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的人与自然观

老人与海的人与自然观

《老人与海》自1952年问世以来,备受国内外文学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这部篇幅并不算长的小说,在文学界影响甚大。从《老人与海》的故事内容来看,它讲述的是一个独自生活在湾流的老渔夫,因为84天都没有捕上一条鱼,而跟在他身边有一段时间的男孩子也因此离开了他,去到另外的渔船上打渔。当男孩子回来决定跟他一起捕鱼的时候,老渔夫并没有同意,而是独自一人出了海。这一次老渔夫成功地捕到一条大马林鱼,在经历了3天时间的筋疲力尽的僵持之后,他终于将大马林鱼杀死,绑在小船上准备返航。然而,在归来的途中却遭遇了鲨鱼的袭击,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他总算活着回来,他捕到的那条大马林鱼却只剩下了残骸。整个故事体现了老人自信勇敢、永不言弃的精神以及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联系。从文学的角度看,《老人与海》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哲理和人生思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与社会的关系显得越来越紧张,在日渐衰落的自然生态环境下,人们面临着水污染、大气污染等大量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文学发展过程中,随着生态问题的探讨也逐步出现了“生态批评”理论,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文学方式反映出来,呼吁人们热爱自然,关心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学批评是在全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大背景下,在欧美兴起并扩展的文学浪潮,《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也正好反映了这股文学批评浪潮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紧密联系。   一、人在自然生态中的生存法则   人作为一种生物生活在生态环境中,就需要与恶劣的环境斗争,才能赢得自己的生存空间,体现了“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在逐步进化的过程中发生着质的改变。在商品经济到来之后,人们便不将自己的生存法则与自然联系起来,而是将金钱与生存紧密相连。随着人们对物质需求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人们为了获取经济利润,不择手段地破坏生态环境、利用环境,将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得体无完肤。大量生物种类在地球上消失,无数珍稀动植物面临灭种,然而,人们的追求毫无抑制,不停地进行生产、销售,以得到更大的利润。从原始社会的生存原则进化到现如今,人们的生存原则已经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将自然生态原则抛诸脑后。   《老人与海》一文中,从最开始讲述的一段小男孩和老渔夫在船头饭店吃饭喝酒时,看到渔夫们匆匆忙忙的身影,那些打渔得手的渔夫们,“将大马林鱼破开,整条儿排在两块木板上,每块木板的一端都由两个人抬着,摇摇晃晃地送到收鱼站,在那里等冷藏车来把它们运往哈瓦那的市场。逮到鲨鱼的人们已把它们送到海湾的另一边的鲨鱼加工厂去”。可见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是麻木地重复着同样的工作,机械而无生趣,而老渔夫同所有渔夫一样,捕鱼、杀鱼、卖鱼,为了生活而每日重复着同样的事情。但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却是残酷的、毫不留情的,他们将捕获的鲨鱼“吊在复合滑车上,除去肝脏,割去鱼鳍,剥去外皮,把鱼肉切成一条条的,以便用来腌制”。   不可否认的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则原本就是残酷的,当某一种生物的力量稍弱之时,便会被强者吞噬。因此,人在与比自己要强的生物搏斗时,就需要拼尽全力。即使人是那么的热爱自然,然而在生死存亡之际,人采取的原则是不择手段地存活。当人们的生存手段超出生态平衡的自然线,人类便对自然造成了相应的伤害。尤其是现实生活中,人类不惜一切代价地将身边的环境打造成自己想要的生存空间,而完全忽视了自己本是生态中的一员,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空间是拜大自然所赐的事实。因此,在《老人与海》中,作者对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是持反对意见的,他先从文章的开端表明人类生活的机械化和商业化,再从老渔夫打渔归来的结局,表明了人类破坏生态的严重后果,人类将变得一无所有。   同时,在文中,老渔夫打渔归来途中与鲨鱼进行搏斗之后,有这样一句话:“船还是好好的,他想。它是完好的,没受一点儿损伤,除了那个舵把。那是容易更换的。”船是老渔夫赖以生存的唯一工具,在完成搏斗之后,老渔夫想到他的船只是舵把坏了,但是“那是容易更换的”,也就是说老渔夫想到他的生存工具若是造成大的损坏便不能修复,而小的损害则被他忽略了。然而他赖以生存的生态大环境呢?若造成大的损害是否也会难以恢复?而人类的生存也是时常忽略自己对生态和自然造成的小损害。这正是海明威想要反映的人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的一种现状,并从这种现状反思人与自然赖以生存的密切关系。   二、人与自然沟通的桥梁   人类是自然界的生物,同样能够感受到自然的气息和生命,自然界的各类生物因为存在语言上的障碍而无法进行沟通,然而人类的精神世界里,却存在与自然相通的地方。大自然赋予人类感官意识,在意识中形成的精神力量是强大的,人类因为有着与自然界抗争的勇敢精神,才能在恶劣的环境下寻求新的出路以及面对强大生物的威胁时,才能在强大的精神力的支撑下,成功战胜敌人。这种精神意识是大自然赋予所有生物的,因此,人类是热爱大自然的,也是热爱自然界中的生物的。而这一个精神圈便是衡量生物与自然之间平衡状态的所在,例如生物可以通过自我感知能力预知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等。   精神意识作为人与自然沟通的桥梁,在《老人与海》中得到很好的展现。从整个故事情节来看,文中的老渔夫是一个孤独的老人,他时常处于孤单的精神状态,然而他总让自己与大自然联系起来,他用自然界中的生物来消除心中的寂寞和一个人的无助。当他一个人漂泊在海上之时,他捕杀的大马林鱼是他的朋友,天上的飞鸟是他的朋友,那些飞鱼同样也是他的朋友,所以,老人将大自然中所有的生物都当做是自己的朋友,给予他精神上的寄托。而老渔夫在与自然的交流过程中,是以精神意识作为载体的。在文中有过这样一段描写:“老人在黑暗中感觉到早晨在来临,他划着划着,听见飞鱼出水时的颤抖声,还有它们在黑暗中凌空飞翔时挺直的翅膀所发出的咝咝声。”可见,老人对自然生物的敏锐感知力,他说他是喜欢飞鱼的,将它当做海洋上的主要朋友,老人认为“海洋是仁慈并十分美丽的”,但是他知道海洋也有残酷的一面,所以他替飞在海空之上的鸟儿伤心,“尤其是那些柔弱的黑色小燕鸥,它们始终在飞翔,在找食,但几乎从没找到过,于是他想,鸟儿的生活过得比我们的还要艰难,除了那些猛禽和强有力的大鸟”。可见老人是同情弱者的,因此,他认为人应该在自然界中做一位强者,才能如海洋上的猛禽和强有力的大鸟一样,坚强地生活在自然界残酷的环境之下。在老人与大马林鱼僵持的夜里,有两条海豚游到他船边的时候,他“能辨别出那雄的发出的喧闹的喷水声和那雌的发出的喘息般的喷水声”,由此可见,老人的心和自然生物是有共鸣点的,他在聆听海豚声音的同时排除黑夜中的孤寂之感。作者也借此说明人与自然关系的微妙性,只要用自然赋予的精神力量,便可以聆听到大自然的声音,并与它融为一体。文中“如果将刮飓风,而你正在海上的话,你总能在好几天前就看见天上有种种迹象”一句,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p#分页标题#e#   三、人与自然的平衡原则   自然是人类不可战胜的,人们只能以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与自然作抗争,以适应自然的生存法则和生态环境。即使在环境被人类破坏得体无完肤的今天,人类也不能妄言战胜自然、征服自然。《老人与海》的故事在提倡老人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的同时,也突出了一个重要的环境生态问题,自然有自己的平衡原则,人类作为自然生态中的一个生物种类要顺应自然环境而生存,而非人类让自然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转变。人类虽然在表面上战胜了自然,战胜了身边的强者,将自己安置在被排除一切危险的暖窝之中,但并不能说明人类成功地征服了自然,将自然环境改变成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环境,《老人与海》的结局正好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故事以老渔夫成功捕获大马林鱼却只带回大马林鱼的残骸归来而告终,老渔夫面对大海危机四伏的自然环境,他虽然没有退缩,然而,最终的结局依旧是失败的,老渔夫试图利用大马林鱼谋取财富的梦想也破灭了。海明威用悲伤却略带戏剧性的收尾,讽刺了人类为了获取金钱和利益,不顾一切地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是一无所获。自然的生态平衡法则很公平,当人类超出自己的法则权限之后,便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不难看出,文中的自然生态是处于平衡状态的,包括那些飞鱼,那些安详翱翔在海空之间的小鸟,夜间自由酣畅的海豚,遨游海洋的小金枪鱼、海龟,自由捕食的大鲨鱼等,无不描绘了一处和谐、安详的海景。然而老人的出现却给海洋带来了看得见的血腥,从捕杀大马林鱼到鲨鱼的围攻,都出现了大量的残暴和血腥场面,与那些和谐的自然景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血腥之后,老人以自己强悍的实力捕杀了大马林鱼之后,却被实力更加强悍的大鲨鱼夺走了自己的战利品。可见,从文中出现的各种生物上,海明威提倡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平衡原则,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是相互制衡的。   总之,人作为自然生物的一种,与自然的关系和其他生物的关系是平等的,自然不会因为人类凌驾于其他生物的智慧而偏袒人类。海明威用一个老人的捕鱼事件,体现出的不仅是人类生存需要拥有不可言败的精神,在另一个层面上,更指出了自然环境的残酷的生存法则,人类需要正确地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