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在油画创作中的运用与发展

民俗文化在油画创作中的运用与发展

 

法国油画家布丹在谈油画创作时说:“(油画)是集体的创作,亦即任何优秀之作都是集前人之大成的产物。”①油画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油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发生了交互,产生了不同的风格。无论其风格如何,它都不应失去自身的特质和应有的观众,这二者缺一不可。油画进入我国,它已成为与国画并驾齐驱的艺术,但与西方油画作品相比,我国的油画创作还有一点“水土不服”。追究其因,笔者认为,是中国当代油画创作对民俗文化重视不够。人们热衷于将油画与中国画进行比较,认为“油画反映现实,国画塑造意境”。这个以偏概全的理念不仅简化了中西美术史的丰富事实,而且也误导了中国当代油画的创作。   油画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艺术工具和以油画元素表达对世界观照和情感的方式。当油画传入中国后,画家和欣赏者大多是从传统的审美观出发,把油画并到高雅艺术的范畴,认为民俗文化与它是风马牛不相及。这种偏见把油画真正内在的品质大大忽略了。仅以我国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油画获奖的二十幅作品为例,涉及民俗文化题材的作品仅有寥寥几幅。但从世界各国油画发展史来看,油画在不同世代都与它们所在的现实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为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油画作品背后还应有一种东西,一种我们眼睛不能看到,但可以用精神去感悟到的真实存在的东西,那就是油画创作离不开人民的习俗和生活、情感和审美,离不开所在地的文化土壤。事实上,“东西方两种传统文化在各自的道路上,无疑都创造了我们不能不为之永怀谢意的价值”②。众所周知,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并且不断重复进而沿袭传承下来的生活文化现象。它包含着传统文化的众多内容和人文思想,是民族界定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民族文化凸显的表现形式。民俗文化以其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成为传统文化最绚丽的色彩。笔者认为,中国当代油画创作应从民俗文化这座素材宝藏中挖掘出它的精神性和亲和性,利用油画这个平台,来弘扬民族精神,繁荣中国当代油画创作,在今天有其重要意义。   一、挖掘民俗文化中的精神性   生活是油画创作的源泉,画家的生活经验和审美体验是油画创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坚实立足点。俄国油画家列宾在谈创作经验时说:“只有在自己的土地上,只有从祖国土壤里成长起来的艺术才能够得到人们透切的、充分的理解。”③民俗文化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人们的精神面貌,是一个民族深层文化积淀的产物。与经典文化相比,民俗文化具有更接近日常生活的特征,它虽不像经典文化那样高雅、清淡、飘逸,也不像宫廷和宗教文化那样神秘庄严、工于雕琢,但却与日常生产、生活和精神追求密不可分。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重阳、中秋等,无不体现我们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尤其是春节,全世界的华人不远万里乘飞机、坐轮船、搭汽车历经旅途的颠簸都要回到家人的身边,我们的这种习俗令全世界惊叹和疑惑,岂不知这就是我们的精神享受。油画创作需要对这种民俗生活的观察与体验,挖掘出精神的顿悟,这是油画创作最重要的一环,经过心灵的实践和感受,萌发创作的灵感,这就是油画创作的初级阶段。我们民俗文化中的这种精神性比比皆是,如果把这些素材应用到油画创作当中,可以给人一种精神上的震撼,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国艺术大师吕品田在评价李自健油画作品时说:“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其间蕴涵、贯彻着良知之魂。这灵魂融汇着惩恶扬善的价值判断、以己度人的善良情怀、热爱生活的达观态度和感恩济世的责任担当。可以说,是沉潜而遒劲的良知之魂,把感于生活层面的思想和情感注入其绘画的基地,并通过形、色、质的演绎化作无法与精神性相剥离的艺术魅力。对于时下中国画坛上张扬个人主义价值观和个人经验、漠视社会责任担当的思想和实践倾向,李自健的油画艺术堪称可贵的鉴照。真正的艺术价值,并不取决于个人经验的充分表达。沉溺于绝对个人价值的自我表现不屑以社会良知为价值诉求,是当下油画艺术作品普遍缺乏精神性而被人诟病的根本原因。”④   任何一个时代,油画创作都不是白手起家、凭空臆造的,而是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生活的需要,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如果割断油画创作本身的传承关系,那是不可能创造出新的作品的。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油画的发展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油画在中世纪是为宗教服务的,宣扬禁欲主义,否定人性和自然。而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则在人文主义的旗帜下和世俗生活发生了一定联系,画家肯定和表现了人性和自然,同时表现技法也发生了改进,一改上帝和圣母形体僵直,体态平稳的表现技法。从而产生了解剖学、透视学、明暗法、色调配置法等。   创作题材也从表现宗教和贵族生活逐渐到表现社会生活。每一个时代的油画家面前都有着历代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当他们从事创作的时候,不管他是自觉或是不自觉,总是要从文化遗产中吸取营养。这种营养是多方面的。如: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油画银奖作品《冬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作品选材于民俗中的冬至节气,用油画技法真实表现了集市喧闹的氛围。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共鸣。作者崔小冬感叹说:“当今中国的油画创作不仅是失落了中国传统文化内在丰富的精神性,也没有认真学习、消化西方油画的表现技法。”⑤崔小冬画中的人和事之所以感动我们,是因为它唤起了我们对往日生活的回忆,画家把赶集、宰羊的人们从平凡单调中提拔出来,运用油画的表现力唤起了我们渐渐淡忘的记忆。油画创作还应从我们常见的生活用品和习俗中挖掘它的精神内涵。如:亭台楼榭、民居庙宇、桌椅板凳、席枕屏帘、锅碗瓢勺、春联门神、接人待物以及旗袍服饰鞋帽装饰等,它们不仅满足了民众的生活需要,也蕴含了民众深沉的精神追求。如果能在油画创作众多元素中表现出这种朴素醇厚、实实在在的生活气息,这无疑对提升油画作品的格调有重要的帮助。#p#分页标题#e#   精神性功能是油画创作的目的之一,当油画作品作用于人的意识之后,必然对人的精神方面发生影响,其中包括感觉、知觉、想像、情感、认识以及意志等,这些精神作用主要是以感性审美的形式出现的。这方面和民俗文化是一脉相承的。由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以及民众独特的审美意识,民俗文化的审美功能更多的偏重精神功能。一张明代座椅,结构对比均衡和谐,具有强烈的形式美感;少数民族的竹编背篓,造型纤巧优雅,配之以各种美丽的图案,给人一种浓浓的乡情;北方的大鼓响声震天,动作夸张,给人一种粗犷之美;江南的民歌委婉动听给人一种婉约之美;南北不同的民居在夕阳中静穆无声,却沉淀着难以忘怀的尘封往事。更不用说剪纸、年画、皮影、脸谱的视觉美感形式;供奉的纸扎、面塑、神像画传达了赏心悦目的审美感受。这种精神性审美不仅愉悦我们的身心,还开启了我们丰富的想像,获得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强烈、更深刻的精神性审美体验,这都是油画创作珍贵的素材。   美藉华人油画家李自健善于把这些中国民俗元素应用到油画创作,如:《红花被》、《家书》、《黄土地》、《台湾乡土旧情》、《祖母》、《牛崽》、《汶川娃》等油画作品。经过油画科班训练的李自健,有深厚的写实功底和扎实的造型能力,熟谙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娴熟地运用民俗生活中的蓝印花布、红花被、水烟袋、老羊皮袄、绣花围裙、缨络包头以及竹篓、斗笠等元素作为油画创作中的陪衬素材,又充分地发挥了油画材料特性和表现性。让油画作品中的人物透出空灵和神韵,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美的享受。逼真地塑造了我们中国人的真善美。美国资深美术评论家丹尼斯•怀伯曼说:“李自健运用了像是炼金术的神秘配方,将一群分散的人或物,……这些日常生活所见的事物,超越了眼见的物质外表,而带有符号般的象征意义,同时它透露了画家意图让我们感知潜藏在事物背后的意蕴,那似乎就是在他的绘画符号中所要尝试表达的一种真实,这属于中国传统所强调的美学观念。李自健的油画艺术是以中国文化为母土,但他的艺术超越了地域和文化而具有了人类性。”⑥李自健的成就无疑包括其出色的油画技巧和对民俗文化精神性的感悟。一位华裔观众看了他的画展之后留言:您的画足以让华人社会感动、自豪,感谢您将中国人的美和善良传递给美国人民,当一批批移民竭力使自己融入美国主流文化的时候,您的画无疑使他们想到自己的根。   二、借鉴民俗文化中的亲和性   荷兰伟大油画家伦勃朗说:“从自己国家的熟悉事物中获得灵感,我的意思是,意大利人生活在意大利,他们对意大利的事物具有他们自己的思想感情;我们生活在荷兰,我们从我们国家的熟悉事物中获得灵感,而不是从千里之外去找到一些东西。”⑦油画创作的题材和审美要符合人们的需求,要有广泛的亲和性,没有亲和性的作品是没有市场的。民俗文化代代相传,那是因为民俗文化所具有的亲和性。中国当代油画创作应从民俗文化中挖掘人们喜闻乐见的图形和题材。如对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戏曲故事、奇花异草、祥禽瑞兽、民俗风情、图案符号,和麒麟送子、孟母三迁、梅兰竹菊、十二生肖、福禄寿喜等民间故事题材进行研究,找出人们喜欢的素材幻化为审美创造力,油画创作的题材有没有亲和性是决定其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油画家杨飞云说,一个家庭要收藏着自己的老照片,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也应该保留自己的“老照片”,给后代留一些可供回忆的、回味的东西。一个民族有价值的,是它的民俗文化传统,是它的传统审美情趣。他的油画作品《梳妆》中的三位少女,无论是旗袍、服饰、图案都具有典型的江南民俗特色,画面表现出浓郁的江南韵致和情调。油画家陈逸飞笔下的中国女子系列油画创作更是如此,如:《恋歌》、《人约黄昏》、《幻想》、《浔阳遗韵》、《丽人行》、《红影》、《多梦时节》、《上海滩》等,画家笔下的江南女子无不纯情与温婉、高雅与雍容,把少女情怀的憧憬、期待、酸涩的心灵表现出来了。《浔阳遗韵》画中的三位女性端庄、含蓄、温雅,该作品通过雕镂的琵琶、得体的旗袍、古老的家具与周围的氛围,把中国女子的美和韵致真实地表现了出来。   正如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基培尔蒂所说的:“应该努力塑造的,仅仅是被看到的东西。至于看不到的东西,谁也不会否认它们和绘画没有任何关系。”⑧那个“至于看不到的东西”就是亲和性,民俗文化的亲和性大多是通过吉祥的图形和色彩来表现的。如:喜鹊象征吉祥喜庆,牡丹象征大富大贵,仙桃象征长寿。葫芦、莲子、石榴、鱼等常作为多子多孙的吉祥象征物广泛应用于民间艺术创作中,并丰富出如榴开百子、鸳鸯贵子、莲鲤生子等艺术主题。而人们对病老衰亡的生命态度也以同样的方式加以寓意,如五谷丰登、万寿长春、龟鹤齐龄这些题材经过世代传承,在民间广泛流传,具有永久的生命力。通过这些图形、色彩的寓意和象征,来表达人们的一种朴素的情感。陈逸飞的油画创作无不是通过江南女性喜爱穿戴的蜡染、蓝印花布的面料以及上面的鸳鸯、蝴蝶、龙凤绣花图案,得体的旗袍、明清家具和瓷器,使得画面的构图和色彩形成和谐具有鲜明的生活气息。可以说,陈逸飞的油画创作是民俗文化在当代油画体现的典范。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文章院长评价李自健的油画创作时说:艺术是一个民族审美的体现,他的作品之所以感动了三十多个国家的观众,其中重要的因素就是他把中国人的审美情趣赋予其中。这种审美情趣源自他对乡土父老乡亲的爱。源自民俗文化审美观对他的影响。这一切都表现出一位艺术家的审美情趣。他的审美既是个人的,同时也包涵了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色彩在民俗文化中具有特殊的亲和性,用特定的色彩来表现人们的喜怒哀乐,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新婚寿诞、节日喜庆都与象征吉祥的红色分不开,红色能引起人们的视觉动感,使人的情感体验变得生动丰富。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千百年我们国人喜欢,红要红得艳,绿要绿得鲜,白要白得雅。总的来说,“红红黄黄图个吉利”是我们民俗文化的色彩理念,“图个吉利”是我们的目的,是吉祥、喜庆的象征性语言,是一种积极的、热烈的视觉心理反映。民俗文化的这种色彩观也对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产生了一些影响。油画家段正渠长期以来关注黄土高原的民俗文化,他用敏锐的视角和个性色彩感觉表现黄土高原的人和物。他的作品表现那些在夜色中被灯火照亮的人们,无论是传统节日的焰火,还是私密空间温情的油灯;无论是雪夜里熊熊燃烧的炭火,还是奇异地划破夜色的手电光,在这些红色、金黄色的调子里,都显示出画家对黄土高原人们的浓浓情感。如:《夏日黄河》、《火堆》、《东方红》、《飞跃少年》、《山上》、《大鱼》等油画创作,作品中大多以红色调子为主,给人一种强烈的温暖感觉,他用单纯而强烈的红色调子传达山乡男女的粗犷和率真。尤其是《读书》这幅油画作品,描绘出山乡孩子灯下读书的场面,画面正中高悬的灯照亮了窑洞里读书孩子的脸,在红色的笼罩下以及桌面上的微型木雕、陶瓷碎片、坛坛罐罐可以让我们感觉到画家对乔治•鲁奥后期风格的借鉴,他借鉴并发挥了鲁奥的庄严与神秘,却改变了鲁奥的阴沉和忧郁。#p#分页标题#e#   三、结语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文化的象征,当代中国油画创作应从民俗文化这座丰富的矿藏中去寻宝。民俗文化的精神性、亲和性都值得中国当代油画创作借鉴,用油画的表现技法,传承民族文化的精华,拓展油画创作的空间,这必将为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繁荣提供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