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基础管理模式调整思考

粮食安全基础管理模式调整思考

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是保障粮食供给的根本前提,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没有稳定可靠的粮食生产能力,就没有稳定可靠的粮食安全。为此,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大力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并不等于实际的粮食产出水平,但二者之间呈现密切的关系。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和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由粮食生产诸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稳定地达到一定水平的粮食产出能力。在已经具备这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生产过程的组织、运筹与调控,才能实现综合产出的现实生产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受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的影响,其中技术水平(包括管理水平)影响粮食生产对自然条件的利用程度。它强调形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形成合理的搭配、组合,以提高投入──产出效果。

它也强调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即现时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不能以长远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下降为代价。农业综合开发的最终目标是合理配置、科学利用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它通常的作法是根据长期发展规划,从多种途径对某一地区的农业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共同提高的要求。开发的主要内容包括开垦荒地、平整土地、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植树造林、装备机械、改进生产技术等。

由此可见,农业综合开发的内涵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是吻合的。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所面临的“瓶颈”制约,主要在于两大类:一是对农业资源的开发状况,二是农业基础设施状况。以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为例,当时农业资源、特别是耕地和水源严重短缺,人均占有量减少。1978~1988年,全国耕地面积累计减少5501万亩,平均每年减少500万亩;加上复种指数下降,同期粮食播种面积减少1.4亿亩;耕地质量也严重下降,高、中、低产田的比例由各占1/3,演变为2:5:3,大多数地区的土壤有机物含量下降。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特别是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减弱。同时,农业其他方面的基础设施(包括良种繁育体系、科技推广体系等)也都相当薄弱,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且改善缓慢。在整个80年代,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0%左右。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十几年来农业综合开发一方面通过对农业资源的广度开发、深度开发、高度开发(科技开发)和密度开发(集约开发),以中低产田改造为主要内容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改善了农业资源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供给状况和农业的基本生产条件;另一方面,将投资重点主要放在小型农田水利配套和良种繁育体系、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和农业产后加工、流通增值所需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加强了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建设和农业机械设备投入,致力于改善农业产前、产后、特别是产中环节的基础设施状况;并将上述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资金的重点投放予以保证,因此,农业综合开发抓住了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环节,实现了粮食发展的“瓶颈”突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迅猛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特别是粮食生产,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总产量就由1978年的2924亿公斤提高到1984年的4073亿公斤,连续登上了3500亿公斤和4000亿公斤两个台阶。但是1985年之后,我国农业出现了徘徊,粮食产量一直在4000亿公斤左右上下波动。主要原因是,一些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遭到破坏,农业生产条件开始恶化,耕地资源逐年减少。针对这种情况,党中央、国务院指示有关部门研究对策,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经过调查研究,理论界和政策研究部门一致认为,农业综合开发是解决农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于是,国务院决定,从1988年开始,设立农业发展基金(后改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农业综合开发,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开垦宜农荒地,改造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提高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1988年,国家在黄淮海平原、三江平原、松辽平原等11片地区立项进行开发;1989年,国家又在四川、湖南、湖北及黄河三角洲等8片地区立项进行开发;从1990年开始,国家又把其他一些资源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具有粮食增产潜力和优势的地区进行立项开发。目前,农业综合开发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涉及全国1786个县(区、市)和237个国有农(牧)场。据统计,1988~2002年,投入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达169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483亿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428亿元,与财政资金配套使用的专项贷款212亿元,乡村集体和农民群众自筹568亿元。另外,农民群众还投劳71.6亿个工日。

党中央、国务院之所以选择农业综合开发作为解决农业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因为农业综合开发能够综合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的基本生产条件,从而极大地增强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实践证明,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兴修水利,改土拓荒,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可以起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通过建设高产、优质、节水、高效基本农田,可以提高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二是可以为作物良好生长、稳产高产、抵御自然灾害提供较好的物质基础;三是可以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四是可以为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改进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劳动效率提供需要的基础条件。因此,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关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