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角度看七角楼的误读

宗教文化角度看七角楼的误读

“霍桑在世时便被认为是当时最伟大的美国小说家,是美国民族文学脱颖而出的例证之一”。国内研究重点是霍桑的《红字》,对作家本人最喜欢的小说《七角楼》[1]相对关注较少,而现有文学史及学术论文在对《七角楼》中平琼上校主持执行巫师莫尔死刑这一事情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说平琼上校是指控者,一种说平琼上校是诬陷者。细读文本会发现,认为平琼上校诬陷莫尔犯巫术罪是一种误读。   一、诬陷说   与《红字》一样,《七角楼》的故事也发生在北美殖民地开发时期的新英格兰。平琼家族的一位上校与地位卑微的莫尔家围绕一块土地产生了纠纷,上校设法取得了当地立法机构的认可,宣称莫尔的那一两英亩土地和周围的土地所有权属于他。莫尔虽然地位卑微,但坚持捍卫自己的权利,连续几年成功地保护了自己从原始森林里砍伐出来的那片空地。平琼上校和老莫尔之间产生的矛盾争执始终悬而未决。直到老马修•莫尔以巫术罪被处死后,土地归于平琼上校,上面建造了当地最豪华的建筑———七角楼。   小说中老莫尔在临死时对着上校诅咒:“上帝会让他饮血的。”接着诅咒应验,平琼上校在七角楼落成大宴众宾时莫名其妙地死在自己的书房中,斑白的胡须上浸满了血。据说当时人们听到了老莫尔的声音说“上帝让他流了血”,可以说老莫尔的诅咒一直伴随着平琼家族,平琼家族衰落,并先后有多人死于类似的情况,这也可能是有论者对《七角楼》主题持善恶果报观点的依据。从表面故事情节来看,平琼上校是要受道德谴责的。他贵为当地议员、上校和法官,把莫尔以巫术罪处死后占了他的土地,并且他和他的后人很多好像因莫尔的诅咒而死。有论者认为“:善与恶冲突的最终结果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七角楼》中,霍桑通过平琼家族与莫尔家族的兴衰史宣扬了同样的道理。依仗强取豪夺而发家致富的平琼家族虽然兴旺一时,但家族成员相继死于非命,并最终走向没落;而无辜惨死的莫尔的后人却通过勤劳的双手和善良的心灵,顽强地生存下来,被平琼上校夺去的财富也因为菲比和霍尔格雷渥的结合失而复归。”[2]这里的恶与罪从传统文化的善恶观出发指的是平琼上校对老莫尔的所作所为。   有观点认为老莫尔之死是因为平琼上校诬陷莫尔犯巫术罪:如“平琼上校便想出了一个更为恶毒的办法,他直接策划出了一桩罪行强加在马修•莫尔的头上,将马修•莫尔以犯有巫术罪而处死。”[3]平琼上校为了占有老马修•莫尔的土地,“竟滥用手中的权力,捏造罪名,把莫尔当作巫师处死。”“上校想方设法陷害马修•莫尔,最终马修•莫尔被强加上‘传播巫术’的罪名而身陷囹圄。”[4]“上校指控马修•莫尔犯有巫术罪而骗走了他的土地。”“他诬陷莫尔从事巫术活动,凭借自己在当时权力阶层的影响,把莫尔送上绞刑架。”[5]   这些观点看上去似乎也与作者的意图相吻合,霍桑说“此书的一个道德意义———说明一个道理,即前代人所做的坏事会影响后代,尽管当时得到了一些利益,到头来总要变成一种彻头彻尾的不可收拾的祸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霍桑还说“如果传奇故事真能对人有所启发,或产生某种有效的作用,一般是通过一种非常曲折微妙的方式,而不是表面上的那种直接方式……巧妙精致地展现出来的高妙真理,步步昭明,卒章显志,会给故事平添一种艺术的光辉。”从表面故事情节中的解读是不是就是作者所说的那种“通过一种非常曲折微妙的方式”获得的“高妙真理”呢?让我们看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上校指控马修•莫尔为男巫,将其处死。”[6]“莫尔因施巫术而被处决,而平琼上校是主要起诉人。”[7]51即平琼上校是莫尔犯巫术罪的指控者而不是陷害者。从英文“Maulewasexecutedforthecrimeofwitchcraft”来看也说的是老莫尔因为巫师罪被处死刑。为什么对同一件事理解上观点如此迥异呢?通过进一步细读文本,从宗教文化角度来看这个故事,会得出与善恶报应观不同的结论。   二、指控说   从社会道德层面上看平琼上校有以强凌弱的倾向,老马修•莫尔被认为是无辜的受害者,平琼上校被认为是莫尔犯巫术罪的诬陷者,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马修•莫尔到底是不是巫师呢?马修•莫尔的被判死刑是不是因为上校的诬陷呢?从文本中能找到答案:莫尔家族出场的一共三人,小说第一章写老莫尔被绞死前对平琼上校发出了诅咒“上帝会让他流血的”,后文中他除了作为鬼魂以外再没有出场,并且作者似乎故意对这种观点作了一定的误导:“在那桩巫师冤狱过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马修•莫尔的后代仍一直住在他们的祖先含冤死去的那个镇子上,人所共知,这家人全都安分守己,诚实厚道,与人为善。”这种描写好像为善恶观和平琼上校诬陷莫尔作了一定的铺垫。可是小说随即又提供了相反的观点:“莫尔家族周围似乎有道无形的壁垒,(没有朋友)尽管他们待人接物也很坦诚友善。但没人能够踏进这道壁垒,接触到其中的尊严或魔力。”并且好像这个家族的特点在后人身上得到了遗传,被认为是他们唯一的特征,“从而加强了人们对他们所抱有的那种厌恶的态度和迷信的恐惧,以至于人们从疯狂中醒悟过来以后,仍不断记起那些有名的巫师。”也可能是:“我们太过于忽视莫尔家族对平琼家族的反感……我们一直关注平琼家的罪,而没有注意他们也是受害者,以至于作者不得不在13章重新介绍莫尔家族。”[8]   莫尔家族在小说中出场的一共有三人,在全文21章中直到第13章才出现了第二位———年轻的木匠莫尔,这也许是读者不太注意到他的原因。但是对他的表现却不能忽视,因为这影响到对老莫尔是不是巫师的回答。年轻的木匠莫尔是老莫尔的孙子,他坚持的观点是:“只要房子不塌,我的巫师老祖父准不会放过平琼家的人。”请注意这里他自己称祖父为巫师。年轻的木匠莫尔在他所居住的镇里是个不大为人了解的一向不受人喜欢的人。原因之一是他的“祖父便是昔日那位马修•莫尔———本镇早期居民之一,曾是当时一个有名的可怕的巫师。”在这里对老马修•莫尔的称呼很明确,巫师的罪名不能归因于平琼上校的诬陷。木匠莫尔认为七角楼占据了本属于他的土地。他才是“这座房子建造者的儿子,这片土地合法所有者的孙子”。一心想着为家族报仇的莫尔利用杰维斯•平琼的贪婪取得了与艾丽斯•平琼见面的机会,对单纯美丽的艾丽斯施加了巫术控制了她的灵魂。“本来一个天性慷慨的男人可能原谅艾丽斯的全部骄傲”,而木匠却绝对不能原谅她,他的心中只有仇恨。文中对木匠莫尔控制艾丽斯的描写也是对于上校诬陷莫尔还是指控莫尔做了澄清。“他对艾丽斯•平琼伸手示意,她便从椅子上站起来———盲目中充满信任,仿佛走向某个她满有把握而合乎情理的地方”。木匠莫尔通过巫术控制了艾丽斯的灵魂,他的这种神奇的力量通过遗传从老莫尔得来的,这也与前文说上校指控老马修•莫尔犯有巫术罪形成了呼应。#p#分页标题#e#   老莫尔是巫师的第三处证明在小说的结尾部分,莫尔家族最后一位传人霍尔格雷渥找出了藏在平琼上校画像后面的古老契约,内容是将东部地区大片土地永远转让给平琼上校和他的子孙。霍尔格雷渥承认自己是莫尔家族的唯一传人,关于羊皮纸文件的秘密是他从家族继承来的仅有遗产。“我代表着老巫师,或许我本人就是个不见得比他差的巫师,是干活的老莫尔之子利用干活之便藏起了印第安人交给平琼家的土地契约,使他家占了莫尔一块一二英亩大的园地,付出了东部数千平方英里的土地”。   由此可以看出老莫尔的巫术罪不能说是上校的诬陷,上校是指控他犯有巫术罪。小说中说上校曾“起劲地参加清除巫师的运动”,也就是说上校参加清除巫师的运动,不是单单针对老莫尔而是针对巫师们。可以说认为平琼上校诬陷莫尔犯巫术罪是一种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作品中巫术的误读。   三、误读的原因   也许持善恶观的论者有疑问,巫师就要被处死吗?传统文化的态度受“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等思想影响很深,对欧美文化中巫师们的骑扫帚飞行、诅咒、催眠术等特别是审判中被认为是巫师的人被“丢入水中,如果浮起,就证明是巫师,要被烧死”[9]201等很不以为然。实际上从西方文学和影视中不难发现“对传统巫术信仰的怀旧情节是现代西方文化里一种相当另类的通病。”[9]3经历了现代科学去魅的人们因为文化背景的原因很难理解欧美文化中的巫术,因为“巫术只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巫师们并没有做过绝大多数被指控的罪行,以致于只有在巫术自身所存在的那个社会背景下我们才能合理地解释它。”[9]8   首先小说中关于巫术的态度跟美国的清教文化源于加尔文主义有一定关系。据统计:加尔文在执政的最初五年,因宗教原因经他批准处死的就有58人,被驱逐的有76人;以“异端罪名烧死了从罗马天主教的宗教裁判所中越狱逃到日内瓦避难的西班牙医生和神学家塞尔维特。”[10]作为受加尔文主义影响较大的美国清教徒们“主张《圣经》是信仰的唯一依据和绝对权威。”[11]平琼上校参与驱巫从宗教文化角度来看是有圣经依据的,为什么巫师就要被处死呢?“无论男女是交鬼的或行巫术的总要治死他们,人必用石头把他们打死,罪要归到他们身上。”(利未记20:27)并且那“是一个人们相信审判他人关于上帝的信仰是他们的责任的时代。”[12]“天主教和新教政权都认为,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对那些被认为是妖巫或与撒旦为伍的上帝的敌人处以火刑乃是敬重上帝的行为。”[10]363在欧洲因巫师罪受审判刑的人很多,“最令人信服的估计表明,1450-1750之间,可能发生过10万次审判,大概执行过4万到5万次死刑。”[9]7“巫术被所有的最高宗教统治者自然而然地看成是原罪,每个基督徒的职责就是反对它。”[9]207   而巫师的问题对当时的美国人来说根本不是问题。不能只从现代社会的道德意义上去理解巫术。莫尔的死“是当时那种谬见的牺牲者之一”,“他们的迫害并不因人而异,不仅像从前异端裁判所的屠杀那样迫害穷人老人,而且迫害各个阶层的人,包括他们的同僚、弟兄和妻子。(1692年的萨勒姆巫术案中被抓的人中就有当时威廉•菲普斯总督的妻子)在这行行色色的毁灭性混乱中,像莫尔这样一个无足轻重的人,随着一同赴难的人群踏着殉难者的足迹走上刑台,那是不足为奇的。”   小说中的巫术案与霍桑家族也有密切联系。《七角楼》的写作是在1851-1852年,小说第五页说事情的发生要往前追溯160年,正好是1691年,即著名的塞勒姆驱巫案发生的时间。霍桑的先祖约翰•哈桑法官就是1692年塞勒姆驱巫案三位主审法官之一(塞勒姆驱巫案中因巫术罪被处死的有19人),而同样参与驱巫案审理的法厄尔法官后来“在巫术迫害问题上的忏悔,这一举动引起了所有波士顿人的痛骂”[13]P87也提醒我们,或许“清教徒的正义不是由世俗的标准来判断的。”[13]94“从心理状态上讲,霍桑一生从来没有离开过新英格兰和萨勒姆镇,那是他的宇宙,他的美国。”[7]193-194驱巫案发生时的“塞勒姆村人眼中的世界是一个现实与幻觉之间的界线已然模糊的世界,他们把自己的巫术幻想当作别人施行巫术的证据。”[14]小说中对待上校的态度也表明并不符合善恶说,“上校一生尽心竭力,完成了自己的全部责任,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除了离开尘世迈向天国的金色大门,这位好人更复何求。”可以看到上校身上有着霍桑先祖的影子。   霍桑在小说最后评价七角楼时说“能体会出这是一个固执而健全的老清教徒居住过的宅子,那个人很久很久以前去世时给这房子里的每个房间留下了恩泽,直到今天,他的影响仍能从其子孙后代所信奉的宗教、他们的诚实,他们适度的财产或者他们正直的贫穷和实在的幸福中得到证明。”由此可以看出“他还是赞同清教徒教规的,即使这些教规看上去很苛刻。”[15]霍桑作品中的人物是作家自己思想与情感的混合物,是对他生活时代美国文化现实的描述与表现,表达着他对道德与宗教的审视与理解。要更好地理解霍桑和他的作品就要从当时的社会文化与宗教背景出发,不能简单依据传统文化善恶观下结论。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因为时间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对宗教中巫术理解及态度的不同,从中国传统文化善恶观角度和标准来判断的是非与清教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新英格兰时期的观念就有了很大差距。“霍桑的宗教想象力更接近于科顿•马瑟时代的清教徒,而且,无疑他将此视为自己的一种写作优势。”[14]49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作品中对待巫师的态度可能会难以接受,而“现代读者觉得十分古怪的巫术这件事,在那时期实际上是一种坚定的信念。”[16]60在那个时代也不是平琼上校一个人支持这种做法,“牧师、法官、政界要人———那个时代最聪明、最稳重、最神圣的人物总是站在绞架周围靠里面的一圈,他们赞美血淋淋的场面时叫得最响。”平琼上校对巫师莫尔的处以绞刑即使要负责任也只能是作为当时宗教偏见或者说清教徒文化不宽容的牺牲者。#p#分页标题#e#   文学经典经得起时间长河的考量,同时也可以被读者从多个视角、不同方面进行阐释,这会使文本始终充满生命力。但要真正理解七角楼的故事和其中所蕴含的意义,要在解读作品过程中避免文化误读,就有必要了解当时的欧美特别是萨勒姆人的宗教文化及价值观,了解宗教文化中对巫术的态度,不能单纯以传统文化的善恶观标准来判断。而随着走进萨勒姆人的巫术环境,对诸如平琼上校诬陷莫尔为巫师、七角楼故事中的善恶报应说等观点也就有了另一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