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广告论文范例

户外广告论文

户外广告论文范文1

涂鸦在当今设计领域成为了新宠儿,涂鸦式的广告在各式媒体上出现的次数日渐频繁,众多的广告设计者在构思时开始借用涂鸦的风格和表现形式,宣扬产品的与众不同,实现了与目标消费者的沟通,得到了个性化群体的青睐,引领了行业的时尚潮流。随着涂鸦艺术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其衍生发展出了很多风格不同的形式、流派。如美国街头文化气质的风格、日式动漫的风格、黑白木刻的风格、绘本式小清新风格等。在现代广告创意设计中,不同的涂鸦风格赋予了涂鸦广告不同的艺术表现力,图案、构成、字体等重要元素在涂鸦的艺术形式中随意游走,带动了涂鸦广告风格的丰富多彩。涂鸦的表现技法讲求动感,视觉效果简洁而明了,充分展现出创作者独特的内心世界。受众通过涂鸦的艺术语言,很容易解除对于广告的排斥,让沟通过程变得更加自然、轻松、愉悦。年轻一代作为现代社会的消费主力军,崇尚个性,追逐时尚,渴望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美国借由涂鸦艺术进入主流设计圈的年轻人MarcEcko曾经说:“现在年轻人就是爱突显自我特色,太一般的设计无法引起共鸣,我们的设计就是要引人瞩目、要夸张、要炫目夺人、要让人惊叹!”叛逆、自由、奔放,涂鸦艺术的特点迎合了当代社会年轻人的心理需求和气质,设计师借由涂鸦的艺术语言在广告中吸引着年轻人的目光。渴望展现自我的年轻人与涂鸦艺术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产品的品牌价值与理念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同,实现了广告与受众良好的互动沟通。涂鸦的各种风格也赋予了城市户外广告丰富的视觉语言和奔放、自由的表现气质。

二、涂鸦风格广告的元素分析

广告制作需要视觉冲击力,户外广告同样如此。因此,设计师要利用涂鸦元素制造冲击力、吸引力,这样才能将广告效应放大。

1.色彩

色彩是广告的重要形式因素,人们对色彩的感觉最为直接、敏感。涂鸦中的色彩浓烈而绚烂,是烘托整体气氛的风向标,是表现视觉效果的重要因素,对涂鸦色彩的分析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其精神气质。涂鸦艺术的色彩表现是自由奔放、随心所欲的。在广告色彩中,通常采用鲜艳、对比强烈的色彩,以追求视觉的强烈冲击。在涂鸦艺术的色系里,黑色以及大量节奏明快的纯色搭配是较为常见的色彩取向。这些浓烈的色彩碰撞传达着各种不同的情绪,时而愤怒,时而兴奋,时而不羁,随性而斑斓的色彩整合在冷峻的黑色中,这些强烈的情感化宣泄通过色彩传达给受众。环境的色彩协调是户外广告用色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提炼周边环境的色彩进行分析进而引导广告的用色,处理好涂鸦广告与城市环境色彩的关系,如对比冲突、协调统一、相互呼应等,这些都是色彩设计的重要内容。

2.图形

夸张的图形语言是涂鸦艺术重要的形式语言。涂鸦艺术作品就是创作者对生活、自身的理解的直观反映。正是这种理解的不同,使得涂鸦作品差异化、个性化,艺术家独特的心理感受被夸张的图形语言充分展现出来,观众可以欣赏到涂鸦艺术家无限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不同风格的艺术张力。涂鸦艺术对生活中的流行元素进行图形化的夸张、变形,同时借助现代绘画中的各种表现手段进行重组、抽象、提炼。涂鸦艺术的风格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也使广告随之产生了夸张、强烈的图形风格。广告设计师在设计中对涂鸦元素进行节奏、方向、均衡上的重组,借用广告设计中丰富的表现手段进行再创作。涂鸦风格广告将涂鸦的自由风格和设计的敏锐感觉融为一体,直击传达的目标。户外广告的形态还涉及界面外形、空间构架等因素,在涂鸦式广告的设计中,其形态要充分考虑与依附物体的契合度,结合建筑物的独特外形延伸出新颖大胆的外形结构,以出其不意的空间关系形成气势,对受众的视觉造成强烈刺激。

3.字体

涂鸦作品中有大量的字体出现,有些作品直接表现为涂鸦创作者的个性签名。涂鸦字体能很快释放字体本身传达的信息承载功能,优秀的涂鸦字体不仅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还能将文字信息用图形语言传达出去,视觉效果强烈,令人难忘。涂鸦字体设计对户外广告信息的传达也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涂鸦式户外广告经过艺术家的创作,字体以新的形式展现出来,字体具有个性、趣味,很容易区别于其他信息,能够引起特别关注。涂鸦风格的户外广告中的字体设计表现类型主要有四种:Tag、Wild、Blockbuster和3D,这些字体设计主要以箭头、文字的体积变化、组合、变形以及透视的方式进行表现。Tag是最早的简约涂鸦字形状。在美国,最初涂鸦是违法行为,涂鸦者便为自己取了一些特殊的新名字,称之为“Tag”,即签名涂鸦。Wild,字典中解释为狂野、不守规矩的、感情奔放的。由此可知,其字母的编排趋向复杂化,字母之间重叠连接,上色会较为复杂。Blockbuster是指将字母变大然后勾出外形,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占据最大空间。3D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形成的模式,以平面及阴影表达出立体感,难度相对较高。

4.材质

材质媒介是户外广告的载体,其设计形式对视觉的影响很大。涂鸦艺术通常选用墙体和车辆等公共物体为传播材质,在其表面做喷绘。普通的户外广告也沿用了这种方法。如楼房上大型的喷绘广告牌、公交车上的喷绘等。在涂鸦艺术中还有一种更为古老的方法,这种技巧是纸模(Stencil)。纸模的原理是利用厚纸板或已设计好轮廓的纸张复制图像。从前,纸模技法用毛刷上颜料,如今已经可以用现代的喷漆取代旧的工具。纸模涂鸦的最大优点在于它可以在不同地点多次重复使用。纸模涂鸦是在自由的气氛与游戏的心情下产生的艺术。其图像产生的最大功效就在于同一观者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看到同一图像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当人们第一次看到这个图像时,可能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但是当人们再次看到时,就会意识到其存在;如果经过多次观察,那么这些涂鸦图像就可能进入人们的心灵,引发受众的想象。户外广告设计亦可以采用纸模这种涂鸦方式,从而使户外广告拥有更加便捷、有效的实行手段和更加广泛的覆盖空间。采用纸模的户外广告具有更换容易、材料可循环使用等优点。纸模广告这种小型化的户外广告在操作上更加具有灵活性。

三、结语

户外广告论文范文2

研究缘起

任何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积累数量庞杂的学术成果。这些成果在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方面的价值都值得探究。为此,整理学术发展脉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既有学术史方面的价值,又可以对当前的研究提供借鉴。走过三十年历程的我国广告学正处于这一阶段。部分学者已经从新闻传播类、广告类期刊上的学术文章以及硕士论文入手,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梳理了国内广告学术研究的发展轨迹。归纳起来,这些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类:

(一)梳理广告学术发展轨迹以定量研究手法进行历时分析,描绘广告学术研究文章在数量与分布、研究主题、论文著者、原载刊物及其他方面所体现出的特点,并对中国广告学术研究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加以阐释,揭示出我国广告事业的阶段性发展历程。例如,何佳讯、王智颖分析了《中国广告学研究20年主题分布与阶段演进》[1];姚曦、李名亮选取了1979-2002年《全国报刊索引》收录的共计2375篇广告学文献,统计了广告学论文的发表时间、著者、研究方法、研究取向、研究主题及刊载情况,对中国大陆广告学论文研究现状做了详细的评析[2];于静对广告学期刊论文的数量及主题分布、著者及机构、期刊类别及核心期刊进行了定量分析[3];郑欢在分类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广告三大学术期刊在2008年所发表的学术研究文章的研究方法[4]。

(二)对广告学术研究的反思和规范李彪通过对1995-2007年我国四种主要新闻传播学术期刊的考察,发现大量的文章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为主,尤其是思辨论证法,而定量方法很少运用[5];丁俊杰等对1979-2008年我国五种主要新闻传播学术期刊的梳理,指出广告学术论文研究方法简单陈旧、论证深度不强、缺乏实质性理论突破等问题[6];杨柳基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的统计和分析,认为我国广告业存在“重术轻学”、研究领域不平衡、广告专业学术期刊缺失等问题[7]。此外,彭子玄基于对1998到2006年九年间美国《广告杂志》杂志的内容分析,从研究主题的变化预测了西方广告理论研究的发展[8];郑欢等基于传播类博士论文选题的实证研究,对传播学“5W”领域的研究进行了评述[9]。可是,目前关于广告学博士论文的研究仍是空白。在正常的学术环境下,博士论文的研究主题、方法和结论应代表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和最高水平。

研究思路

本研究试图以历年的广告学博士论文为对象,从研究主题分布、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参考文献的专业性、学科之间的交融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本文所提到的广告学博士论文,包括研究者所能搜集到的不同学科以广告为研究对象的论文。

(一)研究样本的收集与整理在CNKI网站的博士论文库和国家图书馆学位论文馆藏电子目录中,共发现题目或关键词中带有“广告”的博士论文(以下简称为广告学博士论文)共71篇,发表时间为1996年至2009年。研究者分别对论文的研究主题、学科、研究方法、参考文献、学校、专业、论文题目、年份进行编排和列表。

(二)研究内容广告学博士论文的数量变化及在不同学科的分布、研究主题的分布及不同学科的比较、研究方法的整体分布及不同学科的异同、参考文献的来源及构成等四个方面。

研究结果分析

(一)广告学博士论文的数量变化及学科分布

本研究共涉及71篇广告学博士论文,时间跨度为1995年至2009年。第一篇广告学博士于1995年,是复旦大学新闻学博士撰写的《中国报纸广告史论》。但1995年-2002年每年的广告学博士论文数量寥寥无几,一直在1篇到3篇间徘徊。从2003年开始论文数量开始攀升,虽然在2004年数据回落至3篇,但从2005年到2007年一直保持着比较稳健的增长势头,并在2007年到达了15篇的顶峰,论文数量在2008年又跌落到3篇。在2009年,广告学博士论文的数量重新上升至6篇(见图1)。表1各一级学科撰写的广告学博士论文数量表(单位:篇)一级学科数量一级学科数量一级学科数量一级学科数量新闻学与传播学17外国语言文学6控制科学与工程2地理学1管理科学与工程10心理学6艺术学2法学1中国语言文学8历史学3应用经济学2农业经济管理1工商管理6社会学3理论经济学2哲学1历史学、社会学、控制科学与工程、艺术学、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地理学、法学、农业经济管理、哲学等(见表1)。从学科分布来说,这些论文来自16个国家一级学科,30个不同的专业。其中,来自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广告学博士论文数量最多,共计17篇。其他学科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控制科学与工程、艺术学、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地理学、法学、农业经济管理、哲学等(见表1)。

(二)广告学博士论文的研究主题分析

1.广告学博士论文研究主题分布本研究将博士论文的研究主题共分为6大类,分别是广告理论(广告传播理论、广告经济理论、广告语言)、广告经营实践(新媒体广告、广告策略、广告效果、广告投放、广告投入策略、广告经营管理、受众研究)、广告社会影响(广告与社会、广告与文化、广告批评)、广告史、广告监管、广告总论(广告产业和广告市场)。分类统计发现,研究主题为经营实践类博士论文最多,为28篇;广告社会影响类论文次之,为22篇;广告理论类论文位列第三,共12篇。以下依次为广告总论、广告史和广告监管类(见图2)。进一步分析发现,2002年之前(包括2002年),广告学博士论文集中在广告理论和经营实践领域中有限的细分类别,每个类别中也仅有一两篇。2002年以后,广告学博士论文数量迅速增长,研究主题也更为宽泛。除去在“广告经济理论”、“广告投入策略”和“广告市场总论”,广告学博士论文对其余14个细分类别均有涉及。其中,“广告社会影响”中三个细分类别的论文增长数量都在4篇以上,一跃成为最受关注的研究主题。此外,研究新媒体广告经营实践的论文达到7篇,与广告策略研究的论文数量持平。广告总论、广告史和广告监管类博士论文数量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广告业发展中重术轻学、重实践经验而轻理论研究的问题。

2.来自不同学科的博士论文研究主题比较新闻与传播学科的博士论文除了广告监管这一研究主题未涉猎之外,其他五类主题都有研究成果呈现。但选题主要集中在“广告的社会影响”(7篇),广告基础理论研究文章仅有3篇,广告传播客体(受众)的研究缺失。来自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博士论文主要集中于新媒体广告的投放及设计、广告策略中企业的广告决策问题和广告效果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心理学科的博士论文注重广告受众的研究,通过研究广告受众的信息处理方式找到广告认知的规律、影响广告效果的因素;应用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科的博士论文主要对广告学总论进行了探讨,例如《广告市场研究》、《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研究——一个关于广告的经济分析框架》;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社会学、艺术学、哲学等学科的博士论文主要运用文本分析法对报纸或电视广告进行分析,通过广告中的各种元素映射出社会变迁或居民的意识形态;外国语言文学的博士论文主要是利用语言学理论对广告语篇进行分析,以找出其中的特征;社会学的博士论文中,有两篇通过对广告的内容分析解读社会的变迁,另一篇则运用社会学理论阐释了青少年广告态度的影响因素;艺术学的博士论文中,一篇是《基于先进信息技术的数字交互广告设计理论研究》,从设计艺术学的角度探讨数字交互广告的设计准则,另一篇通过对广告视觉语言的研究,梳理西方价值理性视野中的广告文化批判观点并总结中国近20年来广告文化研究;法学的一篇博士论文对广告监管进行了研究。此外,地理学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论文分别从这两个专业领域对户外广告投放和农产品广告市场的广告投放及受众研究做出了分析;哲学学科的论文则对广告道德进行了研究。#p#分页标题#e#

(三)广告学博士论文研究方法分析

1.广告学博士论文研究方法整体分布一篇论文的研究结果是否具有可信性,其关键指标就是研究方法是否科学。作者在郑欢等对传播类博士论文研究方法的分类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补充和修改,具体分为统计分析法、实验法、理论演绎法、理论建模法、案例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规范分析法、内容分析法、二手资料法等类别。鉴于大部分广告博士论文使用了不止一种研究方法,研究者对论文中使用的研究方法都进行了统计,因此,论文篇数之和会大于总体论文数量。由图3可见,理论演绎方法在博士论文中运用较为普遍,其次是统计分析法,理论建模方法居第三位。内容分析法、实验法、案例研究法和二手资料法所占比例相近,都在17%左右。规范分析法运用较少,仅为4%。

2.不同学科的博士论文研究方法比较通过学科之间的比较发现,作为广告学所隶属的新闻学与传播学科的博士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有理论演绎法、统计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但是,除了理论演绎法,其余研究方法很少被单独使用。在该学科的15篇广告学博士论文中,有7篇论文只运用了理论演绎法,即在某些理论或者研究范式的指导下,运用思辨的方法得出结论,如《广告伦理研究》、《广告文化批判研究》。另有6篇论文运用了统计分析和其他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还有2篇论文运用了简单的理论建模和内容分析方法。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对广告学的研究论文多使用理论建模的研究方法。例如,《最优广告投入策略的研究》运用了两类建模方法,《基于公众利益的广告监管模型及其策略研究》运用了文献研究、理论研究、数学建模研究、案例研究,并结合了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心理学科的论文多使用实验法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例如,《受众卷入的作用机制及其与广告诉求方式的匹配》是所收录的广告学博士论文中唯一将眼动技术引入到实验中的论文。但是,有的论文实验的被试量过少,如《网络旗帜广告的认知效果研究》有效被试量为30人,无法代表中国整体网民状况。中国语言文学与外国语言文学在对研究方法的选择上,多运用理论演绎法或理论演绎、内容分析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即使运用了统计分析,也多为简单描述统计,基本不涉及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统计研究方法。

3.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论文研究方法分析统计分析法、实验法和理论建模等方法已经应用到广告类博士论文中,表明广告学博士论文研究方法开始趋于多样化。完整的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眼动技术、加工分离程序、节目分析器的运用,明显的提升了研究过程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与此同时,从整体上来说,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论文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为:

(1)运用理论演绎的方法进行研究的论文数量较多(7篇),占该学科论文总量(15篇)的将近一半以上。仅仅应用理论演绎法,而不纳入统计调查分析对理论进行验证,会使研究成果的说服力明显降低。

(2)部分论文的研究方法过于简单,专业性不强。例如,某论文在比较两个国家大学生的电视广告心理效应时,仅选择155人样本进行实验,在分析时也仅用了方差分析一种统计方法。有的论文开篇介绍称其研究方法为“质化与量化相结合,运用文化研究中的文本分析和社会学研究中的统计分析和图片分析法,在内容分析基础上用文化学、社会学、传播学、符号学、美学理论深入剖析电视广告审美特性”,而实际上运用的统计分析只是简单描述性统计分析,所提到的“内容分析”既没有对抽样方法与步骤进行详细描述,也未对研究文本进行严格编码和统计分析。

(四)论文参考文献构成分析

参考文献是科研工作的起点,也是综合评价学术论文的规范性、创新性的一个重要指标途径。具体来说,来自权威学术期刊的论文在参考文献中所占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作者对本学科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的把握程度。鉴于欧美等国的广告研究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外文参考文献的比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对国际学术前沿的关注程度。为了细致透彻的分析,笔者将总体参考文献划分为“外文学术文献”、“译著文献”、“非译著中文文献”和“其他文献”。外文学术文献包括SSCI期刊中的文章、其他专业期刊、硕博论文、会议论文、书籍等;译著文献包括国内学者翻译的外文书籍和论文;非译著中文学术文献包括CSSCI期刊中的文章、其他专业期刊的论文、硕博论文、会议论文、书籍等;其他文献包括报纸、网络文章等。本文共研究了71篇广告学博士论文,但只研究了其中68篇博士论文的参考文献。原因在于,《俄语电视广告语篇研究》和《蒙古国与中国大学生的电视广告的心理效应的比较》两篇博士论文的参考文献中包括俄语和蒙古语文献,我们无法判断这些文献是否来自于专业学术期刊。另外,《中国报纸广告史论》写于1995年,文中没有给出参由图4可以看出,广告学博士论文的参考文献主要以非译著中文文献为主,外文学术文献为辅,占第三位的是译著文献。

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广告学博士论文的参考文献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中文书籍(26%)、外文学术论文(19%)和外文书籍(14%)。而中文学术论文和外文行业期刊所占的比例甚少,均未超过10%。这一分布比例显示,广告学博士论文的参考文献仍然以中文书籍(而非学术)论文为主,且其比重远远超过后两者。但其对外文论文和外文书籍的重视程度也值得肯定。笔者在对外文论文、外文期刊、中文期刊这三类文献研究时,进一步将其细分为广告类和其它类文献。从图5即可看出,尽管广告学博士论文中参考的外文论文和著作较多,但所借鉴的广告学专业论文和行业期刊文章中文献的比例均不到20%,同样情况也出现在对中文行业期刊的借鉴中。更值得关注的是,在71篇博士论文中,有11篇论文没有引用外国文献,分属于新闻学与传播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艺术学、哲学。这些论文都是2003年后撰写的,其中一篇是2009年完成的。此外,有19篇博士论文未参考外文学术期刊论文,11篇博士论文未参考外文书籍,20篇博士论文未参考中文学术论文,2篇论文未参考中文书籍。

结论

(一)撰写广告学博士论文的专业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共有30个专业的学生撰写了与广告相关的博士论文,充分体现了广告学跨学科的复杂特征。尤其是来自新闻传播学科之外的博士论文为广告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思路及方法。但是,部分跨学科的博士论文仍停留在运用本学科的理论对广告实践进行解释分析层面,鲜有探寻广告运作规律、创新广告研究方法、提出崭新框架的佳作。#p#分页标题#e#

(二)广告学博士论文的研究方法渐趋科学化在广告学博士论文中,除了理论演绎法之外,统计分析、理论建模、内容分析和实验法的使用也占很大的比例。相比于广告期刊、杂志上的论文,广告学博士论文研究方法的规范性较强。但是,来自不同学科的博士论文常常拘囿于本学科常用的方法,能同时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并且应用层次较精深的博士论文极少。同时,大部分广告学博士论文仍采用理论演绎法。部分论文虽然运用了统计分析法或内容分析法,仍存在科学性、严谨性不足等问题。

(三)广告学博士论文的研究基础尚不够扎实参考文献,反映了研究者对本研究领域的历史、现状、趋势的把握程度。对参考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力度不足,无疑会影响论文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性。本研究发现,广告学博士论文参考文献所涵盖的外文文献和专业学术论文所占比例还没有达到半数,部分博士论文甚至没有来自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的文献。这种情况在新闻学与传播学科的博士论文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四)来自新闻学与传播学科的博士论文对广告学基础理论关注不足传播学专业广告学方向的博士论文研究对象多以传播学为主,对广告学科应用实践和理论基础建设帮助不大;广告学专业的博士论文对广告学科的贡献明显强于前者,但其关注点多集中在广告学热点问题,如新媒体广告的经营以及对受众的影响上,而对广告学基础理论的研究缺失。张金海教授曾指出,“长期以来,广告学研究深陷‘学不精’、‘术不深’的尴尬之中”[10]。由此可见,三十年来,广告学博士论文从无到有、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但在关注主题、研究方法、参考文献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户外广告论文范文3

[关键词]全息影像技术;现代商业广告设计;应用

现代商业广告设计逐渐从传统静态设计发展到互动式设计模式,全息影像技术的出现为现代广告提供了新的设计空间和展示途径。这种现代时尚的交互手段给消费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互动体验过程。将全息影像技术引入到商业广告领域并加以应用推广,其良好的互动和逼真的体验过程将是现代商业广告设计的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一、新媒体时代的全息影像技术

1.新媒体时代的缘起

“新媒体”一词最开始在美国社会上流行。1967年,时任美国CBS技术研究所所长的P.Goldmark在开发EVR的商品计划当中首次提出“新媒体”一词,之后其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扩散开来。“新媒体”中“新”的概念是相对的,是处于不断发展中的。新媒体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产物,相对于电视、广播和报刊等传统媒体而言,它是以移动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为支撑,以数字电视、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为媒介,以卫星、无线通讯网、互联网等渠道为途径,进行娱乐和信息供给的传播媒体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内部的相互交流增多、相互依赖加强,信息传播迅速,广泛缩短空间和时间的距离。在全球范围内,信息化俨然已经成为时展的主流,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已经将新媒体推到了这个时代的主流之位,它在迅速蔓延的同时也将我们的生活引入了一番新的天地。

2.全息影像技术的产生与原理

1947年,全息影像技术初次被发现和研究,DennisGabor提出了全息影像技术的成像概念,获得了197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20世纪60年代后期,德曼等人提出了数字全息技术这一全新的全息概念,由此开创了精确全息技术的新时代。全息影像技术是能够利用光的干涉和衍射原理,把物体反射特定光波的振幅和相位以干涉条纹的形式记录下来,再现物体真实三维图像的技术。在狭义上,全息影像技术指的是扫描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个点,通过扫描个点的信息排列形成真3D影像。在广义上,全息影像技术是光学上极具前沿性的一项新式技术,它通过寻找灵敏记录的介质和合适的再现方式完美地结合了信息存储和激光技术。众所周知,所有的光均具有颜色、方向以及明暗强弱三种属性,无论是早期的银版摄像、黑白照片还是彩色照片都只能记录三种属性其中之一,唯有全息影像技术能够同时捕捉到光的三种属性,真实再现物体在三维空间的真实景象。该技术包含了物体的大量数据信息,以此制作的三维立体影像给观察者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

3.全息影像技术的发展趋势

全息影像技术从提出、发展到普及,如今已经与诸多领域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全息模压、全息储存、全息显示等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全息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设计制造成本随之降低,信息存储量随之丰富,该技术愈来愈显现出影像色彩丰富、观看角度灵活自由等优势之处。虽然当前的全息影像技术还没有完美到如同电影中特效所展现的那般,但是该技术的视觉和感受效果已经深入人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念。

二、全息摄影技术在现代商业广告设计领域的应用现状

1.国外应用现状

国外已有很多知名品牌的广告产品采用全息影像技术来展示自己的产品,比如2010年时装品牌博柏利的时装秀利用全息影像技术和模特儿交替展示服装,让观众感受到了别样的观秀体验;普拉达设计了个性试衣系统,利用全息影像展示试衣效果;还有德国沃尔沃汽车的户外广告等。

2.国内应用现状

目前国内的全息影像技术在商业广告领域的应用范围相对较窄,主要在小型展柜和舞台中有所运用。该技术在广告设计中多用来展示珠宝首饰、小型电子产品和企业标识等,内容一般为较简单的旋转动画。另外,在舞台展示中以180°的单片全息幕居多,内容有真人表演全息特效、虚拟表演、虚拟和真人互动等。

3.全息影像技术在现代商业广告设计中的应用优势和阻碍

(1)应用优势

首先,全息影像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开拓了现代商业广告设计领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消费者打造了一个虚拟但又具有真实感的世界。这一技术的诞生和其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满足了消费者对于幻想中的世界的渴望和追求,并且根据各种现有的案例分析,该技术在民众当中具有相当高的可接受性,这就为全息影像技术在现代商业广告中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奠定了有力的市场基础。其次,二维到三维以及平面到立体的转换是广告设计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逼真完整的用户体验和追求让商业广告设计很难不去看重全息影像所特有的超逼真立体感受。毫无疑问,广告设计的三维立体化成了大势所趋,契合了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再次,随着全息影像技术的应用不断成熟,该技术与其他技术的结合也会日益发展和完善,使现代商业广告设计的技术领域不断拓宽,其效果和观众感受也会日趋完美。

(2)应用阻碍

全息影像技术在现代商业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具有诸多优势的同时,在其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也会有些许阻碍。首先,全息影像技术对光线和环境的要求非常之高,特定的光线和环境是该技术实现的前提条件,但是由于目前技术存在不足之处,这些要求的实现需要严苛的条件。其次,全息影像技术的尖端因为由少数发达国家的个别企业控制而成本极高,这对该技术的发展、普及和应用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再次,国内对于类似全息影像技术的新技术推行力度有限,该技术在国内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支撑。

三、全息影像技术在现代商业广告设计中应用的分析

1.全息影像技术在现代商业广告设计中的应用理念

全息影像技术在现代商业广告设计中的应用理念之一为全方位的感官体验。消费者愈来愈追求新式和别致,刺激感官成为吸引观众的基本原则,全息影像技术能让观众享有身临其境的印象和感触,这也是该技术超越传统广告设计的独特之处。其应用理念之二就是立体的互动体验。全息影像技术能够让消费者同时体验文字、画面和音效的多重应用,受众的潜在需要和内在需求也相应被提高而产生积极的购买行为,该技术在新媒体时代所具有的产品宣传意义也在于此。

2.全息影像技术在现代商业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形式

全息影像技术进入现代商业广告设计领域的时间较短,虽然这一新兴技术在此领域的应用尚处于发展和探索阶段,但其应用形式较为明确。第一,由于全息影像技术对于周围环境的光线要求较高,因此,该技术在密闭环境中进行连贯性展示的时候具有极佳的优势。第二,全息影像技术可以实现多变性和动态性的广告效果,在移动投影设备和变换输出信号的条件下将广告形象地展示在不同的空间位置,带给观众超现实主义的魔幻感受。第三,全息影像技术的应用需要其他的技术支持,交互感应技术和光感技术也是新媒体时代新兴的科学技术,将其与全息影像技术相结合可以让观众在面对商业广告时拥有更多的主动权,也可以扩充商业广告的立体感、丰富设计内容。第四,商业广告设计的主体永远是商品,全息影像技术的应用在整个过程中应当以突出商品为首要的设计原则,设计者应当充分考虑这一点,使得该技术的凸显不能够喧宾夺主。第五,全息影像技术所呈现给观众的是一种虚拟影像,在展示背后有着复杂的制作流程和设计标准,因此,商业广告设计在应用该技术时应该充分考虑两者的协调性。

3.全息影像技术在现代商业广告设计中的应用效果

一般而言,消费者从开始对产品产生购买欲望到实际进行购买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首先产生购买需求,其次寻找购买目标,然后做出购买决定,之后进行商品购买以及使用,最后进行用户的体验评价即商品信息反馈。消费者在产生购买需求的时候,其动力主要来源于主观感受,即触觉、视觉、听觉等,这是消费者对外部信息最直接的反应,也是认识、使用、体验和改变对象的首要点。全息影像技术能够在商业广告中进行动态影像、立体画面和音乐特效的360°全方位展示,对消费者的多方位信息输入有效地将观众带入感受商品的真实氛围,加深了消费者对广告的印象。除此之外,全息影像技术不同于传统的广告设计形式,它能够同时做到实景和表演的有效结合,让观众在互动中体验真实。

四、全息影像技术在现代商业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展望

1.全息影像技术在现代商业广告设计中的价值体现

在商业广告设计全球化的趋势下,更多的广告设计将在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的前提下用全息影像技术发挥空前的魅力。每年一次的全息影像技术国际会议都会展示令人惊叹的三维立体全息像,逼真的立体视觉令人惊叹和遐想。20世纪的广告设计是以视觉要素为中心的,而21世纪的设计必须同时结合嗅觉、触觉、温度感和重量感等,全息影像技术恰恰满足了这一发展需求。

2.全息影像技术在现代商业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前景

全息影像技术在未来定会迅速发展,向着动态性与交互性进步。其成像不再局限于现有的空中成像,而是有望发展为半透明的极薄粒子浓度屏幕成像,给予观众在屏幕中随意行走的可能和空间。这就是在全息影像技术下可以跨越空间限制的交互体验,该技术可以打造出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立体空间,使观者与三维影像进行零距离的接触和互动,可谓一场穿越时空的影像革命。因为在全息影像技术的新式交互观念之下,时空交互,观感统一,观者在这一虚拟的交互环境中感触到了内心情感和主观思维的新体验,是一种更加人性化的交互体验。试想在今后的网购过程中,消费者看到的不再是实物拍摄的二维照片,而是多视角、全方位的宛若实物的三维立体图像。在全新宝马概念车的展厅当中,车的影像是悬浮在半空中的,观者可以清晰地看见每一处细节,可以通过手指的点触将概念车进行全方位的旋转和立体分解,甚至可以在观众面前瞬间变成飞机。随着全息影像技术的进步和全息成像质量的提高,该技术会在未来社会更加广泛地应用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五、结语

全息影像技术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在现代商业广告中引入该技术能将设计的艺术性、科技性和装饰性融为一体,使广告设计的表现在真实与虚幻之间交换,带给观众全新的设计体验。广告是审美与实用的统一,其目的是向消费者传递信息,给商家带来利润。在现代科技和艺术审美完美结合的条件下,身临其境的体验和感知认同让消费者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转变成了主动地信息获取。但是与此同时,技术的掌握、专业的结合以及人才的储备都将是全息影像技术在现代商业广告设计领域中所面临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佘林子.3D全息投影技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现代装饰(理论),2016.8

2.崔璐,杨君顺.浅析全息影像技术及其应用.美与时代(上半月),2009.9

3.靳晓飞.全息影像作为新媒体艺术语言的研究.大连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郭艳.全息影像技术的新交互观念研究.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5.许铭.浅析全息影像技术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影响.艺术科技,2016.7

6.葛菲,莫彦峰.浅析3D全息投影技术对现代广告与设计专业的影响.艺术教育,2016.5

7.郭稳.探析全息与现代艺术设计.现代装饰(理论),2016.3

8.王跃岭.全息影像造就“立体新闻”:全息影像技术在传媒领域中的应用.中国记者,2014.9

户外广告论文范文4

关键词:历史图像;城市形象;视觉形象设计

一、历史图像与城市视觉形象的释义

图像是对客观对象一种相似性的、生动性的描述或写真,是人类社会活动中常用的信息载体,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表达,是有环境、背景的。历史图像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保留的珍贵材料,是历史的沉淀与延续。在一定程度上,人们需要依据历史图像获得对相应客观对象与时代的形象化认识。一个城市的发展要结合本地特色,离不开对历史的传承。历史图像作为见证客观对象与时展的素材,充分挖掘其中有效的信息,对城市视觉形象设计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如,河南开封建造的清明上河园(图1),以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范本,再现了北宋都城东京的繁华盛景。以这幅历史图像为挖掘点建造的清明上河园,使人们可以亲身体验和了解到北宋当时的城市面貌和民俗风情,而它也成为开封这座城市视觉形象中最直观的载体之一,是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标签与符号。城市形象是一种泛指概念,主观上是一种对城市具体化形态的认识,是认知主体人对城市的综合性体验和印证,是人对城市的整体感知和综合评价;客观上是城市整体化的精神与风貌,是一个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有关城市形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人们追求“城市之美”的思想和行为,中世纪欧美国家的“城市美化运动”,把城市规划和建设与视觉形态的艺术之美结合起来,可以说是现代城市形象设计的萌芽。20世纪中期,美国学者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城市形象是人对城市的认识所形成的印象,是人通过对城市物质环境的观察与体验实现的,并把城市形象的形成归纳为五个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20世纪90年代,有学者将CIS(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orporateIdentitySystem)概念引入城市形象研究领域,提出具有新涵义的CIS(城市形象识别系统CityIdentitySystem)概念,包含了城市的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以系统地打造城市形象。其中,视觉识别是城市形象中最为直观的,即城市的视觉形象,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二、基于历史图像的城市视觉形象设计

城市视觉形象是一个城市形体物质的外在综合展示,是一座城市的面孔和气质,是人们通过自身体验观察到的城市空间的视觉形态,是一个城市物质基础与精神层面的结合。能引起人们感知意识的事物有很多,包括城市的标志、建筑、景观、吉祥物、公共导视系统、道路交通、旅游景点等。将城市独特的自然要素、社会要素塑造成可以感知的一种表象,可以形成对城市特殊的视觉识别效应,有机地塑造城市视觉形象。当然,城市视觉形象的建设,不仅仅是纯粹的外在展示,它离不开城市的内在文化与精神,视觉形象是一座城市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体现。基于历史图像进行城市的视觉形象设计,挖掘、提炼、整合城市各种资源,能更好地将地方特色与城市形象融合,使城市视觉形象更具个性与竞争力。如,位于西安的大唐芙蓉园(图2),是中国最大的仿唐皇家建筑群,其多方位地展示出西安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与特色,成为西安城市视觉形象的代表性名片。城市信息的可视化构成了城市的视觉形态,使城市的形象可以通过视觉形式被感知。城市的视觉形象是指依据视觉传达的原理,通过符号化的图形、色彩等视觉元素将城市的信息转化为视觉形式,人们再通过认知这些视觉形式便捷地获取城市信息。美国著名的城市学家伊里尔•沙里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换言之,城市的可视性是建立城市视觉形象的重要手段。城市视觉形象所包含的设计要素和层次是复杂多样的,文章主要研究的内容大致分为三类,即城市视觉符号、城市导向系统和城市广告宣传。

1.城市视觉符号

城市视觉符号是城市视觉形象的核心,是城市内涵意义的主要视觉载体,它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城市的视觉识别特征,将抽象的城市内涵与精神以视觉的方式呈现出来,浓缩成为城市的标志或象征物为公众所认知。基于历史图像,发掘城市的精髓与底蕴,传承城市的文化,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保留与创新历史元素,使历史图像在城市视觉形象设计中得到价值体现。如,杭州的城市标志(图3)创意源自“生活品质之城”的城市定位理念,设计师在传统篆书的变形之上,巧妙地将江南经典建筑中的翘尾屋角与圆形拱门作为设计元素融入其中,完美体现出杭州这座城市的气质。总之,城市视觉符号设计是城市形象中重要的视觉要素,是城市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是城市形象传播的媒介,也是识别与认知城市的符号。

2.城市导向系统

城市导向系统是一个城市的导航,主要功能是使人们可以不受国家、地区、民族、文化等影响,仅依靠它便能够获取所需要的方位信息,即使在陌生的空间环境也能够相对自由、独立地进行活动。城市导向系统由城市的交通导向、商业导向、旅游导向、区域行业导向构成。一个城市完善的导向系统不仅可以方便人们的生活,而且可以展现城市的文明程度,是判断一个城市是否为国际化城市的条件之一。作为城市视觉形象构成部分的导向系统,与城市空间环境的协调十分重要,其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将导向功能、工程技术、环境艺术与审美艺术相结合的创作实践,只有基于历史图像,贴合城市气质,因地制宜,方能出奇制胜。通过历史图像创造城市价值,建立导向系统,将城市文化资源利用起来,可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宣传城市的视觉形象。

3.城市广告宣传

城市广告宣传是塑造城市形象重要的手段,是城市发展强有力的保障支撑系统。城市广告宣传推广分为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主要是增强市民的认同感、责任感、自豪感、荣誉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城市居民自觉地投入城市视觉形象建设;对外主要是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增强城市的辐射力、吸引力,吸引人才和投资,增强城市活力。目前,电视和网络媒体是城市视觉形象宣传的主要媒介,除此之外还有城市的公交站、地铁站、楼宇等户外广告媒介。城市广告通过形象、印象、想象、影像等手段,创造了信息时代受大众欢迎的城市意象,从历史图像的角度,寻找城市视觉形象塑造的突破口,凸显城市的特色与风格,科学、系统地推广宣传,任重而道远。

三、历史图像在城市视觉形象塑造中的价值

城市形象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多层次要素混合的形态,是城市内在精神文化与外在表征的高度统一。历史图像是城市经历了长期的经济、政治、社会变迁所保留下来的一种文化资源,通过历史图像,人们可以一窥城市的文化底蕴。基于历史图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城市的建筑、景观、民俗、工艺、饮食等,了解这座城市世世代代生活过的人们的政治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等,由外在表征探寻内在精神文化,达到形与意的统一,从而塑造出符合地方特色的个性化城市视觉形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历史图像是人们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探寻城市的独特魅力、建设独一无二的城市视觉形象的重要途径,是城市视觉形象塑造的源泉。历史图像是城市视觉形象塑造中重要的素材来源,是展示城市历史文化与精髓的有效资源,它保留了城市的历史记忆,可以让更多的人通过视觉方式认识、了解城市的历史,使城市的文化和精神能更好地被人们接受,增加人们对城市的认知与归属感。

四、结语

城市的视觉形象如同人的面孔,每个城市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传达着每个城市独特的存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将视觉形象设计纳入城市的发展规划。城市视觉形象的建设可以增强城市的凝聚力,推动城市的持久发展,同时能够增强城市居民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扩大城市的影响力,增强城市的竞争力。近年来,城市化建设热潮兴起,各个地方都在追随这股浪潮,全力打造城市个性化的视觉形象,但不乏一些盲目追随者,未因地制宜,设计出的城市视觉形象较为格式化。因此,在这样的趋势下,设计师要结合城市特色,基于城市的历史图像,发掘城市的优势资源,保留城市的历史文化,塑造出个性化的城市视觉形象,把握好城市视觉形象与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突出优势,关注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朱钟炎,章丹音.城市视觉形象设计.上海画报出版社,2011.

[2]孙湘明.城市品牌形象系统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

[3]高灵娇.城市形象设计创新理论与应用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杜冰.城市文化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研究.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张?.设计领域创造力研究的必要性.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7(4).

户外广告论文范文5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广告产业异军突起,广告市场的年营业总额规模已超过GDP的1%,2009年国内广告公司已达15万家,从业人员突破150万人[1]。据中国广告协会对北京、上海、广州3地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缺乏广告专业人才是广告公司目前最大困难的比重高达77.9%[2]。可见,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广告人才,是广告产业乃至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在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广告行业的转型给传统的广告学教学模式带来极大冲击[3]。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的广告学课程教学模式枯燥乏味,一些高校的广告课程仍以教师口述为主,学生被动听讲,缺乏与教师进行互动的积极性[4]。因此,迫切需要更新广告学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理论分析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整合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式,创新广告学教学模式。互动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解决传统教学中教师一味说教、学生被动听记等问题,其作为激活广告学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广告专业技能的有力举措而备受关注。基于此,本文探索广告学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分析广告学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和组织形式,最后提出广告学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对策,既为高校广告学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也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提供经验借鉴。

一、广告学课程互动教学观

注重实践、勤于观察、多维思考是现代广告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广告教学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广告、思考广告、分析广告、练习广告的习惯[5]。广告学教学与一般学科的教学存在明显差异,有较强的综合性、操作性和创新性,学习难度较大,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西方教学互动理论认为,互动是指人与人或者群体与群体之间发生的交互动作或反应的过程,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促进学生与教师、同学、环境产生交流与合作,并提高交往互动学习的效果。互动教学模式是教师与学生在特定情景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积极参与为前提进行的教与学的交流与融合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多层次交互作用和影响的创新教学模式。因此,广告学课程教师和学生的有效互动教学,是现代广告教学过程的基本特征和先进手段之一。

广告互动教学模式强调导入和谐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强化学生间、教师间、师生间的多维交互,完成“自学、导学、助学和督学”相互联系的教学过程[6]。通过开展互动教学,使广告理论与实践知识由传统的“填鸭式”单向传递向师生双向交流反馈转变,借助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手段,营造生动活泼的课题教学气氛,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广告学习和表达自我观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广告学课程互动教学的关键环节

心理学理论将学生学习概括为注意、兴趣、欲望和行动四个步骤。广告学课程互动教学模式应遵循学生学习心理过程的原理和规律,吸引学生对广告现象的关注,激发学生思考广告规律的兴趣,诱导学生对广告理论和实务的求知欲望,促成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广告的行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吸引学生对广告现象的关注。吸引学生高度关注广告经营管理现象,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形成对广告学习内容的特征和相互关联的认知,是广告学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的基础。在吸引学生关注的环节,可通过PPT、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广告作品欣赏、案例介绍、资料浏览等形式,帮助学生建立广告学的感知印象,加深学习记忆。吸引学生关注时要强调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对广告学习的兴趣和感受的个体差异,选择并组合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技术。

(二)激发学生思考广告规律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广告规律的兴趣,通过游戏、角色扮演、演讲、企业参观、访谈和实习等形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是广告学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的关键。在激发学生兴趣的环节,应着重就学生所关注的广告领域热点现象,结合广告学基本概念、模型和理论进行具体讲授,使学生对广告学产生强烈学习兴趣并采取积极学习的态度。

(三)诱导学生对广告理论与实务的求知欲望。诱导学生对广告理论和实务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持续学习的动力,是广告学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按照逻辑顺序提出疑难问题、设计悬念、组织讨论辨析等方式,营造广告学课程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励学生主动阅读、请教、思考和探索,学习广告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法则和操作技巧,寻求问题的答案。

(四)促成学生自主学习广告的行为。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养成自主学习广告学行为的习惯,是广告学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的最终目标。自主创新学习行为具体体现为主动观察广告现象和发现广告问题,积极探究广告学原理和规律;创造性思考广告经营管理中的疑难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持续学习,与时俱进,综合运用广告学跨学科学习方法,拓展广告学研究内容,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

三、广告学课程互动教学的组织形式

(一)课堂提问互动。课堂提问是广告学课程互动教学的基础模式,由教师参考教材对广告概念、理论与模型进行系统讲解,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由学生解答或讨论发表观点,教师进行课堂点评,在课堂上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通过师生相互对话、讨论、交流等形式开展互动教学,教师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反馈问题重点施教,组织学生系统预习、学习和复习广告学基本知识点。

(二)演示欣赏互动。演示欣赏是广告学课程互动教学的特殊形式,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投影仪、扫描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对平面广告作品、户外广告图片、电视广告影片、企业广告策划书等多样化广告素材进行展示,充分发挥广告中色彩、图形、声音等要素对学生产生眼、耳、手、脑等多种器官刺激,增加学生对广告学内容的感性认识。在作品演示欣赏的过程中,教师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实现广告学课堂从学生被动听讲到学生主动学习的转变,使课堂教学保持新鲜感和活力。

(三)案例追踪互动。案例追踪是广告学课程互动教学的持续过程,教师将广告热点问题以个案形式建立数据资料库,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解决广告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围绕广告案例,让学生查找资料,向学生布置思考题目,组织小组讨论、主题辩论等互动形式,使广告学教学与广告经营管理实践紧密结合,在持续的案例分析中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p#分页标题#e#

(四)情景模拟互动。情景模拟是广告学课程互动教学的创新体现。认知心理学研究显示,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交流讨论内容的70%,亲身体验内容的80%①。教师有目的地创造与广告学内容相关的生动场景,围绕广告经营、广告心理和广告创意等内容引导学生扮演相关角色,进行广告文案写作、主题演讲、辩论比赛、策划分析,促成学生产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增强学生开展广告经营管理实务的综合能力。

(五)专题研讨互动。专题研讨是广告学课程互动教学的重要途径,教师结合广告市场动态对广告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选广告学教材和行业实践资料汇编广告系列教学专题,引导学生用科学研究方式自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专题研讨互动教学模式应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采取设计问卷、实地调研、数据处理并撰写调研报告和专业论文等形式,围绕科研专题开展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互动,从而促进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

四、广告学课程互动教学的实践对策

(一)转变育人观念,培育和谐互动教学氛围。实施广告学课程互动教学模式,应做到观念先行,以人为本。立足广告学课程特色和广告行业发展对广告人才的客观要求,广告学课程教学应实现从教师满堂灌到师生双向交流的积极转变,营造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一方面,教师要转变育人观念,将激发学生观察广告、学习广告、研究广告作为教学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广告理论分析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学生应积极配合教师组织的提问、讨论和模拟等教学活动,进行认真思考并提出问题、反馈意见,与教师共同推进互动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教师互动教学技能。教师是互动教学模式的设计者和主导者,教师广告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互动教学效果的好坏。为此,应通过国内外进修、学科建设研讨、教学技能培训、教学观摩比赛、教学经验交流、精品课程建设等方式,不断加强教师对教学心理原理、教学方法和技巧、广告前沿理论、广告行业发展动态等的学习。

(三)更新教学内容,编著特色互动的教材和课件。广告学课程互动教学模式应围绕广告学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系统展开。因此,广告学教材是互动教学模式的重要客体,其决定广告学互动教学的主题、重点和组织形式。以优秀广告教材为基础,结合图片、视频等广告素材,撰写广告精品案例,并融合数字媒体、移动媒体、博客、微博等新媒体的发展,汇编广告学新课件、新教材,确保广告互动教学特色鲜明、与时俱进。

(四)引进设施设备,建设信息互动教学环境。广告学课程互动教学模式对教学设施设备提出了特殊要求,应根据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学生素质等客观情况,优化配置各类资源,运用先进设备与技术工具,建设广告学课堂信息化教学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具体而言,硬件环境包括校园网、计算机设备、多媒体教室及实验室、电子白板、网络课堂等,软件环境包括PPT、Flash等信息化教学软件、信息系统、课件资料库、课程档案等,两者结合从而保障动态演示、情景仿真、网络教学、软件实验、在线答疑等互动教学形式的正常开展。

户外广告论文范文6

[摘要]如何加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在分析“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挑战基础上,提出了做好“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纲领,体现了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素质、如何培养素质这些根本问题的关键。随着“80后”大学生带着非议和肯定步入社会,如何对“90后”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高校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一)价值取向功利化色彩比较浓厚。新时期,一些诸如奉献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等主流思想观念在部分“90后”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已经降低,他们把挣大钱、做老板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更多的是关心个人前途,缺少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国家情怀。有的学生即便是加入党组织,也有一些带着“入党有好处,如对自己的就业升迁有好处”功利动机。(二)道德取向世俗化追求明显加强。过去一直提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大部分学生也把雷锋作为自己的楷模和偶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理念。可是近年来,部分“90后”大学生产生偶像错位,他们痴迷的不再是雷锋或焦裕禄,而是崇拜当红的影视明星和歌星。(三)思维方式个体化倾向增强。“90后”大学生多数是出生于“四二一”家庭,在家里被视为掌上明珠,习惯了被宠爱和被包容。一些父母过度注重对孩子的物质投入,忽略了情感上的交流。这容易导致“90后”大学生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意识,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过于强调个人利益,有的甚至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

二、“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市场经济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多样多元多变。“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探林德浩(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海口570228)[摘要]如何加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在分析“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挑战基础上,提出了做好“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建议。[关键词]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作者简介]林德浩(1983-),男,汉族,海南儋州人,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15JDSZK012)(排版必须保留基金项目)。[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031(2018)01-0071-02这些多样多元多变在“90后”大学生这个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不再像父辈那样轻视经济利益,而是用利益来衡量自己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一旦发现自身利益与所做贡献不能“等价交换”,便会变得消极怠慢甚至不做贡献。(二)西方错误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冲击。一直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把中国作为潜在的战略对手,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处心积虑倾销其文化价值理念,企图对中国实行“西化”和“分化”政治图谋。特别是近年来,他们联合台独、藏独、民运分子、疆独和等“五毒”分子,恣意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造成恶劣影响。“90后”大学生一般涉世未深,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价值观,面对着表面上极具诱惑力的西方文化观点和政治潮流,他们当中一些人容易分不清鲜花和毒草,做出和主流价值观不同的甚至是错误的信仰和行为选择。(三)网络文化负面因素的折射和影响。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期,既成性和可塑性非常大,在外来因素影响下极易发生变化。特别是“90后”大学生,他们很小就开始接触网络,通过交友和浏览新闻已经成为习惯。但由于网络所承载的信息良莠不齐,一些不良社会思潮通过精美包装后四处传播,引起了一些“90后”大学生的思想困惑,混淆了虚拟和现实世界。

三、加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体现人文关怀。以学生为本,就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来进行。“90后”大学生普遍自尊心比较强,一味的批评指责只会使他们产生逆反抵触心理。长期以来,高校教师总是把学生当作教育管理的对象,把自己当作课堂上和生活上的管理者,居高临下向学生灌输理论,没有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相对而言是思想的消费者,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教育教学服务。当前“90后”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如果只采用单向度的强制灌输方法,效果往往显得乏力。从本质上说,教育活动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内在的精神交流活动,双方的人格和尊严是平等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是一种平等、共生的关系,无论是教育者还是教育对象都不存在霸权、支配和中心地位”①因此,高校教师要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尊重的关系,给学生以人文关怀,“通过一系列的人文关怀,不仅有助于形成师生友谊,促进师生交流,而且,还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思想问题,以情感交流的方式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以情感感动学生,激励学生”。②(二)坚持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在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高校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中去,注重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改进教学手段。首先,创造条件开展实践教育,传统的教育普遍重视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进行集中式教育,结果容易造成学生实践体验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弱化。只有通过实践参与,学生才能学到真知识、出真情感和真能力。特别是“90后”大学生这个群体,他们身上缺少的团队精神以及本身的依赖性、排它性和偏激性等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克服。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进一步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使学生由观众转变为主角,增强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其次,要借助互联网,开展网络教育。高校教师除了利用课堂讲授、课余活动等方式外,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思维,快速了解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思想动态和心理问题等。“互联网上的各种论坛吸引着大家畅所欲言,集中体现着广大学子的思想动态和关注热点,应该成为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领域”。③此外,高校教师还可以利用手机、QQ或微信与学生开展交流,为学生提供单独的心理咨询、指导和帮助,实施个体化教育。(三)坚持以“两课”教学为主渠道,不断加强和改进“两课”教学内容和模式。随着“90后”大学生成长环境的变化,他们对“两课”学习兴趣逐渐减低,缺乏学习热情和动力。在此背景下,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两课”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效果。首先,改进“两课”教材的内容,使教材内容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日常生活,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其次,建立教师培训基地,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培训,增强理论素质、道德素质和能力素质,提高教学水平。事实证明,高校教师学识渊博和多才多艺会使学生产生敬佩感和信赖感,并由此而产生归属感,增强学生凝聚力。再次,寻找“两课”与专业课的结合点,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在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关系讲得更全面更具体,给学生以更多的启发。在法律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则可以增加一些与公民个人相关的法律知识,促使学生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切身利益”。④最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要把过去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被动听的教学模式改变为交流讨论模式,多给学生发言和上台演讲、辩论的机会,等等。

作者:林德浩 单位: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导向

[摘要]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当中,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价值观导向对于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此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导向内涵出发,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导向的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导向

引言

大学生作为祖国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其价值观导向不仅影响着个体的成长,也关系着社会的未来。因此,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来对高校大学生价值观进行引导,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导向内涵出发,探讨今后的实施思路,对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导向等方面的研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内涵

大学生价值观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从整体上来看,它主要包括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文化价值观、生活价值观等等,具体如下:

(一)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

在大学生的个体成长过程当中,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需要关注的人生命题也不一样。从整体来看,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所持有的观点与价值标准也将会在很大意义上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发展历程。例如,大学生对自己幸福观的要求将会影响其对另一半的选择,大学生对自己职业发展的要求与期望也会影响其今后的就业择业选择。

(二)大学生的经济价值观

大学生作为社会经济体系的参与者,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会与各种经济现象经济事务打交道。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学生对金钱的判断所形成的观念也会影响其对待金钱的态度,对于消费观念也会影响其如何管理资金,对于分配的认知也会影响其对社会现象的不同解读。随着大学生社会角色意识的不断凸显,其对经济价值观方面的判断也将呈现出更加多元而深刻的变化。这一点在大学生今后的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的过程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三)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

目前,我国高校大力发展和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主要的出发点是从思想层面培养高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其坚持集体主义做法,养成科学的信仰,明确权利义务的关系,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水平将影响其在今后的社会事务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今后的社会建设与发展的过程当中,需要一批敢于担当的大学生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使命。所以,进行科学的政治价值观引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

在当前,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正在不断彰显。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生对于人际关系的理解,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理解,对于校园文化以及科技观念的理解都充分体现出其所具有的文化价值观。如何从文化价值观层面来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价值观导向也是今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与提升的主要方向。(五)大学生的生活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在学校生活过程当中会形成自己的处世观念,例如,对于如何交朋友,选择与谁为友,如何对待诚信,如何对待社会公共道德,如何注重规范和自由的统一。这些都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生活价值观的内涵。

二、大学生价值观导向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价值观导向过程当中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不足。首先,价值观导向目标不明确。在今后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在科学的目标引导下进行价值观导向。但是,从目前来看,一些高校没有从科学目标指导出发,对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缺乏科学的引导,这就在一定层面上导致了价值观导向工作的效果不理想。所以,在今后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明确导向的目标是重中之重。其次,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的方法有待完善。对大学生价值观导向需要借助科学的方法支持,从目前来看,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导向过程当中还存在着方法单一的现象。不仅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导向的效果,也影响了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所以,在今后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施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科学的价值观导向是努力提升的主要方向。再次,高校价值观导向环境有待完善。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导向过程中,缺乏有利的环境来进行支撑,这就在一定层面上影响了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导向效果的提升。所以,在今后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如何从环境层面进行系统的改进与提升、优化环境体系是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导向效果的题中应有之义。最后,价值观导向缺乏长效机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价值观导向过程当中,需要在体制方面、制度方面、文化方面建立长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理想的大学生价值观导向效果。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一些高校还没有建立和实施大学生价值观导向长效机制。总之,从整体来看,我国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导向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例如,价值观导向的方法,价值观导向的目标,价值观导向所需要的环境体系,价值观导向的长效机制法等都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如何从这些不足出发,不断的建立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价值观导向机制是今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向。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导向提升策略

为了更好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导向的水平与效果,充分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今后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导向提升策略。首先,树立明确的价值观导向目标。在今后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从大局出发,从大学生长远角度出发,不断的明确价值观导向对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意义,在导向目标方面积极地完善。一方面,要注重科学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当代大学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只有具备了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所以,高校应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引导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成长目标。每个个体都有着自身的差异性。但是,在今后的建设与发展过程当中,大学生在追求自己成功与梦想的同时,也应该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为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是当代大学生应该拥有的价值观。在今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应该通过英雄、模范的伟大事迹来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进行正面的影响。其次,积极拓宽价值观导向渠道。在今后的大学生价值观导向过程中,要在继承传统渠道的同时不断的发挥和拓展现代媒体在促进大学生价值观导向中所具有的价值与作用。例如,可以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作用,让大学生关注时事,养成爱国主义情怀。也可以利用校园网组织学生进行主旋律演讲比赛,为时声,为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建言献策,主动履行社会公民的义务。例如,有的高校就通过举办辩论比赛的方式,来引导大学生在辩论的过程当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外,在新形势下,也可以直接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引导自身价值观导向的正确性,关注民生,关注基层群众,关注百姓福祉,关注建设与发展。当前,各个高校组织的大学生“三支一扶”等活动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导向有着重要的作用,应该在今后进行大力的推广,让广大的大学生在基层一线获得心灵的净化。只有不断的拓宽大学生价值观导向渠道,才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的效果。再次,营造良好的价值观导向环境。当前,由于网络等资源的影响,大学生在人生价值观方面,经济价值观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有的大学生信奉爱情至上、金钱至上、唯利是图,有的大学生把成长为一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作为发展方向,这些都是错误的,都需要借助价值观的引导。所以,在今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当中,要在网络媒体方面进行主旋律的引导与宣传,通过正能量的事件来对广大大学生进行教育,借助发挥出榜样的力量,引导大学生向榜样看齐,养成良好的人生价值观、经济价值观,注重大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其遵守社会公德,做一个有良心的当代公民。只有通过环境的引导,今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导向才能够不断地达到理想的导向效果。最后,完善大学生价值观导向长效机制。众所周知,价值观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因此,在今后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当中,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导向要有着充分的耐心,给予大学生成长的空间与时间,这就意味着建立大学生价值观导向长效机制显得尤为必要。一方面,在课程建设方面要将大学生价值观导向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通过理论教学结合实践来帮助广大大学生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在课程建设的内容方面,可以积极的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来引发其关于人生价值的思考。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应该从自己的教育实践出发,结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方法、教育模式方面不断的与时俱进,提高教育工作的亲和力,拉近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导大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的规范约束,不断地践行科学价值观的要求,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当代大学生。在大学生的价值观导向的过程当中,还应该引导大学生从终身教育的理念出发,无论是在学校的环境中,还是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都应该坚持主流的价值观。总之,在今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导向过程当中,需要在科学目标的指导下不断的拓宽价值观导向渠道,积极营造良好的价值观导向环境,建立大学生价值观导向长效机制。只有这样,今后的大学生价值观导向才能获得更加健康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东朋.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导向研究[J].考试周刊,2017(28).

[2]杨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Z1):5-6.

[3]方鸿志,樊亚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路径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2):16-19.

作者:杜培尧 关兵 王亚茹 单位:邢台学院

第三篇:校园公益广告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校园公益广告与思想政治教育虽隶属于不同的学科,但两者在目标、信息传播以及功能上具有密切的关系。将校园公益广告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时效性和时空性产生积极的意义;充分挖掘校园公益广告的功能,创新其主题、载体与形式,加强校园公益广告与其他日常渠道的协同,使校园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有效发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校园公益广告;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积极性;路径选择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要求,要求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内容形式以及方法手段的创新,增强工作的时代感和实效性。公益广告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运用公益广告传播社会主流价值、引领文明风尚……形成公益广告传播先进文化、传扬新风正气的强大声势。”[1]因此,将公益广告引入高校校园,探讨校园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校园公益广告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校园公益广告是以高校校园特定人文环境为传播范围,以全体大学生为受众对象,以正确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为主要传播内容,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非商业广告,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校园公益广告与思想政治教育虽隶属于不同的学科,在表面上看似没有太多的联系,实则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首先,二者均坚持育人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标。具体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校园公益广告则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通过广告的方式向学生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促使他们形成与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行为准则,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要求。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化、通俗化和生活化的表达,其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即都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其次,二者都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并通过一定的载体和方法、手段来传播信息内容,以实现预期的目标与成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教育内容等要素。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借助一定的方法、手段、载体等(教育介体)将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教育内容)传播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经过知、情、信、意、行等环节,最终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政治品德,外化为积极的行为习惯。而校园公益广告的传播要素包括传播主体、受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等要素,它是由传播主体借助报刊、橱窗、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向受众(大学生)传播有益于其身心发展的、符合社会要求的公益思想(传播内容);受众经过感知、接受、记忆、态度、行为等环节的循环运动,最终实现校园公益广告的传播目的。由此可见,校园公益广告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传播过程上具有相似性。最后,二者功能具有互为性。校园公益广告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途径与范围。它依托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户外广告、杂志等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寓于公益广告之中,以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利用校园、宿舍、食堂、广场等大学生经常出入的场所进行传播,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范围,潜移默化、生动活泼地来影响受众,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校园公益广告的指导思想,又为校园公益广告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精神动力。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与政治优势,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为社会文化、经济事业的发展指明方向。校园公益广告作为社会文化产品与活动,“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益广告的选题规划和内容创意,形成公益广告传播先进文化、传扬新风正气的强大声势”[2]。

2校园公益广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2.1校园公益广告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

首先,校园公益广告可以展示常规理论性内容,更多展示的是与大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道德规范问题、个人情感问题等,它可以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更新主题,更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生动性与吸引力。其次,校园公益广告可以将不同的主题利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实际案例向大学生解析某些理论的重要性与实践性价值,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对他们来说“高大上”的理论与政策;以动画展示形式表明处理社会热点问题的态度与行为,引导大学生进行价值观的选择,明确正确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与行为表现,真正解决大学生价值观建构中的现实问题;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观点;用对比的方式帮助大学生做出行为的选择;利用名人效应给大学生做榜样示范,等等。再次,校园公益广告的传播媒介丰富多彩,不同的传播媒介具有不同的优势。利用校园公益广告全方位、新颖的载体传播正能量,特别是网络校园公益广告的发展,综合了报纸、电视、宣传栏等多种载体的优势,把相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公益广告的形式转接到网络上,往往会得到不一样的效果。

2.2校园公益广告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它的长期性与长效性使得高校会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短期时效性的发挥。校园公益广告可以弥补此功效。一方面,政府、党在各个时期颁布的政策、法律条文或会议精神,需要广泛的宣传与学习才能被大学生认识和接受。校园公益广告可以积极配合社会形势或政策宣传需求,采用集中刊播的方式,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尽快了解这些方针政策。例如:党的报告、书记提出的“中国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对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等,校园公益广告利用自身“短、快、猛”的特点,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既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性教育,又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教育。另一方面,阶段国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如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五四青年节、学习雷锋纪念日、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公益广告可以通过故事诉说、图片展示、历史还原等形式,使原本快被学生遗忘的历史、文化、民族情结得到唤醒,在浓厚的记忆中体味新的韵味,启发学生新的思考,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也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2.3校园公益广告有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性

传统教育工作一般都是通过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教师或者固定方式来实现它的预期效果,教育效果会因时空的限制而虚弱影响。校园公益广告的传播范围之广与课堂的教室范围形成对比,校园公益广告的时间开放性与课堂的课时限制性形成对比。其次,在人际传播方面,校园公益广告传播的内容、主题与学生思想产生共鸣,或者使学生受到震撼、引发更深度思考、引起思想矛盾之时,往往会与周围同学、朋友甚至老师进行人际交流,这样更多的人在没有时空限制中接受到校园公益广告的影响,在人际交流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意志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从而使个人的“知情信意行”得到良性循环,促使正确行为习惯的产生。

3利用校园公益广告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3.1挖掘校园公益广告的功能

功能固着理论认为,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功能。大多高校只是把校园公益广告当作宣传或者打造校园文化的一种手段,并没有将其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改变观念认识是重要提前。其次要扩大校园公益广告在校内的传播范围。校园公益广告要完成这一任务,首先要从投放量上切入,否则在偌大的校园中,在不良思潮如此昌盛的今天,它所起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会变得软弱无力,也就无法营造一个健康、开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更无法谈及文化对受众的潜移默化功能。从大学生来说,接受知识需要通过一个从“晓之以理”到“持之以恒”的转化过程,但是面对身心发展不一致的大学生,校园公益广告要尽量适应这个不一致的“变量”,在遵循一个相对统一的目标下,形成持续性和规模性“量”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校园人文环境氛围,并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校园公益广告惠及到每一位学生的利益,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校园公益广告所讲求的并不是“效果上的立竿见影,而是着力于造成范围广、程度深的舆论环境,从而以整体的、综合的氛围来影响公众,以鲜明的舆论导向来引导和激发公众,最终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3]

3.2充实校园公益广告的内涵

营销学家科特勒提出:“公益广告须以受众为主导,在对受众的价值观、需要、心态等各方面充分了解后,才能制做出符合受众需要和接受习惯的广告产品,以影响社会受众对某事物或社会问题的态度、看法,达到劝服目标。”[4]高校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往往带着自身的需要、兴趣爱好、审美等去审视校园公益广告,以获得自身需要的信息。只有聚焦时政热点、关注学生视点、透视公益焦点,才能把握公益广告趋势和时代脉搏,创作出高质量的校园公益广告精品。校园公益广告主题要符合处于思想活跃、情感丰富、追求个性时期的大学生的需求,例如:大学生恋情的关注,贫困学生的励志求学之路,大学生对潮流的看法,关注生命的意义等等,这些关注学生成长、关注学生情感的主题会与学生心灵产生共鸣,在真实性前提下保证内容的生动活泼,在氛围教育、隐性教育之下引发学生“自我内省”学习,在内省的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去认识自我需求、实现需求。这样的方式要比传统的说教、劝服方式更有说服效果。大学生的情感波动较强,辨别能力还不成熟,他们的需求并不都是有益无害的,对于娱乐性的追求要多于对思想性、社会性内涵的追求,因此,对于大学生的需求不能一味地迎合满足,要根据社会的环境、发展趋势以及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要求期望,在主流意识形态中把握大学生的需求点,用主流意识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发展。

3.3丰富校园公益广告的表现形式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突出,校园公益广告在表现形式上要具有吸引力。可以采用以情动人、轻松幽默的方式,借助名人效应、歌曲、舞蹈、故事等形式引起受众的认同与接受,“名人本身的传播效应和影响力能迅速地嫁接到其所代言的价值理念上”[5]。负强化是采用讽刺、敲警钟的方式引起受众的注意,就像听多了赞美与夸奖,偶尔的“逆言”就会特别刺耳。处于追求独特与个性的大学生们,新颖与警示更能得到他们的注意。如:关注青少年的过度肥胖广告中,因为过度肥胖,抢救的救护车也被压扁无法行驶,肥胖者的生命得到威胁。理性诉求是指通过摆事情、讲道理的方式引起受众的理性思考与警觉,因此理性地接受公益广告理念。带有意识形态与政治性的公益广告多是以这种严肃、庄重的形式出现,以此表明此公益广告理念的重要性。此外还可以用感性的诉求方式,以各种艺术手段引起受众情感上的共鸣,在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实现理性的沟通。这些都是为了将严肃、枯燥的思想教育内容变得生动形象,缓冲教育过程中呆板的灌输与教条化,提升校园公益广告的吸引力,以发挥其最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校园公益广告的多种表现形式需要借助媒介的传播,传统媒体的作用不可小视,应该继续发挥它们贴近学生生活、接触受众广泛、传播费用低的优势,积极形成规模效应,弥补单一媒介的不足。手机微信、微博、校园门户网站等新媒介要加以利用,传统媒介与新媒介之间互相补充,将校园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立体的网络空间,使传播范围覆盖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通过交互式作用冲击学生的多重感官器官,加强校园公益广告内容对学生的影响,提升校园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影响力。

3.4强化校园公益广告的协同效应

“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6]。校园公益广告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加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也要加强与高校制度、学生活动等联合。校园公益广告与高校管理制度结合,利用校园公益广告丰富的传播媒介,将规章制度的内容传达给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明确高校对自己言语行为的要求,“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制度氛围的影响下,从而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起到引导、约束、调节和规范作用。校园公益广告与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高校鼓励学生举办校园公益广告创意、主题等形式的比赛活动以及公益活动等,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到校园实践活动中,在活动中主动接受有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从而促进理论知识的内化,形成个体思想政治品德。不能将校园公益广告看作唯一的教育渠道,要有整体的意识,发挥自身优势,才能使校园公益广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效实现。书记强调指出:“只有在创新中赢得主动权,宣传思想工作才能回答好时代考题。”我们要在正确原则的指导下,从多学科交叉中寻求校园公益广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有效途径,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机制与联动效应,解答好时代给我们的考题。

参考文献

[1]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Z].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2013-12-23.

[2]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Z].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2013-12-23.

[3]马玉梅,周云利.论公益广告的社会价值[J].学术交流,2000(2):32-34.

[4]菲利普•科特勒,埃迪尤阿多•罗伯托.营销大未来———变革公共行为的方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6.

[5]汤劲.名人与公益广告[J].新闻爱好者,2007(7).

[6]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N].新华日报,2016-12-08.

作者:张晓丽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第四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95后”大学生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流群体,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权威性和实效性受到冲击,利用朋辈教育的普遍性与全员性、自愿性与义务性、平等性与友谊性、直接干预性等特点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结对子、朋辈班主任、社团帮扶等模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利用微媒体平台做好朋辈教育队伍建设工作,开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关键词:朋辈理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朋辈教育理念出现于上世纪60年代,“朋辈互助”这一种特色的自我教育方式让年龄相仿,拥有共同语言的年轻人彼此间通过交流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感悟,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共同成长。进入二十一世纪,“95后”逐渐成为我国大学生的主要群体,他们成长环境优渥,个性鲜明,自我意识较强,如何有效的运用朋辈理念做好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当代大学生思政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朋辈教育的内涵及其特征

近年来,朋辈教育理念越来越多的运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为提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一)朋辈教育的内涵

“朋辈”一词源于英语单词“peer”,指同伴、同辈、朋党等,《现代汉语词典》将“朋辈”定义为拥有相似生活理念和价值取向的同龄人,自发组成亲密的非正式群体。朋辈教育理念最早由美国人Vriend提出,他认为年龄相近,生活工作背景相似,拥有共同语言的一群人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影响,能改变彼此间的观念、想法和行为。朋辈教育理念不同于榜样教育,榜样教育中的人物榜样往往因为“高大全”的人物形象远离大学生生活实际,难以激起学生的共鸣,反而是同辈间的言行举止更具有亲和力和可接受性,因此,朋辈教育理念作为一种新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逐渐被高校思政工作者所认可与接受,逐渐被运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1]。

(二)朋辈教育的特征

不同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朋辈教育更强调群体的自我教育,因此具有了普遍性与全员性、自愿性与义务性、平等性与友谊性、直接干预性等特点。1.普遍性与全员性。作为追求同伴认同的大学生群体,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上遇到事情,第一选择的倾诉对象往往是同学或者朋友,而不是家长或者老师。我们可以说,相比辅导员、心理咨询师或者高校教师的答疑解惑,大学生朋辈间的互助教育更为普遍和常见。因此,在大学生群体中运用朋友教育理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拓宽了高校思政工作的视野与渠道。全员性则是指在大学生群体中运用朋辈教育理念,可以调动全体大学生参与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能有效弥补思政教师和学生工作者难以全面深入了解大学生实际思想动态,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全面性的弊端。2.自愿性与公益性。作为社会性群居动物,人类的血液中天然流着相互帮助的因子。对大学生而言,朋辈间的互助是自然而然的行为,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0%的同学认为“同伴间的相互帮助是理所应当的行为”,超过80%的同学表示会“主动帮助身边的人”,因此,以同伴互助为主的朋辈教育理念具有自愿性。同时,由于朋辈互助更多的是满足自己助人的愿望,提升自我价值和自尊心,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感等原因,而不是追求报酬、待遇等功利性的目标,使得朋辈教育这一角色带有公益性。3.平等性和友谊性。不同于高校其他学生思想工作者以居高临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朋辈教育理念最大的特点就是平等性,面对拥有年级相仿、经历相似的同学,大学生更容易敞开心扉,也更容易找到共鸣,这样平等的教育方式让朋辈教育更容易获得大学生群体的信任感。同时,朋辈互助也更容易让同学间收获友谊,相知相惜。4.直接干预性。由于大学生群体在遇到挫折、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和同学倾诉,寻求朋友或者同学的帮助,因此朋辈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直接干预性更强,担任朋辈教育的学生能常常陪伴在需要帮助的同学身边,同伴间的陪伴既能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又能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有调查数据显示,运用朋辈教育理念干预大学生的网络成瘾行为,效果远强于辅导员、学生工作者的理论说教,因为同伴能对学生的行为起到良好的监督、劝解作用,帮助其逐步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加之“95后”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流群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情况。

(一)开放的社会带来的思想冲击

在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国与国之间不光在经济上的交流越来与频繁,在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都将有着更为深入的合作交流,西方的各种思潮随着网络进入我国,给我国的主流社会价值观带来冲击。其中,以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为首,夹杂着西方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西方腐朽思潮对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观、人生观影响巨大,对青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同时,成长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年代的“95后”大学生群体,物质条件较为丰厚,他们吃着汉堡包喝着可乐看着欧美大片玩着智能手机长大,面对五光十色的多元文化冲击,容易迷失自己的价值信念。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受到冲击

互联网时代消解了教师的权威与话语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增多,教师不再像传统媒介时代般始终占据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导权的地位。学生借助移动智能终端可以查阅海量的信息,这无形中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与信息优势,解构了他们的话语主导权,弱化了教师对高校学生群体的思想掌控力。如洪水般涌入的网络信息,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把关人”的责任更加巨大,没有太多社会经验也缺乏政治敏锐度的大学生群体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往往难辨真假。这极大的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力,制约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式受到冲击

网络的飞速发展转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学生极有可能绕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网络这一开放的平台获取自己需要的资讯。这对当代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当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依然秉持传统“教师一桶水,教给学生一碗水”的观念,依然认为自己是知识的权威者,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没有认识到互联网时代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日趋平等。面对高校学生对新兴事物的好奇心与接受力,部分教师缺乏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辩证看待新兴事物的能力,以排斥的眼光看待互联网时代的各种新兴事物,使得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导地位发生动摇。部分教师无法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在互联网的掌握和运用方面处于劣势地位,这也给互联网时代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带来了困境。

三、我国高校开展朋辈理念教育的情况

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将朋辈教育理念引入学生管理工作中,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少高校摸索出形式多样的朋辈教育方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结对子模式

结对子模式的主体可以是寝室、班级,也可以是个人,采用一带一或者一带多的方式,帮扶学生生活与学习。例如北京科技大学采用的高中生“成长导师”方案就是采用学生与学生相互结对子的形式,选拔一批品学兼优的硕士生到高中担任学生的“成长导师”,“成长导师”通过分享自身学习和成长的经历帮助高中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法方式,树立人生目标。这样的朋辈教育理念,让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平等的互动,融学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于一体,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实效性。华北科技大学则针对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组建了“1+1”成长导师模式,选择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与一名有需要的边远贫困地区困难学生结成对子,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理念教育、专业学习规划、职业发展规划等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

(二)朋辈班主任模式

朋辈班主任、朋辈辅导员也是近年来高校常常采用的朋辈教育方式。通过给班级选配一名年龄相当的朋辈辅导员或者朋辈班主任,协同做好班级学生管理工作。例如兰州大学从2002年起就开始在班级中推行副班主任制度,通过挑选高年级的优秀学生担任班级副班主任,引导学生更好的发展。时至今日,兰州大学的朋辈副班主任制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广州医学院则通过公开在大二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担当大一新生的朋辈辅导员。由于大一和大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差异不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生活阅历相似,选择大二学生作为新生的朋辈辅导员,能更好的激励和引导新生熟悉学校环境,做好学习、生活的规划。学院辅导员也能通过朋辈辅导员及时掌握了解新生思想动态,让学生管理工作更有成效性。

(三)社团帮扶模式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依托社团开展大学生朋辈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个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例如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以志愿者协会为依托,设立了与航天航空大学专业相关的20个大类共1036个志愿者服务岗位,通过志愿者服务加强学院与学院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帮扶活动,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关怀的友谊。北京师范大学生则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社团打造朋辈支持平台,利用北京师范大学在心理学专业上的优势,聘请了六名专业心理辅导人员,加上十多名兼职教师和研究生,通过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沙龙活动为有困难的学生开展心理服务,并通过这一平台训练学生志愿者成长为朋辈互助伙伴,帮助更多的学生健康成长。

四、利用朋辈教育,开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在2016年12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采取多种方式做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让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大学生教育的方方面面。”新形势下,利用朋辈教育理念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用朋辈辅导员、朋辈班主任等形式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运用朋辈教育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引,是开启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钥匙。在高校中利用朋辈理念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同伴、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理念教育、专业学习规划、职业发展规划等工作,做好大学四年的学习规划,满足当代大学生的社交需要,还能有效帮助学生从碎片化的虚拟网络中回到现实世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与权威性,帮助学生正确面对互联网时代下多元文化的冲击,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2]。

(二)充分利用微媒体平台做好引领工作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现在微媒体的优点和特色,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结合朋辈教育理念占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新高地,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形式全方面多角度创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微体系”,将自媒体的优势有效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利用朋辈教育理念,开发朋辈教育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公众号,积极运用微博微信这一新兴媒介传播方式,提高大学生群体对朋辈教育理念的认识,提高朋辈教育理念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公众号的内容一方面要紧贴学生的思想动态,另一方面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公众平台成为引导大学生前行的灯塔;其次,开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与学生的互动方式,通过“微平台”开展大学生朋辈教育工作,利用微媒体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了解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想法与建议;利用微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微”活动,共同做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3]。

(三)做好朋辈教育队伍建设

想要朋辈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朋辈教育队伍必可不少。要注重选择思想政治素养较高、学习成绩较好、是非辨别能力较强的学生。做好朋辈教育队伍建设,除了做好选拔工作外,把好培训关和管理关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层次选拔出来的学生,通过业务素质培训和思想政治工作专业能力培训,培养他们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在同学间的威信,帮助其成长为优秀的朋辈教育者。同时做好高校朋辈教育管理,确保高校朋辈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长效运行。不光在选拔和培训时要严格要求,还要考核朋辈教育工作者的业务能力以及工作成效。最后,高校还要搭建朋辈教育发展平台,拓宽朋辈教育的空间和渠道,确保高校朋辈教育理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抓不懈,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真真.朋辈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运用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6.

[2]许公正.大学生朋辈教育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5.

[3]段惠方.朋辈教育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运用[J].教育探索,2014(4).

作者:李艳萍 廖利明 单位:闽南师范大学 闽南师范大学

第五篇: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摘要]从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内容、客体、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主要挑战进行相应的原因探讨。从课题研究及教师队伍建设、大学生媒体素养和辨识能力的培养、社会转型期矛盾的疏导和解决以及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优良环境四个方面提出了对应的解决策略,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营造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环境。

[关键词]网络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网络舆论的涵义

“舆论”作为一个词最早出现在《三国志•魏书•王朗传》,其中舆论的意思指东吴士大夫知识分子的群体意见,这与现代舆论涵义差别较大,随着时代的推进,舆论一词逐渐向公众的意见或看法方面靠拢。我国对舆论做出的定义主要以陈力丹为代表,他认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所表达的意见、态度、情绪和信念的集合,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以及持续性,对有关事态产生影响,并且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①网络舆论作为传统舆论的组成部分,是采用新兴的网络媒介表达一致信息的集合。网络舆论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多数网民对某一特定的社会焦点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的态度、意见和言论,具有产生突发、内容广泛、传播迅速、影响直接的显著特点。

二、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挑战

(一)挑战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权威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首先表现在教师的权威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权威主要表现为:“教师凭借职业身份,渊博的知识高尚的行为,与合理的教学方法而使学生从内心真正认同教师所教、所言、所行”②。从职业身份来讲,网络舆论中充斥着对思想政治教师职业的戏称和职业认识的刻板影响。受舆论风口上不称职教师和不负责教师的种种不良言论和高校教师的不轨甚至违法行为的影响,舆论浪尖上的个案和特例被当成教师职业的普遍行为,由此产生了对教师的不信任,并且不能认同当代教师的所言所行。由于网络舆论的生动性和大学生叛逆的个性,大学生认为课堂的学习与现实生活差距较大而主动放弃或排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他们容易赞同网络上广为流传、有一定市场的舆论导向,从而不认同教师所教,仅仅是囿于思政课教师衡量学生学业的权威下,而不能使教师获取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权威。

(二)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

在纷繁复杂的网络舆论中,各类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由于自控辨别以及选择的能力还不成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容易在思想上价值取向上产生动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受网络舆论多元化特征的影响,大学生极容易受到自由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他们仅仅凭借自己的第一感觉或者是同辈群体思潮的影响片面决定自己判断是非的标准,不能够理性认同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理论,不能够理智理解我国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意义。当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舆论世界及其所营造的负面的社会形象中,就很容易脱离现实社会,出现道德迷失和行为的失范,甚至违法。这就使得对大学生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从舆论的数量和时效性角度考虑,网络舆论信息的基数庞大,其中的流言、谣言等负面信息众多,并且存储时间长,很容易被学生搜索。某一负面舆论热点产生哪怕是极微小的负面效应都能够通过急速传播,并且以几何量级的速度覆盖全网,相比较单纯的课堂教学是很难与其对抗的。

(三)挑战积极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网络舆论环境作为一种新兴环境不可阻挡的对主导宏观环境提出挑战,使经济环境中的市场经济功利化和逐利化思想严重,政治环境中极端民主思想泛滥,文化环境中受西方绝对自由影响严重。在微观环境方面,大学生在校园生活里为了不落伍于同辈群体,会主动搜索相关舆论事件和舆论内容,主动接受网络舆论影响,使消极影响在潜移默化中渗入学生群体。使得社会焦点矛盾被任意放大激化,影响人们思想的变动。总的来讲,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必要前提,如果不能够利用各种环境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合力,放任各种环境影响不管不顾,就很难开展卓有成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前时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状态,网络舆论环境中的人们观点表达复杂,这使得大学生价值选择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愈加复杂。

三、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挑战的应对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大学生的媒体素养

当前高校教师普遍缺乏网络舆论舆情引导意识,缺乏必要的舆论引导行为。面对这种状况,高校教师应该组建必要的机构以提供专业的保障,抽调一部分辅导员兼职校园舆情监管员,赋予其对应的舆情管理权力,比如论坛删帖的特权,冻结账号的特权等,并且定期召开舆情分析交流会,使相关教师可以相互交流,共同探讨针对本校实际的对策。定期对相关教师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向舆情管理方面有优秀经验的学校访问学习,学习较为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策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5年第35次统计报告显示,学生网民依旧占据网民职业构成的首位,并且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不断增长③。现代社会日趋多元,新观点、新想法、新论调不断出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反叛的同时,对新思想有更强的接纳态度和敏感反应。大学生由于辨识能力不高,缺乏自己的坚定立场和观点,普遍易受所谓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④,这就使提高大学生的媒体素养和辨识能力迫在眉睫。要着眼培养大学生思辨资讯的能力,用批判性的角度解读媒体信息的能力,降低由情绪冲动产生的情绪舆论的影响力,避免情绪主导型的舆情发酵。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成功的把媒体教育加进正规教育体系之中,我国可以借鉴外国经验,开展媒体素养培训的相关课程,发展教材培养教师,让大学生团体自主运作新媒体,让他们了解传媒机制,提高其对网络传媒的理解,利用大学生团体亲和力强,与学生交流畅通的特点,进而带动周围学生一起提高媒体素养和辨识能力。

(二)重视社会转型期的问题与矛盾的疏导和解决

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一个时代环境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经济由计划向市场转轨,这在给人们带来价值观的震荡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方面的问题,由这些问题带来的网络舆论占据了网络舆论内容的很大篇幅,是部分舆论内容的根本来源,要削减这部分舆论内容的消极影响,就首先必须在根本上疏导或者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这就要求宣传工作者及时学习理论动态,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有效的把事实暴露在公众面前,公众只有全面了解事实和经过,负面舆论才会真正失去根基,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才会到来。社会矛盾的出现有其出现的必然性,但社会舆论的产生则并不是不可控的,各级部门只有用积极的态度应对矛盾,才能最大可能的削弱或化解矛盾,只有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取得人们的信任,同时及时参与倾听,才能了解大众的合理诉求和问题所在,才能制定相应的制度政策,理性应对网络舆论。舆论产生的关键之处在于信息的不透明,信息不透明公众就恣意猜想,所以只有加强信息的透明度,才能从社会环境上减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压力。

(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优良环境

校园网络舆论是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最真实的环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完成对校园网络舆论的引领,必须要从学校入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揉进校园环境中,让大学生在校园环境中不自觉地接受熏陶,最终形成自身的信念自觉。具体来说,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之中,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宣传先进、弘扬先进、争当先进的校园网络舆论导向。同时可以加强校园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载体中的舆论内容建设,强化校园BBS的舆论引导,占领高校网络舆论的主阵地,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舆论引导时立足本校的校园网络信息环境,抓住校园热门话题的引导主动权,从而形成具有及时高效特点的积极的舆论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注重对校园网上热点话题的调控,对于有可能发展为具有消极作用的网络舆论要及时的处理应对,比如采取及时删帖、屏蔽或者冻结账号等方式,同时要发表正向的相关信息,形成优质的校园网络信息环境。同时可以发挥学生骨干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干部和广大学生党员组织起来,调动最广泛的学生群体,营造最具有影响力的同辈群体环境,使大家都积极参与校园正向网络话题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互动与宣传。最终构建起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使得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快速进展。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舆论——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11.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第2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10-215.

[3]王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网络意见领袖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4]黄军利.浅析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机遇[J].思想教育研究,2014(11):73-76.

[5]李振委.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其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6]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第35次统计报告[EB/OL].

作者:武文 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央团校)

第六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摘要: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同志提出了许多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重大问题,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针对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新时期

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提出了许多重要论述。同志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党的领导等原则,论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问题,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针对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进一步突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向来被放在我国高校教育的首要位置。党的历届领导都在各种场合反复多次强调大学生要健康成长,高校必须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生命线的科学理念。他认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德育在的教育理念中被放在其他各项教育的前面。邓小平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经验教训的时候,把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抓好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执着坚守和创新发展。他多次指出,把经济建设作为党的中心工作这个决策依然没有变,在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同时,抓好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因为意识形态工作是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工作。他反复强调,我们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思想防线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尤其是新形势下,今天的社会跟以往相比大不一样,有很多新的鲜明的特点,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理想信念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时代需要。在前人已有的理论成果基础上更明确、更具体、更透彻地阐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从而使全党、全社会对全心全力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更清晰认识和更紧迫的觉悟。

2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作为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主要创始人,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他指出,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邓小平在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他认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都必须加强。他尤其重视大学生的四项基本原则教育,要求高校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在这“四有”中,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都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根据当前我国具体情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是要求一如既往地教育引导学生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要求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国情和特色,客观看待外部世界环境和特点;要求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发展大业中,勇做新时期的奋进者、开拓者。二是特别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他把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他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分别从三个层面为建设什么国家、发展什么社会和培养什么公民等重大问题找到了答案,体现了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了社会评判是非对错的价值标尺,所以,他要求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三是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过程中,分别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根据中国越来越靠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国际背景和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目标的国内形势,提出了“两个奋斗目标”“三个倡导”“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和“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民族伟大复兴、怎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问题,找到了新时期我们党执政、治国、引领国家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在准确理解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础上,精准把握新时期的新要求,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党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最新成果。

3进一步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

一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原则方面,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结合统一。他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充分学习把握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过程中,坚决维护中央权威,自觉同党中央在思想上、言论上和行动上保持完全一致。他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想师生所想、急师生所急、办师生所需、解师生所难。为真正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还要求,各级各地的党委书记要防止因身处高位而脱离群众,要经常进入高校,多去高校作报告,加强同师生的交流接触,了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解决师生关注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需要。二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方面,要求要坚持传承和创新相结合。他指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既要坚持我们党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又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获得新发展。为此,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要学习、总结和遵循过去好的经验,又不能因循守旧,固守传统经验,必须在理念、手段等各方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强调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鼓励和尊重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创新。这样就能够避免像以往一些高校那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决策、轻落实。三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态度方面,要求要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团结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这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工作方向。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相互渗透,各种文化相互影响,各种观念相互碰撞。形势越复杂,越需要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错失主动权,指导思想也发生偏离,就会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秩序和内容失范,最终结果会非常严重,可能直接导致整个高校教育偏离社会主义轨道。

4进一步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和通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群众中得以扎根的重要前提,是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条件。不断从理论发展和实践需要等方面探索和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路径。他特别擅长用鲜活、浅显的群众语言阐述博大、深奥的科学理论。他用贴近普通群众的思维方式阐述党的执政理念。他提出了“中国梦”,使得党的基本理论的表述更通俗易懂,更有吸引力和亲和力,更易于在大学生中传播扎根。他结合众所周知的“丝绸之路”的历史概念,用“一带一路”概括出了当代中国更具包容性和平衡性,引导各国在和平友好氛围中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新思路。他国学功底非常扎实,在各种讲话中,经常引经据典,讲故事,摆事实,语言朴实大气,文风清新亲切,更容易感染人、启发人和教育人。的学风言风文风作风有力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和通俗化的发展。

5进一步强调了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提出全社会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观点。他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继承并发展了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他在强调利用一切资源,动员一切力量,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突出强调,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全党动手。这无疑对高校各级党组织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下“四支队伍”要履好职、尽好责。一是高校党委必须真正给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充分重视,改变过去思想政治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老问题。二是高校宣传部门作为职能部门要提高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意识,提升工作水平,加强理论武装,加强对网络、课堂、校报、校刊、论坛等阵地的管理,加强和改进宣传舆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加强学习,提升个人政治理论素质,真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爱岗敬业,坚持在课堂教学中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历史、党的理论、党的政策讲深讲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四是其他课程的教师尤其是党员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原则,结合所教课程传道授业解惑育人。学校各部门的党员教职工也不能置身事外。高校只有按照所要求的全党动手的要求去落实,才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成效。

作者:杨柳 单位:贵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七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

[摘要]创新并构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提升大学生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充分认识新时期大学生群体思想素质基本特征,了解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二三四”工作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素质;工作模式

十八届三中全会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达成共识,以全新的战略体系布局开展全方位、综合系统化的教育改革。提出“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贯彻立德树人理念,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指导,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一系列指示。高等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强调“内涵式发展”和“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背景下①,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艰巨任务。

一、新时期大学生群体思想素质基本特征

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与其他成员具有相同的特征,也具有有别于其他成员的特征。在历经了四年的培养和教育,其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都受到了来自于现代科学理论的熏陶,在素质教育上也获得了全面的锻炼,从而在思想素质上有别于一般的社会群体。

(一)自我观念个性化

大学生能比较客观地思考、分析和看待人生和社会问题,他们对政治问题比较关注,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是非观念比较强。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获取信息的量越来越大,涉猎的知识面越来越宽,受各种社会思潮冲击越来越广,导致其思想观念日益呈现出多样化。

(二)价值取向多元化

大学生受过正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对于党和国家有着明确的概念和热忱,并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但缺乏严格的党性锻炼,理想信念也不够坚定。由于过分强调个性,在价值判断上的功利性表现时有发生。

(三)纪律观念淡薄化

由于大学生生源结构、招考方式、培养方式、培养类型的多样化,使大学生的教学、科研和活动的组织形式呈分散性特点。他们的学习生活相对自由和分散,使得大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导致大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较为松弛,与人协调合作的能力不够,团队意识亟待提高。

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过由于教育实践工作的需求往往比教育理论知识更新的速度快,这使得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在综合水平、创新创造和成长需求领域上还有待提高。

(一)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关注不够

当下高等教育更加关注学生专业领域理论和实践的学习,这使得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遭到冷遇,学生也就无法进一步完善自我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情况相反的是,由于学生思想状况的多元化,生源结构和社会经历的差异化,同时面临就业、生活、感情等各种压力,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研究不够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无法与学生个性、教育实践相匹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还有待完善、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工作匹配不足、教育形式缺乏创新以及新时期大学生思想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等,这些因素严重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导师的重要性和示范性发挥不够

部分学生导师急功近利,更注重结果的完成,而不注重论文写作过程时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专业理论和实践固然重要,但学生的思想修养和道德品质更为重要。

(四)学院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调动不够

基层学院作为大学生教育的直接部门,应充分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根据学生为期四年学习进行系统的思想教育,应从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与内容体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资源整合,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核心目标服务。然而,基层学院在大学生教育方面更多是大量材料的提供和上报,没有太多关于工作的主动性思考,没有制订出从根本上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困境的方法。

三、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与构建

根据新时期大学生群体思想特征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了解不足的特性,为了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有效展开,需要探索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二三四”新模式,即:秉承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完善组织保障和内容保障“二大体系”,依托大学生导师、大学生辅导员和大学生干部“三支队伍”,搭建学术科研、社会实践、文化活动和心理健康“四个平台”。

(一)秉承一个理念:促进大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模式的创新,首先要回答以什么样的育人理念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个理念就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学院的工作就是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使大学生不仅要学会如何做学问,更要学会如何做人,自觉成为追求“中国梦”的时代先锋。

(二)完善二大体系:组织保障体系与内容保障体系

1、完善组织保障体系。要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教育的各个环节,贯穿到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培养紧密结合,努力开创出具有科学性、综合系统性的组织体系。一是坚持学院党委指示,重视党政管理,实行专业组织成员与兼职成员相互配合的机制,形成“学校党委——学工部——学院党委”三级领导体制;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学工部——学院——学工办”三级工作机制。2、完善内容保障体系。一是推动大学生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进一步完善。学校应创建长期稳定、全面的大学生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鼓励大学生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二是加强大学生党支部建设。一方面要推动以班级、系部、学院灵活设置党支部;另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特色党建活动的顶层设计,特别是要结合时代主旋律,注重普遍性学习和重点性学习相结合,针对不同大学生群体开展不同层次的学习活动,提升学习效果。三是着力推进“责任、诚信、成才”三项教育。通过开展“大学生诚信与学风建设”系列宣讲、在入学阶段与大学生签署诚信承诺书等形式,不断加强大学生科学道德教育、责任诚信教育、学术规范教育。四是强化网络引导。通过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思维模式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展开实践工作,致力于维护互联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阵营,利用时下热门的微信、微博平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的展开,以“三位一体”的信息交互平台,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风向标”、“发动机”、“扩音器”、“透视镜”作用。

(三)依托三支队伍:大学生导师、辅导员和大学生干部

1、依托大学生导师队伍。结合导师遴选和考核管理,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导师工作的主要职责。促使导师在指导学生的思想素养、道德伦理、学术诚信上起示范和教育作用,防止发生学术不端行为。通过机制建设,激发导师队伍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导师成员积极参加党团活动,发挥导师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学风建设、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作用。2、依托大学生辅导员队伍。严格按照教育部相关要求配备大学生专职辅导员,根据工作需要适当聘任部分大学生兼职辅导员,进一步充实大学生辅导员队伍。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辅导员工作制度,创设工作考评和奖惩体系,明确辅导员责任和义务,推动辅导员工作各项指标完成。坚持常态化业务培训和外送培训相结合,加强对大学生辅导员的培训。3、依托大学生干部队伍。一是抓队伍建设。采取民主选举、组织推荐、公开招聘等多种方式,选拔优秀的大学生到大学生干部岗位上来,对大学生党支部、班级和学生会干部进行全过程培养与监督。二是抓教育培养。重点实施大学生骨干培养“展翅计划”,深入开展以骨干培训班为代表的大学生干部培训活动。三是抓管理使用。对大学生骨干从严要求,特别加强学风和道德建设,使大学生干部能够在校园中处处发挥榜样带头作用。

(四)搭建四个平台:学术科研平台、社会实践平台、文化活动平台和心理健康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