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的生态建构

传统民居的生态建构

 

0引言   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居建筑是最具原生态的人与自然共生融合的物化表现,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自然生态观的反映。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以及民居建筑中的诸多处理手法都蕴涵着古代人民充满智慧的生态理念和构建经验。现今,随着人类工业时代的迅猛发展,自然资源的大量耗费已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我们的生存环境日益陷入了困境,创建协调可持续的人居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类发展的迫切需要。那些优秀的传统民居建筑中所蕴藏的生态构建经验,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深入地挖掘、整理和研究,通过继承和发扬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将其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之中,使之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创建宜居的生态环境。因此,解析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构建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河南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构建经验   在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的影响下,智慧的河南人民在长期与自然气候打交道的同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施工技术和方法,创造了大批量的与气候环境相适应、相协调的民居建筑的构筑形态[1]。河南传统民居现有遗存中既有古色古香的古村落,也有保存较完整的大型规模的庄园和官宅,还有冬暖夏凉的生土民居和具有南北风格过渡特征的民居建筑。这些传统民居选址依山傍水,生态环境优美;院落规划主次分明;建造技术与装饰艺术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生活习俗相结合,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构建经验。   1.1建筑选址中的生态环境经验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地、人万物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结合传统的风水理论,形成了依山傍水的理想居住环境的选址模式。很多河南传统民居,如豫西的康百万庄园、陕县庙上村民居,豫北的寨卜昌民居、下伏头村民居,豫南的毛铺民居群、临沣寨民居、程相府宅院等,其选址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环境优美。豫西的康百万庄园(图1)。整座庄园面临伊洛河,背依邙岭,南望嵩山,靠近黑石关隘,东有伊洛河与黄河交汇口,风景宜人。庄园按照我国风水理论中的“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山之南,水之北为阳”理念选址,建于邙岭南半坡,南临伊洛河,处于闭风向阳的位置,并有充足的水源利于万物生长。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聚居的“向阳、避风、近水”的选址原则,反映了我国民居建筑选址的崇尚自然、因地制宜的生态环境经验。豫南的毛铺民居群包括楼上与楼下两个村民组,是明末彭氏家族由江西迁到此地建村形成。整个古落占地约60亩,是豫南地区保存面积较大、结构较完整的明清古民居群[2]。整个村落依山傍水(图2),东靠白云山,西依打鼓寨。一条小溪在两山之间从村前由南向北流过,汉湟古驿道沿小溪通向南北。层层的梯田、转动的水车、石砌的房屋、神秘的祠堂,构成一幅典型的豫南大别山民俗建筑诗意地栖居画卷。   1.2建筑院落空间布局中的生态规划经验   河南传统民居建筑多采用中轴对称,四面围合的院落式布局方式。民居建筑多以位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物厅堂和正房为主,以位于两侧的若干附属建筑物厢房为次,形成较宽敞的院落,并以此纵向展开组成多进院落,再横向展开组成多路的民居建筑群。这些虚实相间的院落空间序列,在密集的居住状态下很好地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3],体现了民居建筑院落空间在解决采光与保温、通风与隔热等问题的生态规划经验。   从河南民居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庭院布局中可以发现,民居都能够依据实际情况通过院落空间的尺度与面积变化解决采光与保温、通风与隔热等问题。在豫北、豫东和豫西等地,因夏季炎热期相对短,冬季寒冷干燥,更需要良好的采光与保温,民居院落空间多宽敞明亮,由于院内空间宽敞,冬季受到太阳直接辐射的时间长而非常温暖。如豫北民居中的马丕瑶府第的院落布局特点是分居住区和祭祀区两部分,居住区为纵向紧凑布置的四进院落横向并列三路,中路作为最重要的一处院落,其厅堂露脸最多处达4/5,庭院空间敞亮;豫东民居中的开封刘青霞故居的院落布局特点是纵深方向紧凑,三进院总纵深不到54m,这与当时开封的用地紧张有关,但故居的庭院相对宽敞,即正房的窗户外露(露脸)比较宽敞;周口商水县的叶氏民居的院落布局特点是外紧内松,庭院宽敞,三进院总纵深67m。整个院落中的厢房间距大,使正房完全露脸,创造了宽敞明亮的庭院空间;商丘虞城县任家大院院落布局特点是以主轴线为主干,在纵向上多路并进,三进院总纵深近70m。正房主体突出,通面阔尺寸较大,三间正房全部露脸,庭院十分敞亮;商丘穆氏四合院中现存二进院的庭院十分宽敞。豫西民居典型代表康百万庄园的中院(3号院),两进院总纵深26.7m,宽16.7m,院落明亮精致。豫南因冬季寒冷期较短,夏季相对湿热,民居建筑更需要良好的通风与隔热,这里的民居院落空间布局特点则是沿纵轴线布置纵向天井院,由于院落空间尺度狭长,夏季受到太阳直接辐射的时间短而非常阴凉。如南阳淅川县荆紫关民居的一处民居的庭院长15.7m,宽仅3.8m,形成狭长形的院落空间。这样,导致建筑空间布局的方向性很强,有利于穿堂风的形成,从而产生良好的风道导风作用。表1是几处河南典型民居庭院的尺寸比较。1.3建筑结构中的生态技术经验   1.3.1民居建筑结构   河南传统民居建筑结构主要有木结构和砖木结构两种类型。在木结构体系中,因不同地域气候和施工技术的不同,形成了以抬梁式为主,兼有穿斗式和二者结合式的三种形式。后两种形式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豫南地区,又以抬梁式和穿斗式的结合形式多见。河南南部信阳和南阳两地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是南北建筑风格的交汇区,其建筑结构技术除穿斗式构架外(图3),还创造出了灵活多样的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构架形式,在满足结构功能的同时可节约木材。如信阳新县周河镇柳铺徐家山村徐远木宅则是将抬梁与穿斗进行巧妙结合,采用了一种被当地称为“龙门架”的结构形式(图4)。龙门架的龙门部分采用标准的抬梁式结构,以梁承重传递应力,龙门两侧则为穿斗式的结构形式,通过插在龙门柱上面的横向构件以穿枋形式连成整体,以拉接枋传递应力。这种结合方式因龙门部分无柱子落地,可获得较大的利用空间,又具有了穿斗式的灵活多变、省工省料的结构特点[4]。#p#分页标题#e#   1.3.2民居建筑材料   充分利用当地材料是河南传统民居生态营造经验的突出表现。民居建筑取材方便、经济,且多数为节能材料,这些材料导热系数小,有很好的节能效果,能够营造舒适的室内环境。其中最典型的当属豫西地区的生土建筑,即窑洞民居。由于窑洞藏于土层,可以利用地下热能和覆土储热能力,使窑院内冬季温度一般在10℃以上,夏季保持在20℃左右,成为恒温住宅。窑洞不但具有就地取材、施工简便、冬暖夏凉、经济耐用和循环再生等优点,而且在采光通风、潮湿以及排水等问题上都有相应的解决措施。如豫西陕县庙上村的地坑院内设有渗水井,用于排渗院内雨水、污水。而且在主要窑洞内都有换气孔进行通风换气,根据室内有无吊顶分别设在窑门或窑底。从门窗进入窑内的新鲜空气流经全室,通过吊顶风道从窑门或窑底的气孔排出窑外,构成有组织的通风系统[5]。窑内的空气流通,即可以减轻洞内的憋闷感觉,又可以缓解霉雨季节洞内的潮湿。   1.4建筑装饰艺术中的生态文化经验   中国生态文化传统是在悠久的农业文明中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伟大传统,这些生态文化经验在其重要载体之一的民居建筑中得以完美体现,反映了人们在真、善、美三个维度中的生态知识、生态伦理和生态审美文化。   1.4.1民居装饰功能中的生态知识   河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的生态知识主要体现在装饰功能方面的内外檐装修部位。外檐装修是建筑物的内外间隔物,因其位于室外,易受风吹日晒,雨水侵蚀,故在用材断面、做工等方面较为粗壮、坚固。内檐装修是用来分隔室内空间的装修构件,由于在室内,制作精巧秀丽,与室内的家具、陈设互相配合,形成舒适的室内环境。如室内雕花隔断、板壁、天花等。在其上绘制花鸟鱼虫、人物故事或题写诗词格言,与书画艺术形式融为一体,犹如精美的工艺品。遇有大宴会等重要场合或是重新分隔房间的时候,隔扇可以随意活动搬移,对室内空间的划分起着重要的作用。   1.4.2民居装饰工艺中的生态审美   民居装饰工艺的生态审美主要反映在装饰对象、材料和手法等方面。民居建筑表面装修从地板、门、窗、柱、墙、檐到棚等都是装饰的对象,装饰手法非常丰富,有雕刻、油漆、彩绘等,这些作为民居建筑中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民居的装饰多利用砖、石、木等当地材料和工艺特长,因地制宜,通过石雕、砖雕、木雕、涂饰等手法来体现装饰艺术美。其材料和制作工艺的区别,形成了纹理、质感、韵味、风格等各种效果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图5)。民居中用得较多的是木雕。传统民居建筑中的隔扇、木窗、檐部等多为木雕,主要采用透雕手法雕刻成各种丰富变化和精细的图案,充分体现木雕的艺术特征(图6)。   1.4.3民居装饰题材中的生态伦理   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的生态伦理主要反映在其装饰题材上。民居的装饰题材多以崇德慕贤,追求君子之道及富贵平安为主。如仙鹤、蝙蝠、汉文寿字雕饰等,以表达主人对贵寿无极、富贵无边的向往。还有的雕饰梅、兰、松、菊、牡丹、莲花等图案,借助松的永恒苍劲、梅的玉洁雅韵、竹的清秀挺拔、菊的操介清逸、兰的秀质清芬、牡丹的高贵富丽等,在装饰美化的同时,表达主人的思想、品格、趣味和意志(图7)。   2结语   河南传统民居建筑受其地理环境条件、文化习俗与审美观念等因素影响,蕴藏了人们睿智的生态构建经验。民居建筑选址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环境优美,体现了民居崇尚自然、因地制宜的生态环境经验。民居的虚实相间的院落式空间布局,借助院落空间的尺度与面积变化解决采光与保温、通风与隔热等问题,反映了民居院落空间的自然生态规划经验。在民居的建筑结构与构造技术中,抬梁式的民居建筑空间高大,通透性强,有很好的整体稳定性和抗震性能;在南北气候过渡带的豫南地区,还创造出了灵活多样的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构架形式,在满足结构功能的同时可节约木材;利用梁架变化抬高前檐以利于采光和通风;窑洞民居除了具有就地取材、施工简便、冬暖夏凉、经济耐用和循环再生等优点外,还能够利用渗水井、换气孔等措施解决排水、采光通风与潮湿等难题。而民居建筑的装饰则依托于装饰的功能、工艺和题材,体现了建筑的装饰与功能、环境完美结合的生态文化经验。   如今,传统民居建筑中的这些生态构建经验对于建设宜居建筑和环境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小区布局规划合理,节约用地;利用自然采光与通风,节约能源;充分利用当地的可循环再生材料;建筑装饰艺术体现当地的生活习俗、审美观念和地区特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