题。有的城市认为,农业产值占城市GDP比例低(普遍不足5%,有的低于1%),农业属于弱质产业,比较效益低,难以在区域产业发展中成为“重中之重”;还有一些城市过于依赖“买全国、卖全国”的大流通方式来解决城市鲜活农产品供给问题,对都市农业的综合功能认识不到位,导致农业阵地萎缩。这种思想认识必须根本改变。尽管大城市中农业所占GDP的比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在逐年降低,如北京市2010年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仅为0.9%,上海的比例更低,仅有0.7%,但农业对对城市的综合功能却与日俱增。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的重要历史时期,城镇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工农城乡关系正发生深刻变化,夯实农业基础,积极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是保障大中城市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市场稳定的客观需要,是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是改善城市生态人居环境的客观需要,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客观需要,是实现“三化同步”的客观需要。实践证明,都市现代农业在服务城市、繁荣农村、富裕农民、保护生态、传承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p#分页标题#e#   二要解决用地矛盾。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城市郊区的土地资源呈刚性减少之势,劳动力、资金加速向城市转移、向二三产业转移,都市农业相较于优势产区农业而言,“在哪种地、谁来种地、如何种地”问题更加突出,尤其是土地资源瓶颈最为明显。上海“十一五”期间,耕地面积减少约54.45万亩,减少约15%,北京等城市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城市自身稳定粮食生产和确保“菜篮子”产品适度自给率难度日益加大。另外,近几年社会资本进入都市农业增长较快,但目前发展设施农业、拓展农业多功能性,特别是畜牧养殖、观光休闲等用地指标受到严重制约。如何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切实保证农业用地、解决用地矛盾?关键是要加强规划指导,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纳入城市发展、土地利用等总体规划之中,以法律法规一以贯之。这方面不妨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如美国纽约将农业作为生态景观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日本东京秉承“有农”都市理念,全市建有几百个市民农园;法国巴黎是座典型的“现代田园城市”;英国伦敦“城市农场”、“社区果园”随处可见。   三要加大政策扶持。据了解,目前许多城市大部分农产品的供应主体还是小规模、分散化经营的农民,蔬菜等农产品生产劳动强度高、成本高、风险大,加之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菜贱伤农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农业生产的兼业化和副业化问题比较严重。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拿出真金白银,在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农业科技推广、劳动力培训以及稳定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着力研发推广蔬菜实用机械、提高生产补贴标准、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此外,在投入机制上,要逐步构建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以企业和农民投资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格局;在税收减免上,要对都市农业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予以优惠减免;在生态涵养上,要建立都市农业生态补偿办法,对城市休闲用地予以财政补贴;在交流机制上,要加强试点示范,鼓励各地先行先试、率先发展,总结各地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强交流,用实践成果不断丰富理论内涵,用理论创新不断推动实践探索。   大力发展都市农业,推动大城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今年,国务院正式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规划》明确把“大城市郊区多功能农业区”列为“率先实现区域”。据统计,全国36个大城市耕地面积接近全国的1/9,蔬菜产量占全国的1/6。相对于其他农区,大中城市农业基础设施完备,人才资源丰富,科学技术发达,信息传播快捷,财力普遍较强,能够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必要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信息等要素支撑,更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条件,可以率先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因此,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率先在大城市实现农业现代化,充分发挥其示范功能,辐射带动其他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是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大举措。前不久,农业部首次以都市现代农业为主题,在上海召开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来自全国数十个大中城市的农业部门负责人就如何发展都市农业广泛交流意见。与会代表认为,都市现代农业正在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新“引擎”。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把都市农业建设成为城市“菜篮子”产品重要供给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先进生产要素聚集区、农业多功能开发样板区、农村改革先行区,大幅提升城市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   如何“率先”、如何“先行”?推进都市现代农业持续快速发展,要着重唱响“三部曲”:   一是抓好“米袋子”和“菜篮子”建设。粮食安全是城市生活供给的命脉所在,任何时候都不可放松和懈怠。生产基础好、产能高的大城市,应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处于粮食优势区域的中等城市,应发挥资源优势,加快新技术推广,提高粮食生产科技水平;一些特大型城市,应加大投入力度,保护优质高标准粮田,稳定粮食产能。确保主要“菜篮子”产品供应数量充足、品种丰富、价格合理,关键是要认真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建好“菜园子”,管好“菜摊子”,稳定提高自给能力、加快健全市场体系、不断改善市场调控、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二是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和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多种功能,是都市农业发展的潜力所在,要根据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需要,加快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率先实现优质产品、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一体运行,建设城乡居民共享的美好家园。要用前瞻的眼光、科学的布局,积极建设城乡居民喜闻乐见的农业公园、观光农园、市民农园、休闲农场、度假农庄、教育农园、高科技农业园区、森林公园、民俗观光园、民宿农庄等。   三是推进城乡一体化。都市农业是高层次、高科技、高品位的绿色产业,是完全依托于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结构功能的生态系统,是按照市民的多种需求构建、培育的融生产、生活、生态、科学、教育、文化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体系。要以都市农业为切入点,把农业真正纳入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的整体发展规划,形成农业、农村和城市的有机协调发展与相互兼容;要以发展“农家乐”和“美丽乡村”为契机,改变传统的农业人口向城市单向流动的格局,形成城乡人口双向流动新格局;要在都市农业产业链中,扩大城乡居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在“城市与自然共存”、“城市和乡村融合”中,都市农业向我们阔步走来。横向比较,我们离发达国家的都市农业标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纵向来看,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目标鼓舞人心,前景令人憧憬。方兴未艾的我国都市现代农业,正在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