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舞蹈编导在新时期的自我意识和思维改革

论舞蹈编导在新时期的自我意识和思维改革

摘  要:我国的舞蹈事业自建国以来一直蓬勃发展,而舞蹈编导也在经历几十年的风雨后,发展到今天这个人才层出不穷的大好现状。好的舞蹈作品中形象与内涵将直接关系到舞蹈事业在今后的发展趋向,而作为决定舞蹈作品好坏与影响程度大小的舞蹈编导事业在新时期的起点也应该在已有的水平和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成长。在此方面,本文所要说明的并不是具体的编创技法,着重要说明的是处在新时期的舞蹈编导应具备的心态和思维意识,是一种内在的自我提升。目的是使编导能用有效的方法努力训练自己,使自己具备新时期舞蹈编导所应掌握的全新思维和高层次素质。

关键词:舞蹈编导;新时期;自我意识;思维改革

    纵观我国的舞蹈专业水平,自原始的民间与宫廷贵族们自娱自乐到现在走向世界各大舞台,自封闭交流至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至今的繁荣发展,我们泱泱华夏大国丰富的文化底蕴和雄厚的历史文化积累,使得我们的舞蹈事业蒸蒸日上。我相信,在这个我们已经跨入的崭新世纪,上有国家对文化舞蹈事业的大力扶持和关注,下有人民群众的全民喜好和积极性,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舞蹈和参与舞蹈,我们的舞蹈事业将取得更为长远辉煌的进步。

    一个民族舞蹈事业的成就,往大了说在于民族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格特色的历史沉淀和积累,往小了说,便在于每一个具体的舞蹈编导的专业编舞能力和舞蹈语言表达能力,不管是舞剧、群舞、单、双、三人舞,莫不如此。在我们迈进新世纪的今天,我们很有必要静下心来冷静思考,作为新时期的编导,我们缺少什么?我们应该补充或者说再创造些什么?在新的舞蹈风格逐渐形成的形势下,我们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新鲜血液来保持舞蹈在未来充满现代气息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

    本文在这方面所要指出的,不是说要编导怎么去编,这方面的书籍和资料已经相当丰富,各位老一辈舞蹈家和前辈所总结的经验也已经十分丰富,本人在这里要阐述的重点是分析我们现在这一代的舞蹈编导们在新时期中对于自身素质和艺术修养所应具备的全新概念。

    一、进入舞蹈编导领域的“三重门”

    在马克思哲学中有这样一个概念,大体是说对于一个事物的理解和认识,我们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以“山”比喻我们要研究的事物或者是要从事的事业,将三个阶段分别概括为“山是山”、“山非山”、“山亦山”。意思是说,当我们最初认识和接触事物的时候,初步的接触只了解其表面的外在的一些特点,看到或者说是了解到的只是一些肤浅的东西,即“山是山”,指没有什么深入地了解和变化,只是知道“它是山”。随着我们认识的深入,我们透过对事物的表面了解进行研究和思考,逐渐发现其内在的、不易发觉的深层现象,这和我们最开始看到的表面现象有所不同甚至可能是背离的,我们称之为“山非山”阶段。而后,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找到事物内在变化中相同或者共有的规律和原因,找到内在和外在的本质共同点,发现二者之间的关联,便基本上看透了事物的内外关系和变化,在佛学中称之为“大彻大悟”,我们称之为“山亦山”。表示对事物已经有了比较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已经对事物有了比较透彻的了解。

    其实,舞蹈编导对于编舞的境界亦是如此。我们对编舞的境界也应该有一个鲜明的艺术层次,第一个阶段是我们从民间的舞蹈艺术和日常的形象动作构思,经过艺术手段创作出来的舞蹈,朴实无华,生活气息浓郁,但可能会缺少专业的、精准的艺术风格。而第二个阶段,是我们通过想象和抽象的艺术创作,用抽象的、典型的、具有特殊含义的舞蹈语言表达独特的艺术思想和氛围,它的感情色彩可能是鲜明的,也可能是模糊的,但在艺术的氛围中还是统一的存在着。第三个阶段,有一定的结构支撑,作品的感情线路较为明确,舞蹈动作具有较强的风格性,整体作品会呈现出较为丰富的感情内涵和一定的艺术鉴赏水平。这三个阶段与马克思哲学中的理论其实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

    我们姑且将这三个境界称之为编导世界的“三重门”。它在我们的舞蹈编导的专业能力水平的全面提高上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在舞蹈编导的领域中,如果能认识到这个“三重门”对于编导能力的作用并通过有效手段使其发挥,那对于提高我们的舞蹈编创能力和作品艺术层次将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它能使我们更加明确编导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把握好“三重门”的阶段特征和实质,理解好“三重门”的意义和精神内涵,将对我们的专业起到相当程度上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有了“三重门”的概念意识,有了“三重门”的创作理念,我们就可以更好的运用理论来对专业进行积极有效的指导,从而从本质上提升我们的专业编舞能力。这个积极作用现在还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积极建立相应的研究体系,力求突破“三重门”的局限,把舞蹈编导的思维意识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面上来。另外,对剧目的剖析和认知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作品表现内容层次的高低和作品的成败。所以作为编导在编创过程中应运用多视角去观察和分析作品以及要表现的主题,力求真实、深刻的反映舞蹈的深层内涵,体现舞蹈所要反映的本质情感。

    对于编导,本就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艺术学科,并不是说完、教完就能够完全领会其中的技巧,需要自身的理解和思考。这需要我们具备比普通人更敏锐地观察和感知能力,用舞蹈这种特殊的动作语言将内心所要表达的内容生动鲜明的表达出来。而这种表达方式要力求新颖、独到,在情理之中却又在意料之外,这没有专业的修养和技能是很难做好的。所以,编导的领悟力和思维创新能力是编导自身修养的重中之重。这是每一个编导都不应该忽视的,也是本文所着重说明的。其实编舞就像是写文章,写小说,没有好的思想和思维创新,文笔再好,写得再长也只不过是内容空洞干涩的文字字符,吸引不到观众,激发不了感情的共鸣。所以对于舞蹈编导,找到最快的途径突破舞蹈编导领域的“三重门”应当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到我们的专业研究当中。

    二、如何突破“三重门”#p#分页标题#e#

    1.自我的意识积累

    要突破“三重门”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也不是一日之功。它需要具备知识的积累、心灵触觉的灵敏、感情的丰富、动作语汇的丰富以及想象空间的丰富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这诸多方面每一个都是能影响作品好坏至关重要的内在因素,不能忽视任何一个的作用。

    首先,要强调指出的一点是,好的文化修养对于一个成功的编导是不可或缺的。现在我国的好编剧、好编导层出不穷,但许多编导往往都忽视了文化修养对于一个编导的重要性。一个人任何的行为、思想、深度和涵养都是来源于一个人的内在文化修养,而艺术又和文化是从来不分家的,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是由文化(包括语言文化和文字文化以及民族地域文化等诸多形式)相伴一路走来,这是任何一个艺术家和文学家都不能否认的事实。古代文人大多喜欢摆弄琴棋书画,或者吹箫抚琴,或者把酒高歌。许多好的艺术作品也是从文学的字里行间找到创作灵感和源泉,歌曲,乐曲如此,舞蹈当然也不例外。在去年北京舞蹈学院举办的首届舞蹈编导学学术研讨会中,资深编导家、教育家、北京舞蹈学院教授肖苏华说过:“学生经过对编导知识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技术技巧,才能更有效地掌握动作,编创动作。技法的学习只是初级阶段,掌握技法后,还要靠文化的积淀进行融会贯通。”[1]

    艺术需要文学,需要文学修养,编导更需要。因为编导其实也是作家,用自己的动作语汇书写美丽篇章的另一类作家。丰富的知识使人思维活跃、触觉感官灵敏、感情更丰富细腻,情感表达方式也更加艺术化和多样化,而这些对于一个好的作品,对于一个好的编导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那么文化以及文化修养对于一个编导的重要性自然也就不言而喻。我国舞蹈的发展状况不如歌曲、电影等其他艺术形式,发展较晚固然是重要原因之一,但不可否认的也包含有舞蹈的特殊性导致许多舞蹈演员和工作者文化水平偏低的重要影响。舞蹈本来就是一个特殊的行业,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底做基础,所以要求舞者们在年龄很小的时候就要开始接受艰苦的基本功训练,从而导致他们文化学习的偏差。不能因为我们是弱势就忽视,就因为这样我们才更需要加强对文化修养的重视,这是我们进行创作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自己创作源泉的必由之路。在我认为,文化素质的高低也应当作为衡量编导技能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这里所说的文化素质,并不一定狭隘的认定是学历的高低或者平时文化成绩的高低。应该从多层次考虑,要看编导的综合水平能力。

    其次,丰富的想象力对于一个编导来说是弥足轻重的。也是舞蹈编导能否突破“三重门”的关键所在,每一个阶段的进步都离不开想象力的出色发挥。好的舞蹈作品来源于生活,但是仅仅对生活的刻板反应是远远不够的,好的作品更来源于丰富的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对生活的提炼、精加工,聪明的编导会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手段让生活中所体现的点滴更加艺术化,使其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审美高度和艺术内涵又高于生活。作为新时期的编导,我们的要求已经由原来的从日常生活中的典型动作开始入手想象,拼凑成舞蹈动作,提升到应该见到日常生活中的典型动作马上就将之演化成一系列、一连串的有联系、有内容的舞蹈动作。也就是做到对“三重门”的阶段性提升。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我们需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和创造能力,要有能在生活中经过思考提炼创作思想和动作语汇的能力,对身边和了解的事物要勤于思考和提炼,将生活和舞台艺术有机的结合,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这样的习惯,不仅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想象力,也有助于我们对舞蹈的多角度探索和挖掘。洪霁老师在他的《潜心打造铸辉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舞剧精品感思》文章中说道:“打造舞剧精品一是要有建设性的思想,而是要有积累的意识。就建设思路而言,要考虑创作的条件也要突破条件的局限”舞剧是这样,我想对于任何一个成功的舞蹈作品来说莫不如此。这里所说的“积累”, [2]就是对日常生活中的有用信息进行思维存储和发掘、创造的过程,其实这个积累的过程,也是我们编导能力的提升过程。而这里所说的“条件”,应该就是指日常生活和思维对于我们想象力的影响和禁锢。

    2.思维的改革

    近几年来我国的舞蹈创作渐入佳境,好的作品和优秀题材不断涌现,这是目前舞蹈界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是与我国这几年来新生代编导的脱颖而出和思路思维形式的大胆创新和多方面借鉴分不开的。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开端。然而,不可否认的,还有很多编导在编舞思维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和不足,还在走老一套的编舞形式和风格,这其中还有不少的地方需要改进和完善。这是我们在突破“三重门”艺术层次路上必须要克服的障碍和不足。

    关于第一个误区,许多老师和专家们都已经说过,很多的编导存在的一个误区,是感觉一个作品的技巧越多越好就表明这个作品越成功。在说明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必须搞清技术技巧的运用与舞蹈作品好坏与否的关系。无可否认的,高超的、优美的技术技巧无疑能使作品更加丰富、精彩,看起来更吸引人和赏心悦目,更有艺术品质和欣赏价值,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作品的质量和表现力,增加作品在情感处理上的渲染力。好的技术技巧是一个成功舞蹈作品的点睛之笔,它对于舞蹈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所以,各种舞蹈门类的技术技巧都在随着舞蹈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断变革着。但是,舞蹈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作为艺术,它更重要的作用在于抒发感情,感染观众,阐述思想内在的涵盖,从而触动人的心灵产生共鸣,在于其中蕴含的真正内容和真实情感,这是舞蹈永远不变的“灵魂”,是它真正的内容所在。我们不能只一味突出内容而忽略了真正最重要的灵魂。什么时候都不能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和追求新鲜感而忽略了舞蹈艺术的真正意义所在。中华舞魂之所以如此灿烂是因为其中的丰富沉淀和内涵而并非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技巧。当然,这并不是说主张不用技巧,而是说技巧的使用和舞蹈的艺术内涵要相得益彰,使舞蹈作品更趋向于外在和内在的完美统一。

    另外,由于现在信息化的普及,各种舞蹈交流越来越丰富和便捷,被挖掘的和新出现的舞蹈派系也越来越多,以至于现在有不少作品的风格派系并不是很清晰。明明是民族民间舞,却有着古典舞的手位手势和技巧,明明是古典舞,却又频频出现芭蕾的标志性动作。当然,这也是各种舞蹈相互渗透和影响的负面影响之一,是必然的,使国际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但是并非所有的舞蹈都可以这样。每一个民族的、地域的舞蹈都有其固有的、本质的、与生俱来的鲜明风格特点,有着其自身独有的精神内涵和民族神韵在其中,这些特点是本物种得以存在和传承的最根本精华所在。这一点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更改、无论谁也不能抛弃的。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系主任赵铁春先生曾经说过:“一个民族民间舞蹈编导首先要做到在头脑中建立起对自己民族、地域文化的尊重和崇拜意识,必要坚定使用自己民族、地域的舞蹈语言进行创作的信念。”[28]这首先就是确定了编导创作过程中的立点问题。对于不同舞蹈的东西,我们可以借鉴,而且还要提倡借鉴。但借鉴绝非生搬硬套、随意拼凑。拿编导张云峰的古典舞剧目《风吟》来说,这是一个古典舞风格的剧目,而为了体现舞蹈主题中轻盈、挥洒、飘逸如风,其中则运用了不少的现代舞的创作风格与动作技术方法,这是借鉴,而且更为难得的是借鉴的刚好恰到好处,这样使作品更加生动、优美,浑然天成。这就是一个很成功的借鉴的例子。而在他之后也有不少编导的作品“随波逐流”,纷纷效仿,却使作品看起来有些不伦不类,失去了古典舞原本的神采,舞蹈作品的风格界与古典舞和现代舞之间,这就是“度”没有把握好的问题。#p#分页标题#e#

    宋朝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有一句千古绝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不管是什么样的人,有多厉害的文笔多敏捷的思维,都不能保证他们的每一个作品都尽善尽美,尽如人意。编导作为另一种意义上的作家来说也是如此。作为一个好的编导,我们必须明白一点:不是我们的每一个作品都注定成为经典的成功之作。我们必须虚心接受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在每一个作品之后都要有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正确心理理念。艺术本来就是意识形态的一种抽象表现形式,每个人的观念和审美角度不同,对同一个作品的褒贬和认可程度也会有所差别,这是很自然的,我们不必刻意追求达到所有人的要求,这也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在编舞的过程中,只要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只要感觉达到了自己的要求,对于自己和自己的作品不要太过苛求,这是当下很多编导对自己的一个误区。当然,并不是说要编导的水平停滞不前,不思进取。其实这还是一个“度”的问题,要有追求,但不要有苛求。要向有好的作品只有让自己不停的进步,虚心接受意见,运用广泛的思考空间。有了长时间的积累,质变引起量变,总会在努力中不断进步。而太多的苛求在给我们前进动力的同时,更多的带来了压力和负面情绪。

    创新的思维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还需要我们不停的思考、实践。在现今既有的基础上运用知识和经验等多种手段不停的试验、归纳、总结,然后在实验的良性循环中寻找适合自身舞蹈发展的新路,寻找突破“三重门”的最佳途径。这还需要我们付出相当多的努力。

    三、突破“三重门”路上应注意的

    1.形式和内容上的宽泛化

    无论是民族舞还是现代舞,任何舞种的编排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不同的方法和意识形态表现形式。具体了说,不同的舞蹈编导会擅长用不同的编舞手法来形成自己独特的作品风格。这就是编导的“个性”,是其他人学也学不来的。这在“三重门”阶段性突破中也应该是贯穿始终的。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不必太过于强求,甚至有些人还要去模仿别人的风格和形式,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任何舞蹈作品,舞蹈编导们把他们创作成型的目的,无非都是用各种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来感染人,引起观众在思想上和内在心理上的共鸣,在感情上达到观众的认可。它的形式是多样的,从情感取向上,可以是悲伤的,可以是愉悦的,也可以是感人的。从表现形式上,可以是抽象的心理状态反映,也可以是具象的事件情节反映。但他们为了感染观众的目的是不变的。每个舞蹈编导在编创过程中要逐渐发现自己的优势与弱势,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归纳总结,用自己最擅长的表现手法进行编创。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总会找到适合自己创作的形式,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在创作过程中应该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和风格作风,没必要去随波逐流,盲目追随别人的老路。

    2.推陈出新

    “改革”的根本意义就在于推陈出新。我们要在时代和形式的前进浪潮中保持与时俱进的超前思维。要不断的发掘新思维和新方法,思维要不断保持新鲜和领先,保持多方向的思维方式。比如:在以往编创的过程中,我们选择的代表性人物角色中,多是受人赞扬,名扬千古的正面角色。而对于历史上的反面角色,我们在舞蹈作品中却很少有涉及到。这也是舞台上的一个遗憾。那些大奸大恶、遗臭万年的反面角色是应该受到万众唾弃和鄙夷,但是不管怎么说他们也是我们华夏历史中的一员,也是我国悠悠历史长河中的真实浪花,我们灿烂的五千年文明中也有他们的存在和构成,这是不可改变,不可分割的。我们应该以艺术角度而不是用历史和政治角度去看待他们。他们的心理活动,他们的形象特征都是我们可以表现的,只要有代表性,有个性,有特征的任务和情感都是我们的艺术表现对象。以前的舞台表现形象上还是有一定的狭隘性和单一性的。舞台角色的选择只是一个例子,在现在的舞蹈编导思维中还存在一些其他的陈旧思想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这需要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和编创的过程中多观察、多发现、多思考。及时发现和改正不足,这样我们的编导事业才能取得更为长远的进步。我们舞蹈编导世界的“三重门”才能真正的为我们所理解和应用。

    在当今社会繁荣安定,经济、科技、文化、艺术都飞速进步的大好形势和有利条件下,编导事业也应该加快成长步伐来适应新时期的社会和群众的艺术和精神需要。目前各行各业到处都在说“创新”,这不是说说就能轻易办到的。必须要先突破“旧”才能有“新”,这里的“新”包括新的、具体的编导技法,也包括新的意识形态和思维,对于旧的东西,我们也不能弃之如草芥,对我们有用的,对于正确的理念,我们还应该继承和发扬,不能再追求“新”的过程中就完全抛弃了之前的研究和实践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句哲理:内因决定外因。培养新的自我意识和思维正是新的内在因素所在,使编导们走向新世纪长足进步的内在基础因素所在。每一个编导都应该虚心接受自己在现在既定模式中的不足,努力的加以改正和改革,逐步形成新时代编导更富于创造力的新思维和新意识形态。作为新世纪的编导,我们应当意识到自己的肩上扛起的已经不仅仅是单个舞蹈作品的成败,更决定着中国舞蹈的未来趋势和发展方向,决定了中国未来舞蹈之路的方向和发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