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的西方文学教学研究

中学语文的西方文学教学研究

 

我国的语文教材建设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自我完善的历程。新中国成立,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刚刚步入正轨,不久就爆发了,1978年以后语文教学得以拨乱反正,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时代的发展,需要能体现时代精神的语文教材。但是20世纪80、90年代的中学语文教材在内容和体系上都存在许多不足,难以适应时展的需要。这时期,出现了关于语文教育的种种论调,进而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基础教育改革。面对种种的责难,语文教育的指导思想必须有一个根本的转变,对中小学教学大纲的修订迫在眉睫。2000年新的教学大纲诞生,从而也掀起了语文教材的改革。根据新的大纲要求,200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7-9年级六册)”的名义出版的新教科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遵循这一理念,根本的途径就是要加强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它不仅可以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异域文化的窗户,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因此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   外国文学作品自20世纪20年代进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已有近百余年的历史了,它的发展经历了一条坎坷之路:“由少到多、由粗到精、由单一到多元,由工具性到人文性,由不自觉到自觉,直到在大纲中明确规定所选外国作品的比例及具体的阅读推荐篇目为止,实现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飞跃。”①从192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第一套中学白话文教材《白话文范》(共四册,洪北平、何仲英编撰),选有四篇外国文学作品开始,外国文学作品进入了中学语文教材。建国后,我国的语文教材经历了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历程,虽历尽坎坷,但外国文学作品始终在教材中占据一定的分量,而且比例越来越重。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科书为例,1992年版初中语文试用版教材中外国文学篇目17篇,所占比例为7.5?;2000年秋初中语文试用修订版教材中外国文学篇目28篇,所占比例为15?;2001年标准实验版教材中外国文学篇目41篇,所占比例为24?。比较三个版本可以看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语文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可以看出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从数量上可以说是大大增加;其次是体裁、题材丰富了。外国文学作品无论从国别、文章体裁、题材、风格流派、时效性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作品拓展到社会伦理、科普读物等多个方面,国家也由苏俄扩展到欧美亚,而且更偏重于19、20世纪的选文。三个版本中外国文学作品相同的篇目仅有7篇,《最后一课》、《皇帝的新装》、《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现行标准实验版教材中:从作品的来源国家来说,美国10篇,法国7篇,英国5篇,俄国4篇……,不仅比例发生很大变化,还选有黎巴嫩、奥地利、日本、印度等国家的作品;从入选作品风格流派来说,除了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外,还有一些浪漫主义诗歌,哲理性散文等等,散文性作品在标准实验版中占据相当大的分量,如《我的信念》(玛丽•居里)、《莺》(布封)、《被压扁的沙子》(阿西莫夫)、《哨子》(富兰克林)等等;从入选作品的内容上说更是哲学、科学、天文地理无所不包,体现了与时代的紧密联系。   现行标准实验教科书在注重语文工具性的同时,更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强调人文素养。它以语文和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照“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增加了外国文学名著导读,节选精彩的片段供学生欣赏,并给出一定的阅读指导,设置一些探究性思考题,是较1992年版语文教科书的一大变化。如:《鲁宾孙漂流记》、《名人传》、《培根随笔》、《简•爱》等等,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人生的积极思考,对学生文化素养、个性的提高和健全的人格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现状   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语文学习的观点也产生了冲击,这才有了现今语文教材选材的重大变化。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中就有“关心当代文化生活,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的论述。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外国文学的教学。教材的变化,给中学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现有的考试制度使得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出现了比较尴尬的状况,课程改革了,但是最终体现教学成果的还是分数。   有论者曾经做过中学生课内外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情况的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还是很感兴趣的,但是外国文学课外的阅读量很少,同时教师在解读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时,大多采用“文章教学法”,甚至有的教师还认为“经典名著”对中学的语文学习没有多大的帮助,对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略讲或者选讲,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被有效调动,自主性阅读没有能够体现。这些都是现今初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所存在的实际问题。   现行教材的教参在对作品的解读从观念上已经有很大的进步,可以说跳出“用政治眼光关照文学”②的思维模式,不再拘泥于现成的说法,而是向学生提供多种的阐释。但从教师角度看,面对沉重的升学压力,以及外国文学知识在考试中所占比例小,导致多数老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对待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上只能是重“知”而不重“识”。大多数教师认为外国文学作品与本国文学作品在教学方法上没有什么区别,在教学中只注重讲解字词和文学常识,要求学生死记外国作家、作品客观知识,以应付考试中的文学常识题,在解读前就已经把充满个性、饱含多重含义的作品解读成一个固定的模式,放弃了文学对学生美的情感熏陶。同时由于师范院校本身外国文学课程在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诸如课时量的减少等等原因,导致培养出的中学教师外国文学的素养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而在教学中不可避免的出现对待一些近现代的外国文学作品选讲或者略讲的情况。另一方面,学生面对学业的压力,也没有过多的精力去对作品进行深入的理解,没有真正去理解作家透过作品所表现出的对他们时代的生存状态的思考,生存方式的求索,留下的也仅仅是一种“异国情调”,也仅仅是学一篇是一篇,很难对外国文学作品形成整体感知,与教材编写者的初衷相去甚远,学生没有真正从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中获得知识的、情感的、审美的教育。#p#分页标题#e#   三、初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策略   “教师作为教学中的引导者,如果不能对外国作品具有正确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那么又怎么会引导学生来重视这个部分呢?那么对学生的培养与发展就是打了折扣的,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与学生的终身发展、健全人格又从何谈起呢?培养学生‘尊重与理解多样文化’,使他们了解世界、放眼世界的目标岂不成了空谈?再好的目标,再经典的文本,如果没有在实际教学中得到落实,那么一切无从谈起。”③从目前新课程标准的宗旨及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初中语文中的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要走出目前的状况,首先要转变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一样,都是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虽然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内容仅占五分之一的份量,但它同样担负文学教育的任务,不能因为篇目少,考试份量少,就忽视了它。在20世纪初,外国文学作品的译介和传播首先在青年学生中得到有力的支持和发展,促进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运动。在21世纪的今天,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必须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面向世界,更多更好地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这无疑是让学生了解世界和时展的一个窗口,也能更好的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学生的内在综合素质,真正意义上去实践素质教育。   其次,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我文学修养,特别是外国文学素养。很多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愿讲解外国文学作品,讲得浅略,很大原因是自己外国文学素养不足。大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对外国文学的了解,大多来自大学时期的学习和教学参考书。由于大学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的诸多因素,很多学校对于20世纪文学几乎没有课时进行教学,如东方文学,很多师范类大学甚至没有开设课程,致使所培养的初中语文教师对外国文学现今的发展状况没有深入的了解。   另一方面由于初中语文教师工作量相当大,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外国文学知识的积累,无法跟随时代的发展更新自己的知识,因此无法适应现今新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对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所以,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不断丰富补充外国文学知识,加强外国文学理论的学习,随时关注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够融会贯通,触类旁通,才能像讲授中国文学那样得心应手,才能站在时代的前沿去启发学生和开拓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意义上体现教材编写者的初衷,达到“关心当代文化生活,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初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要走出困境,除了教师因素以外,还存在教育观念、教材体系、考试制度等等深层次的因素。特别是考试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影响,虽然教学大纲不断修改,教材也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应试,为了出成绩,外国文学选材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往往被肢解、被曲解。对于当下初中语文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的尴尬局面,唯有改变当前应试教育的模式,使素质教育真正得以贯彻施行,才能有利于外国文学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才能真正激发初中生学习外国文学的热情,才能真正给他们打开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