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环境论对对外汉语的启发

二语习得环境论对对外汉语的启发

作者:钟翼 雷唯蔚 单位: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二语习得环境论概述

根据二语习得环境论,对于生物的发展,后天经验比先天因素更重要。早期提出的环境论是以刺激反应理论为基础的,它认为语言是一套行为习惯,语言习得则是这种行为形成的过程。近期,环境论又提出“文化迁移模式”,该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受社会和心理上同本族语者之间距离的影响[1]。该理论强调了外部环境对于知识学习的影响,除了学生个体所具备的先天条件之外,后天培养同样是决定个体知识能力的重要原因。此外,隐性课程理论中也提及环境对于学习者知识习得的重大作用。隐性课程是对显性课程而言的课程,是指计划外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学规定接受的课程以外所受教育,即学生在学校的教学情境中无意识获得的经验,是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并不为学生意识到的一种教育影响。它主要通过学校物质环境、人际环境与文化环境来提供教育功能。[2]

对外汉语教学的策略

根据前文提及的二语习得环境论和隐性课程理论涉及的环境对语言习得的作用,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和创设合适的情景帮助留学生学习汉语。

教学过程中模拟现实情境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主要是教师帮助留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汉语知识。他们的汉语学习知识体系呈现出阶段性和系统性,需要学习汉语的发音、字、词、句甚至语法,这些内容由不同的课程和教材来承担。上述的分类方式有别于语言的自然习得状态,留学生会产生对于厌倦感,影响学习效率。教师应当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和任务融入模拟的现实生活情境之中,使得学生在与现实生活相似的状况下,感受汉语环境,自然地认识汉语和中国文化。留学生的汉语基础普遍较弱,只有恰当淡化枯燥的语法知识和远离生活的抽象内容的讲授,加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才能使得留学生保持学习汉语的兴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做游戏、编对话等活动来帮助学生模拟生活场景、练习汉语。

帮助学生加入中国人的生活要培养一个人的语言能力,除了关注语法、句式方面的内容外,更为关键的是语言的实际交际能力。提高留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只有让他们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大量接触、使用汉语,这样他们才能够习得最符合中国人习惯的语言。因此,在留学生日常生活管理中,应该注意帮助他们多与中国学生或者普通的中国民众接触,加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去,而不是将他们隔离在单独的留学生楼里。如果能够打破留学封闭的生活,可以极大地提高他们在课堂之外使用汉语的几率,从而增强他们的汉语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将留学生编入中国学生的宿舍里居住。这样的生活可以使汉语不断刺激留学生,语言的学习便融于与他们息息相关的生活里,于是学习语言的活动不再只是课堂的任务,不再受到上课的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将被汉语气氛所包围,汉语就能够始终刺激他们,为他们学习汉语的日常表达创造了极佳的条件。

多为留学生创造参加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机会学校应多组织留学生参加中国学生的校园活动,让他们多接触汉语环境和文化,以便使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进一步扩大。另外,中国学生的活动可以对留学生起到因材施教和提高学习汉语兴趣的作用。课外轻松活泼的文体活动丰富了留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加强了他们与中国学生的交流沟通,增强他们的汉语使用能力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在课外活动中,留学生的汉语听说能力能够不断地锻炼和检验,也就有了提高的机会。

此外,留学生如果有机会接触校园以外更广大的社会,参加更广泛的社会活动,能够激发起他们积极使用汉语和适应文化的热情。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需要了解和适应该种文化,了解该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模式以该语言涉及到的风俗习惯等。因而,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适应程度就决定了他们对汉语的掌握情况。教师需要帮助他们尽量多接触和适应中国文化,减少因为文化不同造成的语言障碍,组织留学生参加社会活动,例如购物、旅游等,可以让他们在真实的场景中体验中国文化,提高汉语交际能力。

结语

研究二语习得理论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师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更加胜任自己的工作。对外汉语教师应该以二语习得理论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者为中心,为留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使教学符合语言的习得规律,以便达到改进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