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类节目主持的素养透析

谈话类节目主持的素养透析

 

学界对“电视谈话类节目”做了这样的界定:电视谈话类节目即是由主持人邀集有关人士及受众围绕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在轻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展开讨论的群言式言论节目。[1]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电视谈话类节目与其它节目样式有着明显的区别:它的内容由主持人和嘉宾及现场观众的沟通交流来完成;沟通的过程就是节目完成的过程;在这期间,掌控话语权的主持人是整个谈话过程的主导者,主持人自身有效沟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现场谈话的效果。因此,对主持人的现场有效沟通能力进行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名优秀的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应该善于运用沟通的各种技巧,如:有声语言形态、非语言符号等。通常,主持人想要打动观众,必须先得打动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信息的有效传播,才能引发主持人与受众(含现场观众和电视观众)、嘉宾之间产生情感共鸣。然而,目前很多谈话类节目当中,主持人除了“拼命”地微笑,便是用看似亲切的语言调侃,并没有把真情投入到节目当中,显得虚情假意、表演做作。主持人有效沟通能力的运用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节目语境的认知是实现主持人与嘉宾有效沟通的前提主持人要想充分驾驭节目,首先要熟悉节目,对节目的类型、宗旨、内容、传播方式、目标受众、追求的个性风格,以及与同类节目的区别等都要有充分的认识,这些要素构成了主持人对节目语境的认知,这是实现主持人与嘉宾有效沟通的前提。   (一)主持人对节目主旨的深刻认识   电视谈话类节目是由主持人、嘉宾以及现场观众三个要素组成的节目样态,如果主持人脱离了其它两个要素,那么整场节目也就丧失了它原有的意义。因此,主持人要想成功主持一场谈话,就必须将节目的三个要素放在节目当中,通过整场节目的中心主旨去驾驭它,通过与在场嘉宾不断沟通探讨,逐层深入,最终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时刻牢记节目主旨,并始终贯穿这一主线,是一场成功的谈话的前提条件。   (二)主持人自身的准确定位   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应明确自己节目“引导者”的角色。与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相比,电视谈话类节目拥有更多的参与者,它由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组成一个参与群体,而这个群体的核心就是节目主持人。他(她)担负着引导话题、调度情绪、协调气氛、调动嘉宾和现场观众,引导他们围绕主题与场内外观众进行沟通的重任。   其次,对于谈话参与者,主持人则是言语场中多向沟通的协调“调度者”。主持人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各位嘉宾的作用,不能厚此薄彼,注意意见相反或相近的嘉宾,使之互为补充、互相配合;另一方面要在观众与嘉宾之间建立关系,架设桥梁,不能让现场观众当“摆设”,有时还要代表观众向嘉宾提出问题,使现场达到一种不仅主持人与嘉宾达成和谐的沟通,也要使嘉宾与观众之间形成无形沟通的良好氛围。   再次,在受众参与的电视谈话类节目中,主持人既要有很强的“引导者”定位意识,又要有很强的“配角”定位意识。只有两种意识都具备,才能待客有道,主持有方。主持人应把握着话题方向和层次,根据不同人的特点诱导嘉宾谈话的深入,把最精彩的话留给嘉宾说。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谈话节目主持人的“主导”作用在“暗处”,“绿叶”作用在“明处”。只有将嘉宾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嘉宾才能更愿意与主持人进行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   (三)主持人对节目嘉宾的充分了解   不同的谈话节目自然会选择不同类型的嘉宾。主持人应该充分了解嘉宾的身份、个性、心理特征、生活状况等背景,以寻找到最合适的对话方式和内容,这样才能使嘉宾从被动的参与转化为积极主动的配合,从而使节目呈现出和谐有序的状态,进而让话题在双方的讨论中引起共鸣。此外,主持人还应从平常人的命运历程、生存状态、七情六欲、所思所感上去寻找与嘉宾沟通的突破口,选定“聚焦点”,从而将原本寻常的话题化为不平常的话题,使节目真正能够起到透视人间万象,揭示生活真谛,倾诉观众心声的作用。   二、语言是主持人与嘉宾有效沟通的主要手段   语言在电视谈话类节目中担当着主要的角色,它是谈话节目主持人与嘉宾沟通的最直接的一种方式。因此,只有让观众真正体会到语言沟通的快感,才能使节目永远占据荧屏制高点;主持人和嘉宾在交谈时只有互动起来,由问答式变为交流式,这样才能吸引嘉宾更好的参与,调动嘉宾的积极性,从而使整场节目的气氛活跃起来。   (一)主持人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与嘉宾有效沟通的基本条件   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应当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这是谈话类节目主持人所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它对主持人的即兴表达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主持人还应当注重自身文化底蕴的培养,否则难以将相关的话题引向更高层次,或使话题的谈论流于表面,变得肤浅而缺少内涵;或使话题变得高不可攀,受众难于理解。   (二)恰当的语言表达技巧是与嘉宾有效沟通必不可少的条件   言语是主持人传达节目内容、实现与嘉宾沟通的重要窗口。主持人的语音、语气、语调以及遣词造句,不仅表现为外部形态,而且能反映出他(她)的文化修养、思想智慧、审美情趣等内涵。言语既是主持状态,又是主持技能。作为主持状态,它是引起受众思想和感情活动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   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通过运用恰当的有声语言表达技巧,使其与嘉宾沟通更为融洽,更为和谐。   (三)学会“倾听”,及时反馈   “谈话”是一个双向言语交际过程。一是“说”,即言语表达,是信息的组织传递过程;二是“听”,即言语听知,是信息的接受理解过程。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言语一方面来自事先准备,另一方面来自节目现场嘉宾或观众的信息反馈所带来的言语激发。在双向的言语沟通中,无疑“听”是“说”的前提和基础。“听”不好,肯定“说”不好;要想“说”好,必须先“听”好。可以说,倾听是沟通的基础,也是谈话节目主持人的第一境界。#p#分页标题#e#   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应当是一个良好的倾听者,这里的“听”,并非单指耳朵的听,更指用心去听。主持人应该是一个善于倾听的角色。他(她)在现场,更多的时候是要能激发特邀嘉宾,让他们畅所欲言,看到主持人就想说话,并且有说不完的话。主持人在倾听的同时,还要充分把握沟通的尺度,及时准确地获取嘉宾和现场观众的信息反馈,积极主动地根据反馈内容做出相应调整,使主持人跟嘉宾之间产生智慧的对答与沟通。   三、非语言符号使主持人与嘉宾的有效沟通锦上添花   通常所说的非语言符号即无声语言,包括体态语、表情动作、服饰等在内,它们无时无刻不在主持人、嘉宾、观众之间传递着信息,牵制、引导着节目的走向。古人云:“察言观色”,心虚的东张西望,害羞的脸红,尴尬的搓手,着急的跺脚……这些谈话过程中伴有的非语言信息符号成为与有声语言相伴极富表现力的潜在信息。由于非语言符号的日益突显,使电视谈话类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达到了一种完美的沟通状态。在此,我们重点研究非语言符号的以下两个方面:   (一)恰当的肢体语言   谈话类节目主持人适当的肢体语言往往能够调动嘉宾想与之沟通的欲望。肢体语言是人的各种身姿所传递的信息,主持人主要是掌握恰当的坐姿和立姿表示应答。当同嘉宾进行沟通时,主持人应该通过身姿拉近和对方的距离,不要僵直不动,更不要向后仰,要略微向前倾。如《半边天》谈话节目的主持人张越,经常只给电视机前的观众看半边脸,她的正面朝着嘉宾,肘部支撑着上半身向嘉宾倾斜,显示出极强的倾听欲望,很能调动起嘉宾的诉说欲;还有她常常随心所欲翘起的“二郎腿”,折射出一种亲近感和兴奋感。她由内向外拨转的手势传递给嘉宾的是一种“掏心窝”的信息,让嘉宾感觉到张越有许多话急着要对嘉宾说,有许多问题需要嘉宾帮她解决。与张越沟通,无论是普通老百姓还是满腹经纶的学者通常都会显得兴高采烈,眉飞色舞。此时,主持人根据节目的不同情况随机应变,就会使嘉宾达到最佳状态,实现了谈话节目预定的效果。   (二)会说话的眼神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即眼神能够准确的传递出人的内心情感。《实话实说》制片人曾说:“电视的生命在于有人的说话和说话的表情”。的确,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很容易从一个人的表情中表露出来,尤其会从眼神中捕捉到。主持人在与嘉宾的沟通过程中应注意眼神的应用,目光要自然得体,看着对方,用眼神来应答,示意他说下去,也可以用眼神表示疑惑等含义。   眼睛的语言是任何其它“体语”都难以代替的。一个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应该保持一种真诚、自然的目光与观众沟通,在主持节目时一定要善于用眼神向观众传递信息,表达感情。主持人用会说话的眼神与观众沟通,能够形成主持人与观众的良性互动,达到促成“文章”顺利写下去的目的,这也是目光语作为语言要素的存在基础,运用这种肢体语言的技巧能够使谈话双方的沟通达到“眉目传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