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理论对训练实践的启发

训练理论对训练实践的启发

作者:陈小平 梁世雷 李亮 单位:宁波大学体育学院

1背景

当前,我国竞技体育界正在积极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如果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国竞技体育继往开来、创造辉煌、登上奥运顶峰的时刻,那么,伦敦奥运会的备战则是中国竞技体育全面走向世界,与世界职业体育接轨,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起点。在此关键时期,我国运动训练界对世界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期待在2008奥运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汲取世界先进的训练理念和知识,构建扎实的理论基础,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训练体系。长期以来,尽管我国的训练理论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初具规模,但在许多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在整体上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令人堪忧的现状主要源于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我国自身对训练理论研究的薄弱,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研究成果。其二,是我们对国外训练理论的现状和发展缺乏全面、深入和系统地了解,尤其是对一些新的训练原理和方法的把握仍显浮泛粗糙,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表现出各取所需、一叶障目甚至盲目浮躁。与此同时,漠视或忽略国外训练理论的发展,不仅使我们失去了对诸多原产于国外体育发达国家的经典研究成果的掌握,而且,还产生了某种“崇洋媚外”的错觉,似乎只有来自国外的理论才是深刻、原创和具有意义的,许多并非经典的、甚至是未经科学鉴定的理论与方法,长期活跃在中国的竞技训练领域,它们禁锢了我们的思想和理念,制约了我们的创新和发展。因此,有计划地介绍和引进国外训练理论,特别是那些对我国训练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的研究成果,是极为必要的。它们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开阔视域、启迪思路和提升鉴别能力,而且,还可以引发我们对多年形成和固守的训练理念的反思和批判。当然,对国外先进训练理论的学习又绝不能止步于“引进”,而必须将理论的“消化”作为重点。我们应该深入分析各种前沿训练理论形成的原因和生物学背景,尤其是要结合我国训练理论和实践的具体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将我国训练理论的精华与世界训练理论的发展有机地结合,并形成互补,最终将其效果落实在二次“创新”的层面,在引进国外先进理论的同时,打造科学、系统并符合我国训练实际需求的运动训练体系。鉴于此,由国家体育总局竞体司主办,浙江省体育局承办的“2011杭州国际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创新论坛”于2011年8月1~2日在杭州举行。论坛发起者对此次活动进行了精心策划和组织,根据当前世界运动训练的进展与趋势,紧密结合我国运动训练的实际,并充分考虑我国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面临的问题,邀请了4位国际知名学者作专题报告,我国田径、自行车、游泳和水上项目等多支国家队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参加了学术交流。

2论坛概况

本次论坛得到国家体育总局的高度重视,肖天副局长亲自出席会议,并阐释了此次论坛召开的目的、意义和要求。他认为,尽快提高我国基础大项的运动水平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目前这些项目的落后,根源并非是政策保障、经费投入和硬件条件设施的落后,而是在训练理论、思想观念、训练创新上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差距。面对当前世界体坛运动水平迅猛发展的形势,我国基础大项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训练创新步伐,推动我国竞技体育由物质要素为主的粗放型模式向以技术要素为主的集约型模式的转变,是我国基础大项乃至整个中国竞技体育在未来发展战略上无法回避的问题。当今世界竞技体育的迅猛发展,使传统的训练理论与方法手段已经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竞技体育实践的需要,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竞技训练正面临大量新变化、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我国竞技体育训练理论与实践问题。肖天认为,此次“2011杭州国际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创新论坛”是一次加强训练理论建设、推动训练创新的极其重要的学术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他谈到,这次邀请到了德国的哈特曼教授、西班牙的穆基卡博士、美国的温克尔曼教练以及英国的英厄姆博士4位当前国际上知名度高、研究训练学前沿问题的专家。他们不仅在理论上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在训练实践上也有着丰富的经验,他们将就我国教练员队伍中长期关注、困惑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训练负荷的长期安排与控制,运动员比赛竞技状态的形成与保持,周期性项目训练的创新,运动员身体功能性训练方面等问题,介绍当前国际最前沿的训练理论。最后,肖天强调,希望大家能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引发我国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对运动训练前沿以及创新变化的关注,对我国竞技体育训练领域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展开讨论,从而进一步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竞技体育理论与科研领域中的差距,促进我们对运动项目规律的认识,并带动全国体育界大兴学习之风、大兴理论思考之风、大兴创新之风。

3论坛主题报告综述

3.1力量、耐力性周期项目运动员训练负荷的长期安排与控制———(德国)乌里•哈特曼(UlrichHartmann)

哈特曼教授曾任德国科隆体育学院运动训练研究所所长,慕尼黑工业大学体育系运动训练研究所所长,现为德国莱比锡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理论与应用研究所所长和德国运动训练学学会主任委员。他长期从事耐力性运动项目训练能量代谢系统和高原训练的研究,目前是德国教练员学院课程设计人,并承担德国国家赛艇队、游泳队和速度滑冰队的科技攻关项目。

3.1.1训练负荷与适应

竞技能力通过系统训练得到提高的基础是超量恢复理论,该理论来自于40年前的一位原苏联学者,他的理论依据是肌糖原的消耗引起了机体糖原的超量恢复,但至今除了肌糖原,我们还没有发现类似的情况。另一个让人置疑的问题是,我们的教练员如何从运动员身上获得已经处于竞技能力的“平台期①”这个信息?在一般情况下该信息的获得只是通过询问,只要运动员说感觉不错,就继续训练。然而,实际上我们并不清楚运动员的回答是否正确,即便他的感觉是真实的,但他自己也可能并不知道自身肌细胞的状况。训练负荷包括两个方面———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当运动员承受负荷时,首先肌细胞中的蛋白质量开始出现一个微小的下降,该下降诱导机体做出反应,肌肉就开始合成蛋白质。肌蛋白质量增加后不久就出现一个高于原有水平的稳定状态,这种现象叫做训练的稳定期。此时,我们应该给运动员施加新的负荷,而机体就会重复之前发生的情况。然而,在给与多次负荷后,肌蛋白合成仍然保持较高水平,甚至高于实际肌肉增长量,而此时肌细胞质量的增长量却出现较前一个阶段下降的趋势,这就说明该训练负荷已经达到极限,已不能再增加新的负荷。需注意的是,此时肌蛋白合成的高位点不会持续很久,紧跟着就会出现肌肉质量的下降,同时,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也随之下降(图1)。有些运动员在奥运会前或锦标赛前4周表现良好,但是,比赛的成绩却不尽如人意。结果很多人认为是负荷不够大所致,而实际上很多情况下这是训练过度的表现,运动能力已经处于下降期。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设法延长大赛准备期蛋白质质量持续增长的“稳定期”,以此巩固训练的效果。该准备期的延长时间与项目特点和运动员的运动水平有关,一些周期性耐力、力量性项目的时间较长,而球类项目的时间较短,其原因是它们对肌肉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的要求不同。运动员水平越高,该时间也越长,高水平运动员一般需要3~4个月的时间,而低水平运动员或青少年运动员则只需14天左右。部分高水平运动员,在大赛前或训练中容易生病。水平越高的运动员越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但青少年运动员却较少发生这种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就是机体适应不了负荷的缘故。具体原因,是这些运动员承载着非常大的负荷,而免疫系统承受不了这种大负荷,同时大负荷的训练会造成身体的极度疲劳,一些疾病就趁虚而入,一些常人不会患的病却容易在运动员身上发作。有些疾病,比如咳嗽或发烧,可能会持续1周甚至10多天。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现在惟一可行的方法,就是把运动员从赛前大负荷的训练中解脱出来,让他们休息和调整,进行科学的赛前训练,而不是变本加厉的训练。#p#分页标题#e#

3.1.2有氧与无氧供能

所有的运动都需要能量供应,对于从事力量或耐力类项目的运动员来说,教练员比较注重他们的有氧能力与无氧能力。有氧能力主要取决于肌细胞内线粒体的含量,运动员最多能比普通人高出80%。实际上,有氧训练的目的主要是增加线粒体,训练方法为低强度的长时间练习。一周训练2次和一周训练8~10次的有氧训练相比,显然是后者比前者要好。线粒体除了数量会增多外,表面积也会增大,位置也会发生变化,体积也可以增加500%。有氧能力在细胞中通过线粒体反映出来,在外部的表现形式则是最大耗氧量。如果运动员线粒体多的话,他的最大耗氧量一定也大。耐力并不等同于有氧能力,耐力的提高主要依靠心肺系统和有氧系统,只有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得到发展。例如,肺泡表面积通过5~6年的训练可以增加15%~20%,血红蛋白经过训练也能提高20%,心脏体积通过10年的训练可以提高约50%,肌肉质量通过8~10年训练可以提高35%,线粒体可以提高500%。对于马拉松项目来说,一名运动员要通过10年以上的训练才可以达到上述水平,而且,这里说的训练应该是正确的科学训练。无氧酵解能力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而有氧能力需要长期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在相对长的时间内先集中发展有氧能力,在赛前两周到两周半的时间来重点发展糖酵解能力。即便有氧与无氧能力的发展具有这样的特点,但是,有氧训练和无氧训练必须要同步进行,不能分割开单独训练。无氧能力虽然能在短期内获得,但是,其可发展空间是有限的。一般情况下,在全年训练的准备前期,有氧训练所占比例较大,准备后期由于专项训练开始增多,则有氧训练比例下降、无氧训练比例上升。在比赛期里,无氧训练比例继续上升。有氧能力对成绩的保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有氧供能比例下降很多,则成绩会不稳定,竞技状态的保持时间也会较短。另外,还要根据赛期长短来安排有氧和无氧的训练比例,赛期短则安排更多的无氧训练。在Keul(克律尔)的研究中,运动持续时间在2min时有氧和无氧的比例相同。但是,目前经修正后的数据表明,43s左右的运动中有氧和无氧供能的比例就相同了,也就是说,现在的研究将有氧与无氧供能比例相同(各占50%)的运动时间缩短了。400m跑是一个分水岭,有氧与无氧的供能比例约等于1∶1,在短于400m距离的跑步中,距离越长血乳酸越高,在长于400m跑的项目上,距离越长血乳酸越低(表1)。由于不同的运动项目肌肉做功的时间不同,动用的供能系统比例也不同,所以,并不存在所谓“专项训练”,我们只是通过训练使运动员的机体去适应专项。我们必须全面考量运动训练,而不是只看专项的外在表现,比如400m的训练,许多教练员只知道采用大强度的间歇训练来发展速度耐力,提高抗乳酸能力,但是,这样并不能提高有氧能力,而优秀运动员则在进行无氧训练的同时,也很重视有氧能力的发展。从2008年奥运会菲尔普斯200m比赛的数据分析中可以知道,他的有氧供能占专项能量消耗的52.4%,无氧供能占28.9%。对不同距离优秀游泳运动员专项供能比例的研究发现,游泳的100m相当于田径的400m,有氧与无氧供能比例相当。当然,还必须考虑运动员的具体个人特点,菲尔普斯的生理学特点是:肌纤维中FT-IIa所占比例较高,身体的肌肉质量很高,有很好的有氧能力,较合适的乳酸形成速度,杰出的糖酵解能力,良好的乳酸耐受能力。他具备优秀的人体测量学指标,优秀的技术、高效率和毅力。

3.1.3运动训练的生物学基础

从多名赛艇世界冠军的成长经历(从18岁开始)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能力逐年升高,而上升的幅度越来越小,到了24岁基本能达到最高竞技水平并开始以大约1%的幅度上下波动,一直维持到30岁左右。如果运动员在这期间上升的幅度大于1%,则说明他之前还没有达到其最佳能力。同时,肌肉质量的增加也有其自身规律,通过8~10年的训练大约能提高35%左右。力量的训练主要遵循肌肉的募集定律,最大肌肉力量的训练可以动员全部快肌和慢肌。慢肌主要是对有氧供能起重要支持作用,快肌a型是一个快收缩-氧化型肌纤维,快肌b型又被称作快收缩-糖酵解型肌纤维。慢肌丰富的人肢体也很细,因为,慢肌的发展并不会提高肌肉横断面,而快肌的增多主要是提高肌肉横断面,快肌丰富的人一般来说肢体也较粗壮。所以,以白肌为锻炼目的的力量练习,往往会增大肌肉的横断面,尽管慢肌也会受到训练,但是,并不会显现在横断面上,而往往表现在线粒体的壮大。这种线粒体的壮大,也称之为肌肉的肥大,但是,并非一两天的训练后就会出现这种肥大,而是要用月来衡量。最后,再谈谈线粒体。我们教练员在谈到耐力时,马上会想到心脏,而非线粒体。如果一个优秀的耐力运动员经过10年的训练,他的心脏体积大约会提高50%。但是,最重要的是线粒体,而不是心脏。心脏与线粒体的发展也不矛盾,我们在发展心脏的同时,线粒体也会壮大。根据德国学者Schon(舍恩)等人的研究,从优秀耐力运动员、体育大学生和普通人肌纤维的线粒体含量上可以看出,在两种快肌纤维里三种人没有显著差异,只有在慢肌纤维中,优秀耐力运动员线粒体的数量远远高于后两者。这种差距并非显示在外形上,其原因在于线粒体的壮大并不会增加肌肉的横断面,这种差距只有通过最大耗氧量的测试间接证明。在赛艇或游泳项目中,有些肌肉发达的人成绩却不如不发达的人,其原因就在于此。中长跑运动员在实际训练中,应在低乳酸浓度所对应的训练强度上进行更长时间的训练,这个时间大约占训练的70%,而大于最大耗氧量强度80%的高强度训练应控制在10%~15%,在它们之间的强度训练约为15%左右。

3.2耐力训练的科学性原则与赛前减量训练———(西班牙)伊尼戈•穆基卡(I?igoMujika)

穆基卡博士曾任西甲费尔巴鄂竞技队的科研主管,现为USPAraba运动医学中心训练学主任和西班牙游泳联合会生理学顾问。他长期从事机体适应、疲劳消除和超量训练等与赛前减量训练有关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研究。在游泳、铁人三项、赛艇、自行车、足球等多个项目与西班牙、澳大利亚、法国等多个国家队合作进行训练及科研工作。

3.2.1耐力训练原则#p#分页标题#e#

首先谈一个哲学话题,训练是一门艺术还是一门科学?有人认为训练是一门艺术。Bannister①(班尼斯特)的教练员Franz(弗兰兹)说,训练主要是一种信仰艺术。澳大利亚传奇游泳教练员Carlile②(卡莱尔)认为,如今运动员进行激烈的身体活动更多的是艺术而非科学。Popov(波波夫)的教练员Touretski(托洛斯基)讲,在训练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教练员本身,许多教练员总想复制其他教练的训练计划,但现在必须注意的是,一个教练员是否要科学或艺术性地去指导运动员的训练,所以,每个教练员都必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指导方法,因为,从总体上说,指导过程就是一种艺术。但是,还是有相当部分教练员认为训练应该是一个科学的过程,训练中应含有丰富的科学原理。新西兰长跑与田径教练员Lydiard①(利迪亚德)说,成功的训练就是智慧的训练,而智慧的训练就是要知道为什么训练,训练是什么以及如何训练。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3000m跑银牌得主Wendy(温迪)说,许多教练员的指导都是随意的,只告诉你训练安排而不知道原因。然而,每件事都必须要有一个科学基础,每当我去训练,我的训练课就会按计划进行一直到结束。Sebastian(塞巴斯蒂安)的父亲兼教练说,在训练开始前就要先做好准备。3次环法冠军得主LeMond(勒蒙德)说,系统的训练方法是成为成功运动员的关键因素之一,即使你还不知道如何做,但你必须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认为,拥有和认识越多的科学信息,取得成功的机会也越大。但是,教练员为运动员准备比赛并不仅仅全靠科学,同时也需要艺术。教练员就是一个“厨师”,能把各种运动员塑造成为成功的典范。训练中有很多科学原则,它们包括循序渐进超负荷、特异性、个体化和可恢复性原则,而循序渐进超负荷原则中还包括训练量超负荷、训练强度超负荷和训练频率超负荷,这些原则中很重要的是可恢复性原则,恢复问题在科学训练中必须得到重视。传统的周期训练把全年的训练划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准备期又可分为一般准备期和专项准备期,比赛期可分为比赛前期和比赛期。训练强度和训练量随着阶段的不同而上下波动,专项力量、最大力量、比赛速度、磷酸肌酸、最大乳酸、乳酸耐受、高强度有氧、中强度有氧和低强度有氧等不同能力的训练,在不同的阶段需要进行不同的安排。一个耐力训练计划包括基础训练、过渡训练、速度/爆发力训练以及减量训练等不同的训练阶段,其强度和专项性依次由低到高,所需要的时间也依次从长到短。但是,传统的周期训练存在以下主要弊端:•运动员不能达到多个竞技能力高峰期,不能适应目前比赛大幅度增加的变化;•这种长时间的,由多个训练阶段构成的复杂训练极易造成运动员的过度疲劳积累,运动员机体长时间处于生物适应的上限,使过度训练的风险大幅度增加;•把不同的训练目的如耐力、力量等训练混在一起训练时,存在兼容的矛盾;•对高水平运动员来说,训练的针对性不强。既然传统的周期训练已不适合当前的训练,那么,我们就应该寻求新的训练模式。当前,世界竞技训练主要采用了两种不同于传统周期训练的模式。第一种是被称作“多周期”的训练模式,它并非把一年作为一个周期,而是根据比赛将其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周期,在每个周期里也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该训练模式最大的特点是训练的目标直指具体的赛事,训练方法和负荷的针对性更强,竞技能力可以出现多个高峰。第二种叫做“板块周期”训练,是一种负荷集中效益的训练模式。它将每个“板块周期”分为积累期、转化期和实现期,每个阶段的时间长短根据比赛的重要性而定。在每个阶段里,训练的内容和要求不同,比如,如果在积累期里进行了有氧训练,那么,到了转化期就会进行乳酸耐受力的训练。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板块训练并不适合低水平运动员,它是专门为高水平运动员设计的一种训练模式。

目前,世界上有两种耐力训练的强度模型:“无氧阈”训练模型和“两极化”训练模型。前者是将大多数的训练负荷集中在训练强度为血乳酸阈值左右,而两极化模型则是将大部分训练负荷的强度集中在较低的强度(无氧阈值以下的有氧强度)和少部分负荷的强度集中在高于无氧阈值的强度,形成低和高的“两极”。目前,世界上大多数运动员仍在采用无氧阈模式的训练,而一些世界高水平的自行车、赛艇、越野滑雪、铁人三项以及游泳运动员则采用两极化的耐力训练模式,这将是一个耐力训练的发展趋势。其生理机制为,在进行无氧阈强度训练时,机体会消耗大量的糖原,而糖原的储存量是有限的,一旦消耗过多,那么就很难再达到高强度的训练。因此,需要更多地进行低强度有氧训练,以刺激线粒体的发展,进而提高耐力水平。

3.2.2赛前减量训练

Bosquet(博斯凯)等人运用meta②分析方法,对赛前训练的负荷强度、负荷量、负荷频率、持续时间以及不同减量类型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不降低负荷强度和负荷频率的赛前训练效果更好;•降低41%~60%负荷量的赛前训练表现出较好的整体效果;•持续2周的赛前减量训练其效果最佳;•在“阶梯式”和“渐进式”两种类型的减量方式中,渐进式减量具有较好的效果(图2)。赛前减量训练是可以检测和控制的,采用的指标主要有生理生化和心理两类指标。生理生化指标包括最大耗氧量、动作经济性、肌肉氧合作用、睾酮、红细胞容积、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肌纤维收缩特性、力量与爆发力。心理指标包括努力知觉、全面情绪紊乱、疲劳感,精力和睡眠质量。对游泳、跑步、自行车、铁人三项、赛艇和举重等项目的研究发现,科学的赛前训练可以使运动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0.5%~6.0%。另外,目前还没有证据显示性别、项目持续时间和运动强度会影响赛前训练的效果,专项技术以及项目的生物力学特点对赛前训练同样也不构成影响,赛前训练对运动员竞技能力产生的作用,不会因为运动员的水平而出现变化,也就是说,运动水平不会影响赛前训练的效果。赛前减量训练对个人项目运动员提高竞技能力的作用已经得到证实,但是,集体项目运动员也许并不适合这种方法,他们需要每周都要保持在较高的竞技状态,以满足联赛的要求。目前,赛前训练的研究成果主要来自于个人项目,暂时还没有针对集体项目运动员竞技状态多高峰的赛前训练研究,也不清楚一支球队多久才能从赛前减量训练中获得效果。集体项目有其独特性,它的比赛成绩取决于平衡性、身体素质和团队的动态配合,平衡性是指生理、身体、技术、战术和心理的平衡,身体素质则包括速度、加速能力、爆发力、耐力和灵敏,动态配合主要是指团队的战术配合。最后,减量安排除了受个体原因影响外,还会受到一些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跨时差飞行、热适应、冷适应和高原反应等等,在制定科学的赛前减量训练计划时必须综合考虑这些因素。#p#分页标题#e#

3.321世纪运动训练的创新与创造力———(美国)尼克•温克尔曼(NickWinkelman)

温克尔曼毕业于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运动科学专业,曾担任过职业棒球队的身体训练教练,目前是美国Athlet-icPerformance训练基地(简称AP训练基地)培训与竞技训练部主管。他多年来在美国从事竞技训练系统的培训工作,致力于身体训练科学化的研究,负责培训来自世界各地的身体训练教练,是世界知名的身体训练专家。

3.3.1职业体育———竞技体育训练面临的新挑战

运动员的核心基本因素包括动作、目标设定、营养和恢复。运动能力包括速度、力量、爆发力、灵敏和协调。如果这些核心基本因素或基本能力不佳,那么,就得不到所需要的运动技术。职业体育所面对的挑战有哪些?一些国际比赛的周期为2~4年,但是,职业体育的周期是整个赛季。职业运动员在一个赛季要打很多场比赛,例如,NBA(美国职业篮球)有82~118场,MLB(美国职业棒球)有162场。因此,传统的周期训练理论显然已不再适合这些职业体育的需求。此外,现在的比赛、训练、比赛间的转场、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及其生活都会影响训练计划和比赛成绩,于是就需要我们构建能够适应这些比赛的训练体系,科学地安排运动员每一天的训练。我们需要一个整合的训练系统,包括教练员所掌握的资源和各种训练方法。在这个系统中,保持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可能让运动员在每场比赛中都发挥出最佳竞技状态,但是,可以让他们有选择性地发挥,在关键比赛中表现出最高竞技水平。在训练中,我们必须尽可能控制所有的变化因素,当然这很难做到,可以通过对比赛和训练过程不断的检测和监控,尽量做到这点。在该训练体系中,所有的工作人员,例如,体能师、心理师和营养师等都同属一个支持团队,他们的工作都要围绕着训练和服务于运动员,目标是使每一位运动员在赛季的每一天都成为“完美”的一天。在一支职业球队里,教练员就是CEO(首席执行官),他必须做出远期规划,同时,还要有自己的训练理念与执教风格,另外,还要不断做出策略上的改变。在以前,基本上是一个教练员独自设计和实施所有的训练事宜,但是,现在如果还是这样的话,就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现在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教练员要组建一支自己的训练团队,由团队来完成训练工作。

3.3.2传统训练已不能适应当代竞技体育的发展

传统的训练是一种强调大训练量和大强度的训练,是一种“适者生存”的淘汰性的训练体系。有研究认为,有70%的损伤是由于过度训练造成的,而并非比赛。据统计,以往美国职业运动员的平均运动寿命只有3.5年,其原因就在于原有的训练均缺乏项目的针对性,所有项目的训练方法基本都来自举重与健美运动。在过去的训练实践中,我们也曾提取和总结出许多训练的原则,但今天的问题是这些“原则”是否还能适应现代的训练。对运动员训练的监控,传统的做法是只进行首次和最终结果的评价,而往往忽视整个训练过程的中间环节数据,同时,传统的监控往往偏重于身体机能的评价,而不重视运动员的动作能力测试,这种对训练测评的方法并不能帮助我们的训练,我们无法根据它的数据调整我们的训练。在传统的周期训练中,运动员只需要在一年中的一两次比赛中发挥出最佳竞技能力,而现代竞技比赛却贯穿于全年,在全年中出现多个竞技状态高峰。于是,我们就需要新的模式来适应这种比赛安排,让运动员全年保持较高的竞技状态。现代的周期划分是以效果作为宗旨,一般我们并不在意训练的量,而更注重训练的质量。同时,我们还将“主动预防损伤”、“延长运动寿命”等这样的一些理念融入到每天的训练计划中。在现代训练的测评中,除了进行机能评价外,还要进行心理状态、营养、动作、恢复等各方面的评价,最后还要进行综合评定。

3.3.3美国AP训练营的训练

众所周知,我们美国AP训练中心承担了2010年世界杯德国和日本国家队的体能训练任务。在训练方法上,我们根据足球运动的特点设计了训练内容,它们包括单向/多向加速能力、全身力量与爆发力、一般有氧耐力和速度耐力,这些方法的设计和运用始终围绕着提高能力、降低损伤和促进恢复这三个任务。对运动员训练效果的检测和评定是我们训练中的关键环节,测评的设计围绕着专项需求和每一个运动员的个体条件进行,不断地测评并对训练加以修正,这是我们在1~2个月内就能获得明显训练效果的保障。我们的测评内容主要有4个方面:动作质量、心血管机能、身体素质和心理状态。动作质量测评包括功能性动作测试(FunctionalMovementScreen,简称FMS)、身体状况评估、生物力学评价和平衡台测试。心血管机能主要是进行次最大耗氧量测试,身体素质测试则有Keiser功率测试、纵跳、Wingate无氧试验①和单向/多向动作技能测试。心理状态测评有交流倾向、认知评价和准备状态测试。除了这些数据外,我们还要了解每名运动员的损伤史、治疗史、目前的运动水平、每周训练计划和训练持续时间等等。FMS测试系统由7个动作组成,分别是下蹲、单脚站立、弓步时的协调性功能,肩关节和髋关节的活动度和测躯干稳定性的2个动作。这些动作并非针对某个专项,而是根据人的基本运动功能、基本因素确定的。在了解了运动员基本功能水平以及损伤风险后,再测试运动员将这些基本能力运用到实际运动中的能力。我们把每个项目的运动分为直线向前、直线向后、侧向和旋转4种动作,例如,在足球项目中,直线向前动作有绝对速度、加速能力和急停能力;直线向后动作有后退能力和急停能力以及两者的结合;侧向动作有侧向滑步和侧向急停步;旋转动作有交叉步、启动步和转身步。其中前向减速、背向减速和侧向急停这3个动作最容易导致损伤的发生。在训练这些动作前,需要先对运动员进行测试,比如30m冲刺可以评价加速能力,每5m变向跑可以评价变向能力等。当我们发现运动员存在某些动作缺陷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训练计划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例如,如果运动员的肢体力量出现两侧不平衡,那么,较弱一侧就极易发生损伤,也容易被对手攻击。在完成基本功能性测试和基本动作测试后,就要评价力量水平和爆发力水平。先进行一些跳跃能力的测试,通过原地蹲跳反映肌肉绝对爆发力,通过原地下蹲跳反映下肢肌肉的反应力量,通过跳深来反映超等长收缩能力。通过这三个测试,就可以得知运动员肌肉跳跃的基本能力,原地下蹲跳表现不好的运动员,他的加速能力也不会好;跳深差的运动员,他的肌肉弹性利用能力也不会出色。当然,也可以在测力台上进行这些测试,以此获得力量与爆发力的动力学数据。下面将以足球的速度训练为例介绍如何将以上测试应用于训练实践中。首先,我们先分析一下足球项目的动作需求是什么,它们包括多方向的速度能力、变向能力、判断能力和反应能力(图3)。为此,我们在准备活动中就安排了有阻力的侧向滑步练习和背向有阻力的后退练习,在这两个练习中均使用了弹力带,它除了提供阻力外,还具有纠正运动员错误动作和形成正确动作的作用。运动员的直线速度能力是由绝对速度和加速能力构成,同时,还要考虑足球的有球和无球跑特点,为此,我们设计了有球或无球的拖重物加速跑和最大速度跑等练习。另外,我们也认识到力量与爆发力对速度的作用和影响,在发展速度的训练中安排了纵向、横向和旋转方向的力量和爆发力训练。我们十分重视训练过程中的恢复问题,它是足球运动员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恢复的策略主要包括软组织恢复、柔韧性恢复和水疗。软组织恢复的手段主要是泡沫滚动和按摩,柔韧性恢复的手段为各种主动拉伸(训练前)和静力拉伸(训练后),水疗则是进行冷水浴。#p#分页标题#e#

3.4英国国家队的科技保障体系———以自行车项目为例———(英国)史蒂夫•英厄姆(SteveIngham)

英厄姆博士为英国奥林匹克委员会高级生理学专家,现担任英国高校体育生理协会主任。他长期参与英国赛艇、游泳、田径等多支国家队的训练,获得35枚世界杯或奥运会奖牌。目前,他作为科研组负责人率领其团队帮助英国自行车和赛艇国家队备战伦敦2012年奥运会的训练。

3.4.1英国国家队训练的科技保障体系在英国,训练和训练的保障对每名运动员都是公平的,我们没有针对奥运夺金项目或金牌运动员的专门训练,只要你努力训练,就会得到平等的对待。前不久,我们刚刚举办了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的庆祝活动,如今距2012年伦敦奥运会还有不到一年的准备时间。英国队在最近的四届奥运会上获得的金牌数分别为:(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1枚、(2000年)悉尼奥运会11枚、(2004年)雅典奥运会9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19枚,而相应随队参加奥运会的生理学专家人数分别为:亚特兰大4人、悉尼8人、雅典9人和北京11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随着生理学专家人数的增加,英国的金牌数也不断增加,科技对训练和比赛成绩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首先,我想先对我的工作做一个定位。我不是一个科学家,当然也不是一名教练员,我是介于科学家与教练员之间的人———运动队的科技保障人员。在英国,真正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科学家都在大学里,而我们隶属于英国大学体育研究协会(EIS),它在全国多个城市设有分支机构,共有250名工作人员。我们的工作就是为国家队和俱乐部队提供9个方面的支持,它们是医学、康复、力量和素质、生理学、生物力学、能力分析、心理学、营养学和运动成绩提高规律。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并不能解决训练的所有问题,尤其是一些基础性的科学问题,例如运动装备的改造、训练原理和机制的揭示以及新型训练方法的设计,这些问题将由大学的科学家们来解决。英国的训练就像一个由教练员、一线科技辅助人员和科学家构成的三个咬合在一起的“齿轮”,教练员是训练的组织者,科学家是后方的策划者,而我们是二者间的联系者。我们的训练体系很像是英国政体的“单一制、君主立宪制”,运动员是处于顶端的“国王”,教练员和领队是指挥训练运转的“政府”,科研人员是对训练进行监督的“议会”。运动员控制着他们的训练计划,教练员起着指导作用,同时会有问责制。当运动员训练出现问题时,我们所有的工作人员就坐在一起讨论处理办法。另外,我们竞技训练的科学研究也同样遵循4年一次的奥运会周期,一些基础性的重大科学研究,例如,装备、服装和运动机理等问题,一般出现在奥运周期的前2年,尤其在第一年是这类研究的高峰。训练的检测、分析和评定标准和模式等问题同样也要在前两年解决,在第二年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最后时限。在奥运会准备的后两年主要解决训练的具体问题,所以,在这期间教练员不会再向我们讨教新的发明、理念和方法等问题,而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微观、具体和现实的训练问题上。

3.4.2当前英国自行车国家队训练的科技支持

在北京奥运会上,英国自行车队获得8枚金牌和14枚奖牌的成绩。我们成功的一个最主要原因是,竭尽所能发现那些有可能使运动成绩得到提高的因素,精心筛选出其中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即使是一些以往不被注意的边缘和微小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实现训练和比赛水平的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提高。从宏观的层面上,主要有5个方面:第一,严格和慎重的选拔原则,即使你已经获得过奥运的奖牌,但是,如果你的机能测试不及格,也不能进入下一轮备战的名单;第二,设定客观和具体的增长目标,制定谨慎和严密的训练计划;第三,生理、技术和装备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和发展;第四,建立可行和高效的专家团队,包括国家队内部和外部的专家,国内和国际的专家;第五,训练监控体系的建立,重点为方法、指标和流程等细节问题。在微观的具体工作上,自行车的运动水平主要也取决于5方面的因素:服装、自行车、运动员能力、训练方法和心理,在这5个方面的突破是我们在北京奥运会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鉴于在北京奥运会上的优异成绩,国际自行车协会对我们的服装和自行车会有所限制,所以,我重点谈谈后3方面的问题。在能力上,我们非常重视运动员的专项能力,我们使用了一个叫做“powermeter”的设备,是一种置于和车链之间的感应器,它可以得出运动员骑行过程中的力矩、角速度和功率等信息,我们运用数学模型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然后,还要在实验室进行实验验证,最后再运用到实践中指导运动员的训练。例如,在场地追逐赛中,在刚起动的20s内,运动员需要1000W的功率,领骑者在14s内需要达到大于700W的功率,而后面的跟骑者在42s内只需大于400W的功率,比赛中他们的平均速率为140rpm。在训练方法上,公路和场地自行车具有不同的训练负荷,公路运动员为:速率为90rpm,功率为100~300W,训练主要是低强度大训练量,每周骑行量约550km;场地运动员为:速率大于115rpm,功率大约为430W,训练主要是高强度小训练量,每周骑行量约250km。他们每周都有35个小时左右的训练时间。长距离场地自行车运动员的公路和场地交替训练是我们的一个研究重点。一般自行车的年训练周期是4月到第二年的3月,我们以9月份的世界公路自行车锦标赛为界分为4~9月的公路训练期和10月~来年3月的场地训练期。由于由公路到场地训练的转换期只有6周左右,所以,该阶段的训练就成为运动员能否将公路训练的效应保持(甚至提高)到场地的关键。表2是一个女子追逐赛运动员转换期的典型周训练计划,我们对执行该训练计划的4名运动员进行了重点研究,她们的平均功率在公路结束后和场地开始前比较,除1名运动员出现3%的略微下降外,其余3名运动员分别出现11%~33%的增长,这说明我们制定的公路-场地训练的转换计划是有效的。公路和场地的训练、比赛相结合,一直是我们英国长距离自行车运动员训练的一个特点,北京奥运会2块金牌获得者布兰得利•维金斯(BradleyWiggins)2012年还准备参加6月30日到7月22日的环法比赛,比赛结束后8月1日再参加伦敦奥运会场地自行车4000m追逐赛的个人和集体两项比赛,这对他和我们科研保障团队都是一个挑战。通过多年的奥运会准备训练,我们总结出10项奥运准备训练过程中需要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前4项为:•训练量和强度分布;•身体恢复的方法;•赛前训练和竞技状态高峰控制;•高原训练。#p#分页标题#e#

4评述

两天4个单元的论坛结束了,但各位专家提出的新知识和新论点却仍然留给我们许多思考,他们不仅介绍了当今世界训练理论和实践领域的新进展,而且,对一些我们原来认识不清或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更重要的是还引导我们对当前的训练提出了新的问题。在对各位专家论坛发言整理的基础上,我们将一些对我国当前奥运会备战训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

4.1训练与恢复的关系———运动训练的基础和依据

在此次论坛中,4位专家的报告分别都谈到了“训练与恢复”的关系问题。当前,随着职业体育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也随着以奥运项目为代表的竞技体育赛事的大幅度增多,运动员的连续参赛能力与运动损伤和过度训练风险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不考虑运动员的健康和以缩短运动寿命为代价的急功近利的训练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竞技体育的发展。同时,竞技训练的“恢复”也已经大大超出了我们原有的范畴,它不再是单纯的训练后的休息,还包括训练中的间歇、训练课次之间的间歇以及比赛过程中的间歇,这些间歇或休息的作用不仅缓解了机体的疲劳,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相当程度上直接决定了训练的痕迹效应,即训练后机能能力的“超量恢复”水平。因此,当前世界运动训练领域,尤其是那些对运动员身体素质要求高的运动项目,对训练的恢复高度重视,将训练的间歇时间和方式与训练的负荷刺激(量和强度)作为制定训练计划中同等重要的内容。人们认识到,训练刺激下机能能力的暂时下降其最终目的是引起身体运动器官和系统的适应,而这种急性或长期的适应必须有恢复过程的参与,能力是在身体恢复的过程中得到发展,那些能够恢复的负荷才会给运动员带来正面的积极性适应。对恢复问题的高度关注给运动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练员不仅要考虑负荷刺激的设计,而且,还要注意刺激后机体的疲劳和疲劳消除。我们必须认识到,恢复是一个极具科学性的问题,它涉及到不同组织、器官和系统不同的恢复速度,涉及到多次刺激后疲劳的叠加和这种叠加对训练痕迹效应的作用,还涉及到与疲劳密切相关的运动损伤和过度训练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训练的恢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大幅度提高了训练的难度,增加了训练的科学性。在这种情况下,教练员需要具有更全面的理论基础,需要了解那些与恢复有关的生物学知识,需要探索和研究间歇(interval)、恢复(recovery)和停训(detraining)等一系列与训练密切相关而以往又往往不被我们注意的问题。

4.2赛前减量训练———最佳竞技状态形成的保障

赛前减量训练一直是我国竞技运动训练领域的一个薄弱问题,在理论上缺乏专门研究,在实践上缺乏经验。我国运动员,包括参加世界大赛的优秀运动员,经常出现由于竞技状态不佳的原因而导致比赛的失利,在当前竞技水平日益接近和比赛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赛前训练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运动员大赛正常发挥的瓶颈问题。赛前减量训练(Taper)是指在不损失训练适应积累的前提下消除由训练引起的机体疲劳[4]。在近10年以来,由西班牙的穆基卡博士为首的一批学者和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赛前减量训练的研究,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3]。他们在原苏联雅考夫列夫(Yakovlev,1975)的“超量恢复”模型[2]、加拿大人班尼斯特(Banister,1982)等人的“疲劳-适应”模型[1]和原苏联的维尔霍商斯基(Verchoschanskij)提出的“板块训练”理论[5]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定义了赛前训练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给出了赛前减量的主要类型和方式,筛选出控制赛前训练的主要指标和评级标准,制定了赛前训练应遵循的原则和要求。通过这些工作,他们将赛前减量训练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将其由原先的一个不可控的自然过程转变为一个可以进行检测和控制的训练过程。至今,在世界范围内赛前减量训练仍然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对它的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由于赛前训练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心理因素目前还很难客观和准确地进行诊断和评价,所以,与其他领域的研究相比,赛前训练的研究以及其研究成果的应用具有较大的难度。

4.3“动作”———竞技运动训练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从美国AP训练营温克尔曼教练的讲座中深切体验到他们对竞技训练中“动作”的高度重视。“竞技就是动作”不仅仅是一句话,而是对竞技运动训练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一种训练思想。该思想将复杂的专项技术还原为其最小的基本单位“动作”,认为无论多复杂的专项技术都是由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动作”构成的,运动技术的本质是一个竞技项目在规则许可下所特有的动作序列,精湛的技术都建立在标准和正确的“动作”基础之上。因此,“动作”是技术的本源,“动作姿态”是技术能力最基本的体现。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快速、准确和经济”作为竞技运动训练质量的三大要素,而这三大要素都可以被一个“动作”所集中体现。如果运动员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快速、准确和经济的,那么,就可以认为,由这些单个动作所组成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高质量的,反之,如果每一个单一动作都是缓慢、不精确和不经济的,那么,整个技术序列也必然存在大量的缺陷。所以,美国的职业体育训练高度重视运动员的动作训练。他们认为,动作是运动技术的源头,单一动作的质量是完整专项技术优劣的基础,单一动作的质量决定了整个运动过程的动力和消耗,单一动作的质量可以提高运动效率并减少受伤风险。美国AP训练营围绕着“动作”设计了一个完整的训练系统,他们将“竞技就是动作”的理念贯彻到从准备活动到整理活动的整个训练的全过程。在训练中,他们非常强调稳定与非稳定的关系、主动肌、辅助肌和拮抗肌的互动关系、肌肉力量的传递与整合和多维运动的控制和整体效率。同时,他们还极其重视对“动作”的检测和评定工作,设计了被称作“动作功能测试(Functionalmovementscreen简称FMS)”的检测标准,用以诊断和评价运动员在完成动作时肌肉的稳定、平衡、对称和控制等问题。同时,我们对“动作”的重视还绝不仅限于技术的范畴,“动作”的正确与否还密切关系到运动员的损伤问题。错误的动作不仅会造成运动员动力的泄漏,而且,还会引发肌肉、软组织和骨骼的损伤,进而影响训练的正常进行乃至缩短运动寿命。所以,对“动作”的重视应该作为贯穿运动员整个训练生涯的一项重要任务,在青少年的训练中就应该强调形成正确的单一动作,在成年运动员的训练中仍然要注重动作质量的继续提高。#p#分页标题#e#

4.4团队———当代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美国的职业体育训练团队和英国的备战2012年奥运会的科研团队,是美国的温克尔曼教练和英国的英厄姆博士的报告给我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他们的报告显示,当代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不仅仅表现在运动水平的提高上,而且,还显现在对运动员的运动寿命、连续参赛能力和运动生涯结束后的就业等问题的高度重视上,竞技体育已经不再仅仅是单纯挑战人类极限的个人行为,而已成为与社会、文化和教育密切相关的一个专门领域。面对竞技体育的这一趋势,传统的以教练员个人能力和单学科知识为特征的“小作坊”式的训练,显然已不适应当代运动训练的发展,这种训练不仅难以攀登竞技能力的高峰,而且,还会造成运动损伤、过度训练等大量负面作用。目前,世界体育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各种目标明确、分工细致和衔接紧密的服务性训练团队,其中以尼克教练就职的美国AP(Athleticperformance)训练营最为典型。该训练营集结了一批来自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从营养、心理、康复和身体素质4个方面为美国的职业运动员提供服务,堪称为职业运动员的“4S店”。AP训练营突出的作用是解决那些在赛季主教练无法或不能很好地解决的问题,在功能上与职业队形成互补。他们的主要工作方式是一对一的训练和指导,不同专业人员分别负责不同的训练或指导内容,并形成之间的无缝衔接。他们的团队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上:第一是与主教练之间的训练目标和任务的互补,其训练紧扣运动员的专项,AP训练营与专项训练人员(球队的主教练等)形成一个完整的团队;第二是训练营内部主要任务之间的紧密结合,营养、心理、康复和素质四大任务之间相互融合协调,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们共同形成了一个为职业运动员量身打造的赛季后的“恢复-完善-提高”的训练系统;第三是各个训练任务内部的各个环节之间形成密切的合作,每一位专业人员只从事他们最擅长的部位或功能的训练,若干不同专业人员的训练共同形成一个科学的和程序化的训练流程。英国的英厄姆博士给我们介绍了英国国家队的科技服务保障团队的构成和功能,鉴于2012年奥运会将在英国伦敦举行,他的报告更加引起了与会者的兴趣和关注。我们都知道,英国在北京奥运会上总共获得了19枚金牌,其中有8枚来自于自行车项目,而在2000和2004年奥运会英国在自行车项目上分别只拿到1枚和2枚金牌。英国自行车项目的爆发式崛起与他们良好的科研保障密切相关,其中科研团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英国国家队科研团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他们的竞技体育科研体系具有合理的结构和明确的分工。英国竞技体育科研分为两个层次,直接在训练一线的科研辅助人员和位居后台的大学科研专家,这两部分人员既有明确地分工又有紧密地合作,他们分别从基础研究和实际运用的不同方面支持国家队的训练。这种科研结构充分调动和整合了科技资源,以小批量的专业精英服务于训练一线,又将集多学科和高科技为一身的高校作为体育科研的后盾,真正实现了竞技体育科研的“举国体制”;第二,国家队科研团队具有统一的组织管理,形成了以各个项目科研团队为单位,以英国大学体育科学协会(EIS)为统领的国家队科研保障体系。这种在国家队层面上的科研团队管理方式构建了不同项目国家队之间的交流渠道,在一些具有共性的科研工作上形成了统一的标准和资源共享,这种机制加强了从事不同项目和不同专业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第三,科研团队紧密结合训练的实践,所有的工作均直指国家队训练的需求。从英厄姆博士的报告中可以看到,英国国家自行车队的科研团队,无论是对服装和自行车的创新研究,还是对训练诊断和控制的工作,都与训练质量和运动成绩的提高密切相关,尤其是他们长期与教练员紧密合作,坚持运用自行车的测力装置检测、诊断和评价每一名运动员的骑行技术和效率,并将此作为指定训练负荷的重要依据,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5结语

目前,2012年伦敦奥运会距我们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各支国家队都正在进行伦敦奥运备战的最后一个冬训。在此关键时刻,我们希望本文提出的一些理论与观点能够引起我国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的关注,能够启发我们对我国训练理论和实践未来发展的思考,能够有助于当下备战2012年奥运会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