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黄州创作井喷现象析论

苏东坡黄州创作井喷现象析论

出生在四川眉山的苏东坡自幼聪颖好学,立下了“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大志。先后师从道教深修张易简、家父苏洵和岳父王方。后又深得司马光、欧阳修的指点。苏东坡在欧阳修、张方平等朝廷重臣的垂爱下,于北宋仁宗嘉祐二年,即公元1057年初,参加了殿试。他为了充分论证《刑赏忠厚之至论》这篇文章中自己的论点:在赏忠之时,宁失之宽厚;在罚罪之时,当恻然有哀怜之心,以免无辜而受戮。他在试卷中杜撰道:“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这几句对话,证实了明主贤君用人之道。判官梅圣俞在考试过去之后的一天,问苏东坡:“可是,尧和皋陶这段对话见于何书?我一时想不起在何处读过。”苏东坡承认说:“是我所杜撰。帝尧之圣德,此言亦意料中事耳。”我们从此事中不难看出,苏东坡不仅熟读经典,而且敢于也善于根据合理的想象进行创作。换而言之,苏东坡极富有创作的天才。这是个不争的事实。苏东坡这种创作天份及其饱学经典之才,为他在黄州出现井喷现象,无疑奠定了厚实的实力基础。

据苏东坡黄州书牍等史料记载,自公元1080年初谪居黄州始,到公元1082年初的二年多的时间里,苏东坡主要精力用于为《易传》、《书传》、《论语说》等三传的正误注解,并第三次抄写《汉书》,在这个过程中还到安国寺借一禅室“闭门思愆”。苏东坡在给文彦博的信中说:“(余)到黄州,无所用心,辄复覃思于《易》、《论语》,端居深念,若有所得”。在《与王定国十五首》中写道:“某自谪居以来,可了得《易传》九卷,《论语说》五卷,今又下手《书传》。”在《与腾达道二十二首》中写道:“某废闲无所用心,专治经书……”在与朱司农交谈时,苏东坡说:“适了些日课……”“抄《汉书》。”“某读《汉书》,至此凡三经手抄矣。初则一段事,抄三字为题;次则两字;今则一字。”除了这些书案之事外,苏东坡常到黄州城附近的安国寺洗浴拜佛,坐禅论道。苏东坡这段时间所作著述、抄书、坐禅拜佛之事,对于他超然自适、随遇而安;对于他会通诸子,回归质朴;对于他文从义理,多切人事;对于他求物之妙、达物之理,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这么说,苏东坡初衷是排遣积郁,寻求解脱,最终却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构建了自己的自然朴质的哲学思想体系,确立了他自己的哲学视角。这在客观上为苏东坡文学创作黄州井喷现象的出现,夯实了思想理论基础。

黄州创作井喷现象的出现,应该说也是苏东坡异乎他人的人生遭际的心灵感喟、悟知,以及理性升华的集中喷射。北宋时期,黄州属下等州。州城里十之九是耕地、鱼池等,商业店铺、作坊很少。苏东坡打从小时候起就在家乡读书,20岁中进士。之后通过制试走上了仕途高位,一做官就是凤翔通判。然后,就是杭州通判、密州太守、徐州太守、湖州太守。虽然途有坎坷,但总体来说,他在那段时间内,仕途还是比较通畅的。毕竟通判杭州后,被提拔为正职。苏东坡被提为密州太守后,心里充满了狂豪之气和自负之情。“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东坡《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何等自豪,何等自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苏东坡任徐州太守时,因组织、领导徐州官民战胜特大洪灾而建功,受到皇上大而重的奖励,更使得刚届不惑之年的苏东坡豪气横生、踌躇满志。就在苏东坡狂豪之气、自负之情进一步膨胀、觉得自己实力有加、有资本举步向上的情势下,就在他由徐州调任湖州太守不到4个月的时候,突然间遭受到“押解入京受审”的厄运。经过一百几十天的炼狱折磨和十几次提审的威逼和凌辱,在曹太后及众多重臣的保释下,于1079年农历十二月底结案。于1080年农历正月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由黄州安置。这就使得苏东坡经历和经受了八大人生骤变:一是由朝廷高官骤变成戴罪贬官;二是皇敕功臣骤变成钦定罪犯;三是由衣食无忧骤变成生活困顿;四是皇定储相骤变成识字农人;五是朋交高官骤变成相处农樵;六是定期面圣骤变成焚香坐禅;七是踌躇满志骤变成郁闷绝望;八是终日理政骤变成愁觅大江……这些骤变,对于年近半百的苏东坡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甚至是致命的。同时,也使得苏东坡的情感投向、精力投向、智力投向、能力投向,以及思维视野、思维方式,都发生了隐显不定、深刻无比的重大转变,即由官场人际思维,转变为以民间黎庶思维为主;由仕途进取思维,转变为以自我解脱思维为主;由感知、感从思维,转变为以自然辩证思维为主;由官学思维,转变为以文学思维为主。在写作目的性上由原来的遣兴娱朋,转变为以排遣宣示为主。由于苏东坡生存环境的质的改变,使得他在其人生道路上经历并且必须经受这些骤变和转变,也就使得原来的官场上的苏轼,经过黄州二年多的谪居生涯,嬗变为黄州的黎庶之中的苏东坡。又由于苏东坡在黄州谪居时的深度思维,奋力排遣,并且这是他人生中的首次,因而他的深度思维所感悟,连同其内心的需要排遣之烦愁,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喷射出来,形成其黄州创作井喷现象,是不难理解的。

苏东坡黄州创作井喷现象的出现,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黄州有着丰厚的创作资源和创作灵感的激发点。稍加留意,我们不难发现,苏东坡于1082年3月至10月间,在黄州创作的书法作品和诗、词、文、赋等作品,除了《黄州寒食诗二首》之外,《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苏东坡游览赤壁(放舟赤壁)之后而创作的。换而言之,都是取材于长江及长江北岸的黄州赤壁的。应该说这不是一个偶合,而是长江、黄州赤壁与苏东坡彼时彼刻的心境、审美情趣和深度思维的契合。是长江、黄州赤壁深厚的人文底蕴,对于彼时彼刻的苏东坡的创作灵感,有着一触即发的激发作用。我们不妨打个比方来说,苏东坡是带着满腹恐惧、愁懑、孤寂感来到黄州这个贬谪地的。经过在黄州的头二年多的贬谪生活;通过抄《汉书》、著三论,与渔樵杂处、躬耕东坡、坐禅拜佛等活动,反思并廓清了一些心理问题,排遣了一些内郁,这是情理之中的事。当他站立在长江北岸的黄州赤壁矶头之上,想到汉末长江之上、赤壁之下所发生的赤壁大战的雄烈场面时,想到赤壁大战中曹操、孙权、刘备、周瑜、孔明等许多的英雄人物时,联想到他自己的跌宕人生时,他的创作灵感就被激发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那《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词句,就像潮水一般奔涌而出。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从这种文学视角去观察《赤壁赋》、《后赤壁赋》,我们心里也就豁然开朗了。同样,用这种文学视角去观察苏东坡黄州井喷现象,也就事因明晰了。

还有一点需要说及的是,由陈桥兵变而建立的北宋王朝,是由战乱社会转变为文治社会的封建王朝。这个王朝是中国社会和中国哲学的重要转型期。其显著的特点是:文治社会,是改革出新的社会。其显著的标志是:无论哪种文学艺术样式,宋人均不强调承晋继唐,而强调尚意不拘。换而言之,就是不拘于继承,而提倡尚意创新。这在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正因为苏东坡生活和成长在北宋社会具有改革创新理念和价值取向的大背景下,所以,改革创新成为苏东坡在黄州创作的二赋、一词、一帖的鲜明亮点。这一鲜明的亮点,既是苏东坡黄州创作井喷现象的最大的看点,也是苏东坡在黄州一举登上文坛高峰的重要的内在根据。这对于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具有极其宝贵的启迪作用和借鉴意义。

本文作者:涂普生 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