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相关范例

文体相关范文1

关键词:爆破作业;安全管理

随着国家科技的发展,在执行常规的爆破任务中,对爆破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爆破技术随着国家的需要在不断的提升。爆破作业具有不可预见性,在执行爆破任务的过程中,会出现因环境因素或人为因素而造成的安全事件,避免安全事件的发生,是爆破作业项目管理的最终目的。随着《爆破作业项目管理要求》、《爆破安全规程》、《爆破作业单位资质条件和管理要求》等有关涉及爆破作业人员管理和爆破物品管理办法的相继公布,对爆破作业项目管理有了明确的要求,根据相关规定进行程序化、科技化、规范化的爆破安全管理,提升公安机关对爆破作业的管理水平,促进公安机关管理方式的进步。

一、爆破作业

爆破作业是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随着科技的进步,爆破工程技术发展的科技化是现代城市爆破作业的基本要求。使用炸药在土石介质、空气、物体或水中的爆炸,从而产生的破坏、松动等杀伤作用以达到最终目的,称作爆破。爆破可分为多种类型,包括掘进爆破、光面爆破、预裂爆破、控制爆破、中深孔爆破和洞室爆破,根据其方法、规模和应用的不同,进行适合的爆破操作。爆破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公路建设、铁路建设、矿山建设和水利建设的发展,提高了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速度。爆破技术在军事上也有这广泛的应用,是军事力量发展的助力。未来的国家建设中,爆破技术的发展方向是科技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运用现代科技,利用电子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有效的提高爆破作业的效率和安全性。

二、爆破作业项目管理中的问题

为了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建设,推动国家的发展,国家各个领域都在不断的进步和革新,满足国家需要。爆破行业在实现城市现代化建设中有重要作用,较传统的爆破技术,现代的爆破技术更加安全化、规范化、准确化和程序化,爆破作业的安全性仍然是爆破作业项目管理中的重点研究部分。目前,爆破作业项目管理办法中存在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爆破操作者的生命安全,或影响到爆破周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应加强对爆破作业项目的管理,提高爆破作业的安全性。

(一)爆破操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

在进行爆破作业的过程中,爆破员、安全员和负责人的安全意识薄弱,是引发安全事故的重要因素。爆破工作涉及面广泛,爆破行业中根据其爆破的类型分成多种资质的爆破作业企业,各个资质的企业的爆破作业人员大都存在安全意识薄弱的情况。2008年5月,某市一采石厂在进行爆破作业的过程中发生意外,引发爆炸事故,事故造成2人重伤3人死亡,事故的发生引起了当地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即派出调查组,调查事故原因。调查结果显示,爆破器材质量检测为合格,事故发生是因为事故现场产生的感应电流作用于电雷管而发生爆炸。事故原因在于爆破员在操作过程中严重违反了《爆破安全规程》中的相关规定,进行违规操作。爆破员凭借经验而忽略实际操作情况,盲目的进行违章行为。安全员明知爆破员的操作严重违规,而不加以制止,并擅离职守。在此次安全事故中,单位责任人、安全管理员和爆破员的责任意识不够,安全意识薄弱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二)未对爆破企业法人和安保负责人明确资格要求和责任规定

国家对有爆破工作资质的单位有明确的资格审核标准,对爆破作业的技术负责人、安全员、爆破员等有明确的任职资格要求和职责规定,但是对爆破作业的安全生产和安全决策的重要负责人,企业法人和安保负责人却没有明确的资格要求和职责规定,使公安机关在审定爆破作业企业时,对具有重要监管责任的人,因没有明确的审核标准,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管,形成爆破作业项目管理中的一大漏洞。

(三)爆破炸药销售不合理

现目前的民爆炸药销售平台上,炸药的销售数量是采用“包”和“箱”为单位的,雷管是用“盒”为单位,这样以“包”或“箱”为单位的重量约为30.0kg或24.0kg,“盒”的单位计量约为100.0发,购买炸药的基数过大,这样的销售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在实际的爆破作业中,对于某些小的爆破工程来说,比如烟囱、钢渣和水塔等小型爆破,以“箱”、“包”、“盒”为单位的最小购买数量,是不合理的,小型爆破的炸药用量远远低于其最小的购买数量。对于剩余炸药的处置和存放存在安全隐患,并造成浪费,给爆破作业单位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剩余炸药处理难题。

(四)爆破器材和爆破项目监管不利

随着爆破行业的发展壮大,因为公安机关的人力资源有限,对于爆破单位的监管越发困难。虽然国家对爆破行业中的爆破器材和爆破项目监管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某些爆破单位仍然不够重视对爆破器材和爆破项目的监管,另外因为公安机关不能够全天候全方位的进行监督,所以存在爆破器材走向不明等安全隐患。

三、有关爆破作业项目管理的建议

爆破行业的崛起,暗藏着诸多的安全问题,为了有效的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应该做好爆破作业的项目管理工作,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加强爆破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

在爆破行业中,爆破单位因为爆破作业人员的安全意思薄弱,违规操作等引起的安全事故,屡见不鲜。为了有效避免因人为因素而造成的损失,应该加强爆破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对规范操作的重视。要求爆破单位,开展项目安全教育课程,在爆破项目开始之初,组织爆破作业人员参加安全教育课,以爆破安全事故为例,《爆破安全规范》的讲解为主,让爆破作业人员认识到爆破安全的重要性,了解《爆破安全规范》中的正确规范操作。在爆破项目进行过程中,定期组织爆破作业人员,召开安全交流会,时刻提醒作业人员,安全操作,规范行为,高效的完成爆破任务。

(二)制定爆破企业法人和安保负责人资格要求和责任规定

鉴于国家对爆破企业爆破员和安全员等,都有相关的资格要求和责任规定,但对爆破企业法人和安保责任人没有明确的资格要求和责任规定的情况,应该尽快制定合适的资格要求和职责规定,有效的提高公安机关对爆破单位的监管力。

(三)改变爆破炸药销售规格

因小型爆破对炸药的需求不大,而爆破炸药的最小购买规格过大,造成了炸药的浪费和企业的经济损失,并且剩余炸药的处理还存在安全隐患,就这种情况,应该对炸药的销售进行合适的调整。把以“箱”、“包”和“盒”为单位的计量方式做出改变,可以在“箱”和“包”的单位下,增加“kg”的购买单位,把最小购买单位调整至“5kg”,在“盒”的基础上增加“件”的购买形式,以雷管为例,“件”作单位的的计量为20发,减小炸药的销售规格。有效的减少了炸药浪费情况,节约了项目经费,提高了炸药使用的安全性。

(四)加强对爆破器材和爆破项目监管

公安机关对爆破器材和爆破项目进行不定时监督抽查,协同爆破单位做好爆破器材的操作记录,爆破项目定时巡查,不定时抽查。加强爆破单位对爆破器材管理,加大对爆破器材监管问题的惩罚力度,明确对爆破项目监管责任人的规定。对参与爆破项目的作业人员明确责任,把责任具体化,提高爆破项目安全监管的效率。

四、结语

在爆破作业中,安全是第一位的,确保爆破项目的安全进行是爆破作业项目管理的宗旨,完善爆破作业项目安全管理措施,爆破作业项目管理的研究,可以促进公安机关对爆破作业项目的有效监管,推动城市现代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项斌,吴义,陈艳春.复杂城市环境下石方爆破安全防护技术[J].2016(07):1-4.

文体相关范文2

关键词:气象社会管理;问题;研究

1气象社会管理的内涵

社会管理主要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社会管理的主要工作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维持社会和谐等方面。就气象社会管理而言,我国气象局在准确把握科学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和创新气象社会管理的方法,实现了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部署,对我国气象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各个气象部门要按照我国气象局关于加强社会管理职能的精神要求,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以促进我国气象事业实现飞跃式的发展。

2我国气象部门践行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社会大众整体的认知度不够高

我国个别地方部门由于现有观念和利益的影响,对气象社会管理问题不够重视;社会大众由于对气象的各项法律法规不了解,导致在气象执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气象部门在实行社会管理职能时,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其气象社会管理职能的宣传单一,导致无法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使得气象社会管理工作无法顺利的进行。

2.2气象管理人员的角色定位和转变不够

新的社会发展阶段要求气象部门从业务和服务为主的管理思想向服务和管理并重的思想上进行转变,但是由于气象服务人员受长期以来惯性思维的影响,导致气象部门的社会管理意识不高。“重业务管理、轻职能发挥,重部门管理、轻社会管理,重提供公共气象服务、轻气象服务社会管理,重内部责任意识、轻社会责任意识”等现象十分突出,完全没有达到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到社会管理者的位置上[1]。

2.3机构设置、人员配置与职责不相适应

以往我国气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进行气象观测和气象服务,因此我国气象事业的现有机构也按照这个思想进行了对应的设置。这就使得从事气象业务和公共气象服务人员显著偏少,整体素质偏低,从而很难适应社会管理的要求,急需对气象事业部门的各大机构的设置进行相应的调整,实现社会管理职能的突出。

2.4社会管理职责没有得到切实履行

就目前看来,我国气象部门对防雷管理,探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管理职能都实行的比较好,这些方面都与气象部门的利益有很大的关联。而对气象部门利益较少的气候资源管理、应对气候变化等行业的管理,实行的社会管理的措施与办法就相应的少很多。更多的管理人员还保留着部门利益的观念,有利益则管,无部门利益则不管的现象还是会时常发生。再者就是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学习的不够透、经验少、执法手段单一也影响着气象社会管理职能全面切实的履行。

3我国气象机构加强社会管理的措施

3.1气象服务部门切实转变观念

气象服务人员作为气象依法行政社会管理最直接、最敏感的人员,一定要转变观念,树立由部门管理观念到社会管理观念的转变,部门气象到社会气象观念的转变,提高对实行气象社会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只有各级气象部门和主要领导对气象社会管理有了充分的认识,全力推进“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才能促进气象社会管理工作的开展。

3.2明确机构职责,调整机构设置

建立起一个机构健全、管理规范和制度完善的气象行政执法机构,是气象社会管理目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可以根据现实需要,调整部分工作人员负责生产提供基本公共气象产品;再有部分人员从事气象社会管理工作;非基本公共气象服务相应推进社会化管理。可以参照公务员管理方式,或者也可按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类事业单位管理,事业经费和人员经费纳入国家财政预算。

3.3根据社会职责,加大社会宣讲力度

根据气象社会职责所需,各部门全面贯彻实施《气象法》的各项法律法规,明确各项制度,同时加强与地方政府、建设、规划、安全生产监督等各个部门的联系,以保证信息传输的通畅。加强对气象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深入农村、企业、社会,做好气象法律、法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宣传,从而取得社会各界支持。

3.4建立健全机构,推动内部法制建设

健全相应的法制机构,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业务装备,使气象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需要得到满足。加强执法人员的社会管理责任意识。执法人员要从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上,真正从原来的部门管理和业务管理向社会管理的方向拓展。

3.5准确理解规范履行社会管理职责

明确我国气象部门承担的全部社会管理职责,从而制定出执行社会管理职责的保障措施,将社会管理的职责纳入到目标考核中,确保社会管理职责得到全面而规范的履行。

3.6创新各行各业的管理方式方法

针对水利、国土、林业、海洋等涉及气象业务的部门,通过气象仪器的鉴定和行业标准约束等方式加强行业内的管理,改变过去行业管理手段单一的状况。通过行政奖励、业务指导、标准规范等方式正确引导和鼓励其他部门的气象业务进行创新的行业管理。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气象社会管理是我国气象社会改革的重大机遇,进行气象社会管理能有效的避免和降低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所以我们必须要转变气象事业的发展,使我国气象部门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文体相关范文3

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建立学习型社会的主要途径是教育社会化。而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则为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和教育社会化的实现提供了动力机制。在教育社会化的进程中,成人在职教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人教育中的成人主要是在职从业人员,如果说普通教育的对象是作为劳动后备力量的青少年,那么成人教育的对象则为具有“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的在职成人。而在职成人接受教育再教育的目的不外乎学历补偿提高,或是职业岗位素质提高。因此成人教育应是一种功能性学历教育或是他种职业化教育。如何办好成人在职教育是教育体制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体现成人在职教育的特点

20世纪后半叶,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兴起,标志着经济发展由工业经济时代对自然和资本资源的争夺逐渐转变为信息化时代对知识和人才资源的竞争。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能力越来越依赖于人才资源的质量和创新水平、创新意识。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益显突出。面对21世纪即将迎来的经济、科技、社会的深刻变化,我国教育结构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挑战。知识经济在国民经济增长和个体发展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激发了人们求知务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一方面,纯粹的学校教育不能满足职后的职业岗位与工作要求,人们需要不断地进行继续学习以适应社会对素质能力的复合型需要;在职人员由于感觉原来学习的知识的老化陈旧,需要重新学习新的知识,因此成人在职教育得到迅速的发展。为办好成人在职教育,首先要体现成人在职教育的特点。接受教育的成人,以不离工作岗位为学习途经,以提高学习者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更新学习者的专业知识提升学习者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由于学习者工作、家庭以及社交活动的繁多。所以应制定适应他们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例如:网络教育、晚间教育、双休日教育、集中假期上课。以及利用ICT和CAI为辅助教学手段等等,体现学习型成人在职教育的特点。要体现成人在职教育的特点就必须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保证教学质量。由于成人在职教育的学员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同样的教学目标。这就对师资队伍、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能否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教育质量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因为它不仅仅关系到学员在学校学习的效果,而且还要承受用人单位对毕业学员的知识结构以及应用能力的评价。所以能否保证优质教学质量是搞好成人在职教育的关键。如果不能保证教学质量,成人在职教育将被社会无情淘汰。

二、建立优秀的师资队伍

目前学校教师的现状不容乐观,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教育目标的实现,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情感的陶冶,理想、信念、科学世界观的形成都离不开教师。现代化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的运用也要依靠教师。因此是否具有一支优良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从传统的课堂授课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知识的传授以灌输为主,把学生看成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在教学中教师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没有借助成人学生的优势去推行讨论式\启发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必然影响学生潜质的开发,学生智能和能力的发展也因此受到严重遏制。缺乏灵活性,创新性。学科分类过细,缺乏知识的贯通性。教师教学能力差,教学手段落后,与学习者学习要求相差甚远。学习者要求高水平的师资,教师需要受到更高层次的教育。教师需要有广博精深的科学文化知识,有较快适应新兴学科及综合性学科的教学能力,因此,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在授课内容上,突出“新、实、宽”为主的教学方案。要求实实在在的案例分析以及分析结果是“几种情况”而非“一种结果”要求分析问题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结果。要求接受同行业中比较先进的知识。而不是十几年前的教案上的东西,要求拓宽知识面,而不是精通某一门课程。

三、制定新型的教学计划

学习者要求在短时间内,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怎样达到教学目标,就需要组建新的专业领域。在全国各大高校,在成人在职教育中课程问题似乎总是处于思考的中心位置,学习什么内容?制定什么样的教学计划?教什么?如何组织教学过程?如何达到学习者的期望目标?这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80年代部分院校对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措施有部分欠缺,并且教学管理僵化。现代教育的教学计划要突出“创新性、指导性”。基础理论课要以实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灵活的专业课与公共选修课相结合突出新的专业方向,提高学习者在同行业竞争中增加资本。一方面是学习者对学校学习的结果的期待和学校负责人对教学内容的接受之间的认同,另一方面新型教学计划是加强教学过程的起点和终点。教学计划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规范着学科的知识结构和课程设置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教学计划进行。人才培养目标是否最终达到要求,也要以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来检验。学员对教学计划和课程的设置的评价。对学校的前途有着很大的影响。

四、编写新颖的实用型教材

开设新的专业,制定有特色的教学计划,需要具有特色的教材做后盾,特色在于创造,特色化过程是创新过程。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电子学、计算机技术、分子生物学、材料科学、空间科学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带动了整个社会的高速发展变化,使学科知识发生着剧烈的“聚变”,信息、知识成百倍地增加。这就要求在教学内容上要增删调整、吐故纳新,把许多新知识有机地组成课程教材,在教材内容的选择要注重树立终身教育的新思想观念,教材建设规划要紧扣时代脉搏,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为依据,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上。在形式上也要借助各种先进技术进行更新,使教材有更大的容量、综合性和直观性,同时注意吸收现实生活中所必需的大量知识和思想方法,以便产生更高的学习效率。新颖的教材,需要高水平有创新意识的专业人员编写的教材。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作在一线的人员的参与,教材要有实用性和超前性。实用性:要求专业人员通过自己在工作岗位上的不断实践———探索———再实践,总结出规范的理论体系,使初学者少走弯路,能够通过课本的学习,使学习知识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超前性:学习这本书的知识最低也要与当前的同专业水平相当,要了解同专业的最新知识,前沿知识讲给学生听,教材就是基石。当前接受知识不在是单一的课堂,书本形式。而是通过广播电视、信息媒体。因此要尽可能地扩大参与者的范围,共同制定教材。#p#分页标题#e#

文体相关范文4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与教学正孕育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要确保课程改革实验的顺利进行,我们每一位教师应从何处入手呢?这就要教育理念、教法、学法、评价上进行彻底变革。

一、改观念是走进新课改的前提

新的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中心,着眼于“人”的综合素质。过去,我们总习惯于以教材为中心,崇尚教材知识点的“拉网式”教学。现在,课程改革摒弃了以往的教学模式,重视文化熏陶、人文教育与综合实践。于是,很多教师就觉得心里不踏实、不放心,甚至忧心忡忡,就觉得我们按“课改”的要求来教学,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将来考试怎么办。其实教师的种种“忧心”是其思想陈旧所致。就拿考试来说吧,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评价,而学习效果决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点的落实与掌握的层面上,更多地则表现为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想:如果所学习的知识不能内化为学生的能力,不能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帮助的话,学生学的知识再多又有何意义呢?另一方面,从考试本身发展来看,它也经历了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变,教材知识只能为学生能力的形成提供支撑点,而决不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现在考试题型不断在变化,也越来越灵活,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按照传统应试教育的模式教学,学生也决不能适应当今考试的评价的需要,更不能适应学生本身发展的要求。

二、改教法是走进新课改的条件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方互动的过程,它决不是教师讲学生听,或者学生专注听教师讲的单项传输。课堂的互动性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角色地位的改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垄断者、教材机械的传授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平等的参与者,学生探究疑难的积极引导者与促进者。课堂的结构模式也将发生彻底的改变,不再是以教论学,而是以学论教。教师出色地教是为学生更好地学提供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给自己的课堂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学与教的统一。变革教法还表现在对教材的解读与处理上,很多教师总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思维,因为过去对教材的处理有固定的模式,易操作、简单,不需动脑筋,如:语文的课堂教学重视课文的肢解、分析,总离不开“字、词、句、段,语、修、逻、文”,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从“概念———定理———公式———例题———浩如烟海的习题训练”的固定模式。而“课改”的课堂教学重视精神性的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来感悟体验所学的知识,这种教学没有定式,非常灵活,不易把握,特别是备课要求高,难度大,尤其如“问题探究”,教师不能只凭自己过去的经验,更要深入为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置疑提问进行“估计”。过去备课有一本“教参”便可高枕无忧,现在备课要阅读大量的书籍,查阅大量资料,广泛搜集有关信息。此外,还要通过自己的真切感受,进行删选、加工、处理,在课堂上教师要随时给学生释疑、答疑。“课改”课堂教学的这一系列变化对教师来说将意味着不轻松、难度大,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锻炼自己,加快自己对这种课堂教学的“磨合”、适应,要潜心研究,不断探索。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自己的教学中真正为学生制作出丰盛、营养丰富的“课堂大餐”。

三、改学法是走进新课改的根本

课程标准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并非易事,如果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时操作不当,即使我们在课堂上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时间,学生却感到无所事事,无所适从。这样,学生非但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反而成为课堂学习的冷漠的旁观者,在课堂里肯定是收获甚微。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学习呢?其一,体验学习:在课堂上要设法引导学生置身于教材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教材情境中来感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欲望,不断地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感,点然学生的智慧火花。其二,“对话”学习:就是让学生多与教材对话,多与作者对话,多与生活对话。在课堂上多创设特定的话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讨论,在群体交流中,各个学习个体思维不断碰撞,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如:在教《散步》一文时,首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家庭生活“散步”的话题,然后让学生与作者对话:走小路作者为什么要写小路沿途的景色;与生活对话:假如我是文中的老奶奶,或是文中的小孙子,我会怎么想,怎么做;与编者对话:《散步》为什么放在单元中作为略读课文,而不是作为精读课文……有了这些对话对象,就自然有了问题点,有了问题点,就有了探究欲望,学生在课堂的自主学习就能落到实处。其三,实践学习:课堂上多为学生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在这些模拟实践的状态中进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要多为学生创设口语交际“实践”情境,让学生敢说、会说,在“说”中不断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以及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方法很多,我们课改教师不能只在表面上做文章,要想点子,想心思,把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人”的地位真正地落到实处。

四、改评价是走进新课改的关键

文体相关范文5

关键词:城市环境;治理模式;实施策略

1目前我国城市环境治理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1.1环保意识差

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地方都更关注城市商业区和工厂的规划建设,虽然也加强了对绿化工作的要求,但是并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治理环境,也没有把环境保护问题看作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不够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并且对环境保护的宣传不到位,致使居民也缺乏良好的环保意识。

1.2大气污染

随着城市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工厂和私家车数量剧增,致有害气体排放量剧增,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一些小型生产企业并不具备净化有害气体的设备,为了节省生产成本,随意排放大量有害气体,严重污染城市空气。

1.3水污染

我国人口较多,居民产生的生活污水量非常大,大部分被随意排放到河流中。随着城市工业的迅速发展,工业废水排放量越来越多,还有一些工厂不顾环保要求,私自向居民饮用水源中排放废水,危害居民身体健康。河流环境恶化同时严重威胁到了水中生物的生存,造成水中生物大量死亡,生物尸体也会污染河流,致使水体发臭,形成恶性循环。

1.4固体废弃物污染

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数量剧增,全国每年排放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和有害固体废弃物数量也剧增。而且固体废弃物往往不容易被分解,堆积在土壤上,严重污染了土壤的周围环境,同时还可能对附近的地下水造成污染。另外工厂废弃的重金属,可能含有放射性元素,会加剧对环境的污染。

1.5噪声污染

环境问题不单指有形的污染,还有无形的污染,比如说噪声污染。随着城市的多元化发展,文化娱乐行业迅速崛起,噪音分贝较高,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严重扰民。高强度的噪声污染不仅会扰乱居民作息,甚至会造成相关性的疾病,严重影响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

2城市环境治理模式的分析

2.1政府直控模式

政府直控模式是指政府作为行政管理部门充分发挥行政管理职权,采取多部门联动,利用行政、执法、工程规划等方法,制约企业或个人的生产生活活动,对城市环境进行直接管理。政府直控模式的实质是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职能,从宏观层面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政策,保证环境制度的实施,使相关部门立足全局进行环境治理。政府直控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从而使城市化建设的未来发展与城市环境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城市发展兼顾环境治理,实现建设与环保的统一。政府直控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强制性,能够保障政策的贯彻落实,具有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的前瞻性。但是,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弊端,如政府行政管理往往都是制定大方向上的政策性策略,而在具体细分的工作方面,存在疏忽,且缺少实践性,同时也会加大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

2.2市场化环境治理模式

与政府直控模式相比,市场化环境治理改变了固有的政府对城市建设进行运营管理的模式,通过利用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城市环境治理注入更多的市场竞争因素与机制,使城市环境治理更加符合城市环境的实际状况,改变了政府直控模式存在的不专业、效率低下等问题。市场化环境治理模式相对于政府直控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即在市场竞争机制及经济调控下,市场化环境治理可以最大限度上优化成本、提高效率。当前,也有许多国家采取政府直控与市场化结合的环境治理模式,即政府选定合作企业采取合同制度来移交城市环境治理工作,企业承担主要责任,政府有验收、建议的权力。从实际成果来看,这种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许多国家大城市的政府机构都采用这种模式。而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城市建设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既存在统一性,又存在特殊性,因此这种模式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2.3自愿性环境治理模式

自愿性环境治理通常包括政府、各类民间组织、企业或个人自愿发起的城市环境治理活动,其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关注城市环境问题。自愿性环境治理往往高于法律硬性规定的环境治理措施或标准。与政府直控模式及市场化环境治理的不同是,自愿性环境治理模式由于是自发行为,缺少强制性的管理与监督制约,但从实际效果而言,自愿性环境治理模式所取得的成果往往更加突出。自愿性环境治理模式主要分为单边承诺、私下协议、谈判协议和开放性自愿等几种形式。这种城市环境治理模式使环境治理工作主体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代表着企业与个人对城市环境治理的要求与期望。但是,其局限性也较为明显,如不能保证所有企业都参与,在执行过程中会出现标准不一的问题,且在事后也缺少科学的评估,对城市环境的整体治理成效不佳等。

3城市环境治理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3.1增强规划部门和居民的环保意识

在开展城市规划与建设时,规划部门应该强化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充分考虑到环保问题,形成一套科学的环境保护体系,并及时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政府部门要把握环保要点,以提升人们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制定更为完善的环保措施,并致力于提高居民的环保素养,以优化环境质量。同时,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城市的绿色经济发展需要居民的环保意识,这有利于政府的生态环保工作开展。政府还需要加强环保宣传,可以利用互联网和市民广播等渠道来实现多元化宣传,倡导居民绿色消费,让居民积极主动地参加环保行动,同时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贡献力量。

3.2积极开展空气治理

当地政府和空气质量检测部门应重视空气污染问题,要正视空气污染指数。植树造林是缓解空气压力的有效措施之一,能够很好地净化空中的有害气体,政府部门应提高绿化面积的指标。在进行城市化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的现状,给工厂设置严格的有害气体排放量指标。要合理规划城市工业布局,尽量把污染严重的工程安排在郊区或者城市边缘,并且不宜过分集中。环保部门要监督工厂做好大气排放工作,合理规划城市建设中的大气排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数量剧增,汽车尾气排放量已经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政府部门在城市建设中需要控制私家车的数量,投入资金对汽车尾气排放装置进行改良,实现清洁尾气的排放,减少空气中的有害气体量,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3.3加强对水污染的管理与控制

环保部门要对河水质量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并针对不同程度的河水污染完善水污染管理方案,从而提高水质量。水污染管理部门应尽量找到水污染的源头,并及时进行源头处理,同时对河流附近的居民进行环保教育,加强他们的环保意识,让他们协助政府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同时改进传统的污水处理模式,不断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3.4优化固体废弃物处理方式

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分类划分,居民的很多生活垃圾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将垃圾变废为宝,可以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选择生物降解的方式处理固体废弃物,或者运用堆肥的方式对垃圾进行二次处理。尽量避免填埋垃圾和燃烧垃圾,避免在固体废弃物处理过程中造成气体和土壤的污染。

4进行环境治理模式的实践对策

4.1环境行政措施

城市环境治理是政府行政部门的职能工作之一,行政措施是城市环境治理最根本、最直接的措施。因此,要依托政府的行政管理行为,确定城市环境治理的执行标准,保障城市环境治理的执行力度。当前,许多发达国家在环境行政措施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治理办法。环境行政管理包括行政许可和环境影响审查2种做法。环境行政治理的优势在于有国家行政部门的保障,有利于治理措施与手段得到有效落实。但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城市环境建立起评价机制和治理决策机构,做到权责统一。

4.2环境经济措施

环境经济措施是当前城市环境治理的最主要手段。城市环境治理往往会涉及政府的财政支出,增加政府的经济负担,同时,通过经济措施也能够从环境污染的源头对污染进行控制,提高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等等。环境经济措施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最基本的环境税收以及排污治理费用,补贴、押金返还等。

5结语

不同的环境治理发展模式各有优劣,因此,必须要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与实际需求,结合具体的城市环境问题,采取适当的城市环境治理策略。同时,还要充分结合、利用不同的城市环境治理措施来实现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以促进城市环境的良好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更高水平的城市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文体相关范文6

世博安保给我们留下的一条宝贵经验就是坚持“问题管理”,在不断探索和具体实践中查找不足,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现在,世博安保虽然已经结束,但交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各种各样新的问题会不断出现。为了保障道路交通的有序、安全、畅通,满足市民群众对交通越来越高的要求,上海公安交警总队组织全市交警开展“我站岗、我发现、我建议”活动,紧紧围绕排堵保畅、顽症治理、降压事故、道路交通设施排摸梳理等重点工作,立足一线执勤岗位,就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献计谏言活动,强化了全市交警主动发现问题的意识,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畅通了反馈问题的渠道,不断提升公安交通管理和服务水平。在推进“三我”活动中,交警总队重点抓了六个方面工作:

一、建立五项机制强力推进

围绕“三我”活动主题,在市公安局党委的指导关心下,交警总队精心组织,建立五大保障推进机制,构筑问题管理长效平台。

一是组织领导机制。这次活动,市公安局党委给予了有力的指导和极大的支撑:副市长、公安局长张学兵亲自关心,数次作出批示,全程指导活动推进,同时召开全局性大会强力推进;朱伟明副局长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深入一线调研,指导活动扎实推进。交警总队成立以总队长为组长,其他总队领导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为组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负责本次活动的组织、实施、督导和评奖工作,并制定了《上海交警系统开展“我站岗、我发现、我建议”主题活动实施意见》,做到部门、人员、要求、责任“四明确”。

二是滚动推进机制。在活动的重要时间节点,及时召开阶段性推进会,确保活动始终保持着有力的推进态势:2011年1月召开“2011年上海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会议”,动员部署“三我”活动;3月召开“我站岗、我发现、我建议”主题活动阶段推进会,部署持续深入推进“三我”活动;7月召开“我为城市安全献一计——‘我站岗、我发现、我建议’主题活动经验交流会”,回顾小结交警系统“三我”活动,表彰第一批提出优秀建议的民警,并将“三我”活动向全局进行推广。总队层面,坚持每两周召开一次推进会,及时通报活动开展情况,点评得失、交流经验、分析不足,并部署下阶段活动重点要求,确保活动始终强力推进。

三是定期通报机制。结合市局对各分(县)局目标管理考核的要求,总队定期汇总各单位建议上报、采纳、信息上报、录用以及推进措施、领导干部参与等情况,通过量化的方式每月通报,帮助各单位了解自身活动推进情况。同时,依托改版后的“上海交警队伍建设网”,总队开设了“三我”活动专栏网页,在政工简报和《交警画刊》上开设“我站岗、我发现、我建议”专辑,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及时各单位好的推进措施和活动中涌现的好做法,加强各单位、民警间的经验交流。活动开展以来,专栏网页共刊载基层活动信息1326条,总队编发活动专辑简报20余篇。

四是回复反馈机制。为了切实保护民警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总队建立了完备的回复反馈机制,明确对民警提出的建议,无论采纳与否,均要求做到“件件有回复”。为此,总队落实专人负责制,建立上报、流转、反馈流程,并明确各个环节的办结时间,确保民警的建议能够及时得到研究、落实和反馈。

五是培训练兵机制。为了尽快提高民警发现问题、研究对策的能力,帮助民警更准确地查找工作中的不足,提出合理化建议,总队大力开展了针对性岗位练兵培训。总队在交警警衔晋升培训班、警长培训班的培训科目中增加“路政设施管理”、“事故防控要点”、“勤务管理模式”等“三我”活动相关业务知识,帮助一线民警尽快提高专业技能;组织各单位开展“三我”活动优秀建议、典型案例收集工作,并由总队职能部门从操作性、优势特点、参考价值等方面进行专业点评,以汇编成册的形式发放给基层交警学习借鉴;组织支(大)队领导、中队干部、基层一线等各个层面的民警举行座谈会,相互交流活动体会;举行优秀建议现场介绍会,以ppt形式进行现场讲解,相互沟通,启发思路。

二、运用三种手段激发士气

为充分激发全市交警各单位和全体交警参与“三我”活动的热情,在队伍中积极营造主动查问题、找原因、提建议的氛围,总队灵活运用考核、评优、宣传等手段,有效引导活动扎实开展。

一是考核手段。为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三我”活动被纳入了市局对各分(县)局目标管理考核项目中。总队制定了详细的“三我”考核方案:考核方案以百分制计算,实行加分制与扣分制相结合;为了防止前松后紧情况,考核以累计方式进行,即根据活动开展以来相关项目数据累计值,赋予相应分值,最终考核结果以考核周期最后一个月得分为准;具体项目上,兼顾基础分和排名分,即完成一定量,得到一定分值,同时对19个支(大)队完成情况进行排名,分别给予一定的排名分。

二是评优手段。为有效推进“三我”活动,总队配套开展了“优秀建议”评选活动,分别设立“采纳奖”、“季度优秀建议奖”、“年度优秀建议奖”和“组织奖”等奖项。“采纳奖”对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被总队职能部门论证和采纳实施的,实行即事即奖;“季度优秀建议奖”每季度评出若干,由市局政治部或总队予以表彰通报;“年度优秀建议奖”年度评出若干,由市局政治部予以表彰通报。为了进一步扩大评选活动的影响力,“三我”活动还在2011年度全局性评比表彰活动中予以立项。此外,结合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市公安局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争创“平安卫士”主题实践活动,总队推荐了一批“三我”建议能手作为交警系统“平安先锋”,使他们能够在更高的平台、更大的舞台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是宣传手段。在日常工作中,总队充分运用内部宣传平台和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等社会宣传载体,加大对优秀建议和建议能手的宣传力度。例如,通过《政工简报》在队伍中先后推出了勤思巧变的闸北支队王登海、“3×3”工作法的闵行支队王磊、“勤观察、勤思考、勤论证”的长宁支队徐为等数名建议能手、达人。同时,依托社会媒体,总队对“三我”活动开展了全方位的宣传报道,2011年以来各类媒体共对“三我”活动开展报道50余次。如上视新闻综合频道《新闻夜线》以“交警站岗想点子,排堵保畅出创意”为标题,详细介绍了交警部门通过“三我”活动进一步完善交通管理、方便市民出行的情况;《新闻晚报》刊登了“停车后退40米,行车效率快3倍”一文,介绍了综合待行区排堵方法等,均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p#分页标题#e#

三、采取三条措施持续深化

在抓好“三我”活动常规推进的同时,总队主动自我加压,大力加强警种间联动和警民间互动,并在巩固“路政管理、事故防控、勤务管理”三方面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活动范围,努力实现对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和公安交警队伍建设的全覆盖。

一是开展警种联动。出于惯性思维,一线交警有时对交通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见惯不怪”。为此,总队在组织交警立足岗位查找问题的同时,主动跨前一步,充分借助外脑,积极开展警种间的联动,相互“找茬”。交警总队上门与治安总队进行沟通,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警种联动深化“我站岗、我发现、我建议”主题活动的通知》,发动派出所民警与交警互为对方献计谏言。派出所民警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以“道路交通组织和路政设施、道路交通管理、道路交通安全隐患”三方面为重点,注意发现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交警在路面执勤执法管理工作中,注意发现道路中拍车门乞讨、兜售物品、发放小广告、拉客招嫖、兜售淫秽物品、设摊、流浪乞讨、发放小广告等问题。据统计,活动中,全市交通、治安民警互提公安管理合理化建议2000余条,同时针对顽症问题组织开展多警种集中专项整治行动100余次。

二是强化内外互动。“三我”活动是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是否搭准群众的脉搏,是否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为深入了解社情民意,结合2011年开展的“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全市交警坚持做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一方面,通过警营开放活动,“面对面”与警风监督员、媒体记者代表、专业运输单位代表进行座谈交流,虚心接受各方意见和建议。其间,召开各类形式的座谈交流会365场次,收到群众提出的建议705条,采纳347条。另一方面,积极拓展网络阵地,通过2011年开通的“奔奔交警”林祁斌等十四名人民群众喜爱的“烈日交警”及2011年开通的“平安先锋”个人微博,“键对键”地通过微博了解和及时回应老百姓关注的交通热点问题,争取市民对交通管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去年以来,“烈日交警”及“平安卫士”共发帖5869条,拥有“粉丝”10121名,收到各类回复评论2万多条,在有效拉近交警与网民距离的同时,也真正了解到了群众的所思所想。

三是不断拓展深化。要保持交警“三我”活动在全局的领先地位,必须在进一步拓展深化上下功夫,要将“三我”活动从单纯涉及路面管理引向公安交警所有的业务管理和队伍建设工作。为此,总队提出了“三我”活动的“三个延伸”,即“参与对象由执勤民警向全体民警延伸,发现内容由一线道路向各个管理环节延伸,研究对策由传统方法向创新手段延伸”。全市交警系统各单位以回顾分析前阶段活动经验得失为基础,进一步开展教育引导,最大限度地发动全体民警参与活动,打牢队伍思想基础;完善“三我”活动各项激励保障机制,确保全市交警始终保持旺盛的激情和活力。全体交警抓住“发现、研究、解决”三个重点环节,不断拓宽发现问题的视角,持续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

四、主要工作成效

据统计,截至2011年10月,全市交警共提出交通管理类意见建议7021条,其中被总队职能部门论证后采纳1456条,各交警支(大)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行解决落实2603条。通过“三我”活动,既强化了民警“问题”管理的意识,也提升了交通管理的水平,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2011年以来,媒体上关于交警的正面宣传报道数量同比增加了10%以上,而交通类负面舆情较少。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队伍中问题管理的意识已经初步形成,“我要管”的氛围浓烈。无论是在岗中,还是在岗前、岗后,全市交警都能够以审视的眼光、找问题的态度,找不足、查原因、想对策,全市近7千名交警平均每人提出建议1条以上,基本做到了人人参与,这在以往的活动中是不多见的。通过活动,民警深刻地认识到,“问题管理”并不是对以往工作的否定,而是促进工作再上台阶的助推力。通过“三我”活动,创造性地开展管理工作在队伍中蔚然成风。如闸北交警支队的朱斌在路口指挥时,运用独创的指挥手势和执法语言,向过往的群众展现了交警人性化管理的艺术,被各大媒体广泛报道;宝山交警支队采用热门主题曲、“咆哮体”网络文体等流行元素,利用微博这种网友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抵制酒后驾车宣传,被众多网友赞“有创意”。

二是基层与机关、一线交警与业务部门之间相互沟通反馈的渠道已经打通。“三我”活动设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负责民警建议的收集、初审、传递、反馈,并对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在这项机制的保障下,一方面,一线民警的建议被逐层传递到上级部门后,业务部门能够及时、详尽地了解一线道路交通和基层队伍实际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上级专业部门将经过研究论证的意见反馈至民警后,能够有效地帮助民警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如2011年3月,由于气温逐渐转暖,很多民警提出绿化遮挡标志牌、信号灯问题,针对此类共性问题,总队路设处立即组织开展了全市性的排摸,并主动联系绿化部门及时开展治理;又如,在新配发的PDA使用过程中,民警遇到了一些使用方法、技巧上的问题,于是通过“三我”活动将意见、建议报了上来,对此,总队科技处在回复的过程中进行了详细讲解,使基层民警快速掌握了正确的使用方法,有力地推动了PDA的使用普及。

三是通过不断捉漏补缺,及时弥补了交通管理工作中的不足。活动中,全市交警立足管理人性化、科学化的原则,对标志标线、信号灯等路政设施开展全面的梳理排摸,及时排除影响交通有序、安全、畅通的隐患。据统计,活动以来,全市交警共排除交通安全隐患780余处,修复调整损坏和设置不合理的交通标志、标线1040余处。例如,金山交警支队在护校工作中发现辖区学校周边标线和交通设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在分局的支持下,争取了70万元的资金投入,对金山区118所学校周边的人行横道线、停车线等标志标线进行集中修复、增设和完善,受到了学校师生和家长们的欢迎;又如,宝山交警支队针对吴淞大桥南侧逸仙高架上口处车辆撞击隔离墩单车事故频发的情况,采取设置提前缓冲区域并增设反光柱的措施,有效遏制了此类事故的发生,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p#分页标题#e#

四是开拓进取,采取了很多创新性交通管理和队伍管理手段。全市交警从实际出发,在排堵保畅、降压事故和治理顽症等交通管理工作中,着眼于非工程性手段,提出并实施了很多好方法、好措施;在队伍管理中,勇于创新方法手段,着力于优化警力配置、规范程序和服务民警,提升队伍战斗力和凝聚力。例如,闸北交警支队支队长王登海针对共和新/临汾路通拥堵的情况,创造性地提出“综合待行区”排堵方法,通过“以时间换空间”,大大提高了路口通行能力,得到了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领导和外省市同行的充分肯定,总队在全市进行了试点推广;又如,虹警支队支队长杨叶盛,针对警力不足、“工学矛盾”、“战训脱节”等问题,积极探索战训合一的岗位练兵新机制,组建了一支排堵疏导、重点整治、应急处突的专门力量,并将岗位练兵、在职培训和专业技能普及等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挖掘了警力潜能,还平衡了战训关系,实现了“警力无增长改善”。

五、“三我”活动的有益启示

通过“三我”活动,全市交警有三点有益启示:启示一:民警队伍中蕴藏着无穷智慧和无限活力,需要充分激发和细心保护。在这次“三我”活动中,80%以上的建议是由普通民警提出的,其中很多具有针对性和合理性。有些建议虽然暂时不具备实施的条件,但对于改进和优化今后的工作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这说明,在民警队伍中不乏能手,只要尊重和保护民警的主创性,民警队伍就一定能迸发出无穷智慧和无限活力。启示二: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和问题管理,才能推动管理方法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全市交警按照“从交通出行者的角度查找发现问题,从精细化的角度论证分析问题,从人性化的角度落实改进措施”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增强了主动管理和为民服务意识,赢得了社会各界群众的认可和赞誉。因此,只要坚持“问题管理”,有想干事的激情,就能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工作,实现精细化的目标。启示三:“三我”活动引入多方合作机制,是警社合作、警种联动的一次绝佳实践。“三我”活动,涉及群众关注的实际问题,必须善于借用外力,为我所用。“三我”活动的成功,除了全市交警的积极参与外,警社合作、警种联动也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不但使交警开拓了眼界和思路,也提高了管理效能。所以,“三我”活动既是提高管理能力的推动力,也是密切警民关系、加强警种联动的一次具体实践。

六、主要不足

一是将考核引入“三我”活动,在有效发挥激励导向作用的同时,出现了“唯考核”的负面倾向。“三我”活动纳入市局对各分(县)局目标管理考核项目后,各支(大)队建议被采纳情况直接关系到相关分(县)局的年底考核分值。因此,活动中出现了个别单位将一条建议拆分后上报,或者重复上报,甚至刻意弄虚作假的情况,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与“三我”活动的初衷背道而驰。二是民警对拾遗补缺等面上问题观察研究得多,在优化管理手段等方面前瞻性考虑仍显不足。从民警提出的建议来看,其中大部分属于路政设施方面,涉及队伍建设、“窗口”服务等内容的高质量建议很少;在涉及路政设施的建议中,大部分又属于涉及缺、漏、损坏或多余等情况,改进交通组织的建议较少。活动中虽然涌现了类似“综合待行区”等创新管理方法,但总体上看,民警的建议还停留在表面问题,缺乏深层次的思考。三是对道路上标志、标牌、信号灯等路政设施的常态性监管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和加强。虽然民警在活动中发现并解决了一批问题和不足,但媒体上还是出现了诸如信号灯转向、交通秩序混乱等涉及交通的负面报道。究其原因,交通是动态的,新的问题会不断出现,关键在于如何及时发现。增强民警个体的责任心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健全日常监管机制来确保新问题在第一时间里被发现和解决。

七、几点思考

一年来的“三我”活动取得了显而易见的实际成效,但道路交通环境是动态和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的问题将会不断地产生和出现,我们决不能固步自封,沾沾自喜。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张学兵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安部门降案发、保安全、保畅通、保民生的难度不会减小,只会更大;服务群众、服务经济、服务社会的任务不会减轻,只会更重;人民群众对安全、稳定社会环境的需求不会降低,只会更高。”通过“三我”的催化和助力,上海城市公安交通管理和公安交警队伍建设水平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如何实现新的自我突破与超越,将成为各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重点思考的问题。在此,笔者就持续保持良好工作态势,传承、固化宝贵经验,建立、完善“问题管理”长效常态工作机制,谈几点个人看法:

1.着力培养民警的工作责任心和“问题管理”的意识。“三我”活动之所以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警的工作责任心得到了强化,在岗位上始终带着找问题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工作。没有责任心,就会对眼前的问题视而不见、见而不查、查而不究。为此,必须把解决民警的意识问题和态度问题放在首要的位置。今后,在日常队伍管理工作中,要通过不间断、不定期、形式多样的教育,不断增强民警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民警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理想信念,积极倡导“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做”的精神。同时,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加强与民警的思想和工作交流,在思想上影响民警、在行动中带领民警,将责任感和使命感牢牢地根植在民警心中,落实在实际工作中。

2.建立常态化的内部上下沟通反馈机制。“三我”活动的一大成效是畅通了内部的沟通反馈渠道,民警的建议能够及时传递到专业部门,专业部门的意见也能够详尽地反馈至基层,两者相得益彰。活动虽然结束,但是基层与机关之间问题反映—研究—反馈的渠道必须坚持下去。参考现有的路政设施报修平台,依托公安内网,总队可以牵头建立“公安交警问题管理综合处理系统”,内容涵盖公安交通管理和交警队伍建设各个方面。全市民警可以在这个平台上,随时直接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总队应当建立由总队领导牵头、各个业务部门参加的专门工作小组,负责处理民警的意见建议,同时建立处理结果跟踪督导保障机制,确保民警意见能够及时得到研究和落实。#p#分页标题#e#

3.主动加强与社会各界、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和横向联动。通过“三我”活动我们认识到: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不能只依靠交警部门一家单打独斗,而要善于听取各方意见,利用多方力量。一方面,要找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了解广大交通参与者的需求。可以依托原有的公安“微博”、“五进”宣传、交通安全联席会议、警营开放等形式,定期向社会各界通报当前交通管理的重点工作,深入倾听市民群众的呼声和诉求,多方面拓宽问题收集的渠道,努力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研究和制定源头性、实质性的改革措施。另一方面,要解决实际问题,必须善于运用多方合力。特别是针对涉及多个部门、单靠交警一家难以解决的问题,交警应当主动寻求区委区府、公安分(县)局的支持,有效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加强与市政建设、道路养护、城管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强化多警种联动,打造多部门携手应急联动机制,在第一时间里消除交通顽症。

4.健全对路政设施、交通组织的常态化监管机制。在全警找问题的“三我”活动中,仍有个别路政设施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发生,说明现有的日常监管机制还有漏洞和不足。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况的不断变化,道路上的标志、标线、信号灯等路政设施以及交通组织或多或少总会出现一些缺损、不符合实际情况等问题,必须及时发现和调整补充,将隐患解决在初始阶段。因此,在研究交通管理优化措施、创新举措的同时,全市交警必须加强日常巡查的力度。要建立和完善支队(路政科)、中队二级巡查机制,明确责任人、巡查频率、巡查内容等具体要求,滚动式地对道路上的路政设施进行检查,并将检查情况登记在册备查,确保道路上出现的面上交通管理问题能够在第一时间内被发现和解决,各项交通设施始终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文体相关范文7

 

作者:傅才武   两种体系性质差异的理论意义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传统文化事业体系的性质差异的存在,要求重构政府公共管理流程,文化事业单位作为政府的延伸职能,其性质与国家文化体制的系统整体联系在一起,文化事业单位依赖于“国家身份”。   (一)文化事业单位与非营利组织特征相似但性质并不兼容,文化事业体制基于传统文化事业单位之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则要建立在“去行政化”的新型文化单位之上与中国文化事业单位相对应的是西方的非营利性文化组织。根据我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2004年修订)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1999年公布)的规定,事业单位的定义可表述为:依法设立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益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西方发达国家的“非营利组织”(NPO,Non-Profitable Organization)是指在政府部门和营利性企业(即市场部门)之外,从事公益事业且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志愿团体、社会组织或民间协会。非营利文化组织是其中的一类,是指从事公益文化艺术业务的民间文化艺术组织和协会。   一般认为,中国的事业单位具有非营利性,与发达国家的非营利组织相类似,如:依法设立,从事公益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组织①。按照美国学者莱斯特•萨拉蒙教授的观点,非营利组织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组织性,即这些机构都有一定的制度和结构;二是私有性,即这些机构都在制度上与国家分离;三是非营利性,即这些机构都不向他们的经营者或所有者提供利润;四是自治性,即这些机构基本上独立处理各自的事务;五是志愿性,即这些机构的成员不是法律要求而组成的,这些机构接受一定程度的时间和资金的自愿捐献。这些性质,部分与中国的事业单位相同,但部分却迥然相异,如中国的文化事业机构的人财物都由政府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一使用,并不具有私有性、自治性的特征。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非营利机构的一些管理理念。早在1998年,成思危先生就提出,要确立社会化的目标模式,构筑法律的基础,要把与公共物品提供有关的事业单位转制为可由政府或民营机构运作的非营利机构,使非营利机构成为社会公共服务创新的重要源泉①。   (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传统文化事业体系性质不同,并非传统文化事业体系的“功能升级版”现代公共服务体系是现代公共理论的产物,体现了现代国家对于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理解。有学者认为,30年来中国文化的发展经历了“文化从意识形态分离———文化领域独立化”②、“经营性文化与公益性文化分离———文化产业化”和“公民基本文化权利与文化福利独立———公共文化服务化”的三个阶段,隐含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比文化事业体系更高一个阶段的基本命题。而传统文化事业体系则来源于前苏联的意识形态管理理论,体现了国家集中宣传文化资源以实行战时社会动员的功能要求。因此,从传统文化事业体系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演进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事业体制“升级”,而应该是一种从设计理论到组织结构的整体转型。一些学者认为,当前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面临全新重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正经历一次历史性转折。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进行制度设计,要面临“彻底、艰巨的制度性重构重任”③。左然认为,中国特色现代事业制度的改革方向与目标应该是完成“五个转变”,也包括了结构改革的意义:“一是政府行业管理部门与事业单位之间由行政隶属关系向行政合同契约关系转变;二是公益性资源由部门所有、分散配置向政府整体所有、集中配置转变;三是职能部门由主要管理下属机构向主要管理社会转变;四是政府单一、直接提供资源向社会多方和间接提供转变;五是政府对事业法人行政化管理方式向行政、经济和法律多方式转变。”④文化事业单位作为事业单位大家庭中的一分子,也要遵循这一改革方向。   (三)微观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效率受制于传统事业体制结构,自上而下的结构性改革是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路径我国学者通过对艺术表演团体的研究表明,在现行文化事业体制下,我国基层文化事业单位的社会性组织系统由政府与文化单位之间的上下关系、文化单位与社会之间的内外关系和员工与文化单位之间的内部关系这三大基本关系构成⑤,这三大关系之间既独立存在又相互影响,存在着内部特定的逻辑结构,这三大基本关系的强弱与秩序结构就构成了不同的文化单位的性质特征。   本文的研究表明,政府与文化事业单位之间的“事业关系”模式决定了我国公共文化供给与分配的宏观制度框架,决定着基层文化事业单位与社会的关系模式,也决定着基层文化事业单位内部的关系模式,在当前由传统文化事业体制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转型过程中仍然是主要矛盾或主导力量。因此,在推进文化事业制度变迁过程中,改变基层文化单位与社会(市场)的关系模式(如提高演出效率)只是一种边缘突破,改变基层文化单位内部关系模式(如人事制度、激励方式等)也只是一种局部性改革,只能产生个案的经验或局部的影响,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文化事业体制的基本架构。理论上,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该是以加强基层文化单位财政能力为核心的“文化单位功能性改革”与以公共文化供给分配体系的科学化合理化为目标的“管理系统结构性改革”相结合综合配套改革模式。国家公共文化发展的宏观架构即管理系统的结构创新要优先于文化单位功能性改革目标。   “把政府权威与市场交换的功能优势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实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从传统的单中心提供模式向多中心、多层次、协同合作的提供模式转变。”⑥理论上,建设现代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改变过去那种“自上而下”公共文化供给模式,建立“自下而上”需求引导型公共文化供给与分配模式。#p#分页标题#e#   两种文化体系转型的政策调整   传统文化事业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制度环境和社会基础,文化单位体制以及支撑这种单位体制的一些基本制度如行业分工制度、公共投入制度、单位身份制度等不变,传统文化事业体系就不会变。从传统文化事业体系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转型是一种结构调整,必须用一种总体性战略安排和系统的改革策略来支持结构调整中系统性政策需求。   (一)立足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特征,以相对分散化决策模式代替一体化集中决策模式,深化宏观层次的管理结构改革中国要实行大部委改革一直是国内外热议的话题。但文化领域的“大部制”改革却一直没有实现。所谓“大部制”,是指政府在各级部门机构设置上,归并类似职能并尽量集中在一个大的部门中,建立横向覆盖广阔的政府职能部门。同时把原来的部委或改革为内设的职能司局,或改为部委管理的又具有一定独立地位的机构。20世纪90年代,英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等盛行大部制,俄罗斯、韩国竞相仿效,大部制渐渐成为世界趋势①。比较而言,目前我国文化领域的改革尽管取得多项重大进展,但距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要求仍然存在差距。立足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基于国家决策部门与执行机构之间的权责分离设计原则,要推动实现国家文化决策与文化执行职能的制度性分离。基本设计思路是,以“一部(大文化部)”承担国家文化管理职能,以“执行局”承担政府主办社会公益文化和公共文化生产的职能,同时还要从制度上分离公共投入绩效的评价监管职能;调整体制内文化行政部门与基层文化部位之间的关系模式,大力推动直属文化单位从文化行业体系中分离,成为相对独立的文化生产者。将大文化部建立在“决策、执行、评价监管适度分开”的制度基础上。重点是要在政府与独立的文化单位之间,依据“果结构”的基本原则,实现机构设置、职能、编制、机构之间相互关系的法定化。公共文化机构的地位、职能、经费来源、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主要负责人的产生都由法律规定,使之法制化。   (二)增量投入,业务开放,形成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型激励机制“增量投入”的核心目标要突破行业、部门和单位的既得利益格局,要突破“改革者被改革”的难题,要求在文化系统和文化行业之外建立起增量引导力量,形成改革的外部推动力。通过增量投入可以形成传统文化事业体系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转变的有效路径。中央政府借助于增量投入机制,一方面,充分照顾到文化行业的既得利益,以最大限度地稳定其利益预期,减少改革阻力,使改革成本最小化;另一方面,又尊重文化行业的增量利益,以不断增长的增量利益预期,激发文化行业的改革积极性,使传统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收益最大化,从而分解“改革改革者”的难题。   “业务开放”的核心是公共文化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公共文化协作生产过程的自由进入或退出。在市场结构下,公共文化生产者和消费者能否自由进入或退出公共服务的协作生产过程,决定了公共资源能否实现有效配置(即帕累托最优配置)。推动传统文化事业体系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转变,必须建立起保障生产者和消费者自由进入或退出的制度体系,形成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全社会的开放型协作生产系统。包括:公共文化业务经费管理突破体制内循环,业务经费不再通过行业部门层层下达,而是通过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方式予以保证;以增量投入保证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需求的业务量,以形成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生产过程的积极性;以科学的政策法规推进“供给者”与“生产者”体制性分离,为民间力量的进入让渡出一定的潜在空间,发展文化市场上的替代生产者,促进不同主体间多种组合方式的出现,提供社会力量进入的制度保障;梳通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途径,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

文体相关范文8

关键词:项目管理;项目干系人;管理策略

一、引言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实施项目的快速推进,项目管理也逐渐成为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项目管理的执行者的项目干系人同时受到各界专家的日益关注,尤其是具有优秀管理水平的项目干系人,其在项目能否顺利进行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对项目干系人进行有效的识别分析,能够较好保证项目任务在各阶段得到顺利的开展。

二、项目干系人内涵

项目干系人,其定义为在项目工作中能够积极参与其中的个体和组织,或者为因为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及其项目实施成功之后各方利益得到影响的个体和组织。一般地,项目与干系人的之间潜在关系表现为主动关系和被动关系两方面。主动关系,也是项目干系人的定义中的后者,即是项目的实施对于干系人的利益影响;被动关系,则是项目干系人的定义中的前者,表现为干系人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力。另外,定义对项目进展过程中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干系人为关键干系人;而对于对项目进展过程中具有非常弱的影响力,或者并未真正参与到项目中却受到项目实施的影响的干系人定义为次要干系人。

三、项目管理中的项目干系人的识别

项目确定实施之前,进行项目可能出现的多个干系人各自影响力的识别十分重要。同时,能否在项目实施阶段对项目干系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管理,直接决定了干系人对项目所发挥的影响作用。通常项目主要涉及的干系人如下:

(一)项目发起人

项目发起人是在项目启动阶段,能够提供给项目顺利启动资源和支持的条件,并在其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的个体或团体

(二)客户和用户

客户是对于项目产品、成果或者项目提供的服务用于批准或管理的个体或组织,用户即那些因项目产品、成果或者项目提供的服务而受益的个人或组织。

(三)卖方

项目管理中的卖方,指的是那些能够按照项目合同或者签署的协议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一定服务的外部公司。一般情况下,项目管理中的卖方有被称为供应商,或者是项目承包方。

(四)项目伙伴

项目伙伴,是与项目实施或存在保有一种特定关系的外部组织,该关系的建立可能是由个人认证环节中所保有的,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提供一些专业的技术或能够完成对项目某些环节中不足的补充。

(五)项目团队

项目实施启动之前项目团队必须是已经完成了组建,它是由项目经理、项目管理人员和部分能够参与执行项目工作但并未参与项目管理的个体组成的,

(六)项目组织内部团体

项目组织内部团体是在一定程度上完全受到项目活动影响的项目内部干系人,一般情况下,项目市场部的营销人员、项目法务部的法律人员、项目人力部的管理人员以及项目运营部、客服部等业务部门。

(七)项目职能经理

项目职能经理,是为项目实施提供专业技术服务或者与其相关的服务人员,一般具有项目管理中行政或职能领域的特殊权力。

(八)项目其他干系人

项目其他干系人,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利益关系,或者可能为项目提供一定的建议或对项目感兴趣的干系人,如:金融机构、主题专家或者政府部门等。

四、项目管理中的项目干系人管理策略

项目干系人的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制定合适的项目干系人管理策略决定着项目的成败。综合分析《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中制定的有关项目干系人的管理策略,本文分别从以下几点提出项目管理中有关项目干系人管理的方法策略。

(一)干系人重要程度管理策略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多个干系人对项目具有的强弱影响力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占有的重要程度可以分为关键干系人、次要干系人和一般干系人。而依据这三类项目干系人对项目具有的管理范畴大小,可以制定出不同的管理策略。

1、关键干系人

在该层面的项目干系人主要包括:业主、政府、金融机构以及设计单位。与之相应的管理策略如下:

(1)业主

项目中的业主,即是第3节中在项目管理中的项目干系人的识别中的项目发起人,该群体项目干系人对项目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他们的管理策略必须保有良好的沟通,且尽可能的采纳他们提供的建议或某些特定的资源。

(2)政府

政府部门,作为项目干系人中的关键干系人,起作用表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如:项目启动阶段的审批工作、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进度控制、项目最终的成本利益关系等。对他们的管理策略必须配合政府部门的有关工作,保持及时的沟通。

(3)金融机构

虽然金融机构属于目管理中的项目干系人的识别中的其他干系人,但他们对项目的融资过程中的成功与否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对他们的管理策略是保持良好的沟通,告知项目信息,并利用项目可取得的受益使他们对项目保有信息。

(4)设计单位

作为项目中的关键干系人,设计单位能够决定项目实施的成本,所以,对他们的管理策略是下去积极的配合和支持工作的态度,并在不影响项目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将项目造价降低可接受的范围。

2、次要干系人

在该层面的项目干系人主要包括:项目监理和卖方。与之相应的管理策略如下:

(1)项目监理

项目实施最终目标的实现在一定条件下依赖项目监理的有效监督工作,所以,对他们的管理策略要尽可能的随时告知信息,并在良好的沟通下积极配合工作。

(2)卖方

项目管理中的卖方有被称为供应商,或者是项目承包方。他们是对项目具有提供一定服务的外部公司,并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服务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项目的进度,所以,一定要与卖方保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3、一般干系人

在该层面的项目干系人主要包括:媒体、项目附近商家、管线权属单位和事故当事人家属。与之相应的管理策略如下:

(1)媒体

项目在公众面前的影响主要依靠媒体的宣传,所以,在处理与媒体关系时,一定做到练好的沟通,坚决塑造积极影响的企业形象。

(2)项目附近商家

一般情况下,项目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在长期的施工时间内对项目附近商家带来负面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附近商家极其容易作为消极的干系人对项目产生影响。所以,与他们要保持告知信息的关系,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不便的影响。最重要的是通过项目管理人员的积极沟通,使潜在的消极干系人变为支持项目开展的积极干系人。

(3)管线权属单位

项目施工是在一个复杂的工作环境下进行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埋藏的管道、线路。特别是在管线损坏的情况下会很大程度的影响项目的进度。所以,对他们的管理策略是在项目开展之前,通过良好的沟通拿到施工区域管线图纸,并做好一定的保护措施。同时,万一发生管线破坏情况,也应该时协调解决问题。

(4)事故当事人家属

项目施工过程难免会发生一定的受伤,甚至死亡事故,一旦发生类似事件,必须立即组织救援工作,并及时通知医院展开救治准备,并积极与家属沟通,做好安慰工作。

(二)内部、外部干系人管理策略

1、内部干系人管理

内部干系人主要包括第3节中在项目管理中的项目干系人的识别体系里面的项目团队、项目组织内部团体、项目职能部门成员。对于该类项目干系人的管理中应该通过一定的项目内部培训及企业文化宣传的工作,使他们具有一定的企业归属感。同时,需要通过项目主要负责人的管理技能的提升,来进一步带动相关职能部门的人际关系。并且项目管理人员也需要熟悉项目工作流程,以提供更多的项目支持和帮助。

2、外部干系人管理

内部干系人主要包括第3节中在项目管理中的项目干系人的识别体系里面的客户和拥护、卖方、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及部分其他干系人。在外部干系人管理中,最重要的是客户管理。客户作为重要的批准或管理项目的干系人,决定着项目是否成功。所以,在制定响应的管理决策时,要积极提升客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参与感,提升客户对项目进展的满意度。另外,对项目供应商的协调合作关系的保持也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起到提高项目成功的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在签订项目合同时,协调制定出相应的不就措施,以方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处理某些疏漏问题的快速解决。

五、结语

项目干系人管理问题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不仅关系着项目参与人员工作协调关系的发展,也关系着项目的成功与否。本文通过识别分析项目管理中项目干系人的影响程度,提出了两种对项目干系人的管理策略,为实际工程项目干系人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靖瑜,邓富民.建筑工程项目干系人管理策略分析[J].企业导报,(17).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