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公共服务评价

体育公共服务评价

 

目前,学界就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状况缺乏深度调研。且在对城市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现状的测评过程中,往往存在过多地关注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与使用、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次数等“硬”性指标的考察和统计,未能坚持以公众为导向,未能把公民的满意度评价(或者说顾客的感知评价)作为“软”指标纳入城市体育公共服务评价范畴。因此,我国城市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现状评价研究仍需进一步完善。   正因为公众乃政策产出之直接受益者,公众(顾客)的满意度测评也具有较大的可操作性。因此,本文在对厦门市群众体育开展现状、厦门市体育场馆资源建设及使用调查基础上,对厦门市不同阶层市民体育公共服务满意度进行全方位调研。   旨在了解厦门市体育公共服务真实状况,关注厦门市体育公共服务进程中市民关注的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城市体育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第一手资料,为政府公共服务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厦门市相关体育场馆资源及18岁以上不同阶层市民。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本文部分公共体育场馆、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相关数据,取自《厦门特区年鉴》《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厦门市统计局网站、厦门市体育局网站及其他相关政府部门网页上所公布的统计数据和信息,重点了解可直观量化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状况。   1.2.2问卷调查法   结合机构档案,笔者设计了2份调查问卷:厦门市城市体育公共设施的配置、管理及使用情况(主管领导问卷);不同阶层市民城市体育公共服务综合评价(市民问卷)。目前,厦门市人口约为308.2万,岛内2个区、岛外4个区,共34个街道办事处。为了较客观地反映厦门市公共体育服务实际状况,本文采取了分层(类型)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办法,分别在这6个区中选取了商业区、高校、交通枢纽、市图书馆、社会保障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等人流密集区进行随机抽样。共发放满意度问卷1050份,获得有效问卷1002份,有效问卷率为95.23%,发放时间为2010年7月初至9月中旬。以地域为基础,结合群体结构进行抽样,保证了地域代表性,也确保了调研结果的准确性和覆盖面,调查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3数理统计法   使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主要进行频数分析、相关分析等。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公共服务的内涵与外延   目前,国内对体育公共服务概念的理解主要有3种:过程说、产品说和活动说。相比而言,过程说不仅体现在服务时间的延续性上,还体现在空间的完整性上,因此,过程说更为合理也更为全面。体育公共服务即政府、企业或第三部门等供给主体为满足社会成员体育需求而提供的体育公共产品的一个过程,它不仅关注体育公共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更为关注的则是体育公共服务的效果、进程及其群众满意度等…。   从宏观角度看,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均属于体育公共需求范畴。体育公共服务不仅包括社会体育、竞技体育,甚至还包括体育赛事承办、体育产业、体育指导、体育信息服务和体育对外交流等多个领域、多个方面。在体育公共服务研究领域,作为“硬”指标,群众体育开展、城市体育公共设施的配置及使用情况,往往是过去学者研究或地方政府一直关注的几项重要指标。   2.2厦门市体育公共服务“硬”指标的调研结果   2.2.1群众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厦门市已基本形成“市一县(区)一协会一社区一单位”五级全民健身体系,发展了羽毛球协会、乒乓球协会、健身协会、自行车协会、老年人武术协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24个单项体育协会和25个体育俱乐制…。   2002年,厦门市在社区、乡镇、公园内新建全民健身路径39条,区属健身网点18个,并在环岛路和鼓浪屿设立了4个海滨浴场救生站,全民健身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以市、区、街道行政为主导,社区体育协会、俱乐部具体运作的社区体育组织体系更加完备。200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继续向广度、深度推进。2010年,在制定了《贯彻(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实施办法》的同时,积极着手建设国民体质监测组织网络,全年组织了一定规模全民健身活动600余场,参与市民达数100000人口】。截至2010年,厦门市基层体协组织已有675个,社区老年体育组织150多个,晨晚练点330个,共有晨练辅导站115个。   2.2.2体育公共设施建设与使用情况   就体育场馆建设而言,自2000年以来厦门市政府对体育设施的投入逐年增加,每年新增体育场地数和场地面积也呈不断上升趋势,特别是伴随福隆体育公园、嘉庚体育馆、厦门奥林匹克网球中心等大型体育场馆的相继完工和投入使用,厦门市体育场馆建设状况更是得到了明显改善,投入资金从2000年的926万元增至2010年的8580万元,体育场馆数和面积也分别从2000年的71个、9.5万m2逐步增加到154个、23.43万m2HJ。总的来看,“十一五”期间厦门市政府在改善民生、切实履行体育公共服务职能方面成绩显著,体育的“硬件”设施建设明显改善。   在调查中也发现,尽管厦门市城市体育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目前真正用于城市体育公共服务的体育场馆资源并不多,且存在场馆资源利用率低、居住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不全及体育公共服务积极性不高等诸多问题。   2.2.2.I现有公共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程度#p#分页标题#e#   调查数据表明:厦门市现有体育场馆、场地共1343个,总面积为3531640m2,但在所调研的体育场所(馆)中,不开放或部分开放的场地则分别有440个、287个,分别占调查总数的32.7%、21.4%。而且,从场馆使用率来看,每周活动人次在500人以下的有829个,占所调研场馆的61%,使用人次在501—2500人次的有305个,占22.7%。由此可见,目前厦门市现有体育场馆(地)资源利用率并不高,未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公共体育场馆资源的整合。   跟踪调查表明:现有大、中型体育场馆大多是按比赛和训练要求修建的,市、区两级公共体育设施的功能也首先是满足市、区两级业余体校的训练或比赛,余暇时间才能进行对外服务,或实施产业化经营,从而使得为数不多的公共体育设施在公共体育服务上大打折扣”1。《全民健身条例》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中均有“鼓励公办学校应当积极地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倡导民办学校、机关、企业向公众开放文化体育设施”的相关规定№J,但类似规定执行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也就出现了一方是公共体育设施不够用,另一方则是大量的体育设施始终处于闲置状态的尴尬局面,不利于公共体育服务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更为重要的是,除健身路径、活动中心、户外健身场所等有限公共体育设施外,学校则是城市公共体育服务的主要场所。   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厦门市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3531640m2,但从厦门市单位自用体育设施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学校体育设施已达到1166507m2,占厦门市总的公共体育设施面积的s1.04%(表1)。当前着力提高学校公共体育设施利用率,切实保证学校公共体育设施真正用于城市体育公共服务势在必行¨-。   2.2.2.2新建、改建和扩建居住区体育设施的配套建设情况经典区位理论认为,人们外出活动时,存在最近机会效应。   即人总是选择最近目的地;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厦门市新建、改建和扩建居住区体育设施的配套建设情况经典区位理论认为,人们外出活动时,存在最近机会效应。即人总是选择最近目的地;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厦门市公益性体育公共服务时段、项目选择及其积极性调查数据显示:厦门市对外开放的公共体育场馆(所)所提供的公益性体育服务时段主要集中在一些营业区域外的闲置场地及非繁忙时段,而在繁忙时段只能选择向特定的公益型服务对象提供更为优惠、更为特殊的体育服务,所以目前厦门市真正面向大众的公益性体育服务仍不到位。   其一,扣除不适合在厦门市开展的冬季项目,包括场地租赁、器材健身、小型赛马和滑草等不属于国家体委(1996年7月1日)公布的体育运动项目之外p1,目前厦门市公共体育服务实际所能提供项目并不多,仅29种,而且从所调研的公共体育场所(含体育中心、健身广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公园等)所提供的项目出现频度来看,排前10位的依次是台球、门球、乒乓球、健身房、类、羽毛球、网球、保龄球、轮滑、壁球;所以,目前厦门市体育公共服务难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通过走访进一步了解到,大部分公共体育场馆(所)之所以愿意在这些健身项目上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原因就在于这些项目主要是提供场地服务,而且这些服务一般不需要提供其他的附加服务或衍生服务。   其二,就体育场馆(所)有偿收费而言,伴随特区经济快速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劳动强度不断提高,市场对集休闲、娱乐、健身子一体的运动项目需求增大。在收费标准上,大多体育场馆价格与营利性组织无太大的差别,如网球消费一次收费价格一般在100—300元,高尔夫球消费一次价格更高,达400—600元;因此,大部分市民只能选择在公园、山丘、湖滨、广场及城市道路等场所进行健身活动。目前厦门市大多数公益性体育服务则主要是一种自助活动,这完全是一种低层次的体育服务。   2.3厦门市体育公共服务“软”指标的调研结果   城市体育公共服务不仅表现在群众体育开展、体育场馆资源的利用上,还包括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健身指导、体育信息的供给和利用等等。公众作为城市公共服务最直接的接受者,对公共服务也有着最为直观的感受。然而,多年来我们对这一方面的工作关注不够.调研也不够到位,所以,在对城市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现状的调研及测评过程中,就体育休闲设施、体育休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包括体育健身指导及体育信息供给状况的顾客满意度(即“软”指标)调研及评析不可或缺。   2.3.1不同阶层市民对体育公共服务的总体性评价   厦门市市民对城市体育公共服务中的体育休闲设施、体育休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体育健身指导及体育信息供给状况的满意度均值分别为3.212、2.812、2.793,标准差为1.31、l。50、1.48。可见厦门市市民对体育休闲设施评价并不理想,仅达到基本满意程度;对体育休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体育健身指导及体育信息供给状况的评价则更低;从公民角度来看,青年人、下岗及低收入人群的评价并未达到理想效果,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如今体育公共服务的提供,不仅仅是增加体育场馆和活动次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问题。就不同阶层居民对厦门市体育公共服务差异性评价,做进一步调研、剖析和评价很有必要。   2.3.2不同阶层市民对体育公共服务的差异性评价就不同学历而言,市民对城市体育休闲设施的评价中,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者的满意度均值为,高中、职高及大专学历者的满意度均值为3.22,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的满意度均值为3.17。相较于体育休闲设施,市民对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对健身指导和体育信息供给状况的满意度则更低,且均值在3.0以下。   就不同职业而言,无论是体育休闲设施,还是体育休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包括体育健身指导及体育信息供给状况,离退休人员对此的满意度均值最高,分别为3.68、3.37和3.05,失业、待业、下岗者的满意度则最低,均值为2.93、2.59和2.57,经卡方检验得出,不同职业阶层公民对以上指标的评价在统计学上呈显著性差异。#p#分页标题#e#   从收入角度来看,不同阶层市民对体育休闲设施的评价在统计上晕显著性差异,基本呈正相关,即收入越低者对城市体育休闲设施的评价越低,收入越高者对城市体育休闲设施的评价越高。但值得关注的是,当收入高到一定程度后,这部分市民对城市体育休闲设施的评价更低,其中收入为3000元以下者对城市体育休闲设施的满意度均值为3.09,收入为10000元以上者满意度均值最高为2.90,无固定收入人群的满意度均值为3.02。同样,相比于休闲设施,厦门市市民就体育休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体育健身指导和体育信息服务而言,不同收人阶层的市民对此的评价在统计上也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即收入越低者对此评价越低,收入越高者对此评价越高,但是当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时,这部分市民对此的满意度均值则同样又出现了一个大的跌峰,满意度均值为2.69(表3)。   2.3.3不同阶层市民对体育公共服务差异性评价的原因首先,从文化程度进行剖析,大学生、无业、失业、下岗、无收入者或低收入者,同属低收入人群,但他们低评价的原因则完全不一样。对大学生而言,他们理应掌握更新的体育知识,掌握更多的运动技能,进而成为体育休闲消费和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要群体之一,但事实上,通过个别访谈得知,仍有不少大学生对学校及周边公共体育场馆缺乏质量较高的体育锻炼器材和体育运动设施不满;对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缺少指导、缺少优质的体育信息服务等存有抱怨。文化程度是决定个人人力资源和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决定个人对事物的价值观的差异,即收入高者追求更高、更刺激或更时尚的体育。相反,低收入人群,如无业、失业、待业、下岗市民等连温饱问题都无暇解决,更无法顾及体育锻炼和体育休闲活动,大部分人对体育、体育公共服务并不了解。对这些低收入市民而言,他们在参与城市体育公共服务评价时更多的也只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进行评价。   其次,从职业处境看,相较于无业、失业、下岗市民而言,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对厦门市当前休闲设施及体育休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的满意度评价较高。党政机关、社团干部与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拥有对各种资源的支配权,如经济资源、组织资源,基本能够满足其健身需求。正如《有闲阶级论》一文中指出:“新兴富豪通过‘炫耀性消费’来炫耀其社会地位、权利和金钱,在社会阶层中的优越性就是依赖于这种炫耀性消费表现出来的,因而,‘展示自我型’和‘完善自我型’价值观在这些阶层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所以,保龄球、网球、高尔夫球、帆船等活动也便成为他们的时尚,各种休闲健身俱乐部也便成为了他们的最佳去处和余暇时间的主要活动场所。相反,其他职业,包括学生及无业、失业、待业、下岗人群则不然¨…。当然,离退休人员就体育设施、体育休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包括对体育健身指导和体育信息服务的满意度评价同样也是较高的,而且满意度均值分别达到了3.68、3.37、2.89。这是因为他们通常具有较强的健康意识,而且他们所从事的健身项目,如跑步、游泳、做健身操等,无需特别服务,包括对场馆设施、体育信息的需求也不是很高。   再次,从收入水平看,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从不同的消费结构可以判断他们所处的收入阶层。此外,体育休闲成本同样也影响到不同阶层体育休闲方式的价值取向。即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价值越高,每小时的劳动报酬也越高,不工作时的休闲价值也会一同升高,所以,各社会阶层体闲机会成本的不同,同样也使得他们在体育休闲活动的质、量和态度上存在差异。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我国城市体育公共服务评估体系建设滞后   绩效评价具有多维性,既有“硬”指标(以机构统计和经济审计为主要获取途径,具有直接性特点,如数量和比例),又有“软”指标(指较难具体量化的评估指标,以公众评价为主要内容,主要获取途径为社会调查,后经程度值量化,具有间接性特点)。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绩效评估工作起步较晚,过去大部分公共体育服务相关统计和评价,大多也只停留在定性描述层面,缺乏微观基础上的数据调查和定量分析。就政绩工程而言,体育公共服务并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由此也出现了地方政府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的重“硬”轻“软”现象,以及评价过程中的浓重政府主导色彩。目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体育公共服务职能评估体系的建设滞后。   3.1.2厦门市体育公共服务问题依然存在   厦门市绝大部分单位自用体育设施不对外开放,未考虑进入市场,更未考虑进行相关的城市体育公共服务;由于存在规划缺失、法规未得到有效执行等诸多原因,厦门市住宅区体育设施配置建设工作同样做得也不够到位;在对不同阶层居民体育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调研过程中还发现,厦门市市民对城市体育公共服务的总体性评价并不高,既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又加剧了资源浪费等诸多问题,且存在公益性不明显和难以有针对性地满足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两端人群的差异性需求等相关问题。   3.1.3将公民(顾客)满意度纳入城市体育公共服务评价范畴   体育场馆、群众体育开展等可量化指标规模的扩大,并不代表一个城市体育公共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同样仅仅关注“硬”件设施的配套建设,也不一定就能如实地反映出一个城市的体育公共服务的真实状况。公众乃体育公共服务最直接受益者,他们对体育公共服务也有着最为直观的感受,因而就城市体育公共服务而言,公众最有话语权。将公众(顾客)满意度评价纳入政府体育公共服务评价领域,并实现体育公共服务从“政府供给导向”到“公共需求导向”的重大转变意义非同寻常。   3.2建议   3.2.1整合资源,加大现有体育设施的对外开放程度落实开放期间学校的安保工作,确保入校健身的群众和学生的安全,对入校人员要适当限制人数。落实专款用于学校体育设施和器材的折旧、维护费用。由政府出资购买保险,一旦入校健身的群众出现人身安全问题,也可以及时得到保险赔付。#p#分页标题#e#   3.2.2加强执法监督和协调。保证住宅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对已规划但至今仍闲置的体育设施用地必须予以恢复或补建,使其恢复原来的功能。对未规划体育设施用地的居住区,则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利用政府储备用地或绿化预留地,结合绿化建设健身中心或健身站,弥补居住区体育设施用地的不足。修改现行地方法规,完善用地指标体系。从而真正做到“逐步改善群众性体育运动条件。建好群众健身场地,方便群众就地就近参加体育活动”的要求,使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真正达到“亲民、便民、利民”的目标。加强行政执法协调和执法监督,完善建设项目行政许可程序。建议体育行政部门积极参与居住区建设设计评审,并参与居住区竣工验收工作,进而确保居住区足额配套符合规范要求、使用安全的体育设施‘1”。   3.2.3建构体育公共服务评价市民参与机制及方式   公众需要什么样的体育公共服务,政府理应在其掌握的资源和具备的能力范围内,提供相应的体育公共服务。公众需要什么样的体育公共服务方式,政府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应采取公众乐意接受的体育公共服务方式。当公众的体育公共需求发生变化时,政府同样也应积极回应公众新的服务需求,进而确保体育公共需求的满足。着力加强社会中介组织建设,切实保证社会中介组织在公共体育服务评价进程中的话语权。大力发展数量更多、种类更全、规模健全、配套的社会中介组织,承担政府所转移出来的职能,进而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势在必行。不可忽视民众实际需求,进而以政府意志替代民众意志。事实上,也只有“站在顾客立场思考”,进而建构城市体育公共服务评价进程中的市民参与机制及方式。   政府所提供的体育公共服务的逻辑起点,才回归到了正常轨道。   3.2.4切实处理好不同利益主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由于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不同,各社会阶层呈现出层级化的趋势,由此表现出个人品位和生活方式等的多样性,并最终形成体育休闲方式上的阶层差异;因而,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评价过程中,也只有把公民的满意度纳入公众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或三者间的连带关系中考察。才能更为准确、及时地了解民众的真正愿望和需求。体育休闲是一个人生活质鼍的体现,它更是社会公平的延伸,全体公民平等获得公共服务和公共服务平等对待每一个公民也是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应有之义,因此,应切实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在实现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水平和均等化方面狠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