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学论文范例

英语文学论文

英语文学论文范文1

与普通的语言不同,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一定的使命特征。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为文学作品服务的,文学作品往往会根据作者的思想,构建一个想象中的文学世界。在这个文学情境当中,也许能想象到的一切行为都是可以出现的,而作者则需要利用一定的英语语言艺术对文学作品里面的情境进行相应的描述。在这种具体的描述过程中,作者利用一定的语言艺术对主人公的情绪进行描写,有时候还需要对主人公的思想进行渲染,通过一定的语言艺术对主人公进行塑造,并且通过一定的语言艺术承担起作者对现实的批判,或者是寄托作者的哀思,并且给读者分享自己的欢笑。因此,在文学作品的描写当中,英语文学的意象性特征是最明显的特征。纵观英语文学发展的历史,在漫长的19世纪当中,说到意象派的代表人物,最有名的意象派大师就要数庞德了。对于意象派来说,意象描写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塑造一种意象,进而对作品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传递,这种思想感情可以是作者的忧思,也可以是作者的喜悦,抑或者是作者的批判。在意象派的诗歌创作当中,意象派诗歌作品主要坚持三个原则:首先是在诗歌创作中的单一的意象原则;其次是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诗歌的用词在一定程度上遵循简洁的原则;最后,在诗歌创作过程中,需要使诗歌具有音乐感,而不是强烈的韵律感。在这意象派诗歌的三种原则当中,每一个原则都是与语言艺术息息相关的。以庞德的两句诗为例进行分析———人群中出现的鬼影/正如盛开在潮湿漆黑枝丫上的花。在现实的环境当中,诗人描写的显然是火车站当中人来人往的场景,可是到了诗人那里,这么平淡的场景却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树枝上盛开的花朵。诗人通过语言艺术将枯燥的场景描写的异常美丽,给生活赋予意象性特征,给我们描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二、英语文学语言的生动性特征

在英语文学作品当中,生动性也是英语文学的语言特征。生动性具体是指作者通过用语言艺术进行描写,使所描写的画面塑造出具有生命性的特征,使所表达的思想以及画面具有灵动性,作者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使所要描写的场景就像真实的一样,让读者通过作者的描述,具有一种在现场的感觉。在生动性方面的描述中,最著名的文学大家就是英国的狄更斯。狄更斯的作品《雾都孤儿》就很好地展现了狄更斯语言生动性的一面。如在《雾都孤儿》当中,狄更斯通过自己的语言艺术,成功地为读者勾画出了以下几个生动的主人公,在所有的角色塑造当中,最著名的要数有着凄苦悲情色彩的孤儿奥利弗以及心肠善良的梅丽太太,除此之外还有窃贼团伙费金。在《雾都孤儿》的具体描写当中,首先,狄更斯通过对各个角色的穿着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使我们就很容易想象出各个角色的身份特点。除此之外,狄更斯还通过对《雾都孤儿》里面各个角色的语言进行描写,使各个角色的形象更加真实,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一个真实的主人公,并且通过各个角色的衣着进行描写,可以使读者对当时社会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场景进行展示,能够使读者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风貌,并且通过小说中各个角色的语言,传递出作者对整个社会的基本的思想感情和看法。因此,在英国文学作品当中,作者通过运用一定的语言艺术方法,使文学作品能够真实地再现作者想要描写的社会环境,能够让读者通过作者的文学作品感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除此之外,作者在文学作品当中通过刻画一定的人物,当然作者的刻画可以是衣着方面的描写,也可以是故事人物的语言、情感和心灵的描写,使书中的主人公仿佛就在读者面前,让主人公更加生动形象。最后,在文学作品中,作者的一切语言艺术都是为了传递作者的感情,和作者对社会的看法。

三、英语文学语言的情感性艺术特征

对于读者来说,读文学作品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了解作者刻画出的画面或者情感,有时读者还会对文学作品中传递的作者的感情进行揣摩,并感受作者想要说出的话。从作者的角度来讲,作者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表达一些观点,而在观点的传递过程当中,作者往往是通过对一定的感情表达来进行的,当然,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不尽相同,可以是一种喜悦的感情,也可以是一种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情,亦或是一种对岁月看淡后的恬然和哲理。总而言之,任何文学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在文学作品中,不存在没有感情的枯燥描述,因此,对于英语文学作品来说,情感性是英国文学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例如:在托马斯格雷的《乡村教堂内的挽歌》当中,这位伟大的伤感主义诗人很自然地向我们传递了一种对古代的怀念和淡淡的忧伤感,但是诗人所传递的当然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追忆,而是对当今社会的一种不满情绪,作者通过作品传递出了诗人自己的感情。提到英语诗歌当中的情感性艺术特征,就不得不提英国诗人济慈,在济慈的《夜莺颂》当中,诗人通过语言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在诗歌当中,很显然,诗人想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对夜莺歌声的赞美,更多的是传递着诗人对生活中的真善美的追求。因此,在英语文学作品的描写当中,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也许是普通人所无法理解的,因此,诗人只能通过文学作品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四、结语

英语文学论文范文2

 

一、毕业论文(thesis)是每个本科生在毕业之前所要完成的最重要的一项任务。毕业论文写作是总结、检验、深化所学专业知识的过程,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从而为毕业后继续学习和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更高层次的研究奠定基础。   我院2011届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已经顺利完成。本研究通过剖析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普遍存在的问题,指出其折射出的外国文学教学的不足之处,探寻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以此来提高改进我校外国文学教学,提高学生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同时,指导我校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写作,提升我校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学术价值。   二、我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论文存在的问题剖析   (一)选题偏文学方向且陈旧、缺乏新意通观我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有一半以上(53.7%)的学生选择文学类题目。而在文学类毕业论文选题中,大多数学生的选题集中在少数经典作品上,并且重复研究的现象比较多。英国文学选题集中在分析《简•爱》、《呼啸山庄》、《苔丝》、《傲慢与偏见》等作品上,美国文学选题无外是评论《红字》、《飘》、《老人与海》。这并不是不可以,但对于一般本科生而言,要就这些作品的某一方面进行较为深入、有创意的探讨,是非常困难的。   (二)论文内容肤浅、缺乏文学理论支撑毕业论文内容肤浅这一现象暴露出学生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没有养成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思维习惯,同时反映出本科外国文学教学的一项不足之处——忽视对文学批评理论讲授。就同一部文学作品而言,不同的人和不同的阅读视角对作品做出的诠释往往大相径庭。教师上课时应运用不同的文学批评理论,对作品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通过教授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参考。   (三)结构不清晰、逻辑性差这在很大程度上突显了英语专业毕业生阅读能力薄弱的问题。   相当多的毕业生由于自身阅读能力差且效率低,他们往往只能在学校借阅三到五本相关书籍或者杂志就开始毕业论文写作,并且他们根本不能有效提取参考书籍或者杂志的信息,往往就直接引用原书或者杂志的文字或观点,或者直接从互联网上查找相关资料,然后简单的复制、粘贴,一篇论文就完成了,这样使得论文结构混乱、逻辑性差。日益严重的毕业论文抄袭、雷同等问题就这样出现了。   怎样以外国文学课为契机,增加学生对各种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质量,是文学课程面临的又一重大课题。   (四)语言表达不规范,存在大量语法、句法、文法错误我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反映出的最严重问题即是:语言表达不规范。相关要求规定学术论文要用正式的书面文体,从布局谋篇到段落、句子之间的衔接,从提炼主题句到每个句子的结构、措辞乃至标点符号的使用都讲究严格的规范,这些都需要学生具有较扎实的语言功底。英语表达能力是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基本功,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就的。论文的选题可以通过教师的细致耐心的指导比较容易的改进,但是语言运用能力则更需要长期的积累。大量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最重要且最有效的途径。   三、由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所存在的问题折射出的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补充文学批评理论、流派及术语等方面的知识。当今外国文学教学大多采取文学史和文学作品选读结合的讲解模式,忽略对文学批评理论、流派及术语等方面知识的传授。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研究方法已经不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多元化的诠释。外国文学教学面临的问题是要转变文学观念,更新文学批评的内容,向学生讲授二十世纪的文学批评流派,如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形式主义、新批评、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等。通过引导学生用这些批评方法解读作品,为学生今后毕业论文的写作或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2.增加当代文学知识。现有的文学教材大都写到二战前后,很少涉及英美当代文学,这种厚古薄今的做法已经成为外国文学教学的通病。其实无论是英国文学还是美国文学的二十世纪乃至二十一世纪的前十年都不乏优秀作品,作为教师应适当扩充对英美当代文学的介绍,让学生更多的接触一些距离我们时代较近的文学作品。介绍和补充当代外国文学,不仅使外国文学教学与当今时代紧密结合,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宽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视野,避免对经典作品进行重复性的研究。   3.在文学选读方面,要强调阅读完整英文原著的能力。要求学生结合这些内容,每月读一本英文原著小说,必须是没有经过缩写、简写或改写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强调从整体上去感受、领会文学作品,以期学生能够对作家的写作风格和作品的寓意有所体会。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要尝试打破传统的教师唱主角的“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可以尝试以下教学方法:   1.启发法。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地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他们不要满足于现有的“权威”结论。如果学生对名家的评论或名家的译本存有一种敬畏心理,那他们就不敢提出任何质疑,束缚了他们创造性。   2.娱乐法。影视资源的利用及多媒体设施的普及为外国文学课教学的形象化、生动化和多样化提供了可能。播放根据外国文学名着改编的电影,可以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性认识,帮助其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三)英语文学创作模拟   外国文学课时少,内容多,光靠课堂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复旦大学英语系要求学生大学四年期间要有100万字的阅读量(input),同时要有1万字的写作量(output),这既体现了读写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也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写作提出了具体要求。#p#分页标题#e#   文学创作揭去了文学的神秘面纱,使文学进入学生的生活,从而缩短了文学与学生的距离。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英语语言与文学知识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们对文学和生活的理解在创造过程中得以充分的阐释。同时,创作又反作用于学生,促使他们对文学形式进行研究,对文学内容进行反思,对文学语言进行筛选;扩大其词汇量、完善其语法知识并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为后面的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坚实的写作功底。   毕业论文不仅反映了一个学生的整体素质,也是一所学校质量的重要体现。我校英语专业毕业生论文中存在的问题繁多,论文工作的改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也不是仅靠改革外国文学教学就能解决的。对于高校英语毕业论文方面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但是我校英语专业毕业生论文工作刚刚起步,还需要有大量的后续研究。

英语文学论文范文3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考虑建立在需求分析基础之上,教学开展必须围绕需求分析的结果进行。不同研究者根据各自分析的视角不同,对需求分析做出的分类不尽相同。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Hutchingson和Waters(1987)提出的目标需求(targetneeds)和学习需求(learningneeds)。目标需求是指学习者为在目标情景中能顺利运用所必须学会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需求是指学习者为实现目标需求所需学习的语言知识和技能。Brindley(1989)提出主观需求(sub-jectiveneeds)和客观需求(objectiveneeds)。客观需求包括所有关于学习者的客观情况(如学习者目前的外语水平、语言学习中的难点等),而主观需求是指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的认知和情感需求(信心、态度等)。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下,对课程的需求分析不仅应该重视针对学习者个人学习需求的分析,还应该对国家和办学单位人才培养目标、社会和就业、课程组织者等方面的需求进行分析。

二、课程需求调查

(一)国家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我院继将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后又被确立为应用科技型大学试点院校,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国家是一致的,即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的职业型人才。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英语课程除坚持培养学生语言技能,打好语言基础的目标定位外,应该更突出外语的工具性和应用性特征,在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目标不变情况下,将英语教学重点转向为职业性需要服务的重心上来。

(二)职业需求

职业需求对应Hutchingson和Waters提出的目标需求,对目标需求的分析关键在于对语言运用的目标情景进行分析,即对学习者在未来的工作环境中需要使用的语言进行分析。同时,还要对客观需求进行分析。但是刚入学的大学生学习者对本专业的从业要求或是毕业后所面临的英语应用情景并不熟悉,因此不能将学习者列为目标需求和客观需求的调查对象。为了解计算机行业对本院学生就业层次的英语能力的目标需求和客观需求,我们对1位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院系领导,3名具有行业工作经验的专业课教师及6名毕业后从事计算机行业的毕业生进行访谈。从访谈中的结果获知,基础教学阶段的英语四级过级成绩仍旧重要。未来职场环境对英语能力的要求包括能够阅读和写作计算机产品英文说明书、用电子邮件等工具进行常用应用文写作、检索和阅读专业文献、运用英语计算机专业知识与人沟通与交流等。对进入职场前的外语能力准备包括能够进行计算机专业论文英语摘要写作、用英语流利地表达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求职上的需求。

(三)学习者需求

我们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大学一、二年级计算机专业236名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以掌握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要为重点,了解学生对自身目前英语能力的认知及对未来需要提高英语能力的需求。问卷的设计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学生最希望提高的英语技能、基础英语学习完成后达到的目标、基础阶段完成后的英语学习需求、对根据职业需求开设职业类英语课的态度等。调查结果发现:学生最希望提高的英语技能是口语(82.7%)和听力(62.3%),89.4%的学生希望在基础学习阶段通过四级考试,31.2%的学生通过英语四级后会继续考英语六级,11.2%的学生希望在基础学习阶段完成后补充考研英语的辅导,85.6%的学生希望开设对求职就业有帮助的职业英语课程。

三、课程教学实践

(一)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采用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计算机专业基础英语、计算机专业学术英语和计算机专业职业英语四大模块。第一学期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目的是建立以内容为依托的任务型教学课堂,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专业意识。课程内容为英文环境下的计算机基础操作。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第一学期的学习后能够掌握基础学术词汇,能够较熟练使用全英文版的Windows操作系统和常用办公软件,阅读介绍计算机基础方面的英语材料。全校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将为本课程提供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在全英文指令和全英语操作界面下完成任务。第二、三、四学期开设计算机专业基础英语课程,教材采用计算机行业科普类书面语和口语材料,以培养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英语技能为主。第五学期开设计算机专业学术英语课程,如专业文献检索和阅读、专业论文摘要写作等。第六学期开设计算机专业职业英语课程,如英语电子邮件写作、计算机专业信息英语口语、外企实用英语口语对话等。

(二)教学模式

根据各学期课程设置及教学目的,在应用基础英语教学阶段,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任务,再由小组成员口头陈述任务实施的步骤。专业基础英语教学阶段,多采用口头陈述与学生互动问答检查专业知识的理解,通过陈述完成语言输出锻炼。在学术英语教学中,主要采用体裁分析教学法对专业文献或论文摘要的语篇特点和结构加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或撰写同一体裁的语篇。计算机专业职业英语的教学多采用角色表演与模拟重现计算机方面信息交流等场景。

(三)教学考核与评价

为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必须建立规范的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对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价值上的判断。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评价体系,重视形成性评价的作用,两者在课程考核中的比重各占50%。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根据不同学期的课程教学目标,采取课堂观察、访谈、随堂测试和检查作业完成情况等手段主要对学生课堂参与度、合作意识和学习态度进行评价。评价者除教师外,也注重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课程的终结性评价包括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和水平考试。我们建立试题库,学生上机进行期中和期末考试,除考查英语听、读、写和译等技能的常见各项题型外,还会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设置上机完成的任务类题目。水平考试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来完成。除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外,还以奖励分的方式将学生第二课程成绩纳入考评之中,鼓励学生参加各级英语职业技能竞赛,展示和实践课堂学习成果。

四、结语

需求分析是某一专业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前提,所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也应围绕满足需求和实现教学目标而展开。计算机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只是一种尝试性探索,这种改革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希望在改革中能够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加以完善,使英语课程为培养高素质的职业型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宋安宁 单位:黑龙江东方学院公共外语教研部

第二篇:交际教学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启示

一、交际教学法的涵义

交际教学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宗旨,是当前影响最大、运用最多、掌握最快、授课最灵活的外语教学方法,其涵义比较广泛,涉及教材的编写、教学大纲的内容、教学的具体方法及内容、课堂活动的策划等,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吸收了其他学科的观点,内容不断丰富。具体来讲,交际教学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掌握语言的真实运用;(2)教学中的交际策略遵循顺畅性和精确性的原则;(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对语言的运用从而顿悟;(4)教学的中心不是限制在语法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范围之内,应该包含所有的交际能力。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交际法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交际教学法倡导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运用语言能力,主张教会学生运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比较倡导实用性的教学方法,这一点对于大学英语的教学有较为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讲,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运用交际法应该注意三点问题:

(一)改变传统英语教学中语法、单词教学占较大比例的教学方式

很多英语教师对自己教学成绩的分析主要集中在语法和单词量的掌握程度上。但在运用交际教学法的时候,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过于强调学生在日常交流中大量运用语法,使学生在自由表达中不断地增强自己的英语能力。

(二)摒弃传统的观念,立足于教学大纲

在教学时,教师要大胆摒弃传统观念,立足于教学大纲,但是不能拘泥在大纲的条条框框中,要在能够完成教学大纲任务的条件下,去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受语法和单词的限制。能够利用英语作为语言沟通的作用,去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和激情。

(三)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对学生的引导

在这一方面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必须博闻强记,反应迅速,课堂备课要充分,同时必须改变过分注重正确答案的教学观念,要以词汇应用的准确性和口语交际的流利程度,对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进行评价。

三、交际教学法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一)要转变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大学都是根据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英语的能力。甚至有些学校把毕业证、学位证和英语四六级联系在一起。这就导致很多学生都试图通过大量的记单词和做题,通过四六级的考试,而忽视了自己的英语交际能力。要改变这种现状,学校就应该根据相关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标准改善英语教学的大纲,使英语教学中使用的教学大纲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实现英语教学和四六级考试相分离,注重英语语言教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二)要改变现有的考试评价方式

在我国的教学过程中,普遍的考试评价体系中都比较重视终结性评价。在英语中主要表现为考察学生对语法和词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主要为英语听力和笔试,这种传统的教育评价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因为其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表现为忽视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学生的策略、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在英语课堂上的表现积极性。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运用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积极发言、踊跃参与讨论,从而不断地提高其口语交际能力。

(三)正确引导学生发挥其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作用

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并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无组织、随意地进行交际,而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目标,正确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作用。首先,教师需要告诉学生当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其次,要让学生提前预习,并把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列出来,如语法和单词问题。最后,可以让学生自主的设计交际对话。让学生明白英语课堂上交际能力和交际意识的重要性,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使学生在与同学的交流中提高英语能力,能够在学习环境中实现与他人的交流,通过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真正提高自己的英语交际能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下,随着我国对英语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很多大学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都开始对英语教学进行改革。交际教学法作为一种注重学生语言沟通和交往能力的教学方法,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启示。

作者:韩? 王丽娟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第三篇:输入输出理论大学英语教学策略探索

一、输入与输出理论

对于输入与输出理论,通常情况下可以分为两类:

(一)不干预理论。

Epsteinetal、Krashen等是不干预理论的倡导者。在不干预理论中,最为典型的就是Krashen提出的“输入假设”,Krashen认为人们习得语言的唯一方式就是理解分析输入材料的语义。对于学习者来说,在普通语法的指导下,人们借助“可理解输入”,可以像学习母语一样,轻松自然地学习英语。元语言知识在“输入假设”的引导下,对英语实施监测性学习,对学习英语产生的意义一般比较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没有对语言形式进行分析。对于学习者来说,可以通过输出展现自身的现有知识,但是不能将其作为学习英语的必要条件。所以“输入假设”理论认为没有必要鼓励输出。

(二)干预理论。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主张干预理论的专家学者彼此之间虽然存在分歧,但是在英语学习是一项信息处理过程方面却达成共识,干预理论派认为学习英语的本质与学习其他知识的过程存在相似性。在习得过程方面,干预理论学者认为英语学习需要进行干预,并且对语言形式的理解给予侧重,同时将学习英语作为鼓励输出的动因。为此,本文需要澄清干预理论涉及的一些概念:一方面是语言形式的理解与注意。对于英语学习,不干预理论认为依靠下意识无法进行解释,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注意的方式才能实现输入向输出的转化,并且通过互动,可以进一步暴露学习者自身的不足,通过对语言形式进行调整,英语学习效果普遍提升。另一方面显性干预优于隐性干预。对于干预形式,通常可以分为隐形反馈和显性反馈,在效果方面,干预派认为显性反馈优于隐性反馈。引发学生注意和理解形式错误的程度不同,这是隐形反馈与显性反馈的主要区别,让学生正确认识错误的形成,对于隐形反馈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并且不利于学生改正和提高。反之,对于显性反馈来说,哪里错、为什么错等都可以让学习者知道,同时可以及时帮助学生弥补自身的不足,进而提高英语学习效果。

二、输入输出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一)输入方式。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输入往往需要借助输出才能实现。对于教师来说,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下习得英语,还是有意进行干预,通过哪种方式可以获得更好的输出效果,在这方面学者持有不同的意见。一是自然环境下的输入。在加拿大的法语学习中,比较成功的模式就是自然环境下输入,与本族语学生相比,学习者在学习策略能力和语篇能力方面相差不大,但是没有明显提高语法能力,这是因为自然环境下的输入忽略了学生的种族意识。二是教师干预下的输入。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干预性措施,让学生接受显性知识,通过显性知识实现向隐性知识的转化,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将知识转变为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语言的运用能力。

(二)输出方式。

通常情况下,输出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创造性输出。在英语学习中,Swain对语言输出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Swain通过对加拿大法语沉浸式学习方式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输出假设”理论。二是机械性输出。在学习语法的过程中,这种理论得到广泛运用,老师首先传授语法规则,然后对学生进行干预操练,这种方式属于机械性输出。

三、输入输出理论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在学习英语过程中,输入输出理论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输入是充分必要条件,英语学习效果往往受输入方式的影响和制约,如果输入方式出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英语学习效果必然受到影响。所以,教师采用干预式的输入方式传授规则性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英语学习效果。二是对于知识的实践和应用,在分析英语学习过程中需要给予高度的关注。为了充分体现知识的价值,需要采取措施,确保学习的知识与环境、目的与任务保持一致性。为此,在口语交流和书面交往中,学习者通过对语言知识进行熟练的运用,这种方式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强化自身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才是英语学习的根本目的所在。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说通过大量的输出,可以帮助学习者培养知识技能,同时可以提高英语的学习效果。

四、输入输出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这是组织开展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通过英语教学,帮助学生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因此,在今后大学英语教育教学中,英语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依据输入输出理论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提高英语学习效果。”

(一)适当增加英语课堂教学中可理解输入部分所占的比重。

在进行语言学习时,无论处于自然环境下,还是课堂环境下,语言学习需要投入大量所谓精力,并且经过长期的积累。英语学习与母语学习类似,学习者的语法能力只有在丰富的语言输入环境下才能被充分激发,对于学习者来说,输入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着英语学习效果。为此,在英语教学中,需要适当增加二语输入量所占的比重,在组织学习时,增加二语的使用数量。在设置课程时,必须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考虑,同时对选择的输入教学方式进行综合考量。

(二)适当增加英语课外输入量。

在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增加英语课外输入量,可以激发英语学习者的积极性。在开展英语教学活动时,需要创新传统的语言输入模式,通过丰富输入渠道,积极营造活跃生动的学习环境,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大量课外输入的条件。为此,需要积极开发课本教程,依托校园网络平台,为学生建立视频资料库、阅读文库等,为学生选择推荐优质的课外读物、网路有声读物等,在增加课外英语学习输入量方面,为学生提供硬件环境。

五、结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的输入,帮助学生形成新的思维方式,丰富英语知识,这是输入假设的意义所在。反之,对于输出假设来说,其意义在于,通过另外一种途径揭示语言习得。可以说,输入、输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无论在设置课程方面,还是在实际教学中,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将输入和输出进行结合,进一步提升英语教学质量。

作者:胡松 单位:大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第四篇:民族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公平探析

一、基于传统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公平性

以前传统教学模式下,是以教师、教室和教材为中心,这种英语教学以教师为主角,学习者主要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大班授课,教学效率比较高。但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课堂教学资源分配不公

课堂教学资源的公平分配是体现教学公平的重要方面,但在传统教学观的大班授课下,往往容易被老师忽视。近几年来,由于大学扩招,班级规模庞大,笔者所在的民族院校,大学英语班级人数大都在40至80人之间,座位的分布整个秧田式,老师也很少来回走动,一节课大部分的时间,老师都以讲解词汇和语法为主,以翻译作为手段,很少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二)缺乏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反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兼顾到每一位学生,有差别地对待不同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教学内容的讲授完全成了“填鸭式”的说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味地在唱“独角戏”,整个课堂上死水一潭,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做与上课无关的事。

(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不均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班级规模庞大,很多教学活动难以实施,但是也有些学生也在做与课堂无关的事,如吃东西、玩手机等等。对于每个学生的不同表现,老师是否进行反馈,这其中也体现了教学过程的不公平性。

二、基于生态教学观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公平性

(一)生态教学观

生态英语教学观主张把教育活动看作是一个由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生态体系。他们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动态平衡的和谐关系,从而英语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营造出一种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使得整个教学活动能够圆满完成。首先,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学生和生态资源;其次,生态资源主要表现为教材、资料、教学媒体、信息资源、计算机网络设备等;最后,生态资源作为一种纽带,把教师和学生有机地联系起来,促使它们之间连续不断地循环。

(二)生态教学观下大学英语教学过程的公平性

1.课堂教学资源合理的分配。

在生态教学观下,从空间的分布来看,打破以前的秧田式,可以自由组合,形式多样,根据课堂情景来设置,在一次思维拓展与能力创新的选修课当中,笔者采用“鸡尾酒”式的形式进行讨论,效果甚佳。从时间上来看,老师首先只用几分钟来介绍,其他时间留给学生来支配,学生成为主角。从教辅用具来看,可以使用多媒体,打破以前一根粉笔、一个黑板、一本书的教具。

2.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反馈和关注。

在生态教学中,我们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打破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方面对学生的个别关注:第一,对课堂中的困难学生、问题学生、捣乱行为的处置态度和方式,如警告、批评、忽视、尊重、正面帮助等。第二,个别学生在进行阅读、写作、翻译练习时,教师要关注到每个学生,提供不同的反馈信息;指导学生学习方法,邀请学生当众发言、展示等。第三,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聆听学生的心声。所以,生态教学的主体之间享有同等权利和地位,彼此间的相互交流、包容、理解与接纳,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常用正面、肯定的态度,从而传递给学生正能量,同时学生会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

3.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均等。

生态教学观下,我们主要从参与态度、参与机会和参与效果三个方面关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情况:第一,由于学生基础不同,性格各异,在课堂中的表现也千差万别。第二,课堂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参与的每项活动,需要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及时的反馈,教师要给予不同特殊群体的学生尽量提供和创造更多的发展和展示自我的机会。第三,学生能否通过参与获得信心。

三、生态教学观引领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个案分析

(一)背景介绍

笔者在2013耀2014学年两个学期研究生英语公共课、应用英语课的学习,通过课堂观察,以及与外教的交流,于2014年11月尝试在大二某专业班进行英语互动教学实践,该班级共有学生42名。内容自定,尝试在生态教学观下,通过大学英语互动教学,培养学生学会交流,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课后再针对教学效果对该班学生进行访谈调查。

(二)生态教学观下大学英语教学实践

1.课堂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

课堂教学资源主要从教学活动的场所和设施、教学媒体以及教学辅助三个方面来分析。在上课之前,首先从空间资源分布来看,对全班42名学生分组,共七组,每六人一组坐成一个圆形,这样便于老师可以照顾到每一组。课堂一开始,我用英文歌曲《Youaremylittlelittleapple》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注意力,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无意当中都跟着舞动起来,积极投入到课堂中,气氛活跃。其次,在时间分布上,教师只用几分钟进行简单介绍,情景创设,对每组进行个别关注,其余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最后,还使用了幻灯片、电脑等教具。因此,在生态教学观的引领下,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学习的氛围,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这样有利于课堂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

2.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关注和反馈。

在生态英语教学当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这种差异对待既包括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包括学习具有超前性、创新性的群体,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课堂互动教学中,通过教师期望、教师提问以及课堂关注来体现一种公平性。当学生积极投入到活跃的气氛当中,我用TongueTwister,例如:YouknowNewYork,youneedNewYork,youknowyouneeduniqueNewYork.我对学生积极参与的行为进行奖励:只要能主动起来读绕口令,奖励一个棒棒糖;读得流利,发两个棒棒糖;读得流利且语速快,发三个棒棒糖。起初学生不敢大声朗读,到争先恐后抢读,进而脱口而出。

3.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

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课堂。在学生兴趣高涨之时,我给他们展示了一段短小的美国音乐剧《哆来咪》、泰坦尼克号的经典片段,让他们开始进行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班上所有学生的兴趣已调动起来,打破了以前上课睡觉、玩手机等不良反应,让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慢慢地对英语产生一种兴趣。让学生围绕主题发表自己的感言。从参与机会上看,每组同学都进行积极的配合。综上所述,在生态教学观的引领下,把教学主体(教师、学生)与生态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打破了以前传统英语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感受英语的熏陶,敢于大胆讲英语,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课堂中,促进了良好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生态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达到了课堂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注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参与到课堂中,促进了教学过程的公平性。

四、总结

通过传统教学与生态教学观下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公平性的对比分析,发现生态教学观能够很好地把教学主体(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感受英语的熏陶,敢于大胆讲英语;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课堂中;使课堂教学资源达到合理的分配,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氛围当中,促进了教学过程的公平性。构建民族院校的生态教学观迫在眉睫,因为民族院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氛围,社会、学校和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学习和生活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作者:杨娟娟 吕欢 马德山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第五篇:大学英语教学应用及思考

一、PBL教学模式的发展及内涵

PBL教学模式是1969年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ows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为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的学生自学结合导师指导的小组教学法。此后,PBL被推广到建筑、工程、商业、其他学科教育领域。PBL的理论基础是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有意义的方式建构而获得。PBL(Problem-basedLearning)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以解答问题为驱动力,以分组阐述、展示、讨论及相互交流为手段,以激发学生主动自学、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为主要目标的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将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通过设计真实任务,把学习置于有意义、复杂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探讨、教师引导来建构知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二、MOOC时代PBL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1.智能移动终端+组建学习小组。

由于本研究实施过程中,频繁的使用智能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经调查学生这种具有传输功能的智能终端的持有率达到了100%。教师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智能手机,下载指定的APP软件(Wechat,QQ,CSscanner等)搭建组内交流平台:QQ群或Wechat群,并对所任教的班级,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进行分组,每个小组由4~6人组成,同时确定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查阅资料)、纪律委员(检查小组成员完成作业情况)、记录员(将每次自评、互评、老师评价记录在小组学习评价档案中)。

2.设置问题。

PBL把问题当作学习的开始,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依据,以课本内容为蓝本,既涵括教材内容又适当拓展视野;问题要有真实性,要与学生的工作和实际生活相关、与时代和社会需求相联系,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学习兴趣与动机。教师通过QQ群、Wechat群、公共邮箱等方式向学生问题,并向学生推荐MOOC平台及互联网教学平台上优质的视频资源和网页、文本、幻灯片等学习资源,要让学生能利用到MOOC资源及其他新媒体手段,有效的搜集信息进行学习。

3.小组讨论+课堂交流。

学生利用教师推荐的资源,通过在线教学视频、在线虚拟场景训练、求助教师、同伴等多元学习支持下学习并思考,课堂上和其他同学讨论并分享学习心得、体会、见解,借鉴他人的学习成果。课堂展示可以是以下几种形式:演英语剧、辩论赛、模拟会场、课堂导入等。教师启发学生将英语课文转换为英语剧本,小组成员分角色将其以英语剧的形式展现,如大学英语中节选自《喜福会》的那段。英语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是很好的辩论题材,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归纳作者思想,分析其合理性并与个人的理解进行比较,按照所持的不同观点进行辩论。

4.学生互评+教师评价。

实施效果的评价是PBL教学模式中关键的一部分,考核学生的学习状况的同时,向学生及时反馈信息。组员互评是精心设计的学生学习能力互评表,在教师监控下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评价结果会被录入到成绩评价体系。课堂评价以老师和同伴为主,每次讨论结束,学生对各自表现进行互评,老师根据每个学生讨论中的表现、自主学习情况、小组学习及相互间的合作等方面综合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促进学生下次讨论中更好地发挥。由于PBL教学过程借助了MOOC平台,并在统计老师的协助下掌握SPSS技术,对学生互评及教师评价进行测量结果分析,老师根据这些数据找出学生的学习规律,掌握每个同学的程度。

三、反思及建议

1.以课本内容为蓝本设计问题。

PBL教学中设置的问题时既不能囊括万事万物,也不能给学生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的自由,应围绕课程某方面的具体内容而创设。问题是为学习过程服务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渠道。难度适中的问题,可以创造性地使学生将要学习的课程内容与教学大纲结合起来,很好的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策略。

2.考虑到可用资源。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做大量的工作,首先自己要先熟悉学习资料,熟悉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了解问题可能存在的解决方案,以便不同认知度学生在提出不同见解时,能够从容应对。其次,教师自身要善于联系校外同行专家并能调动其他同事与校外同行联系,获取兄弟院校的宝贵信息资源。

3.引导学生成为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和建设者。

课程资源的组成和来源单靠教师努力实在是太有限,要建立起群体共同参与的教学资源建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总结的经验教训、及对某些问题的独到见解、在互联网上发现的教学材料等,均可以纳入到教学资源库,这就保障了教学资源持续、动态、充实与更新。为了确保教学资源的质量,教师会对纳入教学资源库中的资源进行审核。

作者:肖文娟 刘睿 张林林 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第六篇:高校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程建设研究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高等教育的办学类型和人才培养模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建设应用型本科大学,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重要任务。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大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大学英语应积极适应时展和转型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二、建设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是服务应用型

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讲话中提出,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重将从现有的55%提高到70%—80%,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特征是以应用为教学主线,课程和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毕业生主要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也应有别于研究型本科高校。然而,目前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特别是将逐步转型为应用型本科的新建本科院校,其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自本科办学初期就多照搬或模仿研究型本科的教学体系,仍处于守旧和僵化的状态,在课程设置上缺少必要的英语类公共选修课程,鲜有专业英语课程。其课程设置的单一和僵化桎梏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个性发展,不能很好地服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亟待改革。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根据学校人才培养需求和学生英语学习需求,开设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的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程,努力提高大学英语对学校和专业人才培养的服务能力和支撑能力。建设大学英需要。

(二)建设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是贯彻《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需要

在2015年4月召开的第五届全国大学英语院长(系主任)高级论坛上,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守仁教授就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进行了解读。他指出,大学英语教学要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立足国情,体现多样化和个性化,充分考虑层次、区域特点,提供多种选择;各高校应根据学校类型、层次、生源、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遵循语言教学和学习规律,合理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形成反映本校特色、动态开放、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指南》作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为积极稳妥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指明了方向。《指南》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英语三个部分,由此形成相应的三大类课程。大学英语课程应由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组成。大学英语选修课是大学英语必修课的补充和延伸,相比大学英语必修课程,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具有灵活、有弹性、丰富和多样等特点。建设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是大学英语教学实现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重要途径和有效办法,是贯彻落实《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精神和要求的需要。

(三)建设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和实现个人发展的需要

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使每个人(无例外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力”。教育部的《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要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以全面提升地方本科高校服务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大学英语学习需求,为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所在学校的大一、大二和大三的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了解学生的大学英语学习目的、学习需求和对开设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的看法。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结果显示,学生的英语学习目的呈现多样化,学生持有用英语进行交际、出国留学、找工作需要、通过四六级考试等不同的学习目的,也有的学生兼有多个目的。对于是否有必要开设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的问题,90.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和非常有必要。对于开设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的类型选择上,学生多选择全部。在问及希望开设哪些选修课程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提出了开设语音、口语、听力、写作、四六级强化、英语影视欣赏、跨文化交际、求职英语、职场英语、商务英语、会计英语等许多课程的需要。问卷调查和个体访谈结果表明,学生学习英语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建设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程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实现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大学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满足学生未来职业与自身发展需求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程建设思路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位应该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的办学特色出发,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行业英语能力。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实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程不应只是发展专业用途英语一类课程,而是应该在适应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需求,体现学校特色的基础上,努力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元化的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程。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程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程的教学目标切分为语言技能、语言文化、专业用途英语和语言应用四大模块,以语言技能模块和语言应用模块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以语言文化模块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素养,以专业用途英语模块课程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和行业英语能力。具体建议如下:

(一)语言技能模块

学校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开设技能类的选修课程,培养和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译各项语言技能,为学生提供充分、必需的课程资源,努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该类课程的开设应贯穿大学四年,随时服务于学生提高各项语言技能的学习需求。具体可开设语音、词汇、语法、口语、听力、写作和翻译等课程,其中语音、语法和词汇等为培养学生语言基础的课程,可只开设在大学一年级。

(二)语言文化模块

学校应开设文化类通识课程,在强化学生的中国情怀的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中外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语言文化模块课程建设中,还应注重双向交流,增加中国文化类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和用英语介绍中国历史传统、社会文化、政治经济,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该类课程的开设应贯穿大学四年,具体可开设中国概况、中国传统文化、英语国家概况、英美文化、英文电影及歌曲赏析、跨文化交际等课程。

(三)用途英语模块

学校应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和学校特色开设专业类英语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行业英语能力,为培养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服务。该类课程应开设在大学三、四年级,应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开设相关综合性专门用途英语类课程,也可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和岗位需求开设泛专业用途英语类课程和专业英语技能培养类课程,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英语工作能力。

(四)应用模块

由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并非完全集中在就业找工作上,仍然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学校应开设应用类英语选修课程,满足学生自我提升、读研深造、海外求学、求职就业等学习和发展需求。该类课程应开设在大学三、四年级,具体可开设服务于英语演讲、考研、TOEIC、IELTS等针对性、应用性强的英语选修课程。必须强调的是,在各模块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学校应系统规划、逐步推进,保证课程建设质量,同时还应积极寻求信息技术支持,提高课程的共享性和辐射性,提高课程的影响力和服务力。

四、结语

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建设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程是实现大学英语教学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建设能够反映学校特色、多元开放、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程,更好地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

作者:邓华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第七篇:地方院校大学英语实践教学浅析

一、引言

一些地方高校由于受到环境、设备、师资、生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语言实践成了大学英语教学的一大难题。幸运的是,近几年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大学英语实践教学受到了一定的关注。例如,为实现语言学以致用的创新方法,徐亚辉(2010)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模拟课的操作流程,流程包括准备阶段、模拟实践过程、总结评定阶段。吕娜和马冬(2014)分析了大学英语实践教学本土化的发展趋势,并提出大学英语实践教学全球性与本土化的共同目标。通过这些研究可以看出,尽管学术界对大学英语实践教学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英语实践教学的某一个侧面、要素和环节中,缺乏系统性或整体性。此外,以地方院校为对象的研究并不多,因此,本文基于地方院校实际,从实践教学的内容、模式、评估等方面来开展研究,旨在构建一套适合地方院校的大学英语实践教学体系。

二、实践教学研究问题与方法

实践教学是实现语言教学由知识型向实用型转变的必要过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增加学生英语实践机会,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关键环节。既然实践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那么摆在教师面前的问题就是实践教学该“教什么”以及“怎样教”。基于地方院校的实际情况,本文将研究探索下列两个问题:一是地方院校大学英语实践教学的内容是什么;二是地方院校应采取怎样的教学模式来开展大学英语实践教学。由于实践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本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采用三种研究方法:一是文献查阅法。通过查阅文献,了解我国开展大学英语实践教学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同时掌握本课题前人研究状况,以此作为本课题研究之基础。二是观察法。根据课题研究内容,研究人员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观察被研究对象,但由于感官的局限性,本课题借助照相机和录像机来辅助观察。三是访谈法。研究人员通过与部分被研究对象进行交谈以获取相关信息,访谈类型为无结构式访谈。

三、实践教学研究过程与结果分析

(一)研究过程

本研究选取楚雄师范学院非英语专业的四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研究主要采取了任务型与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来开展大学英语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活动的完成主体为学生,教师的任务主要是组织、指导和评价。为了确保活动能顺利而有效地开展,在每个学期开始时教师就明晰而具体地把任务布置给每个学习小组,对每个小组准备的内容、时间、PPT的字号等方面,教师都提前进行了清楚的布置。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本研究充分考虑了学生们的实际需要以及语言学习特点,有步骤地把实践性教学内容分别融入到四个学期完成。为实现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目标,提高他们的综合文化素养,本研究的实践教学内容囊括了第一学期的英语文化知识、第二学期的英语才艺技能、第三学期的英语文学知识、第四学期的英语职场技能实践活动。英语文化和文学知识实践活动分别安排于第一学期和第三学期开展。在开展这两项实践活动时,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准备PPT,由教师提前给每个小组分配任务,最后由小组成员依次选出代表向全班展示PPT。英语文化知识的内容主要涉及到中国和英美的节日、饮食、宗教、艺术、体育等方面。文学知识的内容主要涉及到中国和英美文学,主要是对一些名著及其作者进行介绍。中国文学主要介绍四大名著,而英美文学是实践活动的重心,由各小组分工介绍一些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例如,莎士比亚、华兹华斯、雪莱、简•奥斯丁、狄更斯、勃朗特姐妹、哈代、以及乔伊斯、霍桑、马克•吐温、欧•亨利、海明威、斯坦贝克、福克纳等。在英语文化知识和文学知识实践活动结束后,要求每个学生写出约800字的英文学习心得,并由教师进行评分,分数由教师综合“学习心得”和“PPT的展示”两部分来评定。英语文化和文学知识实践活动的分数在学期总评成绩中占一定比例。英语才艺和职场技能实践活动分别在第二学期和第四学期开展。在开展英语才艺技能实践活动时,学生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完成“四个一”的才艺展示:“一看”(任课教师利用2学时播放一部英语电影,并要求学生写出约800字左右的英文观后感交任课教师评阅);“一唱”(要求学生上台演唱一首英语歌);“一讲”(要求学生自拟题目上台进行3分钟左右的英语演讲);“一演”(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表演一部英语话剧)。活动结束后,任课教师需推荐出本班优秀表演小组和优秀歌手参加校级英语才艺表演大赛。为了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求职面试的具体情境,在第四学期开展了英语职场技能实践活动。学生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完成下列活动:教师用一个学时讲授如何撰写英语求职简历,然后学生自己设计一份英语求职简历,上交给任课教师评分;要求以小组形式进行以职场为主题的情景剧表演或辩论赛。

(二)研究结果分析

首先来分析PPT制作与展示活动情况。本课题开展的英语文化和文学知识实践活动,涉及到学生制作和展示PPT,之后均需写出英文学习心得。其中33名学生参加了英语文化知识实践活动,43名学生参加了英语文学知识实践活动。在开展这两项活动中,每个小组都能按照教师的要求来制作PPT,学生们制作的PPT都很精美,配有相应的图片,其中一些小组还链接了与内容相关的视频或音乐。在展示PPT时,有五分之一的学生能够较清楚地用英语介绍相关内容,有五分之三的学生能够借助图片和文字材料用英语基本清楚地介绍PPT内容,而有五分之一的学生只能掺杂汉语来展示PPT。从语言使用情况来看,有一半的学生制作出的PPT都出现了语言错误,而在口头表达方面则有四分之三以上的学生都出现了错误。活动结束后,每个学生都提交了手写的英语学习心得,但有少数学生的学习心得字数不够。通过阅读学生们的学习心得,可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的短文都出现了较多的语法和拼写错误。从学生们的学习心得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通过英语文化和文学知识实践活动,他们学到了更多文化和文学知识,拓宽了视野。在这两项活动结束后,课题组抽取六名学生进行开放式访谈。从访谈中可以了解到,学生们认为英语文化和文学知识实践活动可以丰富他们的文化和文学知识,而且制作PPT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其次是表演性活动情况。本课题开展的英语才艺技能实践和英语职场技能实践属于表演性活动。有47名学生参加了英语才艺技能实践活动,49名学生参加了英语职场技能实践活动。在英语才艺技能实践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自拟题目上台进行了约3分钟左右的英语演讲,演讲时五分之三的学生能脱稿,但五分之二的学生有时需看演讲稿才能继续。演讲之后,每个学生都上台演唱了一首英语歌,除一名同学唱较为简单的《字母歌》以外,其余同学所唱歌曲均有一定难度,而且五分之四的学生都能借助手机或电脑配上伴奏音乐。最后是英语话剧表演,全班被分成六个小组,在确保每位同学都须承担角色的前提下,每个小组都表演了自己编排的话剧,都使用了的道具,有些组还配上音效。在英语职场技能实践活动中,49名同学分成了六个小组,其中四个小组表演了职场情景剧,两个小组进行了职场辩论赛。在开展英语才艺技能和英语职场技能实践活动中,可以观察到,学生们对表演性活动非常感兴趣,在整个活动中,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看者都很兴奋。活动结束后,课题组从参与的两个班中分别选取三名同学进行访谈。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参与才艺和职场实践活动不但可以激发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四、小结

英语文学论文范文4

 

一、英美文学课引入理论的意义   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文学课程的要求是“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1]26大纲又指出,文学课的授课内容可包括文学导论、英美文学概况和文学批评[1]26。我们认为,本科生的英美文学教学主要包含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欣赏和文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也应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理论分析作品,阐释文学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而传统英美文学教学的最大弊端则在于“把文学文本当作包含真理的唯一、客观的容器”[2]568。用这种方法阅读文学作品很难有独到的视角和深度,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难以得到培养。尽管目前仍有人对英美文学教学引入文学理论的意义认识不足[3-5],但其重要性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5-6]。笔者尝试把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引入本科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因为20世纪及当代西方文学理论涉及西方政治和社会各个方面,与现当代西方思想文化思潮密切相联,学生用理论分析文学作品,能够多方位多视角地理解作品、认识社会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中先后引入了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和精神分析等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引导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讨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将讨论和思考的成果写成论文,有些已经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文学理论引入英美文学教学主要包括理论的引入和课堂讨论运用两部分,其理论引入又包含理论基本概念的引入和“一的多矢”的阐释。“一的多矢”的阐释是指从多种理论视角阐释同一作品的理论运用示例。   二、理论的引入与“一的多矢”的作品阐释   在本科英美文学教学中引入文学理论要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上升到理论。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和理论,让学生初步学习运用理论分析作品,作为热身练习的理论要易于理解,作品分析要明晰、易于操作。   1.理论引入   理论引入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有关理论,并且学会用这些理论分析文学作品。引入文学理论要循序渐进,首先要引入学生容易理解、便于运用的理论;理论引入要简练。文学理论的介绍可采用Bressler的文学理论介绍的五步模式:理论简介、历史发展、主要观点、运用方法和实例分析[6],也可以稍作压缩精简。因为大多数学生对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不熟悉,因此理论引入每次以一、两个为宜。以下以英美新批评理论的引入为例。   第一,理论简介。该批评理论于1930年代至1960年代兴盛于英美文学界,得名于兰色姆1941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在该书中他倡导本体论批评,即把一首诗(文学作品)当作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一样的客观实体。该学派曾被赋予现代主义、形式主义、审美批评、文本批评或本体论批评等名称。被涵盖在这一名称下的批评家们的理论、实践和术语并非完全一致,但其核心观点相同。   第二,历史发展。在与印象主义(强调读者/批评家对作品的主观印象)、新人文主义(强调作品的道德功能)、自然主义(强调文学分析中的科学观、人如动物受生物学遗传学规律控制)、浪漫主义(强调作者的情感表达)等流派的分野中产生。新批评关注文学本身暨文学形式,因而是一种广义的形式主义。新批评于20世纪40年代兴起,但其源头可追溯到20世纪初的艾略特(文学批评的对象是诗歌而非诗人:非个性化;客观对应物等)和理查兹(实践批评:在细读文本中理解诗歌)。   第三,主要观点。审美体验:研习诗歌或其他文学作品是不同于科学的有意义和价值的审美体验。本体论:诗歌是有机体,是自给自足的实体,其意义独立于一切外在的因素。艺术客观论:诗歌的意义与作者的情感和意图无关,与作者的个人经历和社会环境等无关,把诗歌意义与作者意图等同的观点是意图谬误。同样,诗的意义与读者的情感体验无关,用读者对一个文本的情感反应代替对其客观评价是感受谬误,易滑入印象主义和相对主义。诗歌的意义存在于诗的结构之中,读者和批评家要细读文本,分析结构,发现意义。诗的内容与结构无法分离,其结构是各种冲突和矛盾的统一体。第四,运用方法。分析一首诗歌的意义要通过细读的方式,发现诗中的张力(反讽/悖论/含混),张力产生于词语的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抽象意义和具体意义之间的冲突。此外,还要分析明喻、暗喻、拟人、意象、象征、语气、韵律特征等手法[7]。   2.“一的多矢”的作品阐释:以《跳蚤》诗为例   正如有人所说,把文学理论“引入课堂……最好方法就是在行动中展示它们”[2]。因此,理论引入之后要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意义和运用方法。为了使学生尽快熟悉西方文学理论,我们尝试采用“一的多矢”的方法,即运用多种理论分析同一作品。我们认为运用几种理论分析同一作品有以下优点:首先,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接触西方文学理论。其次,几种理论放在一起比较,学生可以理解得更透,记得更牢。第三,学生可以了解一种文学理论就是一种看问题的视角,结论的不同是由不同的视角产生的,因此,真理往往是相对的。正如有人所说,“只有当读者从尽可能多的理论视角欣赏伟大作品时,(他们的)反应才最有价值”[8]。事实上国外已经有人尝试用多种理论分析同一文学作品,如Bressler(1994)和Guerin等(2004),有人甚至尝试在教学中用新批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分析一篇仅有80字的非文学文本,取得了很好的效果[9],其目的就是要显示一段文本如何能用不同的理论分析。《英国文学选读》教材上有约翰•邓恩的《跳蚤》(“TheFlea”)一诗[10]23,诗中男性主人公以跳蚤体内男女二人之血融合引申为男女结合,劝说女士与之共享爱情。我们发现它可以作多种理论解读,适合作为学习的范例。为便于学生掌握,我们的阐释力求精炼。对该诗的几种阐释如下:#p#分页标题#e#   第一,新批评解读。新批评的重要概念是反讽或悖论,它们是诗中的矛盾之处,构成诗的张力,产生艺术感染力。该诗有多处矛盾或反讽。首先,诗中重要的喻体与本体之间存在巨大反差:喻体跳蚤是微不足道、甚至丑陋的生物,往往与肮脏和疫病相连,但在诗中它承载的本体却是神圣的爱情和圣殿,此外它还暗示三位一体的上帝。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反差或悖论构成了该诗的张力。其次,宗教和情欲也构成了悖论,如“在这黑色活体墙内静修”。其中的cloistered一词指修道院,与宗教有关,而“黑色活体墙”则指跳蚤身体,此处隐喻男性性器或性欲。再次,诗中生命的欢愉和死亡也构成反差:跳蚤的吸血或纵欲导致了其死亡。此外,该诗的标题是“跳蚤”,但内容却是诗中主人公的爱情劝诱,这也是一个反讽。这些反讽构成了该诗的全部张力,产生了很强的艺术效果。   第二,女性主义解读。女性主义批评认为,女性在政治、社会和话语等各方面均受到男权压迫,在男性主宰的文学作品中她们是被边缘化的沉默的他者,没有话语权,只是男性实现权力和欲望的场所和对象。该诗中男主人公把女听话者当作性欲对象,用似是而非的说理劝她就范,满足自己的欲望。诗中多处以跳蚤的形态影射女人身体和怀孕、以跳蚤的吸血影射性交以及男性对女性的侵犯。诗中女性没有被男性欺骗,她拒绝了男性主人公的要求,并杀死跳蚤以示反抗。但她的拒绝被认为是对男权的挑战,主人公指责她犯了三宗大罪,这是男性对女性实施的强权与暴力。   第三,马克思主义解读。阶级和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重要观点。首先,诗中男性主人公认为自己社会地位优越,因而可以支配社会地位比自己低的听话人,对她提出非分要求。其次,统治阶级控制着话语权,通过操纵意识形态实行统治。主人公劝说女士服从其意愿的论点似乎有理,但这实际上是已被其他阶级内在化的意识形态影响的结果。   第四,精神分析批评解读。精神分析法的阐释之一:跳蚤象征男性性器和本能,是弗洛伊德的本我,“黑色活体墙”代表无意识;而诗中男主人公代表自我,他诉诸理性,试图通过说理使对方就范;而听话人女士则代表超我,有道德感和判断力,不为男主人公的劝说所迷惑。阐释之二:低等昆虫跳蚤象征人的本能,这种情欲本能是与死亡本能密切相连的,诗中的跳蚤最后被杀死象征情欲导致死亡。   第五,神话原型批评解读。神话原型批评关注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的意象或原型,通过阐释其在特定语境中的涵义揭示文学作品的意义。该诗中跳蚤隐喻蛇,或隐喻男性性器,其所吸血的红色象征激情;吸血后的黑色的跳蚤躯体象征无意识、邪恶和死亡。此外,吸血的跳蚤体还可隐喻女性子宫。因此,该诗包含激情、欲望和死亡的主题。另外,跳蚤的“三条命”和杀死跳蚤的三宗罪暗示三位一体的上帝,暗示肉体之爱的神圣。   第六,解构主义解读。诗的内在矛盾或裂痕导致主人公或诗人试图证明的论点的消解。主人公以跳蚤为隐喻宣讲自己的爱情哲学,证明肉体之爱的必要,劝说听话人与他共享男欢女爱。但跳蚤作为其爱情理论的重要载体却暗喻了爱情肮脏、琐屑和微不足道,跳蚤最后被掐死象征爱情必然导致死亡。诗中内在的矛盾最终导向诗中人试图证明的论点的反面,导致诗人或诗歌力图建构的意义的消解。以上的阐释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有关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又使他们初步了解运用理论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为其进一步掌握理论并运用它们分析作品打下基础。   三、课堂讨论———从不同的理论视角解读《屋顶丽人》   初识理论之后,学生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采用“一的多矢”的方式,引导学生各自采用不同的理论视角解读同一部作品。   (1)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和理论   初步接触理论之后,要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让学生独立运用相关理论进行分析。适合理论分析的作品必须满足几个条件:一是要有一定的容量和不确定性,以便用“一的多矢”的方法从多角度解读;二是内容不能太晦涩,要易于理解;三是该作品在教材中的位置不能太靠前,因为学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能进行理论分析。此外,由于学生首次独立运用理论分析作品,故所用理论不宜过多,以便掌握运用,使讨论深入。我们发现,该教材中有一篇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莱辛(DorisLessing,1919-)的短篇小说《屋顶丽人》(“AWomanonaRoof”)[10]比较合适。该小说叙述的是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三个男性工人哈里、斯坦利和汤姆在某个街区楼群顶部施工。他们对一位在不远处屋顶上进行日光浴的近乎裸体的女人产生了强烈的情欲。故事表现了三个男人情欲的不同宣泄方式及其不同的性格。我们认为它很适合作为文学理论分析的样本。因为故事的主要矛盾冲突集中在男性和女性之间,因此可以从女性主义角度进行解读;但也可以看作劳工阶级与有闲阶级之间的对立,因此也可以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同时,该小说反映的是人的情欲,因而该小说又可以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这种潜在的多元化的解读可能性使该小说具有用理论分析的优势。而且,以上几种文学理论的理论框架清晰,核心概念明确,学生易于理解和运用。再者,该小说篇幅不太长,便于学生阅读。此外,这篇小说在教材的偏后处,从学习的顺序上看这正是引入文学理论分析作品的恰当时间。确定了分析的文本和涉及的理论之后,有必要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这些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运用方法。   (2)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文学理论引入教学的重要一环。有人认为,运用理论分析文学作品是为了使学生“与文本进行批评对话”[11]。另有人认为,“要用复数精神”、“教文学理论”[12],要“帮助读者从文本中读出更多含义,……从文本中获得乐趣。”[12]此外还有人认为,教文学理论,就要教矛盾冲突,不仅教[文本]阐释和依据的理论原则,而且显示这些阐释和理论如何受其他视角的质疑[13]。这些观点均倡导对话与质疑,因此讨论和争论十分重要。课堂讨论包括课前预习、课堂讨论、教师点评、学生进一步思考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的过程。讨论可以分为两步走,第一次采用传统的方法,第二次采用现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方法解读,以便让学生比较两种阐释方式的区别,了解后者的优势所在。讨论前学生可以先写出发言要点。第一次讨论:采用传统的主题思想分析方法布置学生课外预先阅读小说,并思考有关问题,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这种方法是学生所熟悉的。这是运用文学理论前的热身。第一次讨论学生主要有如下观点:小说表现了人们对陌生事物的好奇心;小说表现了年轻工人的心理状态;小说表现了屋顶丽人的孤傲性格;小说反映工人性格各异,男女性格有别;小说表现两种生活方式的对比;小说反映了西方现代社会的状况和各种人的生活方式。讨论后要对主要观点进行讲评,指出其值得肯定之处与不足。主要的不足是:这些观点是通过常识做出的一般评价,因而缺乏深度,这需要运用理论分析。第二次讨论,运用文学批评理论解读该小说。第二次讨论可采取以下步骤,依次是:教师举例示范关键概念的运用;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可在课外完成),推荐代表大组(班级)发言;教师评论、归纳总结;布置书面作业———写出评论短文。讨论中迸发出很多思想的火花,产生了不少较有深度的独到见解,教师从中也获益良多。除了用语言表达观点外,有的学生还能运用图表分析作品。课堂讨论观点举要如下。#p#分页标题#e#   第一,马克思主义阐释的主要观点。在炎炎烈日下三个修屋工人为生计在屋顶挥汗如雨地劳作,而那位女人却不需要为生计操劳,享受着闲暇和日光。这种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凸现阶级对立的主题。第二,女性主义阐释的主要观点。该小说是从男性人物的角度叙述的。读者了解其工作及家庭等情况、习性喜好、心理活动、情感和欲望,了解他们对屋顶丽人的态度。而屋顶丽人始终都是男性人物的观察和评价、调侃和欲望的对象,始终处于他者的位置。读者无从知道她的职业身份、思想情感,甚至连她的名字也不知道。尽管处于三个男人聚焦的中心,但她却又处于作者笔触的边缘,是地地道道的沉默的他者,是个影子似的人物。这种情况象征了在男性主宰的社会中女性的边缘化的地位,是对男性社会的讽刺和批判。第三,精神分析批评主要观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支柱概念是人格三分法:自我,本我和超我。本我是欲望和冲动的混合体,按照快乐原则行事;超我是由道德原则等价值观念构筑,引导人朝向高尚目标,而自我是处于两者之间的部分,是协调二者的栅栏,按现实原则行事,阻止本我的不符合社会准则的冲动。由于受到自我和超我的约束和限制,本我只能在睡梦等无意识的状态下,以伪装的方式冲破约束,显现出来。小说中的最年轻的工人对屋顶丽人念念不忘,有着强烈的欲望,由于身份地位和年龄的差异这种欲望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只能在睡梦中得到满足。   (3)引导和提高   通过讨论和争论,学生可以互相启发,理清思路。同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进行引导,使讨论不断深入,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提高。   第一,通过对比了解传统主题分析与理论分析的不同。讨论中有些学生习惯于用传统的方式对小说进行主题解读,如第一次讨论中的观点。以下有关男女不平等的观点也属于传统的阐释方式:“三个男人对女人的态度反映了社会中男人对女人的偏见”;“年轻的汤姆试图保护女人不受另外两个男人的奚落或不良企图,而自己却悄悄接近她,这表明男人把女人当作自己的附属品或私有财产”;“斯坦利自己欣赏屋顶丽人,但却难以容忍自己妻子被其他男人观看,这反映男女在性的问题上对自己与对女性的不同标准”;“女人不理会男人吹口哨和跺脚,他们便大声咒骂,这反映了男子沙文主义思想”。教师要指出传统方式与现当论阐释的区别,指出这些观点虽然有可取之处,但仍然局限于传统的伦理层面,不如女性主义批评分析得深刻。   第二,因势利导,使学生的理解不断深入。讨论中,有的学生用理论分析文学作品还不娴熟,往往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想法,需要进行引导。比如,有人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了女人的附庸和边缘地位。但也有人不同意,认为屋顶丽人对三个男人置之不理,显示了该女人的自由独立;而她吸引男人、使之神魂颠倒,说明了她比男人优越。这时候,我们因势利导,指出女人尽管显得超然,但始终都处于被动地位,没有说一个字。而男人却处于主动地位,对她调笑和咒骂。这些都表明了男性在社会中的主宰地位。此外,她处于男人关注的中心也说明女性是男性观赏甚至玩弄之物,而非独立之人。   第三,对片面、过激或错误的观点要正确引导。对片面甚至偏激的观点更要正确引导。如有人认为,屋顶丽人不理睬男人,独自享受阳光,说明她有充满阳光的美好未来。还有人认为,所有的男人对女人都充满欲望,就像他们喝烈酒才感到满足。这些观点对女性主义有关性政治和男性霸权等观点作了不恰当甚至错误的理解和引申,因此,教师有责任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第四,总结提高。讨论后要让学生将讨论的内容整理成文,通过写作深化理解;鼓励有创见的学生进一步思考,收集资料,按学术规范表达观点,撰写学术。此外,教师要总结学生的独到见解并予以记录,为以后教学所用。   四、评价和结语   运用理论分析作品有多种有利之处。   第一,这是一种将文学作品理解和欣赏与文学批评理论的教学相结合的尝试,既拓展了文学讨论的深度,加深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又使学生通过生动的实例学到了理论,加深了理解和记忆。此外,它还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教师观点的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   第二,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进行批评性思考。有人认为,“作为文学教师,应该使学生们能够有创造性的思维,因为,对于文学而言,思想就是一切。”[4]7诚哉斯言。通过运用理论分析作品,学生可以启迪思想,激发洞见,可以“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14]的批评性的思维,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而传统的文学课程实际上只是文学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教学,无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正如有人所说,“如果没有受过文学理论的教育,学生们很少有机会清晰地去思考问题”[15]。在讨论过程中,他们也享受思考和交流的乐趣。   第三,理论是看问题的方法和视角,每种理论可以提供至少一种方法和视角。用理论分析文学问题,学生可以学会从多个视角看问题,开阔视野。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重在欣赏,往往给学生提供一个明确的答案,而运用文学理论、尤其是现当代文学理论对作品进行阐释,其结果是开放多元的。因此,他们可以了解文学作品意义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了解看问题的角度决定结论和结果。没有绝对的真理,文学问题如此,社会问题亦如此。因此,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十分重要。   第四,可以让学生了解读者反应批评有关读者参与意义创造的观点,即任何见解和阐释都是对文本意义的生产,都是有意义的,重要的是分享阅读经验。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各种阐释,善于发现他们有见地的观点或思想闪光点,并总结提高。同时,对学生不恰当、不符合学术惯例、片面或偏激的观点要进行正确引导。

英语文学论文范文5

[摘要]

网络时代的大学英语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外语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广大学者和教师努力探索研究符合我国外语教学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本文探索的是“对分课堂”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对分课堂;泛在学习;大学英语;写作课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前所未有。在信息科学的引领下,近十几年来,相继出现了可汗学院、翻转课堂、大型网络公开课(简称慕课)和微课程等一系列新型网络课程。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从根本上颠覆传统的外语教学。[1]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无疑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然而,新型网络课程在我国遇到了很大的瓶颈,例如成本高昂、教学过程复杂以及学生弃学率高等问题。针对这一现状,不少学者指出,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将是混合式教育,到2020年,混合式教学将占据80%[2],“课堂教学”将向“课内外一体化”转变[2]。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概念十分宽泛,缺乏可操作性。因而,探索研究一套实操性强、真正符合我国教学实践的教学模式,就成为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项迫切任务。不少大学英语的一线教师已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3]上海理工大学的何玲教师是全国最早将“对分课堂”模式引入大学英语教学即《研究生中级口语》课的英语老师。两年来,结合教学实践,何老师积累了丰富的对分设计经验,并将“对分课堂”的泛在学习模式进一步发展为适合外语教学的“混合式对分课堂”模式。这就为我们外语教师使用“对分法”教学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术语介绍

1.对分课堂。

在传统授课和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张学新(2014)针对当前高校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4]该教学法依据心理学相关理论,将课堂时间对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教师讲授时间,另一部分为学生学习时间,学生主要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该教学模式的特色是,从时间上将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分隔开来(例如相隔一周时间),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内化吸收教师的授课内容。此间,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课堂讨论过程。对分课堂从时间上将教学流程分离为三个部分,即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因此对分课堂也简称为PAD课堂。还有教师将这三个部分阐释为讲授(Presentation)、独立学习(IndependentStudy)和合作学习(Co-operativeStudy),因此对分课堂还可以简称为PIC课堂。对分课堂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减轻教师教学的负担,促进教师的科研和教研,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效果。对分课堂科学实用、简便经济,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2.泛在学习模式。

泛在学习(U-Learning)指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沟通和学习,是一种学习者随时、随地、随意获取信息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模式包含四个要素(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也称4A学习。

二、对分模式在大学英语写作课中的实施措施

笔者此前已就大学英语写作课进行过一系列的教学尝试,包括尝试四部分栏写作法[5],关注音体美特长生以及退役军人等大学生特殊群体[6],并对大学英语写作课的课程设置进行过积极地思考和探索[7]。经过四年的探索实践,逐渐对大学英语写作课的授课模式有了初步的经验积累。现就“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写作课中的应用提出如下实施措施。

1.写作课程概况。

本课程的授课班级人数基本在60人左右,六人一组,大约有10组,每组都有组长和秘书,以便于展开小组活动。大学英语课程虽然包括英语写作,但由于教师授课班级多、同时又承担阅读和听力课程,所以写作课是每三周一次课,即一个单元学习结束后,上一次写作课。加之,本校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大都是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主要精力都放在了阅读和听力以及翻译上,绝大多数学生几乎从不动笔写英语作文,只是突击背诵范文以应付考试。因此,本校学生的英语写作基础十分薄弱。

2.具体实施措施。

本教学假设包括一次完整的写作课程设计。第一次课第一课时,教师向学生介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和本学期的写作教学安排(研读范文(英语小说或汉语经典著作英译节选300~400字),范文改写,话剧排练,PPT制作,话剧表演,参加学校话剧比赛),第二课时布置写作任务。第一次课的课时用于完成教师讲授(Presentation)环节。第一次课后一周内,学生以小组形式去图书馆搜索相关资料,也可以在网上寻找相关内容的英语电影或视频,了解话剧以及英文话剧相关知识内容,进行词句积累和情景模拟等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吸收。于答疑时间找教师汇报学习进展,并展示学习日志。第二周内,各小组组员集体讨论各自搜索和学习到的内容,并完成剧本改写初稿(600字左右),利用微信或QQ将初稿电子版发送给老师进行修改,并依据老师的修改稿排练话剧,在答疑时间向老师汇报演出。这主要完成对分模式的吸收内化(As-similation)环节。第三周,学生用5-8分钟时间表演话剧,同时展示6-8张PPT话剧内容,以帮助其他学生理解表演内容。第二次课的课时分配分为三个部分:10分钟的小组讨论,20分钟的话剧表演(课上话剧表演每次两个组),15分钟的组际讨论和点评。这主要完成了讨论(Discussion)环节。至此,第一单元的写作课结束。第二次课的第二课时开始新的单元。

三、新模式在大学英语写作课中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针对我校当前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从学生写作基础差、写作教学时数得不到保障,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等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对分模式可以推广到我校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首先,该模式自身具有灵活、可调节性强等特点,便于教师操控,将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内化吸收延伸到实体课堂之外。其次,小组学习形式有利于学生之间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此外,课堂讨论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上三点是实施对分模式的内在条件和保障。从外部环境来看,首先,我校的外语教学基地组织的第二课堂———英文话剧比赛,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每年的11月底举办一次)。该笔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热情。话剧比赛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自编自创剧本。这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和目标。将对分模式引入我校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进行剧本改编、仿写等写作练习,在学期末,选取优秀话剧参加学校的英语话剧比赛。其次,我校外语教师形成了几支教学与科研团队,其中一支便是翻译理论实践与英语写作团队,有充足的师资力量保证对分模式的开展。将对分模式引入大学英语写作课堂,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大学生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这又恰恰顺应了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创新能力以及信息整合能力的时代要求。

四、结语

在互联网教育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革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已经成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所面临的刻不容缓的任务。PAD教学模式与4A学习模式结合,利用互联网平台工具,能够深度融合课程学习和小组讨论。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大学教育的目的之一,就包括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建立一个自主学习的便利通道,即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大学校园。这也是我国大学需要共同探索的全新教学模式的方向。本文提出的“对分课堂假设”,如果能够对英语教师同仁的教学有所启发或帮助,便是作者最大的欣慰。同时,作者也希望对分模式可以推广到英语教学的其他课程以及其他学科中去,为广大教师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方法。

作者:曹帅 付慧 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胡加圣.基于范式转换的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2]于学勇.高校网络化外语教学模式研究[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

[3]门路,王祖源,何博.MOOC本土化的可行性和关注点[J].现代教育技术,2015(1).

[4]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

[5]付慧.团队教学方法在大学英语大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学刊,2012(3).

[6]付慧.大学英语教学对象之特殊群体研究[J].语文学刊,2014(9).

[7]付慧.关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课程改革的一些建议[J].语文学刊,2015(4).

第二篇:大学英语听力课堂学生焦虑情绪

摘要:

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焦虑是外语学习者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极易受到学生心里因素即情感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学生焦虑情绪的产生会妨碍语言的输人与产出,造成语言学习和交流上的障碍。本文以语言学家Kim的外语听力焦虑量表为指导,探究了基于堪工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听力学习焦虑的程度和相关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探讨消除或缓解学生焦虑情绪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大学英语听力;焦虑情绪;措施

基金项目: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2014年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编号:KCJ201401)

随着20世纪中后期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人们意识到人的情感发展和智力发展同等重要,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以人为中心,重视学习者的个人情感和心理需求。因此,针对英语听力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焦虑现象,调查并找出产生听力焦虑的因素更为重要。基于此,本论文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的英语听力课堂中,学生普遍存在的焦虑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以探究基于堪工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听力学习焦虑的程度和相关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探讨消除或缓解学生焦虑情绪的有效途径。

一、Kim的外语听力焦虑量表

Kim曾对韩国英语学习者存在的听力焦虑进行了研究。为了更准确的测试学习者的听力焦虑,Kim设计了一个专门针对听力学习的焦虑量表。结果表明,在测试学习者听力学习中存在的焦虑情绪时,该量表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因此该量表成为了后来诸多学者研究语言焦虑的一个理论基础。在分析总结了学者们对英语听力焦虑来源的研究之后,笔者归纳总结了三大类:与听力材料相关的焦虑情绪、与信息加工过程相关的焦虑情绪和与教学方法和学生个人因素相关的焦虑情绪。并在此基础上对Kim的焦虑量表进行了稍微的调整,设计出了适合本研究的英语听力焦虑量表。

二、基于听力焦虑量表的调查

为了提高听力教学的效果,我院每周都会召开一次教学交流会议。在会议上,老师普遍反映听力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焦虑情绪严重、教学效果不佳。针对此现状,笔者参考了kim的有关听力焦虑的问卷,设计了英语听力学生焦虑心理调查问卷,对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89名堪工专业一年级学生进行了实时问卷调查。该问卷除了基本的调查对象信息外,问卷由三十个选择题构成。其中,1-10题是与听力材料相关的焦虑情绪的陈述;11-20题是与信息加工过程相关的焦虑情绪的陈述;21-30题是与教学方法和学生个人因素相关的焦虑情绪的陈述。在此基础上抽取了焦虑情绪表现严重的20名学生,进行访谈,旨在找寻产生听力焦虑心理的因素,由此得出研究结论。

三、调查结果及对应的改进措施

通过与学生的访谈发现导致学生英语听力焦虑心理产生的因素有很多,经总结归纳共有5个主要因素,它们分别是老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及考试和负评价的影响。针对以上产生焦虑的五大因素,结合学生访谈得到的数据,可以从教师教学、学生个人努力、听力材料的筛选、听力课堂的营造和对待考试和负评价的态度这五个方面着手降低学生的英语听力焦虑情绪。

(一)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努力降低学生的听力焦虑情绪。按照听力教学的三个步骤,!)在听力训练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预测;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语言提示和背景知识介绍等;甚至老师还可以在播放录音前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对接下来的语言输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2)在听力训练过程中,教师要以任务教学法为中心,为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任务,包括选择、填空、排序、听写等。在播放录音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困惑要及时的给予指导和帮助,并鼓励学生说出他们已经掌握和没有掌握的部分,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学生会体验到成就感,有助于降低焦虑。3)听力训练结束后,教师应当继续组织丰富的课堂活动,例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话题总结或者是写作来强化听力材料中的知识点。与此同时,学生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中,加深了对之前听力材料的了解,并且有了语言的输出,这种学习的乐趣可以缓解学生的听力焦虑。

(二)学生作为听力教学的主体,为了缓解听力焦虑,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树立听力学习的信心、并且进行合理的自我评估。此外,听力学习中的焦虑情绪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生英语基础的薄弱,所以提高学生自身的英语水平是缓解焦虑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语言基本功的巩固,注重“听、说、读、写、译”五种学习技能的交互养成。最后还要在平时的听力训练和课外学习中,注重积累听力策略,努力寻找适合自身的听力策略。

(三)教师应当努力营造一个轻松自在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自由表达思想、不用担心备受歧视,此外老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称赞和鼓励。

(四)面对考试和负面评价带给学生的焦虑,老师一方面应当调整测试的难度和内容;另一方面必须为学生创造机会感受成功。学生在不断的进步和时不时的鼓励中,慢慢会获得自信,由此逐步消除焦虑情绪。

结语

总之,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中学生的焦虑情绪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为了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教师和学生都应当付出努力,以期提高听力教学的效果,由此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作者:袁海燕 黄宴 张弘文 单位: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2]刘航,张晓君.大学非英语专业学习者英语听力焦虑因素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5.

[3]朱艳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听力焦虑的成因及对策[J].江西金融职业大学学报,2009,05.

[4]杨晋.英语学生焦虑感和听力理解的关系[J].外语研究,2000,01.•203•年期语言广角

第三篇:大学英语翻转课堂听说教学应用

[摘要]

作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变革,翻转课堂已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作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从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入手,分析翻转课堂模式对其指导意义,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翻转课堂模式设计进行了尝试,并对新的课堂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建议和要求。

[关键词]

翻转课堂;大学英语;听说教学;自主学习

近年来,源于美国高中并已被美国教育界广泛认可和推广的翻转课堂模式逐渐受到我国大学外语学界的关注。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产物,这一全新的颠覆传统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能否科学、合理地引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也成为高校英语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及特点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class,源于美国林地公园高中,是该校教师自创的一种由学生在课外观看教学视频,然后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并进行讲解讨论的教学模式,后经萨尔曼汗和他所创建的可汗学院的传播和推动,逐渐被美国各类学校予以试验、应用和推广,进而受到全球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翻转课堂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变革,使教学活动随时随地都可进行,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和空间。但是,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翻转课堂的概念尚未形成明确统一的界定,因而主要是从其操作和实践过程进行定义和研究。笔者认为,我国学者张跃国、张渝江的定义较为全面和清晰,他们认为翻转课堂是指“学生在课前利用教师制作的数字材料(音频、视频、电子教材等)自主学习课程,然后在课堂上参与同伴和教师的互动活动(释疑、解惑、探究等)并完成练习的一种教学形态”。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实质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过程的翻转,其主要特点在于学生可以自主地决定学习节奏和步调,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学习指导,从而较大程度地提高学习效率,优化教学效果。

二、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非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特别是听说教学正面临一个相当尴尬的困境,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班级规模过大,互动难以实现。

基于语言教学的特殊性,大学英语教学,特别是听说教学最为理想的条件是实现小班制授课,以达到师生有效互动并兼顾学生基础差异的目的。然而,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以笔者任教的山东中医药大学为例,非专业的大学英语课分为精读和听说两门课程,其中精读课为120人左右的合堂班在多媒体大教室进行,听说课则以行政班(一般为60人左右)为单位在语音教室进行。尽管听说课的班级人数已经明显少于精读课,但仍然远远超过小班制教学的人数要求,几乎无法实现足够的师生互动,加之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效果和效率更是难以保证。

2.教学课时有限,教学任务繁重。

根据《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及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对此,各种听说教材的内容编排设计中也有明显体现。以《新视野大学英语听说教程》为例,每册教材各设有10个单元内容,每个单元由warmingup,listening,speaking,homework等部分构成,其中听和说的内容所占比重最大。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听说课的学时及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往往要疲于完成每个单元听力理解部分的练习和讲解,几乎没有时间涉及口语部分的内容,英语听说课变成了单纯的听力课,无法实现听说能力共同提高的教学目标。

3.教学模式刻板,学生缺乏动机。

受到教学班级规模、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内容固定等因素的影响,很长时间以来,大学英语听说课的教学模式无法实现突破和创新。课堂设计较为程式化,缺少趣味性,通常是在课堂上播放听力录音,然后由学生对听力理解的问题进行作答,继而由教师对录音内容进行分析和讲解,并由此总结和阐释相关听力技巧。口语方面的练习往往被忽略,或者仅限于少量教材内容的重复。学生在课堂上忙于全神贯注地听课和做笔记,逐渐失去开口用英语表达的意愿,造成即使提供机会进行说的联系也不愿参与和配合的结果。由于目前各类英语水平考试和能力测试均侧重听力考查,对口语的考查较少,因此,出于应试的目的,教师和学生也将听说课的教学和学习重点向听力部分倾斜,严重影响了听说教学的教学效果。

三、翻转课堂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指导意义

针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现状和问题,笔者认为,翻转课堂的引入和应用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翻转课堂将对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部分内容进行翻转,开创学生先学,教师后教的全新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前观看听说教学视频,并完成相关练习,对学习效果进行初步的自我测试,教师接收到学生的学习反馈,从而在课堂上实现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和互动,对所学知识进行查缺补漏和融会贯通,以完成较高质量的知识内化。

1.开创全新教学模式,突破时空限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下观看教学视频的时间和地点不再受到上课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且所有学生均可根据自己的英语基础和学习效果决定是否对视频进行暂停、回放和重复播放等相关操作,突破的原有的固定班级人数限制,实现了不同水平学生不同步调的学习。

2.转换师生角色,实现自主学习。

翻转课堂将原来用于知识讲解的时间放在了课下,课堂教学活动将发生戏剧性变化,教师角色也将发生巨大转变,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习指导者,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培养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使教学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同时增进师生交流和互动,优化师生关系,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3.优化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

翻转课堂是教育信息化的产物,这一教学模式的引入能够突破地域甚至国家界限,运用网络和现代化信息手段,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中优质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融入教学视频中,使不同层次的高校学生都能享受到这些资源,这种对教育资源的科学重组和合理配置能够促进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四、大学英语听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活动的反思,对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如下设计。

1.教学材料制作和。

教师在课前要根据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进行教学视频的素材收集与制作。视频播放时长一般应控制在15至20分钟,内容可根据教材中每个单元的主题进行编排,听力和口语两大板块应做到比例相当。视频制作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例如,可将教师的讲授过程直接拍摄下来通过剪辑、合成等方式进行视频制作,也可以使用录屏软件和话筒输入将教学演示与声音进行合成,或者综合采用前面两种形式,对视频进行综合编辑。此外,视频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和学生水平合理添加字幕,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大学英语听说教程一般都同步提供有课本、光盘和网络三种载体,这也为视频素材的收集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来源和途径。教学视频制作完成后,教师应通过移动终端或者网络平台对视频进行及时,并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安排观看和学习。

2.课前观看和学习。

学生在课前应根据教师设计的学习进程和教学安排,完成对教学视频的自主观看和学习。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以反复观看、收听或重点关注视频中的相关内容,并将难点和疑点进行及时的在线反馈。

3.课堂讲解与练习。

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充当学习指导者的角色,根据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反馈情况对某些教学内容进行重点突出的深入讲解,并对疑点进行解答。难点和疑点排除后,教师根据教学设计组织开展课堂听力和口语练习,通过有针对性的充分训练,教师不仅能够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进行及时评价,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内化和巩固,还可查缺补漏,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困难,并在以后地教学过程中设计相关教学内容和活动,予以有效的解决。

4.课后反思与评价。

课堂教学环节结束后,教师和学生应在课后进行进一步地教学和学习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反思听和说的具体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手段是否高效,教学视频制作是否科学合理,以促进下一步的教学活动开展。学生则根据自身的学习效率和成果对每个环节进行反思,发现自身优势和弱点,总结更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充分反思之后,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开展广泛交流和互动,以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五、结语

翻转课堂对于改变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现状、解决困扰大学英语听说教师的种种问题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全新的教学模式,生动的教学视频,灵活的学习时间,高效的课堂互动,充分的课后反思和交流都将有利于弥补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传统模式的不足,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然而,翻转课堂模式对高校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广大教师应以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为契机,尽快转变教育理念,转换角色定位,不断提高和充实自己,以适应新时期的教学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推动新的教学模式的尽快构建和成熟。

作者:曲悃 李成华 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2]崔艳辉,王轶.翻转课堂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

[3]刘锐,王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和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13(8).

[4]卢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4(7).

[5]宋艳玲,孟昭鹏,闫雅娟.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J].远程教育杂志,2014(1).

[6]吴忠良,赵磊.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14(4).

第四篇:大学英语课堂文化元素教学设想

摘要:

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对中国文化知识的讲授比较缺乏,学生无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内容,在交流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现象。因此,针对大学英语教学对中国文化的输入忽略现象,英语教师应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融入中国文化元素,促进中西方文化在学生脑中的融会贯通,兼容并蓄,培养出具有高质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关键词:

大学英语;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

一、在大学英语课堂融入中国文化元素的重要性

语言和文化是分不开的,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也是密不可分的(引自胡文仲,1999)。翻开各大高校的英语教材,不难发现,教材上几乎所有的阅读材料都与西方文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另外,许多大学英语课程的平时小考和期末考试内容都是以西方文化为出发点的。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只接触了西方文化而忽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使得很多的大学生在与外国人交流时由于不知道怎么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所以只是单方面,被动地接受英美文化信息,而不会主动提及中国优秀文化并将之传递给对方,这种现象被中国学者称为“中国文化失语症”(从丛,2000)。因此,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培养出拥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首先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英语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中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播,与学生分享本国的优秀文化,就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始终保持一份对祖国的热爱与骄傲。另外,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践证明,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引入中国文化元素,并用英语与学生讨论当下中国的热点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新生的中国文化元素的表达方式。例如,教师在讲解西方食物时,可以加入具有中国特色的食物“饺子”,“豆腐”,“火锅”,“包子”等,让学生掌握这些食物的英语表达方式,如此便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长此以往,学生就可以掌握大量的中国文化元素的英语表达方法,在以后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就能够与对方进行更好的文化交流,向西方输出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二、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设想

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将中国的文化元素融入到英语课堂的点滴中去,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中西方文化差异,提高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从而实现高质量的跨文化交际。本文尝试提出如下教学设想来提高大学英语母语文化的输入力度和效果。

(一)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英语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在向学生传递文化知识。英语教育者应该改变只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传统教学理念,坚持文化平等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出教材所包含的与中国文化相关的点点滴滴,并与中国文化元素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并逐步掌握。另外,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鼓励学生怀有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的远大理想。文化意识,是指对多元文化性的意识和对差异的宽容态度、对异文化成员的共情能力,以及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觉察和反省。这种文化意识能帮助学习者主动地获取、深层次地处理文化知识,并在跨文化交际行为方面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高一虹,2002)。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除了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本土文化之外,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本土文化意识。英语教师在讲解涉及到英美文化内容的文章时,应有意识地将其与中国文化元素进行对比,以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对两种文化的总体印象,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为以后的跨文化交际打下坚实基础。另外,教师应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想法与观念,帮助学生清除自高自大的民族中心主义与自卑自弃的民族低劣主义错误思维,在积极乐观地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又能学习掌握本土文化,最终克服交流障碍,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二)完善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但是目前中国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很少涉及到本国文化元素,这就要求英语教师根据自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教学经验,用中国文化元素充实教材。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如由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英语教程》(叶郎,朱良志著)就能有效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提高本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事实上,文化可以作为教育的润滑剂(BYRAMM,1989),将本土文化融入到大学英语课堂中,一方面可以深刻揭示外族和本族语言和文化的特征以及特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意识地进行对比,可以加强自身对本族文化和英美文化的理解掌握,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化学习的积极态度,加强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教师如果能够灵活地将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就能丰富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气氛,同时,学生也能够借助英语来学习本土文化,提高英语表达能力和英语学习兴趣。

(三)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教育途径。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其中就包括丰富的外文资源。英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网络中的优秀英语教学资源,并且对如今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元素不足的缺陷进行弥补,便能使英语课堂的文化韵味更加浓厚。许多的国内网站,如ChinaDaily中就有许多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文章,这些文章内涵丰富却又趣味十足,并且大多数与当下中国社会的热点问题息息相关,与内容一层不变的英语教材相比,更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因此,这类文章可以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材料的一部分。

三、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具体体现

具体说来,中国文化元素的融入可以体现在词汇教学、句型教学以及篇章教学等各个教学环节中。

(一)在词汇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

词汇是较小的语言单位,虽然零散分散,但涉及面十分广泛,同时,词汇也是最活跃的语言组成部分。词汇通常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或者社会的文化程度,发展程度以及习惯特征。而且,词汇教学也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教学步骤。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例举出与所讲的词汇相关的中国文化元素。例如,在讲解“pyramid”时,可以由埃及的金字塔引申到中国的长城或者秦始皇兵马俑,并向学生介绍长城的建造历史或兵马俑的由来以及发现过程;在讲到“opera”时向学生渗透一些关于中国国粹———京剧的相关知识;在讲到“Thanks-givingDay”时,除了介绍感恩节的来历和西方人庆祝感恩节的习俗之外,还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中国的传统节日,比如端午节,告知学生端午节的历史来源以及人们为什么会在这一天赛龙舟,吃粽子等等。上述方法可以贯穿整个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始末。通过上述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多更全面地接触本族文化,了解并掌握本族文化英语表达方式。如此日积月累,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中西方文化素养和英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在句型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

习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语言的精华。习语的音节优美,音律协调,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并且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人们在交流过程中总会不自觉的使用一些习语。有一些英语习语可以匹配到合适的汉语翻译,这就要求教师在讲到这些习语时,主动地向学生介绍与之相对应的汉语翻译或汉语俗语,使学生在掌握英语固定搭配的同时,也能了解到一些中国的传统语言表达方式。例如,“Afoxmaygrowgraybutnev-ergood”可以翻译成“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首先,教师可以简单翻译上述英语句子并向学生讲解这句话的内涵,然后向学生介绍将此句翻译成汉语俗语的传神之处;“Agoodmedicinetastesbit-ter”可以译为“良药苦口”,此处是将英语俗语译成了汉语成语。汉语成语有表达生动简洁的特点,即充分传达了原英语俗语的神医,又言简意赅,简洁易懂。但是,英语教师在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到句型教学的过程中,应遵循文化平等的原则。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应该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凌驾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之上。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绝对不能带有过分的民族自豪感或民族自卑感,给学生造成困惑和误导。

(三)在篇章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

课文是中国学生,包括大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和西方文化的重要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解读课文这一环节,将中西方文化结合起来并加以区分介绍,使学生更直观的体会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例如,英语教师在讲解一篇关于美国的重要节日———圣诞节的文章时,篇章中一定会涉及到圣诞节的起源,时间,圣诞节的发展过程,美国人庆祝圣诞节的方式、习俗,圣诞树、圣诞老人的由来,以及圣诞节对其他国家,例如中国的影响等。教师在进行上述内容的讲解之后,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如中秋节。教师运用英语向学生讲解中秋节的英文表达方法———TheMid-autumnFestival,以及中秋节的一些别称和日期等,然后向学生介绍中秋节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教师的讲解重点应放在对中秋节风俗习惯的介绍之上,例如一些中秋节的传统活动赏月、猜灯谜、吃月饼等的英语表达方法,让学生将美国人为庆祝圣诞节而举行的一些特色活动与中国人庆祝中秋节而举行的传统活动进行简单对比,使学生既掌握新授知识,加强自身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又了解本国的传统文化,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

四、结语

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着“本族文化缺失”的问题,因此,大学英语教育者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递英语语言知识和西方文化知识之外,还应该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并逐渐掌握中国文化内容的英语表达方式,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差异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大学生有能力也有信心向外输出优秀的中国文化元素,让世界走进中国,了解中国。英语教育者应本着上述理念,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培养出具有双语、双文化能力的新型人才。

作者:庞思宇 单位:吉林大学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

[3]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989.

第五篇:大学英语翻转课堂反思与建议

摘要:

自2007年“翻转课堂”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以来,教育界对其评价褒贬不一。然而,不管是支持还是批判,对“翻转课堂”的态度都应该结合课程特征和社会现实进行客观评价。文章回顾了“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结合外语教学的基本特点,分析了大学英语课堂彻底“翻转”的不适切性,指出了彻底“翻转”的可能后果以及对今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若干建议,旨在促进外语界对课堂教学方法的辩证思考,推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改革。

关键词:

翻转课堂;大学英语;适切性

一、引言

“翻转课堂”,也被称为“反转课堂”或“颠倒课堂”,是一种教学方法,指通过网络设施将传统授课内容移至课外,将课外的作业或任务移至课内,即学生观看在线视频讲座,参与在线讨论,在家进行研究;回到课堂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建构新的概念知识体系。[1]“翻转课堂”翻转的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讲座型的教学模式。随着2012年国外慕课(MOOCs,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轰轰烈烈地崛起,“翻转课堂”迅速席卷全球教育界,其来势之猛,大有颠覆传统课堂、迎来课堂教学革命之势。[2]近年来,中国很多中小学尝试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不少高校也组织了有关翻转课堂的论坛,或者成立相关研究中心。其中“翻转”试验比较著名的有重庆聚奎中学和广州市海珠区第五中学,华东师范大学也于2013年9月成立了慕课中心,助力舶来品“翻转课堂”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不少高校也尝试使用这一全新教学模式来促进课堂改革,其中就包括了大学英语课程。通过知网“翻转课堂”主题词的搜索,共有53篇论文讨论大学英语“翻转课堂”,其中6篇为核心期刊文章。因此,我们是否可以做一个粗略的推论,大学英语的“翻转课堂”模式在部分高校进行,并且受到较大的关注和研究。然而笔者认为从大学英语课程特征和社会现实条件角度而言,大学英语课堂不该照仿美国教育进行彻底翻转。本文将回顾“翻转课堂”的发展历程,在中国学者对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要求和外语学习的性质,分析彻底翻转课堂对于语言教学的不适切性,以及彻底“翻转”的可能后果,并就当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提出建议。

二、“翻转课堂”的美国起源与中国影响

“翻转课堂”的起源应从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化学老师说起。当他们发现一些学生因病、因事或住家过远而无法按时上课,跟不上教学进度时,他们开始尝试着使用录屏软件录制课堂上使用的PPT讲稿和教师实时讲课的音频,然后将视频上传到网络供这些学生下载学习,补回落下的课程。由于这些在线视频同时也被其他无需补课的同学下载复习,经过一段时间后,两位教师就逐渐以在家看视频学习新知识,腾出课堂时间用于完成作业和实验的形式进行教学。由此,“翻转课堂”逐渐引起学校、家长及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翻转课堂”那时仅限于科罗拉多州的部分地区,因为不少教师即使认可并愿意参加这种教学试验,制作教学视频和网站的建设及运行仍是难题。真正使“翻转课堂”的影响力扩至全美乃至全球的尚要从“可汗学院(KhanAcademy)”说起。2004年,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SalmanKhan)为了帮其13岁的侄女纳迪亚辅导数学,先尝试着用电话和涂鸦结合起来辅导,后又用windows画图工具讲解并录制视频上传YouTube供纳迪亚下载。出乎意料,纳迪亚自此就喜欢上了这种学习方式,可汗也由此激发灵感,开始录制大量的教学视频供更多的人学习。2007年,可汗把教学视频和互动联系软件结合起来,创建了涵盖数、理、化、经济等多个学科的非营利网站。2009年,可汗辞去原有工作,全身心投入网站的运行与维护,并正式将网站命名为“可汗学院”。2010秋,“可汗学院”得到了比尔•盖茨和谷歌的数百万美元的资助,使网站视频的质量及其他相关学习支持工具的性能得到了提升。“翻转课堂”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推进下发展迅速。中国关于“翻转课堂”的引介、尝试与研究也随之升温。以此为主题词搜索“中国知网”(CNKI)的核心期刊成果,共计183条,其中114条为“翻转课堂”,其他为“微课”、“慕课”、视频教学、网络辅助等等相关研究成果。在114条“翻转课堂”中,有关翻转教学宏观思考的23篇,关于信息技术方面的论文有16篇,高校实验类课程教学26篇,中小学教学22篇,成人、职业、及其他培训等15篇,对美国翻转课堂的评价6篇,大学英语教学6篇。大学英语翻转课堂为主题的论文分别有2篇发表在《外语电化教学》、2篇《中国电化教学》、1篇《教育探索》、1篇《中国外语》,发表时间均在2013年至2015年间。由上述搜索结果可见,翻转课堂在近两年的教育界讨论比较热烈,引介日益增多,讨论主要集中于对翻转教学宏观思考和信息技术问题,以及高校中实验、技能、艺术类课程中的翻转实践,而对美国作为翻转课堂起源地的各种深入调查以及与课程本身的普及性相对照的文章也并不多。

三、外语教学基于互动交际

首先,就语言的本质来说,语言具有社会属性,是社会交际活动造就了语言,离开了社会交际,语言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语言的社会属性决定了要真正学好语言离不开涉及到一系列具体情境的人际互动。从目前西方大部分语言学家暂时同意的关于语言的定义:“语言是用于人类交际的一种任意的、口语的、符号性系统。”从中就可以看出:“交际”是语言的功能。其次,从语言学习角度看,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1985)的“输入假设”认为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唯一途径。[3]Swain(1985)挑战Krashen而提出的“输出假设”[4],认为包括“写”在内的语言产生性运用有助于学习者检验目的语句法结构和词语的使用,促进语言运用的自动化,有效地达到语言习得的目的。此外,中国学者文秋芳(2013)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输出驱动假设”认为语言的输出能够盘活已学的外语知识。[5]Long(1983)的互动假设指出语言必须通过“对话性互动”才能习得。[6]文秋芳(2014)更认为翻转课堂中课堂教学与在线自主学习必须协同起来进行,做到语言知识的输入与输出技能的同步提高,最大发挥“输出驱动-输入促成”的二位一体功能。[7]不管是输入还是输出亦或是互动,这些外语学习理论告诉我们语言课堂教学更需要的是人际交流而不是人机交流。再者,从大学英语课程内容看,经历过高考的高校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语言基础,如语法等。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逐渐从语言知识性的教授转向使用语言完成社会活动的能力的提升。与此教学目标相契合的ESP教学强调英语学习者能使用英语完成特定的社会交际活动。正如余樟亚(2012)认为“一刀切”的大学英语教学和

四、六级考试导向下的纯通用英语教学,从EGP向ESP逐渐过渡或将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8]

因此,从语言的本质、语言学习理论以及目前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走向可以看出,当前有效的大学英语学习不仅需要语言知识的输入,更需要语言在特定环境下各项技能的训练。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需要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交际能力的提高是大学英语学习的目标。四、大学英语课程彻底“翻转”的不适切性不可否认,“翻转课堂”利用了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使学习资源具有共享的灵活性,强调教学内容的科学展示,使课外自学和复习得到满足。“乔伊斯指出,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一个有力但又脆弱的工具。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固然有其自身的价值指向。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适用性,都必须要在教学的基本关系中加以考量,进而对其应用的范围与程度做出某种限定”[9]。决定某一知识是否能够翻转,取决于它是程序性知识还是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的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与情感上的沟通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10]鉴于大学英语课程的知识类型和英语学习在中国的特点以及翻转的具体条件,彻底“翻转”并不适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

(一)中国语境下的大学英语课程

英语在中国并不是第二语言,这一性质决定中国学生除系统的语言学习课之外,无法随时接受任何英语作为官方语言交流的影响。不同于印度等英语亦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在中国,学生从根本上丧失了浸没式语言学习的语境。大学英语课堂本是中国学生综合训练语言技能的黄金时段。倘若课堂“翻转”,“视频”学习将导致学生成为被动的、有限的信息接受者,真实交际性语言环境缺失。学生接触英语、实践英语的机会将明显减少。

(二)大学英语课程目标并非信息内容习得

传统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讲课,学生课外复习巩固。“翻转课堂”则是将这一程序颠倒为学生课外看视频学习,课堂上复习巩固。从“翻转课堂”的实现过程来看,其初衷是能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学,将宝贵的课堂用于释疑。然而,从美国的高中化学课到可汗辅导侄女学数学,再到“可汗学院”的在线学习网站,不难发现他们所“翻转”的都是知识性特别强的课程。这些课程通常指中小学STEM课程,即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和Mathematics,如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杠杆原理等等,直观的动画技术有利于中小学生更加感性的理解。推而论之,大学英语“翻转”,意味着学生在课外独立静态观看教师授课视频,在课内提问答疑。英语综合技能的实践环节缺失。结合课本的语用、文化、语境等语言综合技能训练因为“翻转”而被移至课外,做练习、对答案的环节“颠倒”至课内。静态的视频观看将语言学习限制在零互动状态。“翻转”效果仅为课文内容习得与作业纠错。然而,大学英语是一门结合语境、文化、语用等多种实践的语言技能培训课程,需要教师的有效组织和学生的交际参与。现代大学英语课堂可以借助科学技术手段丰富教学活动,但不能弱化课堂实践,也不能将课本内容教授作为唯一的信息输入。

(三)“翻转”所需的硬件条件

最初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两位高中化学老师尝试的是将PPT讲稿和上课音频结合起来录制成视频供学生学习;可汗先是利用画图工具录制讲解,后在“可汗学院”网站上提供视频。“翻转课堂”依赖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学习工具软件和网站平台等。大学英语是高校中修课人数最多的课程,以一个高校年录取学生3000名计,网站服务器必须能应付两个年级6000名学生在相同时段上线阅读、观看视频、下载文件、递交作业等操作。如果大学英语课程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翻转”,有可能引起在线课程的拥堵与混乱,甚至导致学校或特定网站的瘫痪。

五、大学英语课堂彻底“翻转”的可能后果

鉴于大学英语作为中国语境下唯一的英语实践场所,大学英语课程的非信息内容习得特征,以及“翻转”条件的技术难度,若盲目按照国外“翻转课堂”模式,彻底“翻转”我国的大学英语课堂,我们有可能看到以下“伪创新”的后果:

(一)内容为主、交际缺失的视频学习

教学视频的制作是一种演示,人为多于自然,表演多于互动。教师提供给学生学习的视频是教师根据自身对课文的理解设计制作,而对于学生学会了什么,不会什么,包括看完教学视频后将理解到什么程度,有没有什么质疑等等问题都无法知晓。尽管少量沟通可以借助在线互动,但无法达到课堂内师生和生生的面对面全方位的交流。人机交流并非人际交流,英语课堂需要由教师根据学习节奏来控制,课堂交互所独有的临场应对是“翻转课堂”等在线学习方式所无法达到的。

(二)作业解释、练习核对的答疑

按照“翻转课堂”的常规,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完成作业或在线递交。之后,他们来到课堂,提出各种难点疑问,由教师进行实时解答。“翻转课堂”的初衷是“使用技术手段异步传授知识,解放课堂时间,以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活动”[11]。它“增加了学生和老师之间互动和个性化接触时间,是一种个性化的教学环境,是混合了直接讲解与建构主义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12]由于巨大的师生比例,大学英语课程如果实行“翻转”,学生有可能在课堂上就视频中的课文理解、作业练习提出问题和疑惑,教师针对问题解释语言点的理解,进行作业分析。实践性、交际性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被纠错环节占用,甚难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看似创新的理念,实为语法翻译法教学的翻版。

(三)走马观花、诚信不足的“翻转”

“翻转课堂”强调课外时间的利用,要求学生主观上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大学英语为大一、大二的公共课。这两年里,大多数学生的外语学习动机是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或其他社会化英语考试。由于水平考试与大学英语教材视频内容无直接相关性,学生视频学习的欲望较弱,重视不足,应付登录,走马观花。并且,由于网络交流的便捷,缺乏诚信的作业拷贝、伪设学习计时、非真人账号登录等情况将时有可能发生,导致欺骗性学习行为的产生与蔓延。

六、新常态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部分翻转”

当前的大学英语课堂并不是某一教学方法的唯一展台。绝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主张利用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扬长避短。外语教学中的“后方法”流派就反对单一的、凝固的、锦囊妙计式的教学法。[13]大学英语教学应该灵活、动态、开放。“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提出的教学方法,也不应该被尊为当下最先进的、普适各类各式课程的教学方法。翻转课堂的引进应用需考虑学科课程的适切性,特别是对于外语教学不能一刀切,需灵活运用不同的策略和实施方法,如何将与MOOC融合的翻转课堂应用于外语教学是亟待研究的问题。[12]“翻转课堂”不能完全颠覆传统的大学英语实体课堂,不能代替教师在课堂上创设语境,组织互动,交流沟通。但是,笔者认为,大学英语课堂的“部分翻转”,可以作为当下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

(一)合理利用相关资源

随着网络技术的提高,国际交流增加,课外相关学习素材的搜集日趋便利。教师在备课期间可以有意识地建立每一个单元相关优秀英语小视频的语料库,记录优秀的网络资源地址,汇编难度合适的阅读材料,布置趣味性较强的输出型作业,促进学生的好奇心,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深化各单元的学习效果,避免单纯观看教学视频的枯燥,纠正“翻转”过程中的输出缺失。合理利用资源优于自行制作资源,制作所需的时间精力过大,语言质量难以保证。在资讯发达的信息时代,大学英语教师可以逐步积累英语国家的语言学习资源,并根据材料特点合理运用于教学。

(二)适度依靠交流工具

电子产品凭借互联网和手机网络的迅速发展为教育带来福音。目前许许多多的交流工具可以方便我们随时随地学习,例如英语教师可以在微信上建立群组,发送相关的音频到平台,作为学生的听力和翻译作业。学生们可以在线完成,在线上交。教师就个人问题,做出即时回应,或就普遍性问题在课堂进行集中分析。这种部分“翻转”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较高效地完成作业。现有的大型商业类在线工具成本低廉,上手便捷,完全可以满足即时求助,没有必要为大学英语课堂的彻底“翻转”而耗费大量资金,建设大型服务网站。

(三)及时引介学习平台

目前一些优秀的英语学习网站也可以助大学英语课堂一臂之力。在大学英语部分“翻转”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及时引介英语学习网站作为课堂的补充。各高校也可以与这些英语学习网站、英文报刊网站、外文出版机构等进行合作,设计高质量的相关软件,用于大学英语课堂综合技能的配套训练。中国没有像美国“可汗学院”般免费提供教学素材的在线学习网站,但也许中国外语界可以借鉴国外经验走出一条中国式的大学英语“部分翻转”之路。

七、结语

“翻转课堂”究竟应该被采用、受到鼓励、还是应该被拒绝,尚无法定论。由于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因多种原因,其教学效果尚不尽如人意,“翻转”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创新,值得我们去了解、去分析、去小规模试验。但是,我们需要警惕“引进情结”和“破坏式创新”[14],不可对任何一种新生的教学方法趋之若鹜,奉为灵丹妙药,不论根源虚实,追赶时尚,拿来主义,大干快上,投入大笔的资金和时间精力,开发软件、建设网站,为大学英语这门大规模的公共课带来更多的折腾。

作者:娄伟红 陈明瑶 单位: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2]王秋月.“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4,(8):15-18.

[5]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J].外语界,2013,(6):14-22.

[7]文秋芳.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构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的尝试[J].中国外语教育,2014,(2):3-12.

[8]余樟亚.行业英语需求状况调查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界,2012,(5):88-96.

[9]叶波.翻转课堂颠覆了什么[J].课程•教材•教法,2014,(10):29-33.

[10]杨斌,王以宁,任建四,张海.美国大学IPSP课程混合式—翻转课堂分析与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5,(2):118-122,128.

[12]戴朝晖.MOOC热点研究问题探析———全国首届MOOC时代高等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J].外语电化教学,2015,(1):73-78.

英语文学论文范文6

我国的小学英语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以及升学压力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偏重于语言能力的培养,忽视和淡化了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导致学生学的都是“死知识”,不能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有时甚至由于自身对英语文化背景缺乏了解,从而使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造成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厌恶,使学生成绩一落千丈。因此,教师在进行基础英语知识教授的同时,应把语言知识的传授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与此同时,在整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的今天,要想使我国的经济走向世界,就需要更多的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文化教学尤其要从刚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抓起,这样更有利于他们牢固地掌握文化知识,在将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文化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

目前,我国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教师的讲解占用了课堂大部分时间,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严重脱离了素质教育的宗旨,抹杀了小学生的想象力、创新意识、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偏离了现实社会生活,不能与实际接轨。

(二)文化教学在小学英语教材中难以体现

目前小学英语教材或是不注重文化的重要性,缺少相应的关注度;或是文化内容单一,缺乏趣味性。与此同时,部分教师注意到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但是教学的重点却有一定的偏差,缺乏一定的操作技巧。因此,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更应注重文化教学在小学英语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将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传授齐头并进,使二者协调发展。

(三)小学英语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难以满足文化教学的要求

目前,我国小学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还比较低,这将难以满足当前文化教学对英语教师的要求。一些小学教师在看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上不够客观,在接纳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上有一定的偏颇。小学生很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造成不良后果。

(四)小学生缺乏良好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

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者的学习起到关键的作用。只有营造适当的环境,小学生才会有真情实感,才能更好地学习英语。但是,由于英语的语言特点及语法结构与汉语有很大差异,小学生在学习时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在教授英语的同时,应尽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处处蕴藏着英语的气息。

三、小学英语文化教学的相关对策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在常规的课程中进行文化教学可以使英语课堂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于无形之中将英语文化渗透给小学生,这样更有利于加强他们的记忆。例如,教师在每节课上课之前,可以利用几分钟的时间,让一个学生把课下搜集的有关西方节日的习俗、英语中的成语、格言、谚语、神话故事等,向全班同学做口头汇报。每节课前都由一个人来做这样的汇报,如此,该同学在准备的过程中便把相关的英语文化牢牢掌握了,全班同学同样有所收获。

(二)有效组织英语文化活动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一些英语情景剧、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故事会、英语文化日等相关活动。在活动中尽量多设置一些角色扮演,让教师和学生通过融入角色去体会英语文化的妙趣横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英语文化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和小主人。通过自身的参演,获得了锻炼的机会,同时也能真切地感受到西方文化的浓郁特色,增强对英语文化的感悟与理解,增进自身对英语文化的热爱。

(三)不断强化教师自身的文化意识

英语文化教学要求小学英语教师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把握时代的脉搏,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指路人。作为教师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以适应英语文化教学对教师的高标准和高要求。

(四)充分利用外籍教师的优势

学习一门外语,与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接触是非常关键的,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接触甚至是其他任何方式都无法取代的。由外籍英语教师直接授课,小学生便可以直接地进行模仿性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中国教师授课的某些不足之处,在英语文化的思想传播、英语语言氛围的营造以及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上对小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校园英语学习环境

首先,校园广播是深受广大小学生喜爱的,为此,教师可以组织相关人员每天做一个有关中外文化方面的报道,内容由学生自行搜集整理,这样,学生走在校园里便能听到英语,学到英语,时时刻刻沉浸在英语学习的氛围中。其次,由于小学生很喜欢阅读宣传栏,教师可以在教室的一面墙壁上开辟出一个专门的文化栏,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整理一些有英语国家特色的图片或文字,做成手抄报、剪纸等作品,贴在文化栏上。通过这一搜集和制作过程,不仅可以增进小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同时也会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增进他们对英语国家的了解以及对不同文化的热爱之情,为他们以后的英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得学习资源

英语文学论文范文7

CBI教学,即内容依托教学法,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用目的语言授于某一领域的学科知识,从而确保学生既可以习得目的语言,又可以掌握学科知识的教学。CBI教学通过运用目标语教授学科内容,旨在把语言学习与学科学习相结合,通过对学科的学习来获取语言能力。CBI抛弃了将英语教学与专业学习分离开来的传统教学方法,有利于学习者在使用英语语言的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促进学习者语言技能和学科知识的同步发展。Krashen认为语言的习得需依靠“足量的、可理解的、趣味性的”输入。CBI教学让学生更注重语言意义而非语言形式,围绕专业内容进行有意义输入,逐步掌握目标语言。此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应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主动构建新的知识结构。CBI教学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语言环境和交际活动,促进学生语言水平和专业知识的综合发展。CBI教学理念有4个主要特征:1)语言教学需围绕学科专业知识展开;2)语言教学中需使用真实的目标语言材料,即本族人所用的材料;3)强调新信息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使用目标语言获取、评估和解读新信息的能力;4)语言教学需符合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注意学生在认知能力、语言水平和情感需求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

2CBI教学理念下的主要教学模式

语言和专业教学背景、目标和性质等因素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CBI教学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最主要的CBI教学模式包括以下3种。2.1主题模式(theme-basedapproach)根据学生的需求、兴趣设计主题和话题,选择相关的专业教学材料,并通过各项语言技能的训练,加强学生在获取新信息的过程中对目标语的实际应用。主题模式主要由语言教师进行授课,适合应用于语言学习的基础阶段。2.2课程模式(sheltered-contentcourse)根据学生的语言和专业水平,选择难度适宜的目标语专业教学材料。目标语成为获取专业知识的工具。该模式的教学任务主要由专业教师承担,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学科、语言知识储备,适用于各类高等院校学生和有科研、学术需要的人群。2.3辅助模式(adjunctcourse)在辅助模式中,同时开设专业课和语言课,语言课为专业课服务,学生借助语言知识掌握专业内容。授课任务由专业教师和语言教师共同完成,分别进行专业教学和语言教学,适用于各类高等院校学生。

3CBI教学理念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启示及应用

英语教学总的来说可以分为2大类:EGP(Englishforgeneralpurpose)和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医学英语属于ESP教学。目前我国许多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中心、以语言知识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过于单一,无法将语言学习和专业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CBI教学模式将枯燥的语言学习变为符合学生职业需求、个人兴趣的趣味学习,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提高语言应用的综合能力。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促进了教师的全面发展。

3.1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

医学英语教学需分2个步骤进行:即医学英语基础课程和医学英语专业课程。第一阶段的医学英语教学主要是词汇学习和专业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消除专业词汇对医学英语学习的障碍,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英语交际能力和科研能力。根据本阶段学生已有的语言水平和专业教学要求,可以选择CBI教学的主题模式。教师围绕符合学生兴趣和需求的主题、话题进行语言技能的综合训练,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同时带给学生满足感和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学高年级学生大都具有了较为扎实的语言基本功,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因此,第二阶段的医学英语教学应以专业课程为主。主要是采用适合学生水平、需求的原版教材,用英语或双语讲解专业课程。本阶段可以选择CBI的课程模式或辅助模式。学生在已有的英语、专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借助语言掌握专业知识,增强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

3.2教材选择

CBI模式和医学英语教学的两大组成部分即为语言和内容,而教材是教学内容和目标语言的重要体现,因此,医学专业英语教材对CBI能否成功实施至关重要。其中,语言材料的真实性是CBI教学的特征之一。至今,已有大量原版教材引入,许多优秀新版教材也在陆续出版,这为医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广泛的教材来源。但是,教材的使用需根据学生的英语程度及其理解力和接受力进行合理取舍。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国外原版教材难度较高,容易使学生产生焦虑感和挫败感;而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过于简单的教材则容易使其产生厌烦感,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只有当语言材料的难度略高于学生水平时,语言习得效果最好。因此,教材的选择要注意学生语言水平与内容难度之间的平衡,以取得教学的最佳效果。在采用原版教材的过程中,对于学生难以理解和运用的部分,可以弃之不用;同时,可针对我国国情,选取相应的章节。各个医学院校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发利用自己的教材。这种做法将课文作为信息的实体而不是语言学习的实体,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个性化学习和专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扎实掌握专业知识。另外,在教材选择中还应注意语言的准确性,以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注重语言的趣味性和文化性,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启发学生对医学道德、情感和伦理的思考。

3.3师资培养

师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CBI教学理念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医学英语教师主要包括2类:英语专业并具备医学知识的教师,以及医学专业且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然而我国目前非常缺乏既具备精通的英语水平又有扎实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影响了CBI教学的进行。针对师资匮乏的情况,各医学院校应积极应对,拓宽医学英语教师来源渠道,应对困难。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采取合作式教学(coop-erativeteaching),由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紧密配合,共同完成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资料的开发,全面提升业务素质,使双方的语言能力和医学知识都有所提高。其中,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备课交流各自的经验、做法、提出个人遇到的问题,研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思路的拓展。另一方面,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方式,聘请专家学者、外籍教师进行专业和语言的培训,或者聘请医学翻译从业者及其他有医学英语背景的人员兼职教学;同时,可为医学英语教师创造出国进修和培训机会。此外,医学英语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发挥自主精神,积极利用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3.4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

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方法容易造成学生应试能力强,但是实际应用能力差。CBI教学理念强调目标语言的实际应用,让学生沉浸在医学场景当中,培养目标语的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输出能力的训练,如:设计真实的模拟情景,强化学生在各种医学交际场合中语言有效输出的能力;围绕话题设定场景,赋予学生特定角色,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和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设定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等等。此外,CBI教学还应提倡合作性学习。利用小组讨论、辩论、集体学习、同学之间相互纠正等学习方法,安排学生一起学习、交流观点,共同完成任务。CBI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科知识为核心,更注重学习过程。这就要求医学英语教学采用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变单一的知识评价为多元的综合能力评价,全面考核学生在医学专业领域的交际能力、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考试体系应该结合笔试和口试,综合考察学生语言的实际应用和交流,以及获取专业信息的能力。同时,将终结性评价转化为过程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反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

4结语

英语文学论文范文8

(一)体现人文教育宗旨

由于受制于教学目标和学制课时,高职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不可能像本科院校那样同时开设综合英语课程、语言技能课程,以及英美文学、英美概况等人文教育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在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的主要职能是传授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听说等语言应用能力,没有开设人文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基于这种现实语境,要弥补人文教育缺失的不足,可行性的解决方式是将人文教育以课程渗透的方式融入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以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语言文化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扎根人文土壤,顺应高校办学国际化趋势

由于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和国际交流机会频繁,中国需要培养大批具有较高英语应用能力、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近年来,国内高校办学理念和举措逐步国际化。为了迎合这种发展趋势,大学英语作为一个重要的课程体系肩负国际化人才必须具备的英语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中英文化知识培养的重任。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被视为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高等学校的课改使大学英语教育走到了转型升级的拐点。纵观国内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现状,我们发现大部分院校仍然偏向和强调英语语言知识教学。显然,这种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已经难以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无法满足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

首先,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主要缘于该课程缺乏人文关怀,漠视人文教育,即便有所涉猎,内容也大多以引入和介绍西方文化为主,少有触及中国文化。其次,课程设置体系不能体现“民族性”,也难以彰显“国际性”。合理的课程设置只有平衡中西文化内容的输入比重,增加人文教育的内容,才能培养出“懂专业、会外语、通文化”的跨文化型人才。为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该贯彻《课程要求》,大胆探索和创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构以英语语言知识教学为本,以介绍中西方文化、英美概况、跨文化交际等人文素质教育为辅的新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达到既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又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让他们领略到英语学习的人文魅力。通过大学英语课程的重新设置,我们也能够培养出一批“美国通”“、英国通”和“加拿大通”。许多专家和学者认为,衡量一所大学是否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看它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有没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回归人文,为大学英语教学在新世纪实现跨越式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二、教材编写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中所预定的目标和教育理念的实施离不开一部优秀的英语教材。教材体现编者的教育理念,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又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核心材料和语言模仿的范本,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从中学到各种语言知识和技能。一部精心编写的英语教材往往承载着丰富的人文信息,大到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小到风俗习惯、餐饮礼仪、风土人情等。当前高职大学英语教材倾向重“制器”轻“育人”,重功利轻人文,片面追求英语语言教学,忽视人文教育的现状。大多数教材编写者只注重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方面的内容,把学生的学习需求简单地与就业联系起来编写教材。如此一来,教材只能满足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职业培训等部分需求,但是对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渴求却毫无助益。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平时接触人文知识的机会很少,并且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时间短,如果英语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职业英语和与就业相关的话,那么,对于那些想了解中西方文化异同、提高自己人文修养的学生,现有高职教材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我国的英语教育界泰斗许国璋曾经说过:“英语教育是用英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而不是英语教学”。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大学英语教材回归人文,满足学生人文教育诉求。相应地,教材的选材就应该与以往有所不同,首要的是增添人文社科类文章素材,如历史、传统、风土、人情、艺术、经典的文学作品或者散文。重点要引入和介绍英语国家的人文社科知识,以人文题材为主流,内容覆盖西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传统、民风民俗、社会礼仪、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宗教等许多方面。学生在获取英语语言和技能的过程中,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熟悉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能用西方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丰富和完善自我,学会以宽容的精神看待异域文化,形成文化多样性意识。

教材中增加介绍和引入西方人文社科知识输入比重绝不意味着中国文化无足轻重。中国文学、国学、历史、传统、社会习俗和礼仪等有关中国人文社科知识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有必要在教材中切入中国文化,改变现有高职大学英语教材中植入的文化局限于英语国家文化的现状。美国有许多“中国通”,他们既懂中文,又了解中国文化。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院长查明建认为:“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如何可能传播文化?别人又为什么要和你交流。”融入中国人文元素的教材内容的优点之一在于为学生提供中国文化大餐,在跨文化交际中学会用目的语表达中国文化和向外推介中国文化。另外,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英汉语文化解读能力,使其具备一定的人文修养,以免在国际交往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此外,大学英语教材中更应该精选中英文化对比的文章。通过大量接触兼顾中西、突出文化对比的学习素材,学生在熟悉英语国家文化同时,感悟和体验本民族文化,对其产生认同和自豪感,比较中强化对中外文化异同的认知,避免对本民族文化产生自卑心理,进而产生仰视他民族文化心理。

三、课堂教学

忽略人文教育,过于实用化、职业化和工具化的高职英语教学妨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身心的全面发展。高职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把人文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加强人文精神、文化意识和道德修养教育。

(一)消除教学理念误区,更新教学理念。高职英语教师教学理念中存在误区,他们认为高职就是为社会各领域培养中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而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定位就是英语的实用性、技能性和工具性,教学诸环节都受制于这些因素。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必然导致学生重应试、轻素质,重考分、轻能力,高分低能,中西人文素养不高。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还原英语教学人文教育的本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以人文素质为主导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大学英语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教学中,教师传授语言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这门对外交往中必须具备的语言工具,此外,还要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