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创作与地域文化精神的契合

油画创作与地域文化精神的契合

 

新疆,祖国西北边陲的一颗明珠,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出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四大文明的交汇,多民族的共同创造,形成了今天深邃而鲜活的西域文化。其中,地处塔里木盆地南缘的于阗便是一个文化独特而灿烂的地区。于阗东连且末、鄯善,西接莎车、疏勒,是古代西域的大国,也是唐代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置的“安西四镇”之一。于阗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还蕴含着丰富的艺术资源。这里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现实素材和人文精神内涵,是艺术创作的天然宝库。油画,自西方传入中国之后,中国的艺术工作者就开始了对油画中国化的探索。纵观新疆油画发展历程,早期由于地理位置的使然,新疆油画收到了苏联油画的影响,随后内地画家进疆采风、创作,为新疆油画注入了新的血液,与此同时,新疆油画也在进行着本土化与全球化的探索。以于阗为表现素材的艺术家纷至沓来,但他们大多是以一种猎奇的心理去审视于阗、描绘于阗,并没有深入地了解于阗、研究于阗。笔者对于阗的研究创作已达七年之久,对于阗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与研究。从民族精神的内部审视于阗的历史与现实生活,将于阗的美和对于阗的感情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于阗人》系列当中。为此,本文从自身的创作经历理性地梳理当代油画创作上与地域性文化精神的契合。   本能的召唤,心灵的渴求   于阗地处塔里木盆地南缘,在地域上有一定的封闭性,正是由于这种地域上的隔绝,造就了今天于阗这种本身的美。漫漫黄沙,倾覆千里,巍巍高山,屹立千年。于阗有着独特而美丽的自然景观,给看惯了绿山流水、草原大海的人以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正是这种迥异的感受,让一批批艺术家对它趋之若鹜。本土画家和内地画家赴疆寻求纯朴的民族风情与审美趣味不同,而是从民族内部审美他们的历史与生活。这就造成了一种疆内疆外理解上的差异,这也就从内在上要求本土画家能对其做出一个合乎情理的文化阐释。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于阗成为多种文化的荟萃之地,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明的艺术品及艺术图式在这里得以交融、创造。各种木雕、泥塑、陶器等艺术品上的装饰纹样就兼具着多重文化的特性,既有着于阗本地的民族特点,又有着文化交流互相借鉴所产生出来的艺术美感。这些纹样、图式无论是从形式语言上的造型、色彩,还是图像学背后的文化意义,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当中最引人注目的有建筑艺术中的经典艺术图式,这些图式造型精美,色彩艳丽。不管是当中的砖雕图式,还是纯粹的装饰纹样,都能激起我们内心最深处的表现冲动与渴望。当然,近似舞台着装的服饰,也是令人耳目一新的。于阗在服饰造型方面也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这种特色不但和其他地方迥然不同,就是和新疆其他地区的维吾尔族人相比,也是独具特色的,尤其是于阗妇女的服饰。于阗妇女大多在头上披长白纱巾,戴一种小皮帽,小皮帽上窄下宽,口大顶小,宛如盛开的喇叭花。这种服饰其实既不能遮阳防晒,也无法挡风御寒,它们主要是用来装饰的,将它一面稍稍歪斜地戴在头上显得很俏丽,它与洁白的盖头大纱形成黑白对比的强烈反差,格外地引人注目。同时于阗人有着突出的形象特点,他们眼睛深邃,鼻梁高挺,轮廓鲜明,结构明显,体格健硕,身材健美,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绘画感。于阗封闭的地域,保留了当地最原生、最纯朴的精神情感,没有外界的名利追逐与烦躁喧嚣。在关于对于阗地区民风民俗的描述中我们可以见到这样的历史记载:“此国人性温恭,知礼仪,伽蓝百余所,并习学大乘佛法。”在与他们的长期接触当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他们精神上的美,他们骨子里不由自主地散发着一股似贵族般高贵典雅的气质,上到士绅名流,下到走卒贩夫,皆是如此。如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言语交谈舒缓,不急不躁,气定神闲,行为举止优雅,谦让之风盛行,着装打扮上也颇为讲究,多装饰,既得体又大方。这种怡然自得生活状态,优雅高贵的生活方式以及质朴的心灵,令人心驰神往。   得天之巧,技合天道   丰富的艺术资源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素材和基础,心灵的震撼则激起了艺术家的创作冲动。材料与技法是表达情感的语言,是盛载情感的载体。在于阗地域油画创作的过程中,适宜的材料技法对于情感的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以黄金贴敷技法为例加以探讨。黄金贴敷技法源于意大利,是早期表现艺术的重要技法之一,它的特点是金箔、银箔的运用。美术执行杂志主编尚辉先生在“回望中国——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综合美术作品展览”研讨会上提到:材料与主题性创作的关系,认为“综合材料绘画更多的事以‘材料’这种物质本体所携带的文化信息和历史信息说话,而不是单纯使用‘材料’去模拟三维空间。”在于阗地域性的当代油画创作过程中,对于金箔的运用是合乎情理的,非常符合于阗当地的文化心理。新疆独特的资源优势,盛产黄金,北方少数民族历来就对金银充满了热情,在他们的传统的审美观念中,金银的地位是超然的,而于阗人更是如此。在于阗人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佩戴大量的金银饰品。黄金贴敷技法的运用不仅在视觉上提供了新的审美感受,更能表现出于阗人的审美观念与内在文化,也能更好地表达艺术家的情感,表达他们对于阗的感受,使作品更加具有生命力。笔者在前往日本、法国等地的留学考察中,见到了在国内不轻易见到的绘画材料技法,也系统地学习了绘画材料技法,当中以黄金贴敷技法最为令我投入,也恰巧是这种偏爱,令我发现了表现于阗地域审美观念最好的载体,发现了与于阗人精神契合的最佳表现方式。但是有一点是必须切记的,材料本身有时固然具有迷人的性能和表现力,但材质本身不是目的,创作者是借用更合适的材质说自己想说的话。   色本天成   生存环境决定了生命的格调,干燥炎热的气候,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以红、黄般的激情与豪迈。但在他们这种看似粗犷、豪放的生命之下,潜藏着他们对生命的渴望。这种内心深处的渴求,外显于他们的生活,在色彩偏好上就喜爱蓝色。蓝色是海洋的基色,是水的象征,是生命的象征,这是长期生活在干旱气候里的人们在心理上的补偿,符合霍布士所提出的:想象和欲念相结合的理论。正是因为他们生活在缺水的干燥环境里,他们内心才会更加渴望水,把这种渴望表现在生活当中,给创作于阗地域油画的艺术家带来了新的创作内涵。在作品中大量地使用蓝色,不仅起到着色彩对比的美感效用,更是于阗人的内心真实写照,从而使于阗地域性的油画作品充满了生命力与艺术价值。相对封闭的地域环境,多种文明的熏陶,赋予了于阗人高贵典雅的气质,这种高贵的精神面貌,也是艺术家力图表现的闪光点。另外于阗人本身就喜爱紫色,紫色在色觉上就给人以高贵之感,所以在创作于阗地域油画上大量地运用紫色,不仅丰富了画面色彩,同蓝色一样,也表现着于阗人的色彩喜好与精神气质,使画面更加惟妙惟肖,更能引起欣赏者精神上的共鸣与创造。#p#分页标题#e#   无相入相   于阗不仅拥有着纯朴的民风,也拥有着未经污染的生态自然环境。虽然地理气候并不优越,但这并没有使于阗人屈服,相反,他们更加重视着生态环境的保护。正是基于于阗人的这种生存意识,所以艺术家在对于阗进行描绘与表现的时候,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赏心悦目、干净清爽的世外场所。空气是干净透明的,颜色是鲜艳夺目的,为了表现出这种纯净的于阗,除了要对画面进行空间关系的塑造、油画颜料的调和、主体人物的精细刻画之外,其背景的处理也是十分重要的。特殊的情结,决定了在背景的处理上要有独特而有效的方法。传统的以空气透视原理为准则,对背景进行精准而又详细的刻画,并不能充分地反映出于阗的这种纯粹美,所以要求艺术家要另辟蹊径。这种背景处理方式,一方面起着色彩呼应的作用,即与主体人物色调的呼应,同时,也使得画面背景趋于平面化,增添了画面的形式与装饰感;另一方面则起着传达于阗环境信息的功能,以抽象的背景表现,来进行着具体信息的传达。这种以无相来入相的表现方式是独特的、高超的,也是更接近于“真”的。在抽象概括的描绘当中,它是将物象本质的特征予以突出,而将诸列表层繁荣之物省去,它是体现事物本质属性的原生形态。   心灵的回归   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艺术图式,深邃的文化底蕴,高贵人物气质等等,这些给予艺术家无限的创作欲望。在以于阗为对象的进行创作的同时,其情感的宣泄与融入,让我们困倦的心灵与于阗进行了一次深度的交流,这种交流使我们疲倦的心灵得到了释放,犹如婴儿重回母亲怀抱那般温暖。艺术家在社会与艺术的实践中不断塑造着自我,新疆写生因其社会生活与自然景象的独特性,艺术家与客观世界精神交流的激情爆发,在当地描绘新疆风物的同时,也塑造了自我、升华了自我。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面临着各种生存的压力,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恐惧在不断蔓延着,这样焦躁与不安的情绪以及对未来莫名的恐慌,使我们早已疲惫不堪的心灵伤痕累累。而于阗则是一处不受外界尘化的“世外桃源”,一处安详的心灵盛境。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保留了于阗原生的面貌,没有虚伪与掩饰,有的是真情实意,整个于阗就处在一种不矫柔,不造作的状态之下,一种“真”的状态之下;没有名利争夺、尔虞我诈,有的是淳朴的民风,让于阗处处充满了“善”;没有污染的环境与丑恶的人心,有的是纯净的人文素质与艳丽的自然环境,让于阗处处充满了“美”。这种“真、善、美”的统一,正是我们心灵的最佳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