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产业变迁思考

互联网产业变迁思考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国。时至今日,正好走过十年。在这十年时间里,中国互联网产业(包括移动互联网产业)获得巨大发展。回顾入世十年来的历程,中国互联网产业的成长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本文着重对中国互联网产业十年来的变化做一梳理,回顾中国互联网产业政策环境和部分互联网行业发生的变迁。   一、互联网产业政策环境变迁   中国承诺,自加入WTO时起,允许外资全面进入互联网市场。随后十年中相继出台、修订了一些相关的法规政策,规范互联网产业的投资融资范围、互联网产业内容管理等内容。   在互联网产业的投资融资上,对于不关系国家文化安全、意识形态控制的领域,逐步放开,引导非国有资本的进入,形成充分竞争的氛围。2001年12月11日,国务院颁布了《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规定指出,外商投资电信企业可以经营基础电信业务、增值电信业务,具体业务分类依照电信条例的规定执行。该规定于2008年9月重新修改向外界公布。其中重要一条便是将外商在华投资电信企业20亿元的门槛降低至10亿元。在引导非国有资本进入文化、传媒产业方面,国务院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意见和决定,支持和引导非国有资本的进入。2005年初,国务院下发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同年8月国务院公布的《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对非公有资本可以进入的文化产业领域和禁止进入的领域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对于关乎文化主权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领域,中国牢牢坚持国有资本绝对的控制地位,对于非国有资本的监管也更为严格细致。2005年7月6日,六部委联合发出的《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指出,禁止外商投资设立和经营新闻机构、互联网文化经营机构和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禁止外商投资利用信息网络开展视听节目服务、新闻网站和互联网出版等业务。2007年11月,最新修订版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同样显示,禁止外商投资新闻网站、互联网内容供应与服务经营业内容。这充分显示出中国在互联网业的开放上仍持有谨慎态度。总体而言,中国政府注重在互联网产业中引入非国有资本,但是,在国内社会资本和外资上,坚持内外有别原则,一方面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加强对外资进入文化及传媒产业的监管,以维护我国的文化主权和意识形态安全。[1]   对于互联网产业管理方面的一些薄弱之处,中国政府也注重通过立法、专项整治等形式予以加强,其中尤值一提的便是对于互联网著作权的保护力度不断提高。中国政府先后颁布了《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对于互联网著作权的范畴和执法行为的范围等作了明确的规范,将有效保障网络媒体内容资源所有人的合法权益,不断净化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环境。与此同时,中国政府有关部门还注重发起专项整治活动用于加强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打击互联网侵权盗版行为和网络不良信息传播。例如:2010年2月面世的《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明确了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广告主、广告联盟、第三方支付平台,还有网站的建立者、管理者,在淫秽电子信息犯罪里所负的刑事责任,为互联网业环境的长久整治搭建起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法治平台。   纵观中国入世十年的互联网产业政策,呈现出明显的“放”、“收”趋势。对于互联网产业的投资融资、非文化安全的领域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大开放尺度,而对于内容方面涉及保护本国文化、意识形态安全、历史传统等则对WTO相关规则进行保留,制定更为严密的法规政策,延续既有的行政管理模式。追究其内在动因:其一,中国互联网市场在入世后向外资全面开放、允许外国服务商参与中国公共电信网及其服务的承诺促使法规政策要随之进行调整。“一系列行政法规、部门规章都须按照平等、开放的原则逐步被补充、修改甚至废止,一些原来设定的许可制度将被取消或以备案制度所替代,事先监管制度将逐步改为事先监管和事后监管并重的局面。”[2]其二,随着时间的推移,互联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技术、内容与运营愈发融合的态势与中国行政机关职能分离的态势直接形成了明显的矛盾。客观上讲,这对矛盾促成了互联网产业政策法规体系的不断调整与完善。其三,对于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认识上愈发深入。中国对传媒领域实行严格的政府管制,不是因为西方经典管制理论中强调的起因“市场失效”,而是源自意识形态的需要和计划经济的惯性与本能。[3]   就中国互联网产业政策的变化来看,这样的传媒政策一方面有利于资本引进,有利于体制创新,有利于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也适应了传统的管制观念,将文化安全、意识形态的主动性仍牢牢把控在自己手上。   二、互联网产业变迁管窥   入世十年来,在中国整体经济状况全面进步的背景下,借助互联网产业政策的东风,我国的互联网产业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方面予以阐述,分别是:互联网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产业吸引了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中国的国字号网站群体在各种利好条件下,媒体功能不断拓展,在市场竞争中也逐渐站稳脚跟;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也渐入佳境,将成为未来互联网发展的重点。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梳理和管窥,能对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十年巨变有一直观的认识。   其一,互联网产业投资多元化。入世以来,互联网产业逐渐成为国内外投资的一大热门。仅在2011年,据中国的投资咨询机构投资中国(ChinaVenture)统计数据显示,互联网企业完成投资236起,相比2010年的124起增长了90.3%;投资总额38.92亿美元,相比2010年的20.91亿美元增长了62.3%;其中,电子商务成为投资主流。[4]   引进外资大致包括以下三种形式:一是互联网企业本身由外资直接投资控制,如境外网站以中文版形式在中国落地或寻找人(雅虎中国、MSN中国、亚马逊中国等);二是通过各种途径运作互联网企业在国外境外上市,如腾讯、慧聪在港交所上市融资,盛大、前程无忧在纳斯达克上市;三是境外风险投资相中中国互联网新媒体企业,提供风险投资。这在尚未上市的企业中极为普遍。近两年来,借助风险投资在美上市的互联网企业有十余家,包括土豆网、奇虎360等等。[5]#p#分页标题#e#   外资的大举进入,对中国的互联网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一是中国互联网企业能在国际资本市场获得所需的资本,以扩大企业规模,增强持续发展的能力;二是外资的大举进入促进互联网企业的改制创新;三是海外资本的进入更能促进互联网各个细分行业的竞争和整合,有利于优秀企业的成长,淘汰弱势企业。   其二,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据艾瑞咨询的报告显示,仅在2011年前三季度,中国互联网经济市场规模就达1826.9亿元,相比2010年全年1507.0亿元的经济规模增长了21.3%,增长势头不减。艾瑞咨询同时预测,2014年中国网络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7753.0亿元,相对于201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0.5%。其中,电子商务和网络广告是互联网经济市场份额最大的两个细分行业。当今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已经形成了C2C、B2C、商城、团购、O2O等模式百花齐放的局面。目前,中国网络消费者数量达到1.45亿人,并且以每年超过3000万新网络消费者的速度快速增长。波士顿咨询公司2011年11月28日在北京最新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电子商务规模目前已名列全球第二并迎来爆炸式增长。到2015年,中国网络消费者的数量将激增至3.29亿人,占城市人口的44%,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电子商务的发展给电商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一是电商企业注重开展整合式营销,将互联网线上线下的营销进行全面的整合,通过线下营销提升品牌认知和品牌价值,继而又反向推动线上网络广告的传播效果,最终实现广告主投资回报率的提高。二是包括麦考林、当当网等一批有实力的电商企业先后上市,成为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里程碑式事件。   再看中国网络广告市场,在入世十年里,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艾瑞咨询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11年1~11月,中国网络广告规模达到511.9亿元,较2010年同比增长57.3%。网络广告市场的增长受益于中国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有两点因素值得一提。一是热点事件、大型活动对于网络广告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过去几年里,中国相继举办了奥运会、世博会、园博会、亚运会等大型活动,使得以门户网站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获得极大的广告收入。另一个是部分行业的蓬勃发展给网络广告市场注入更大的活力。近年来,汽车行业、房地产行业、交通业的崛起,为网络广告市场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目前,中国互联网经济总体还处于初兴阶段,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相比,只占3%左右,比例尚微;网络广告与传统广播电视纸媒的广告市场相比,也存在极大的差距;一些移动增值服务领域,还都处于有待深度开发的境地。   其三,网络媒体茁壮成长。互联网产业与其他不少产业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不但具有经济产业属性,还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因此,网络媒体成为互联网产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这里从新闻网站的发展来感受一下网络媒体的发展状况。   从新闻网站来看,入世十年来,在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发展战略指导和资金、人力、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新闻网站尤其是重点新闻网站,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在已经形成了以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为龙头,千龙网、东方网等省级重点新闻网站为主力,地市级新闻网站为补充的三级新闻网站格局。   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媒体,新闻网站在技术水平、内容布局、舆论引导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突破和飞跃。在技术水平上,入世之前,新闻网站还基本停留在传统媒体电子版的初级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新闻网站也进行了多次改版,充分发挥web2.0的技术和功能,在版式、功能、互动上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内容的布局和丰富上,新闻网站的原创新闻比例不断升高,部分网站甚至拥有自己的记者和采编队伍,对于新闻的也能做到实时、现场直播、多种形式结合,新闻的采发可以脱离所依附的传统媒体独立完成,以一个新的独立的媒体面向公众。[6]   在舆论的引导上,依托互联网的传播功能和技术优势,新闻网站的传播效果、舆论表达、群众动员功能逐渐超过传统媒体。因此,各新闻网站都注意到应逐渐树立平民化的形象,使用平等的视角,让人们更易接受和更愿意参与。   作为互联网产业生态的一部分,新闻网站也注重积极拓展新领域,参与市场竞争,充分展现其产业属性。近年来,新闻网站在视听业务拓展、搜索引擎开发、改企上市探索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视听业务拓展上,突出表现是“国字号”试听航母的成立,主要包括央视网和中国网络电视台合并成为新的国家网络电视台、新华社主办的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正式开播和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网络台正式成立。在搜索引擎领域,为确保网络文化安全和信息搜索独立自主化,人民网人民搜索(www.goso.cn)和新华社盘古搜索(www.panguso.com)先后正式上线,这也将逐渐改变中国互联网搜索引擎市场。在改企上市探索上,新闻网站一直未曾放松。   早在2003年,新闻网站体制改革便被列为“文化体制改革”中的一部分,新华网、人民网和东方网被列为试点单位,但直到2009年,重点新闻网站的企业改制才开始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在2012年,新闻网站群体即将上演一阵上市融资潮。重点新闻网站的上市将构筑起我国互联网企业的上市第二阵营。   其四,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目前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高速阶段,截止2011年底,我国手机用户超过9.2亿户,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已达4.31亿,3G市场也良性健康,走势上扬,3G网络覆盖全国所有县级以上城市和部分乡镇,用户突破8000万户,年底更是有望突破1.25亿。用户数量的持续增长,激发了众多相关厂商的热情,激活了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发展。移动互联网的参与厂商的范围已开始从单纯的运营商、SP/CP厂商,变为运营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硬件厂商、团体/个人应用开发者等多元化的格局。[7]   移动互联网产业的潜力被逐渐发掘出来。据艾瑞咨询2012年1月13日的统计数据显示,受益于移动电子商务的大力推动,201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393.1亿元,同比增长97.5%。2012年市场规模预计达到976.2亿元,到2015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到4252.7亿元。从细分行业来看,移动电子商务的占比进一步增加,由2010年的11.2%提高至29.2%;而移动增值占比有所下降,由58.3%下降至46.5%。#p#分页标题#e#   总体看来,中国移动互联网在未来的市场上将大有可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3G技术商用的逐渐开展将有效带动移动互联网规模的迅速扩大,推动电信终端设备制造、业务运营、信息服务及网络建设;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用户对移动终端演进需求日益增长,使得“渠道”、“平台”资源的竞争更加激烈;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投融资及上市案例将不断增加。中国移动互联网企业更能了解本地市场环境,更能满足广大中低端手机平台及用户的需求,自然成为中国移动互联网普及和成熟的重要推手。如此一来,凭借其优秀表现,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也理所当然。但是,也必须看到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目前仍存在一些障碍和瓶颈。例如,3G网络的建设仍需不断完善,数据传输速度仍有待提高,流量资费水平仍相对较高等等。因此,多数移动互联网业务尚处于发展的初期,未来的市场开发空间广阔,其中一些业务的发展并非是平滑和渐进式的,而是在发展方式上具有一定跃迁和突变的特征,一旦突破某一发展瓶颈,将会迅速成长为明星业务。[8]   三、问题及对策   入世十年间,中国互联网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一些潜在的问题也值得进一步梳理反思。这些问题主要涉及产业环境、产业布局、信息安全三大方面。   其一,产业环境有待优化。入世以来,中国政府在优化互联网产业环境方面可谓投入颇多,但是,目前的产业环境仍有不少需要完善之处:一是互联网产业投资环境需进一步优化。   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巨额资本的支持,上市融资成为最主要的途径。从现在的发展状况来看,不少互联网企业为了更加便捷地上市融资,规避中国某些产业政策限制,采取了离岸设置、注册海外、借壳上市等途径。这样一来,使得互联网产业监管难度加大。此外,十七届六中全会及《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文件、决定中已经明确了鼓励各种资本进入互联网产业的指导思想,应在此基础上尽快出台细则,对非国有资本的互联网投资行为进行有效引导。二是互联网行业内的竞争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2010年,互联网行业内爆发的“奇虎360”与“腾讯QQ”大战,涉及不正当竞争等问题。针对这种乱象,工信部等机构相继出台《互联网信息服务市场秩序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市场秩序若干规定》等,对互联网行业的竞争秩序进行规范。   这一事件充分表明,互联网行业内的竞争环境仍需要管理机构有所作为,引导构建合理的竞争秩序。三是互联网产业内容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互联网上存在的大量不良信息,是互联网监管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修订、颁布法律法规,规范互联网企业行为,尤其是外资控股企业的行为。例如,国家在修订《反垄断法》、《国家安全法》等法律时,要考虑到互联网领域,着重从互联网企业所涉及的意识形态与文化安全角度严格限制外资对我国互联网领域的渗透、投资和严格限制不符合国家利益的互联网企业境外上市。对于外资的监管,更应该深入到企业业务层面的监管,牢牢地将互联网内容的管控权把握好。   其二,产业布局有待调整。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发展,互联网产业布局已经基本成型,但是我们也必须对产业布局的不平衡之处予以重视。这主要体现在互联网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细分行业发展水平等方面。从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来看,仍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我国地区之间的互联网建设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来讲,城市的发展水平好于农村;东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好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好于经济落后地区。移动互联网的总体发展水平也滞后于现实需求。这种局面一方面加剧了信息鸿沟不断扩大的趋势,另一面也制约了互联网产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在未来的基础设施建设中,要进一步从政策、投资等方面对于整体水平偏低的区域有意倾斜,以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带动互联网产业的整体发展。从互联网细分行业的发展来看,不均衡的局面仍有待进一步调整。一些互联网细分行业内的同质化、恶性竞争等现象屡见不鲜,成为互联网行业发展过程中需正视的一个问题。市场固然是调节行业发展的利器,但对于部分细分行业来说,市场杠杆并非是万能的,必要时仍要辅以行政调节等手段。以网络视频行业为例,内容同质化、经营模式相对单一、版权问题一直是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资本、市场、政策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资本和市场竞争对商业网站优胜劣汰,政策对国有“喉舌性”机构予以支持,保证了整个网络视频行业的良性有序发展。通过差别化的管理措施,不断调整细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其三,产业安全令人担忧。互联网产业安全主要表现在互联网信息文化安全问题上。互联网虽然是一张无形的、没有边界的“大网”,但是,它也存在着无形的“国界”和“边境”,也拥有“政治意识形态”的特征。因此,互联网信息文化的安全问题自然备受关注。一是信息文化传播的控制安全存在着潜在威胁。我国的互联网市场管理相对宽松,很多国际资本、民营资本进入了互联网领域,实际上就是一种对于信息资源的分割和占领。现在,外资的大量进入,已经在互联网领域内形成了相当强势的话语权,从长远来看,势必会成为占领和控制中国信息资源的重要力量,这种信息平台也将成为外国文化和观念向中国倾销的重要渠道。二是信息文化传播渠道安全存在着潜在威胁。目前,中国互联网信息文化传播渠道安全形势相当严峻,主要表现在中国已成为网络攻击的最大受害国。《2011—2012中国互联网安全研究报告》显示,2011年新增钓鱼网站在45万个左右,每月钓鱼网站的拦截次数在4亿~11亿之间,覆盖网民4000万至7000万人。在所有的钓鱼网站中81.82%的服务器托管于国外,钓鱼网站已成网络安全最大威胁。[9]   第28次互联网发展报告的数据也显示,仅在2011年上半年,遇到过病毒或木马攻击的网民达到2.17亿,半年增加735万人;有过账号或密码被盗经历的网民达到1.21亿,半年增加2107万人。[10]  #p#分页标题#e# 这些数据说明,中国互联网信息传播渠道安全建设任务仍相当艰巨。这需要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用户多方参与,共同合作,营造更安全更绿色的信息文化传播渠道。三是信息文化内容安全存在着潜在威胁。互联网作为一个信息自由传播的平台和渠道,为一些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绝佳的场所。这些不良信息内容也成为一大潜在威胁因素。例如,西方一些国家大张旗鼓地输出在线软实力并利用文化入侵的方式不断输出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少数敌对分子利用互联网从事西化分化等图谋,一些不法分子虚假信息、制造动乱、破坏社会稳定等。   这些不良信息内容的传播会对现实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带来潜在威胁。   诚然,除了上述问题外,中国互联网产业还存在着过度资本化、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等现实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不同程度地制约着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在进一步的发展中逐步调整解决。   四、小结   转眼,中国入世已经十年。入世前一些惊恐与慌张似乎已成为笑料和记忆。担心中国互联网业会在入世的冲击下遭遇重大打击并未成为现实,反而爆发出了勃勃生机,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对于中国互联网产业所出现的巨大变迁,本文也只能通过三个方面的管窥来获知一个概貌,对于互联网产业中出现的问题,更是只能用宏观的视角了解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