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文化与当代思想的眷恋与表达

本土文化与当代思想的眷恋与表达

作者:娄宇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1抽象形式与意向表达

《天圆地方》、《甲骨文系列》等作品形态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和构成因素,在看似抽象的外表下却暗藏中国式的“意象”玄机,作者显然受西方抽象主义观念和超级写实主义手法的影响。这些作品能够做到雅俗共赏,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又符合中国审美接受的抽象,正如他对现代陶艺所理解的“陶艺要具备三要素:内涵、材料、美感俱全。”《天圆地方》系列最初在宜昌刘静创办的陶瓷厂创作,也是钉子锁住绳子的形态,但他认为那个造型不好,不够典型,外轮廓像个葫芦。2002年暑期在湖北美术学院的陶艺工作室经过反复实验烧制成功的四个系列作品之一(图1),在2002年“北京•首届全国陶艺展”上荣获唯一奖项———优秀奖。中国人历来把世界看作天圆地方,中国古钱币是外圆内方的造型,中国传统的建筑,更是讲究天圆地方,如明清古典建筑的典范北京天坛和地坛就是遵循这个原则修建的。风水术中推崇的“天圆地方”原则,也是对这种宇宙观的一种特殊注解。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阴阳学说乃其核心和精髓,“天圆地方”是这种学说的一种具体体现。“圆则杌棿,方为吝啬”是西汉扬雄的哲学命题(语出《太玄•玄摛》)。“圆”,指天;杌棿,指动荡不定;“方”,指地,“吝啬”,指收敛。也就是说天圆则产生运动变化,地方则收敛静止,两者相辅相成。因此阴阳学说,具有朴素的辩证法色彩,是我国先哲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几千年的社会实践证明了它的正确性。作者在这里把外圆内方看作是人的世界,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天人合一”,讲究效法自然,令人深思。他借用了外圆内方的造型,用了绳子、钉子、围棋、棋盘几个抽象符号加以表达人的一生要历经许多挫折和磨难才会拥有幸福和谐的生活。因此这里的“方圆”已不局限于几何形状,而是一种哲学抽象,进而使现代陶艺从泥、火、釉的艺术升华为人的艺术。红柳与胡杨林都是沙漠中极富生命力的树种。红柳广泛分布于戈壁沙漠,遍地生根、开花、结果。

沙丘下的红柳,根扎得更深,把触须伸得很长,最深、最长的可达三十多米,以汲取水分。红柳把被流沙掩埋的枝干变成根须,再从沙层的表面冒出来,伸出一丛丛细枝,顽强地开出淡红色的小花。作品《红柳》(图2)从形式上也采用了外圆内方的造型,从表达主题看还有歌颂顽强的生命力和环保的意图,与“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审美意向取得异曲同工之妙。此作2005年参展“湖北省第二届现代陶艺展”。《甲骨文系列》作品是2003年在“金水窑陶艺工作室”烧制的,同年在“浙江龙泉第七届全国陶瓷工业设计与创新展”上荣获“优秀奖”。这个系列作品创作灵感的来源纯属偶然。当时热爱陶艺的省知名书画家官会平送给他一本甲骨文的书,看到此书他如获至宝,发现甲骨文等古文字的起源都是象形中取意的,有很多象形会意的字转换为陶艺创作比纯抽象的风格好得多。他当时也一直想做环保题材的作品,《甲骨文系列———漠》(图3)的创作灵感来自他发现古“莫”与“漠”相通,甲骨文“莫”字由三部分构成,上面是花草,中间是太阳,下面是树木,由于缺水,日久沙漠化。他做了几个系列,想做出大漠孤烟的味道,特别是这件作品直接把耐火沙粘到泥上,以强化了的肌理、质感来加深作品的主题。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现代社会由于急剧膨胀的物质欲望驱使大肆砍林毁草、滥垦滥伐、开垦扩种、开矿修路及不合理的弃土弃渣,成为加速水土流失的催化剂。植被遭到破坏之后,人与自然的和谐便被打破,从甲骨文的“莫”字得到的创作启发,又通过作者的巧思便赋予了其当下意义。

2幽默手法与现实批判

《壳系列》、《无奈系列》等陶艺作品通过夸张的形体、雕塑般的语言和幽默手法表达鲜明的主题,作品带有强烈的讽喻性和社会批判色彩。《壳》系列陶艺代表作表达了人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有形和无形的观念束缚,这些束缚象各种各样的“壳”,人们在其间苦闷、压抑、挣斗、冲突、思考……。这种不自由的挣扎贯穿人的一生,作者长于通过夸张的形体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表达鲜明的主题(图4)。2009年创作的《无奈》系列陶艺作品(图5-7),入选同年“湖北省第三届现代陶艺展”并荣获“学会奖”。此系列是作者正在探索中的实验性作品:其一,在手法上看有雕塑之嫌,做为陶艺作品似乎不够味儿,但用何种手法何种语言创作现代陶艺应没有那么泾渭分明的界限;其二,创作主题涉及敏感的历史和政治问题,这里的“老兵”是指国民党参加抗日战争中的那一部分军人,特别是在滇缅一带抗日的远征军幸存者。他们在历史上被抹掉了好长时间。如何让他们走出恐惧,拾回荣光?做为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梁邦正认为应该运用艺术的工具关注历史、关心民生,可以说这系列作品充满了人道主义的情怀,让历史不要遗忘中华民族苦难的岁月和胜利的光荣,以及那些为我们民族作出贡献的人们。

3民间图式与吉祥寓意

与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对社会现实充满深刻思考力的上述两类作品比较而言,梁邦正还特别钟情中国民间美术的传统图式和民俗文化中的美好吉祥寓意,创作了一批轻松、愉悦、诙谐、幽默的陶艺作品,代表作品有《四大天王》、《戏蟾》等。

《四大天王———风调雨顺》(图8)是2011年2—3月的新作。这个题材2005年在“金水窑陶艺工作室”也做过,自认为不很完善。这组作品采用符号式语言,借用中国佛教寺庙供奉的四大天王———民间俗称“四大金刚”的图式和寓意,并赋予其当代观念和时代主旋律。风调雨顺四字也暗示着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社会和谐、天下太平之意。横眉怒目、凶猛威武的四大金刚,寄托着历代中国百姓的美好理想,迎合民族传统的审美需求,生动体现了中国人祈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四大天王形象,所持宝物与“风、调、雨、顺”四字相关,中国佛教徒认为南方增长天王持剑,司风;东方持国天王拿琵琶,司调;北方多闻天王执伞,司雨;西方广目天王持蛇,司顺。组合起来便成了“风调雨顺”,表达了人们祈求上天赐福,护佑苍生的愿望。这组作品虽采用传统图式符号,但并未囿于历代四大天王形象的束缚,在形体比例上注重夸张变形,人物神态更毕现个性(或威猛、或庄严、或肃穆、或睿智),制作手法采用在拉好的陶坯上作器形改造,再手工捏制塑造形体和细部,在釉色上试图追求湖北民间马口窑陶器浑厚淳朴的品格,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p#分页标题#e#

除了《四大天王》,梁邦正还特别喜欢在中国历代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中寻找题材,2004年至2011年间他创作了系列陶艺作品《戏蟾》(图9)。《刘海戏金蟾》的故事在民间有若干版本,梁邦正的作品主要取材东汉状元刘海,赶考路上遇金蟾,后来中进士,意味着金蟾代表发财及升官。他想用民间形式表达人们美好寓意。作品构图大胆,跟过去的民间工艺品风格迥异。另外作者还创作了系列陶艺作品《阿细跳月》(图10),取材流行于云南彝族民间的传统舞蹈。由通过对梁邦正近30年各个时期代表作的分析,不难发现他的大多作品都有着丰富的文本背景,无论何种题材、何种手法始都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即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和当代观念的表达。他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人的关系及人的生存状态且充满人道主义的情怀,他又非常机智地把以上问题转换为视觉和审美的双重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