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与语言教学的关联论述

语言学与语言教学的关联论述

作者:陈筱静 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元音、韵母与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在普通话中的韵母教学中,同样也离不开音位学理论。如ao、a、ai、ian中的a是四个音位变体,它们的发音是有差别的,留学生的音位系统与汉语不同,听觉的敏感度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学中重视如何既精简又明白的对音位a及其各项变体进行描述分析。发音动作也会致使发音的失误:在发卷舌央元音er时,应是边卷舌边发音,学生常常先完成卷舌再发音。复合韵母的教学,常常采用两种方法:析音法和不析音法。析音法是分音素教学:ai由a和i构成,先拼a后拼i,然后联系起来拼合。析音法的优点是分析可以形成分析音素的习惯,缺点是机械、割裂的学习复韵母发音。不析音的方法,如同样是复韵母ai,直接交予学生“爱”的发音,这样是发音整体性、协调性好,但是相当于一个新的发音,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我们在教学中多采用不析音的方法,原因是汉语的复韵母各个音素结合十分紧密,韵头、韵腹、韵尾不是割裂的独立发音的,而是舌位的逐渐滑动和口型的渐变。采用整体的发音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的发音概念,在此基础上对比较复杂难以一步到位的描述清楚的韵母再进一步进行析音讲解。

声调与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汉语声调的差别就是由嗓音高低变化而定的。如:第一声为高平调,第二声为中升调,第三声为降升调,第四声为全降调。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声调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尤为困难,因为对他们来说,声调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以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为例,英语是以会话中的语调为基础(大部分表现为句调)而没有声调,所以声调学习对他们来说很是困难;同时,汉语的普通话有四个声调且都起区别意义的作用,声调的掌握甚至比声韵拼合的掌握更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交际的可理解性和准确性。基于这种现象,汉语本体论中有许多关于汉语声调的详实的研究分析———往年有很多的非材料性分析(理论及应用,基于个人的经验、观点),近年来出现了较多的材料性分析(包括量化、质化等基于材料的研究)。正是这些从具体的汉语语言学的理论角度对汉语普通话声调不同侧面的描述(包括对汉语声调中的变调问题的研究)推动了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进步。

在实践中,通常四个声调的教学中第二声和第三声最难,第二声单独念时问题并不明显,在词语中却常常升不上去被误念为第一声或降调。第三声的在语流中的发音问题又多于第二声。此问题在下文语流中的语音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中有详述。四声的问题是学生在学习发去声时,受其母语强调重音的负迁移影响,爱用蛮力发去声,用力过度,显得很夸张。留学生侧重从嗓音的强弱来掌握去声,而汉语声调中的去声是相对音高的改变。所以留学生尽管发去声时音高的变化基本正确,但由于按其母语习惯加重了音强,有了突出强调的感觉。也就是说,学生在掌握第四声的发音时方法不完全正确。针对声调对留学生难学易错的现象,区别特征理论对声调教学也有启发作用。区别特征理论抛弃了以往把声调进行精确的调值描写的方法,把普通话的阴平的特征定为高,阳平定为升,上声定为低,去声定为降。用这四个特征区分四个调类。由于汉语的声调在实际的语词中存在变调现象,以往的过于追求四个声调的精准调值的教学法常常使学生在实际的语流中感到运用声调棘手,新出现的区别特征理论对教学有了新的启示。

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实践中,留学生对轻声的掌握一直是一个难题。轻声,是一种又短又轻的模糊调子,是四声的变调。当一种轻声音节处在不同的声调音节的后面,轻声的读音是模糊的。留学生单单从发音轻重的角度练习轻声,总感觉无法完全正确的掌握轻声。关于轻声的相关研究显示轻声音节在不同的音节后面也有音高的差别:在上声后面的略高于其他三声,在去声后面最低,在阴平阳平后面则处于中等。不仅如此,音节读轻声后不仅影响到声调的调值,还会影响到声母和韵母的音色,使之发生一定的改变。教学中侧重讲轻声音强的改变而对不同音节后的调值的差别认识不足,这样常常造成学生发轻声时会出现的偏误。最近的汉语语言界也开始关注“轻声”与“轻音”的区别。许多留学生在明确的含有轻声的词组中可以比较不错的发音。但是专家研究发现,汉语中还有一类词或短语,在词典中并没有标注出应予以轻读,但在交际中却不可以按照原来的声调去读,如:“妻子”“快乐”(“子”和“乐”都有轻音化的倾向,却不如“旗子”和“快了”中的“子”和“了”轻)。同样的拼音标注为“jishu”的两个词“技术”和“计数”的“术”和“数”从声学上的表现有明显的差异。有人将这种词典中没有标注出轻读而实际读音轻化的读音称为“次轻”,真正的轻声称为“最轻”。此类细致而详尽的汉语本体语音研究会直接指导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对于发现和理清留学生发音错误的原因更是有直接作用。

就对外汉语而言,语言学的汉语本体论方面的深入研究为汉语教学提供的理论指导和研究方向。语言学理论贯穿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中。相关的教学人员只有在了解掌握本体论知识并通过吸收化解为通俗的课堂知识或教学技巧,才能更加有效的进行对外汉语的教学工作。同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发现对外汉语在教学中发现的许多问题也可以反过来促进汉语及汉语语言学理论的深化发展,本文限于篇幅并未做具体的探讨,但对外汉语教学对语言学的反作用亦不可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