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多元课程教学构建

音乐多元课程教学构建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提出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全方面的培养,如:艺术欣赏能力、审美能力等都需与文化知识一样开展教育。然而就目前我国的初中教育来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音乐课程的安排有着一定的时限性,甚至到了初三年级,音乐、美术等与考试不相关的课程都采取停课。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教学设备等条件下,开展高效的音乐教学是每位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结合当前时展与学校的实际情况,构建能够凸显社会价值的音乐课程多元文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此,笔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构建多元化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反映教育教学或者建构文化的最终价值取向,在教学中有着指引的作用和意义。新课程提出教学目标分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又称三维目标。在知识经济时展下,初中音乐课程文化目标应向多元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开展,促使学生之间与社会的适应感,推动两者的和谐关系形成,提升综合认识。引导学生运用多元化的学习方法,从而产生多样的感受、体验,诱发学生对音乐文化的尊重与深入理解,增强音乐的人文精神等。多元化的课程目标还应包括教学中多元化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即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多样化的课程学习方式,借以来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合作、交流关系的形成,符合目前社会的核心价值“和谐”。而对于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喜好有选择地对音乐知识进行整合,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诱发学生自主审美能力的形成,同时,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唱歌、演奏,总结相关的音乐方法、技能等,来提高自我对音乐的认知,最终促使音乐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二、构建多元化的课程内容   多元文化教育专家班克斯认为:“在学校中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形成学生容忍与接纳其他民族与文化的态度,以获得多元文化知识与技能。”音乐课程文本的教育目的在于反映人类音乐文化的精华,这里既包括对自己国家优秀文化的展示,同时也包括对其他民族,国际上一些优秀文化的展示。   如:中国音乐按地区可分为:东北音乐代表作品:号子、小调、秧歌,民间乐器有辽宁鼓乐;华北音乐的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等,民间器乐河北吹歌、晋北鼓乐等;还有华东音乐、华中音乐、华南音乐、西北音乐、西南音乐等等,都拥有具有自己地域特色的民歌和民间器乐。   此外,我国还是个多民族大国,有56个民族,而每个民族又都有自己的音乐作品,具有代表性的如:苗族音乐,单单民歌就有芦笙调飞歌、盘歌、嘎百福歌、游方歌、酒歌、苦歌等多种形式,代表作品有芦笙叙事曲《诺德仲之歌》、小提琴曲《苗岭的早晨》等;还有以宗教为主题的音乐等等,可以说中国有丰富的音乐资源。   国际上的音乐更是多种多样,因此,在音乐课程文化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结合社会和人类的发展需求,吸收多元化的文化,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   三、实施多元化的音乐课程   新课程强调,教育教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学生本身的资源,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实施音乐课程时,结合师生关系、教学方法两方面来构建。   第一,教学方法上,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设计教学计划,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思维空间和表现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自我的体验、感受、实践过程中,增强对音乐课程文化的认知和了解,从而逐渐掌握一定的音乐学习方法与技能。   第二,就师生关系而言,教师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即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将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参与者、探索者、发现者,教师应该力争做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构建伙伴的关系,从而构建和谐的、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是多样性的,除了上述的身份外,还要做好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育的协调者、班级的管理者、教学的促使者等等,努力开展各式各样的音乐课程来丰富音乐课堂,推动学生素养的提升和技能的形成。   总之,课程的产生是时代的发展的需要,课程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实施过程等都需要依靠社会的价值标准来衡量。现如今是知识经济化的社会,需要的是多样的人才,注重的是“和谐”。   因此,初中音乐应构建多元化的课程文化,借以来满足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