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医学教育对国内的影响

西方医学教育对国内的影响

作者:曾贞 单位:第三军医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由许多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主要包括课程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教材建设、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和创新。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人文学科的发展现状,在人文素质教育这一块很薄弱。主要表现在:学科设置有很大的随意性,学科壁垒依然存在,医学人文学各学科属性混乱、划分过细,发展还存在着许多实际困难等等,具体表现在:

1我国医学类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1重视力度不够对于人文医学教育有效进行的两个前提条件是良好的文化环境和人文氛围。但是由于我国的医学类院校大部分是专门的医学院校,多年来一直从事单一的医学专业教育,既对医学院校的人文气氛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对医学生在人文素质这一块的培养也不够重视。在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中,我国的医学院校只是片面地强调专业知识的灌输,使得学生很少的时间得到人文内涵的熏陶,导致学生对人文医学缺乏了解,对其功能认识不清。

1.2课程设置单一和课程结构不合理我国现有的医学教育体系、人文课程设置单薄而散乱,致使学生人文素质低下,难以适应医学未来发展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面,存在着人文医学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与规范性。人文课程类型单一,没有形成多种课程类型并存和互补的局面。课程门类不全,难以形成体系。课程开设的随意性很强,规范性差,缺乏科学论证,对学科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不足,课程的设置重点不突出,不能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医学人文知识,在呈现出多样化的同时也反映出随意性、短期性。课程设置的时间一般集中在第一、二学年开设,且主要以政治理论课为主。在课程内容上,许多院校人文课程设置存在重复与知识脱节的现象,造成某些知识反复讲而漏掉另外一些知识,而且没有很好的把现代、国际化的科学知识与传统思想文化结合起来,把培养基本素质的公共性人文课程与培养专业素质的专业性人文课程结合起来。

2西方医学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经验

2.1国外院校对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视

为增强医学的人文特征,改变医学的"纯科学技术性",20世纪60年代美国率先对医学课程进行了改革,强化了医学预科的人文教育。同时,医学生进入医学院后,仍要学习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1978年已建议把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伦理学和医学法学等学科列入医学院必修课计划。从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许多医学院校开始增设人文学课程,到1995年几乎所有的医学院都开设了人文学课程,并得到联邦基金特别是国家人文科学基金的支持。美国大学实行选修制或半选修制和学分制教育体制,如哈佛大学医学院医患关系教育贯穿前两年半课程,以后的必修课有:医学人权和医生、生物科学技术的社会学研究、医学实践中困境的伦理方面、健康和疾病的伦理根源、医学社会史、社区卫生中心的医学人类学等。选修课有:医学伦理学、社会医学、医疗管理、生物科学的社会问题等。

2.2国外医学院校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上的表现与启示

西方医学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上一直重视与时俱进。在提高人文社科学科比重的同时,重视的是开发以问题为中心的新课程,不断推陈出新,将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同社会发展密切结合起来。他们在开设传统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同时,还逐步开设了一些以现实生活问题为中心的,需要跨学科解决的专题课程。西方院校在课程内容方面也表现出横向的"关联性",即人文课程与自然科学、医学、社会科学相互渗透,呈现出交叉性。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医学法学、医学与文学等学科课程被大量开设,这些课程不是孤立地讲授,而是彼此融汇一体,并与医学内容紧密结合,这也是推进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融合的有力举措,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美国医学院校注重理论与现实的密切关系,各院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些相对稳定的讲座,以专题讨论的形式进行。医学人文课程强调跨学科性和交叉性,针对每一门课程的论题,综合运用医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去分析探讨;教授不是局限于某一学期的某一阶段,而是根据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进度,渗透、融汇在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即便是一门课程,也随学生年资的增高而逐渐深化。

3讨论

加强医学人文学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医学院校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学科化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