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腔技法在民族声乐的应用

声腔技法在民族声乐的应用

 

我国的传统民族戏曲艺术有其漫长的历史,其内容丰富多姿。中国传统戏曲声腔艺术是在我国内容多种多样的民族歌曲、民间小调与传统说唱艺术的基础之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极具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艺术特色。本文综合本人的实际教学经验,就民族声乐歌唱练习中怎样吸取、借鉴戏曲声腔艺术良好的技法,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体会,与同仁们共同探讨,以促进民族声乐的教和学。[1]   一戏曲艺术唱腔最根本之规范要求就是要“字正腔圆”。所谓“字正”,指的就是吐字咬字要准确无误,字和字之间的发音不能互相混淆,不能模糊不清。这同声乐演唱的要求大致一般,声乐演唱不同于别的艺术形式的关键一点,就是声乐艺术的语言性。所以,演唱者首先须要将歌词演唱得清楚、优美动听。老一辈从事这方面艺术的艺人们说得很好“:咬字犹如拴兔子,个个圆如珠”。自然轻松清楚地咬字吐字会使发出的声音更加和谐动听。要能使吐字精准,还要通晓掌握有关汉字语音的一些规律,尤其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1.音素要读得清晰,发音的四声要准确无误   音节是最根本的语音单位,也就是所有汉字在声音上的表现。音素组成音节,所有音节大致由1到4个音素组成,比如“小”-xiao,有4个音素:声母-x,韵头-i,韵腹-a,韵尾-o。有很多歌唱演员的表演,人们听不清楚歌词,关键是因为没有掌握住音素,或者是音素读不准,或者是音素读得非常模糊力度达不到,或者是将其中一个音素忽视掉了。所以,要想将所有汉字读清晰,必需要将音节中个个部位的音素都得读清晰。音素间的过渡部分,不但要读得清楚、不模糊,还要保持它的连贯性,不能断然分开,这乃是人们常说的“运字”技巧。汉字有阴、阳、上、去4种各不相同的音调,叫做“四声”,汉字读音的高低不同起伏不定、抑扬顿挫本身就是一种韵律上的美感。尽管唱歌和说话不一样,可歌唱里的吐字咬字一定要和“四声”要求一致,不可以有“倒字”现象的发生。要不然,可能会导致字意出现变化。如果曲子里有的字音不和“四声”要求一致,那么表演者可按照实际情况适当注入修饰音,一是为了让音准确,二是也能让曲子的表现力更加丰富。[2]   2.“五音四呼”   我国的传统歌唱方法注重五音四呼,“五音”指的是读字的部位,就是喉、舌、唇、齿、牙。唇音b、p、m、f,其中b、p、m是双唇互相接触而发出的声音,f则是上齿接触下唇而发出的声音。齿音z、c、s、zh、ch、sh、r,其中zh、ch、sh、r是舌头两边卷起舌尖向上翘,接触上腭前面而发出的声音,而z、c、s则是舌头舌尖伸直,向上齿里面接触而发出的声音;舌音d、t、l、n,是舌头舌尖碰触到上齿龈而发出的声音;牙音j、q、x,是舌前半部分碰触上前部分而发出的声音;喉音g、k、h,是舌头根部向上腭的软腭与硬腭的结合部位碰触而发出的声音。这乃是中国古时候有关声乐理论中对声母的划分。“四呼”是按照人们口形张开闭合的不同,将韵母划成四种,就是张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张口呼:a、o、e,或是这几个字母与别的声母、韵母相互结合的发音。它没有包括介母,发出声音的时候双唇微张。比如阿、格、稿等字。齐齿呼:包括有介母i,或者是i和别的声母、韵母互相结合的汉字。发出声音的时候上下齿整齐相对,口形如扁平状。比如以、加、香等字。合口呼:包括介音u或者u和别的声母、韵母互相结合的汉字。发出声音的时候双唇合拢成圆的形状。比如武、初、短等字。撮口呼:包括介音ü,或者ü和别的声母、韵母互相结合的汉字。发出声音的时候口成小圆状,上下唇稍微向前突出。比如羽、乐、运等字。练习好这五音四呼,正确掌握所有汉字的发音位置,咬字吐字清晰,字腹拉开,尾音收好,歌唱时的发出的字音就会十分清晰,人们一听即解,可正确地表达与描述曲子的思想情感。[3]   3.切音读汉字   在戏曲表演过程中常常会把那些需要伸长的字,分成字头、字中、字尾三个环节给读出来,这就是常说的“切音”。切音读字的作用是,为了读字精准的需要,为了能较好地抒发人物角色情感“用字出声”、“用字生情”。吸取此种歌唱手法在民族民间歌曲中歌唱会有较好的功效。比如民间歌曲《兰花花》中的首句———“青线线那个兰线线儿”,尤其末尾那个“线”字要运用切音读字,首先出字头部分“x”,接着出字中部分“i”,最后发出字尾“an”,给人一种抒发情感、意味悠扬之感,对兰花花之美丽做了特好的铺垫。切音读字要有取舍,那些快唱部分大都不用,慢速唱的部分也不都是每个字都切音,要按照歌曲内容、情感与音乐旋律需要来确定,要不然会给听众某种不舒服之感。十三辙里“一七”、“姑苏”、“梭波”、“乜斜”四个辙口的字,有头腹却没有尾音,或者有头尾而没有腹音。十三辙是对那些韵母一样汉字的归纳,即“江阳、中东、人辰、言前、怀来、灰雄、遥条、由求、发花、梭波、乜斜、一七、姑苏”辙。[4]   4.收准音归好韵   收音归韵指的是字尾音的最末音一定要收准。比如字头、字腹都读得特别准,然而字尾音变换了韵脚,也会导致咬字吐字不清晰,例如将“人辰”辙的字歌唱成“乜斜”辙,比如歌曲《渔光曲》之中“云儿飘在海空”中的“海”(hai)字尾音是“爱”(ai),如果收音不准,尾音就转变成“an”,成了“月儿飘在寒空”了。[5]所以,唯有做到收准音归好韵,才能把字音完整无缺,准确无误,才能清楚地表达出曲子的内容。要准确唱出字的尾音,需要将十三辙的韵母搞明白,且严格根据每个辙的韵母,找出收音的部位与口的形状,这就做到了收准音归好韵了。此外,中国戏曲与曲艺念唱,都注重“喷口”字,就是使用双唇开合之力,先把气憋足了,吐字时使劲用力,把字从双唇中突然推送出去,让音量加大。喷口字是猛冲,力度比较大,适合那些表现感情浓烈时的重音字,在民族特色较为明显的歌曲表演中是可以借鉴的。比如歌曲《兰花花》中一句———“冒上生命,往哥哥家里跑。”“冒”字,就要应用“喷口”字来歌唱,可以将兰花花那种极强的抗争之情感和奔向情哥哥的急促之心情较好地展现出来。#p#分页标题#e#   二腔圆,指的就是要求将音乐旋律演唱得非常圆润、自然,让听众听起来十分悦耳动听,且出现快乐和美的享受之感。中国戏曲艺术中一向有“字带腔走,腔和字行”的说法。在民族声乐表演唱中为了演唱出极具民族特色和韵味,运用一些润腔技巧是必备的一种艺术表现方法,它不但能增强曲子的艺术表现力,还可以让声乐技法得到较好的发挥与展现。比如皮黄戏中的有些润腔之法就极具民族艺术特色,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   1.修饰性音乐润腔   此种润腔之中有滑音、波音与倚音。比如歌剧《刘胡兰》里《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首句“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音乐旋律较为平淡,韵味不是特别足。若在“来”字上应用波音,后面2个“道”字其中一个加上前倚音,另外一个应用波音,如是这般,便是咬字顺应了“四声”要求,又可以沿着字的气势行腔,会使曲子音乐旋律激昂,民族特色浓厚,切实表现出刘胡兰那种激昂、豪迈的大无畏革命之情怀。[6]   2.节奏性音乐润腔   指的是运用音乐节奏的对比转变来表现感情的一种润腔法。戏曲唱腔非常注重节奏的变换,一个唱段常常不是一个节奏一唱到结束,往往在均匀的节奏节拍之中,应用逐渐加快、逐渐变慢或者突然变慢的手法,进而让唱段层次清晰,有高低起伏之感。比如快速撤慢、先催后撤、慢紧结合等演唱手法,在民族歌曲歌唱中都可以借鉴吸收。例如歌剧《党的女儿》里《万里春色满家园》最后一句———“我乘春风去,我随杜鹃喊,我在天边唱,我在土里眠”。可以这么处理,从缓慢到逐渐加快再到逐渐减慢,使歌唱高低起伏、一气呵成,这样才能较好地展现出人物角色此刻心潮澎湃、不怕牺牲的勇往直前的英雄气魄。再例如歌曲《江河水》中最后一句———“这山在水在偏你不在,今世永分开。”表演时一定要一板一眼、坚定有力,从缓慢到渐渐加快再到渐渐减慢,然后后面两个地方下滑音的演唱,能让那种痛苦悲愤的情感得到淋漓尽致地宣泄,极富艺术魅力。以上两例若节奏没作艺术处理,就是多么用情来演唱,也只是显得非常单薄、软弱无力。[7]   3.音色型音乐润腔   指的是应用音色变换来表现一种情感的润腔方法。戏曲演唱中“哭音”的使用极具感染力,大都运用在人物角色异常悲愤的特殊唱词之中。比如歌曲《江河水》中的一句歌词———“滔滔江河水伴泪流”就可以运用“哭音”,把哭声融合在悲痛的音乐旋律之中,强烈痛诉剥削阶级对民众的欺压与迫害,震撼人的心灵,使人潸然泪下,这样就起到强烈的艺术功效。   总之,吸取借鉴戏曲唱腔中的优秀技法与技巧,需要歌唱演员在歌唱中按照曲子内容、艺术特色、感情的需要谨慎选取,且很巧妙地加以应用,作艺术的二度创作,掌控好歌唱的分寸。唯有如此,才能使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大大提升民族声乐艺术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