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消费研究理论与实践

体育消费研究理论与实践

 

1在社会消费需求中,生存需求、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三者之间的比例在得到不断地调整。人们在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前提下,其消费倾向必将发生转变,并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需求,即发展需求和享受要求。体育消费是以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的一部分,是高层次的消费,是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体育消费问题的研究概要综述如下:体育消费概念的界定及分类我国关于体育消费概念有多种界说,尚未形成具有共识的定义。徐钟仁(1989)认为体育消费包括两方面,一是体育管理职能部门的消费,二是居民消费。居民体育消费是指为满足居民个人生活和健身需要而耗费的体育物质产品、体育劳务产品和体育信息产品的总和。〔‘]钟天朗(1990)认为体育消费是人们在体育活动方面的个人消费支出;朱柏宁(1998)等人认为体育消费是人们为满足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采用不同方式消耗体育资料和劳务的过程。他认为体育消费有狭义和广义的理解,狭义的体育消费主要指那些直接从事体育活动的个人消费行为;广义的体育消费则包括一切和体育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个人消费行为。[2,”〕杨永德(1991)认为体育消费是指一个国家为了达到发展体育事业目的的需要,而用于体育以及和体育有关的一切设施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消耗。〔41于振峰(1998)把体育消费定义为物质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体育消费者体育需求的行为和过程。〔5〕他把体育消费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两部分内容。奈开封(2000)将体育消费理解为“人们通过参加体育活动或观赏体育竞赛,以满足强身健体、偷悦身心等要求的过程”。同他从三层意思上解释了体育消费的涵义,即消费的主体,消费的实现形式和消费的目的性。张岩(1993)、邵淑月(1996)、连桂红(一998)等人认为体育消费是指人们参与体验活动和观赏运动竞赛而对体育资料的使用和消耗。张岩又提出体育消费就是体育消费支出的货币量的界说,并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进行了解释,狭义的体育消费就是指在参与体育活动与观赏运动竞赛过程中对体育服务产品及与体育消费直接有关的实物产品、精神产品的消费;广义的体育消费不但包含直接的体育消费,还包括间接的体育消费,即为参加体育活动或观赏运动竞赛而需要外出旅行所支付的交通费、住宿费及购买食品、饮料等的费用。〔7一”〕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对体育消费的界定基本上从消费者与消费需求、消费行为及消费者消耗与体育有关的物质等方面展开的。主要表现了三层意思:①体育消费的主体是具有消费能力的消费者;②体育消费具有某种功能性,马克思科学地把人类的需要分成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类,而体育消费是属于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的一部分,即体育消费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的消费;③消费是消费者(主体)对消费资料和劳务(客体)的行为依赖关系。   根据对体育消费概念的不同认识,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类。徐钟仁(1989)把体育消费分成体育实物消费、体育劳务消费和体育信息消费三大类舒‘〕白杉(1999)把体育消费分为体育实物消费、体育信息消费(也称体育精神消费)和体育劳务消费(也称参与型体育消费)。立’“〕张岩(1993)把体育消费按照消费的功能分为观赏型体育消费和参与型体育消费;并对体育消费资料形式分成服务形式、实物形式和精神产品形式的消费资料。L7〕李寅(1993)与高林洲(1999)等学者认为体育消费应分成有形的实物消费和无形的劳务消费两大类,但同时把体育信息消费定位在介于有形与无形之间的体育消费。砚“,‘2〕于振峰(1998)等人从消费的物质属性来划分,把体育消费分为物质性消费和非物质性消费两大类:二5〕蔡军(1997)在分析我国体育消费现状时把体育消费按体育劳务消费和体育实物消费两种形式来分析。帅〕我国学者在分析体育消费类型时,主要有两大类意见。第一类将体育消费形式分成三类,即体育实物消费、体育劳务消费(体育健身消费或参与型消费)和体育信息消费(体育精神消费或观赏型体育消费)。第二类把体育消费的内容形式分作两类,即体育实物消费(体育产品消费)和体育劳务消费(或称非实物性消费)。   2体育消费结构水平研究   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关于我国及部分省、市居民体育消费结构和水平方面的研究已成为一个重要内容。刘卫(2000)等的研究材料表明,山东省30一45岁城市居民的年体育消费支出为320.50元,占年总收人的5.6%,体育实物消费占总体育消费的68%,体育健身消费(参与消费)占14%,体育信息消费(精神消费)占18%。仁‘4弓1996年北京、天津和上海3个特大城市的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分别为214.52元、109.28元和171.30元。[巧工蔡军(1998)对上海市居民的年体育消费支出研究得出,1995年已达到146.22元。仁‘“l陈敏(2000)对上海的调查得出上海市居民的年体育消费支出约为155.7元。〔‘7」周晓东(2000)等比较研究显示,1997年城镇居民人均用于娱乐教育服务方面的消费支出为465.03元,农民为195.91元,福建省成年人月均体育消费支出大多位于10一50元。〔‘“〕而根据佘军标(2000)等的研究得出,厦门市群众体育消费中,家庭体育物质产品消费年均4%.475元,占总体育消费额的65.74%,家庭体育劳务消费年均189.675元,占25.14%,体育精神产品消费65.54元,占9一2%。〔’gJ厦门市居民的年均体育消费为754.95元,这又明显高于福建省的总体体育消费水平。珠江三角洲地带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先步人体育市场的地区,对居民体育消费状况的研究较多,人月均体育消费支出为36.57元仁’3〕。汕头市在职人员的健身消费水平属于中高档水平:二2“二广东省成年人的体育消费水平也很高,广州居民的年体育消费支出约在157元左右。〔‘7〕许永刚(1999)调查研究得出广州和深圳两地月均消费支出在50元以上和10一50元明显高于韶关,广州和深圳在这两水平上几乎无差异。[21三东部地区的体育消费水平有明显提高趋势。   宋会君等人的统计材料表明,吉林省城市居民人均年体育消费支出约为86.30元,在体育消费的总结构中体育实物消费占54.25%,体育劳务消费占30.37%,体育信息消费占13.84%,其它占1.54%。   吉林省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比较低,并显示实物性特征。扛22j据1997安徽省合肥市、蚌埠市、铜陵市和阜阳市的调查得出年人均体育消费支出为232.26元。乙‘3」但高林洲(1999)对安徽蚌埠市城市居民的调查得出被调查者用于体育消费方面的支出年平均为74.52元,约占年总收人的1.91%。〔‘2〕这两者的调查结果有明显的差异。安徽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在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上得到明显的表现。唐宏贵(1997)的调查得出被调查者用于体育消费方面的支出年平均为69.54元,约占年平均收入的1.7%。〔23i而林少娜(1999)等调查得出,体育书报杂志占24.7%、运动服装占23.3%、体育器材占21.8%、健身训练杂费占12.8%、球票、门票占n.3%、租场地占6.2%,从这些数据中得出体育实物消费占69.7%,体育劳务消费占30.3%,武汉市在职人员的健身消费水平属于中低档水平。[2lJ陈元武(2000)等对湖北省7个市的调查显示,月均体育消费在10元以下占1乃,n一50元的各类人员大约在23%一38%之间,而农民只占12%,月均体育消费大于50元的各类人群都不超过7%。[24〕从总体的估算看,已明显高于唐宏贵的调查。#p#分页标题#e#   我国西部地区的居民体育消费水平比较低下,陈敏(20()0)的调查得出,乌鲁木齐和兰州居民的年体育消费水平分别约为56.5元和53.5元。“8了蔡军(1995)等研究得出西安市居民的年文化娱乐(体育)支出为80.95元,占总生活消费支出的2.14%。〔‘71据柳伯力(2(XX))的调查分析得出,四川省在体育消费方面的调查比全国晚两年,人们参与体育健身娱乐活动的消费承受力不强,与全国相差近6个百分点。仁洲综上所述,目前研究体育消费结构水平主要在城市,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体育消费是属于高层次的享受性和发展性的消费,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的一种消费行为,我国农村及边远山区几乎体育消费行为,相对研究少。我国的消费结构在得到不断的调整,实物性消费的比例在不断下降,劳务性消费及信息性消费的比例在得到不断的上涨,以后这一趋势将会更加明显。我国城市体育消费水平由东往西成逐渐递减趋势,这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符。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发展体育消费市场应瞄准城市和沿海地区这两个点,作为发展体育消费市场的领头羊。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将进行无限制的本能追求—即对健康的追求,参与体育活动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愉悦身心。人们的追求更多地投放于精神享受和主动参与,去体会体育运动的魅力。体育消费水平与结构是动态的,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当居民的体育消费品需求在数量上得到基本满足后,便会提出更高层次的消费要求,逐渐转向体育劳务消费品需求转移,消费结构更合理,消费水平更高。   3体育消费对我国GDP影晌的研究   从近几年的对体育消费的研究看,已呈现出从研•20•究概念、分类的研讨逐渐向理论及实证研究转变,并理性地去认识与探讨其对体育产业的影响和对国民经济的作用等问题。体育产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确实具有重要的作用。   马宇峰(1996)认为,发展体育消费能有效地缓解资金紧张,培养、扩大体育劳务市场,增加社会就业人数,提高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进而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国民收人的提高等都有重要的意义。【20]赵炳璞(1999)的调查思考时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基本国策,参与体育健身和娱乐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需求,体育消费已成为我国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将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新的产业。[洲马晓河(2。以〕)在研究我国体育产业的消费主体和潜力时认为,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国目前消费结构相当于日、韩、台300()美元的水平,即目前中国人均GNP实际水平应乘以现在GNP的3倍,处于这一收人水平的社会,对体育产业的需求应该是旺盛的。   我国从1994一1998年,体育消费速度平均年增长20%。[28l而国民经济GNp平均年增长估算是8.2%。仁洲鲍明晓(2以刃)的研究得出1994一1998年,中国城市人口体育边际消费倾向是1.5,即城市人口收人每增长1%,它的体育消费就增加1.5%,居民的体育消费明显快于居民的收人增长。〔刘据专家预测,我国居民消费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带动GDP增长0.5个百分点。引导体育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这是具有当代意识,符合世界潮流的科学命题,是一种新的体育发展观和体育服务观。汉J当然,有些学者从另一角度论述了体育消费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中存在的不足因素。陈勇军提出,体育消费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可以预期的,从目前我国体育消费现状来看,期望体育消费在短时间内能对经济增长作出较大贡献是不现实的,要使体育产业真正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要走的路很长。〔32J这一观点也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刘伟教授提出的观点相符。他认为体育消费成为消费热点的历史条件还不足。1998年我国人均GDIPI《X洲〕美元,是一个标准的下中等收人的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大概在26.4%,这与世界上其他下中等收人国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简单推论得出体育要真正成为普遍的消费热点,并且这种消费在产业结构当中有明显的提升速度,目前的状况还不具备发展条件,就是经济发展阶段还不到,因为我们还处在一个工业加速时期。:332近几年来,首先我们应该看到体育消费市场正在兴起,体育产业作为我国今后发展的最有潜力的十大产业之一,发展趋势势不可挡,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之贡献也将越来越大。当然,就目前情况来看,体育产业要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还有很大的差距,应正确面对不足,积极引导体育消费走向。   4我国高校学生体育消费问题的研究   青年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也是体育消费的主要群体之一,他们的体育价值观、消费动机和消费效用观将会对体育市场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陈天仁(1993)对上海市高校研究生体育消费水平研究得出,1988一1991年呈逐年增长趋势,总的增长率为10.5%,体育消费结构基本合理,体育消费方式多样,体育消费支出占全年生活总支出的比例在逐年增长,而且增长率较高。山〕李朝晖(1998)调查得出,四川省大学生的年体育消费支出为189元,其中体育实物消费约为114元,体育劳务消费约为75元。[到刘霞(20侧))调查得出,湖南省高校学生的年体育消费支出约为138.6元,其中体育实物消费为84.3元,体育劳务消费约为53.3元。L36:而浙江省高校学生的年体育消费支出约为221元,其中体育实物消费为约142元,体育劳务消费约为79元。扛37〕高校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与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形式相类似,主要以实物性消费为主,消费水平与各省经济水平基本相符,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   发展高校体育消费市场对高校体育的自身完善和发展生计有重要作用。张发强(1999)在研究中验证我国体育人口与文化程度基本成正比的命题。我国体育人口约占总数人口的31.4%,其中研究生占体育人口的6.1%,大学生占32.1%。二38二如此庞大的体育消费潜在群体,开发高校体育消费市场具有非常大的潜力。   黄小波(1997)等人在研究中得出:①体育消费是增强体质、娱乐身心、丰富业余活动、增加社会交往而发生的行为,大学生对体育消费已有明确的机动,属于积极、健康的动机;②大学生对“花钱买健康”已有正确的认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愿意加大对体育的投人;③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是广泛多样的,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多,休闲体育的流行,消费有递增的趋势。〔3”口我国高校学生对体育消费有明确的认识,开发高校体育消费市场有很大的潜力。有研究提出高校体育采用有偿锻炼的方法。蒋玲(1998)认为发展高校体育有偿锻炼是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是改善体育投资环境,拓宽体育消费领域,培育师生员工健康投资消费市场,也是高校体育适应社会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侧郁俊(2000)等在调查研究分析中得出,学生已具备对有偿参加体育娱乐活动的需求和愿望,学生已具备运动习惯和消费能力,并对学校开展体育娱乐活动实行有偿化也具备了一定的承受能力。[’1〕马世坤(1999)提出,发展高校体育有偿锻炼可以开辟高校体育经费渠道,增加经费来源,增强高校自身发展的活力,促进高校体育各方面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要济南市高校体育管理体制与之相适应,具有重要意义。〔42j邱泉(1999)在他的研究中提出,高校建立体育经费补偿机制,充分利用内部体育消费市场,发展部分体育产业或代销服务业,减少中间销售环节,既可以减轻学生负担又能实行资金积累,用于改善体育教育环境与设施,积极地促进高校体育健康发展。#p#分页标题#e#   综上所述,高校已基本具备体育有偿化的基础条件,并成为必然趋势,同是也是高校体育发展的需要。我国高校学生具有较强的体育消费观念、体育消费意识和体育消费承受力,开辟高校体育消费市场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