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历史论文范例

文化历史论文

文化历史论文范文1

(一)生态旅游文化是对图瓦民族传统环境伦理思想的传承和发扬

喀纳斯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境内,被纳入国家“人与生物圈”网络,同时还是我国图瓦人的主要聚居区。图瓦人是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被外界关注的族群,是蒙古族的一部分,被称为蒙古图瓦人。图瓦人历来有着保护牧场的强烈意识,形成了环境伦理观中的选择牧场的观点——即把畜牧业的发展限制在自然界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种传统观念控制了牲畜不断扩张给有限的草场带来压力的状况,也维护了整个喀纳斯生态圈的整体平衡,有利于草场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样严格遵循自然规律的背景下,图瓦民族得以顺利开展自己的畜牧业并长久的发展下去。图瓦民族的传统环境伦理思想是现代生态旅游文化的重要基础,对保护喀纳斯生态资源,构建喀纳斯生态旅游文化教育机制具有重大意义。

(二)构建喀纳斯生态旅游文化教育机制具有急迫性

据课题组调查:诸多影响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现象反映出喀纳斯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与生态旅游文化教育之间存在现实反差;反映出生态旅游教育普及度和教育深度与喀纳斯生态旅游发展的不相适应,具体反映在旅游开发、管理和宣传等各个方面。据课题组调查:喀纳斯村、禾木村和白哈巴的村居民普遍表达了对旅游发展的积极态度,分别有86.4%、85.7%和86.5%的居民表示支持旅游业发展,并对旅游培训和就业表现出很强的参与意愿。但不支持者在原因上毫无例外地集中在对旅游开发“会”或者“可能会”毁坏他们既有的生态环境的顾虑上。现实说明构建喀纳斯生态旅游文化教育机制的急迫性。

二、环境伦理的演进与现代环境伦理内容的重塑

(一)传统环境伦理概述

中国传统生态伦理观中“天人合一”思想与作为近代以来工业文明的理论基础的机械自然观相比,它主张世界的有机生成性而非机械组合性,它强调人与自然的血肉相依与和谐统一,而非为了人类的一己之私肆无忌惮地血腥屠戮其他生命物种甚至毁灭生命栖息的生存环境。“天人合一”思想是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灵感源泉,它与人文主义精神及后现代生态思想中的科学精神相互补充,给现今的我们在面对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这些问题上给出了很好的启示作用。西方环境伦理学开始于18世纪末。工业革命取得巨大成功,人们收获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酿成了灾难。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生态环境失衡,工业的发展带来了空气和水资源的污染。法国思想家阿尔贝特•施韦泽在1915年提出“敬畏生命”的伦理是西方环境伦理思想的本质。保尔•泰勒在《尊重大自然》(1986)一书中表达了自然生物都有自己的权益,他提出的不伤害原则,不干涉原则,忠诚原则和补偿正义原则成为捍卫西方环境伦理规范的典范。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多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攫取型经济”的生活方式,对自然地依赖性大。从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观念看,受信仰的影响,传统文化中对自然地崇敬,敬畏之情尤为显著。例如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中就蕴含着生态伦理观念,其内容可概括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与我们当今贯彻可持续的发展观的理念不谋而合。

(二)可持续发展观下环境伦理的内容重塑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注重社会综合发展的新型发展观。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和西方的“敬畏生命”伦理以及西北少数民族崇拜自然并强调自然生态平衡的观念对于环境伦理内涵的重塑具有重要价值,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生态旅游文化的重要支撑。课题组认为:可持续发展观下环境伦理的内容至少包括两方面内涵——其一,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要关注眼前的利益,更要关注长久的利益,要将生态利益,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提到同样的高度;其二,环境与自然资源在开发利用中遭到破坏,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生态资源的修复与再生利用,维护生物多样性,这时候生态利益高于社会利益,更高于经济利益。

三、喀纳斯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文化教育机制的构建

1.生态环境法制教育。

一方面,环境保护法律的实施保障是公平执法。对景区从业人员开展生态环境法制教育,目的是使其在执法过程中能正确制止不规范的行为或破坏景区自然资源的行为,维护景区的旅游资源,使他们的环境执法的效率不断提高,环境保护的监测制度不断完善,从业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在喀纳斯旅游景区中,在限制游客数量的同时应该规范游客的旅游行为,加大自然资源保护法和环境保护法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游客以及潜在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具有环保意识的游客们能自觉自愿的维护环境的整洁,促进生态环境的和谐;又使环保意识较差的游客能规范自身旅游行为举止。

2.可持续发展观下的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的标志是实现经济利益,生态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喀纳斯从一个无人问津的游牧山区到现在的景区人数过剩的旅游胜地,旅游业发展速度之快是始料未及的。随着游客的大量涌入,景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这种现状下,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文明的教育普及显得尤为重要。

3.环境科学知识教育。

生态旅游资源的规划利用,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景区动植物的精心呵护都是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重要组成部分,这需要环境科学知识作支撑,教育先行是保障。

四、完善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的运行路径

生态旅游文化教育具有明显的素质教育、文化教育、普遍教育的特征。通过生态旅游文化教育可以建立起一个尊重自然、各方和谐发展的旅游新环境,进而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就喀纳斯景区的旅游发展来讲,旅游伦理教育、保护生态环境教育要多层次、多方式、多渠道有序而超前地进行。

1.师资力量建设。

首先,打造一支固定的高素质的讲师队伍,学科背景应涵盖环境科学、生态伦理、环境法治等方面,应当足够了解和熟悉喀纳斯人文历史和喀纳斯自然风貌。其次,开展生态旅游文化的重要项目之一是宣传环保知识。而环保知识的宣传必须要有较庞大的讲解员,培训中应把社区管理者和社区志愿者看成是培训的首要对象。

2.教育资金上政府应给予支持。

政府对环保事业的态度决定了环保事业发展的效果。政府应积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对环保事业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把环保教育的发展认真落到实处。开展环保宣传活动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招募专业的教师和组织宣传活动的工作人员,以及置办基础的环保设施和印发环保教育的材料。这些准备工作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政府应给予资金支持以确保环保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3.丰富教育内容与手段。

环境教育内容上分为环境科学知识教育,环境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和环境道德原理知识教育,手段上可以利用各种大众媒体展开。通过具体的环保活动,在不破坏景区环境和谐的情况下,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公益广告宣传,使讲旅游伦理、讲生态保护成为深入人心的理念,习以为常的行动。开展环保教育的宣传活动,通过印发材料对居民进行专业系统的环境知识普及,提高了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也促进了环保教育活动的多元化。

4.构建定期进行教育效果评价的机制。

文化历史论文范文2

1.1石化企业作业战线长

中国地大物博,石资源丰富,全国各地均或多或少地分布石油勘探企业和化工企业,这一定程度上便拉长战线增加了工作负担。工作人员四处奔波、舟车劳顿还要兼顾工作,难免有些吃不消甚至压根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由此石化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下降。为了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他们得花费额外的时间和金钱工作上的损失,于是这样难免使得预算管理不能有效实行[1]。

1.2石化企业高兼容性和高风险性

石化企业作为国民企业的龙头企业,其战略和经济意义甚为重要,许多部门都可能干预到石化企业的正常运营。各个部门可能因为石油调度和分配出现争执,甚至为此失去协调作战的工作能力,彼此互不信任。再者石化企业大多受国际油价不稳定价格影响,国际油价稍有波动整个石化企业便受到牵连而出现预算失策的现象,正是由于国际油价高度的不可预测性才出现了预算管理不能奏效的现象。

1.3石化企业缺乏缺乏良好的预算管理理念

虽说石化企业是国有企业,但它的预算管理仍是在计划经济的范畴下实施的,由于计划经济并不能全面地考虑企业运营过程出现的各类突发事件,诸如灾难、意外伤害等等,资金的拨付和使用都是严格按照原先的套路实行并没有将现实状况纳入其中考虑。另外工程预算的审批大多比较严格,得上级部门一层层的批阅最终经商议达成一致的意见才予以拨付,这便大大地耗费了时力延缓工程的进展[2]。

2.工程预算在石化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2.1引导企业向规定的方向发展

预算管理作为一项科学的控制行为,是为数不多的能把组织的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是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预算管理的起点是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核心在于对企业未来的行动进行事先安排和计划,对集团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进行分配、考核和控制,使企业按照既定目标行事,从而有效实现企业发展战略。工程预算管理事先严格地规定了各项工程细节,包括某项工程的完成时间以及耗费情况,通过严格地执行工程预算,石化企业能够顺利地完成业绩和目标。近几年正是石化集团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工程预算,石化集团才能在经济危机中遭受较小的风险并逐渐发展壮大,倘若没有工程预算的指导,那么企业发展就无章可循变得混乱不堪。

2.2考核管理团队的实际成绩

现代经济的发展要求已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将集团的发展与过去的发展作比较从而衡量公司的发展之上,它更多地是取决于预算完成的多少。预算完成的多少是我们最为熟悉不过描述集团效益水平的词语,它在实际操控中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现代预算管理基本上都是将预算目标作为业绩考核的标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预算目标管理。公司一年的日常运营都是仰仗工程预算细则来完成的,公司倘若率先地完成了整年的业绩,集团就得调出预算来对公司的管理进行有效的评价。例如完成业绩的时间长短和预算相比是否有区别,耗资情况是否低于或者高于预算,通过一系列的比较集团就可以对公司一整年的发展进行有效的评价,通过这种对比公司也能更好地调整发展目标以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2.3加大监督力度监督,提升公司的竞争力

工程预算是集团管理者智慧的结晶,它是经过长期检验的结果。预算管理是企业战略实施的保障与支持系统,战略管理在任何一个现代企业都居于核心地位,其他的系统管理都要服从,支持企业战略的需要。缺乏战略引导性的预算是没有灵魂的预算,难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价值;而没有预算支撑的战略是不具操作性的空洞的战略。在石化企业的实际运营中,工程预算的开销明细则严格地对此予以了说明,通过考察历年的经费再结合当下的物价情况预算往往有相关明确的批注,工程预算的各项支出均是经过科学的考量和估算得到的结果有着极为广泛的代表性和参考性[4]。

文化历史论文范文3

近年来,我国除了大力发展交通事业外,建筑工程施工也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而在这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安全隐患从而导致安全事故,不仅影响了施工进度,更关系着很多质量问题。而事实上,这些问题都是能够通过施工现场管理来避免和预防的,这也表现出我国建设工程对于施工现场的管理不到位、不合理等不足之处。具体来讲分为三个方面的问题。

1.1缺乏较高的施工技术管理

从工程施工的角度来讲,其涉及的项目较多、技术复杂,整体呈现综合性较强的特点,尤其是不同的施工项目需要多种施工专业相互配合,这也难免会产生较多的交叉工程。因此,在实际的施工现场管理中,会出现很多施工技术共同作用,多个施工团队交叉作业的情况,这也给施工现场管理带来了挑战。很多施工单位不能很好地处理这种协调配合,使得施工现场的局面更加混乱,严重影响着施工技术的实施。再加上工程中各个项目实行的是分包政策,施工人员整体的基本素质较低,更是给现场技术管理工作增添了难度。

1.2缺乏严格的员工管理

对于施工单位来讲,员工不仅是实施施工活动的主要动力,更是保障施工质量和进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施工现场管理中,严格的员工管理不仅能调动生产积极性,更是保障施工质量的前提条件,加快施工进度的主要措施。而目前来讲,因实际施工过程中,因工程施工危险性较大,且施工人员接触的施工材料等可能具有会影响身体健康的病变物质。如果施工单位没有按照相关规范实施安全保护措施,很可能影响职工的生命安全,从而影响到施工的效率,因此,制定完善可靠的施工现场员工管理制度非常重要。

1.3施工工序检查存在问题

在实际的建筑施工时期,建筑施工工序检查是非常有必要的,工程施工本身涉及的项目较多,所以每一个环节的施工都与整个工程的最终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就当前我国的情况来看,目前很多施工单位都不能按照施工图纸的要求来进行,甚至存在随意更改图纸的情况,最终导致工程施工不达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有的施工单位处于利益的趋势,在施工现场管理中还存在偷工减料、随意使用劣质施工材料的情况,这不仅严重损害了工程的质量,更可能产生安全隐患,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优化施工现场管理遵循的原则

2.1经济效益原则

施工单位实施工程的目的就是获得经济效益,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成为现代衡量建筑施工活动的综合指标,反映的是施工单位总产值与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所以说,现场施工管理作为施工管理流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要对其进行优化,就必须将经济效益作为中心,以制定出相关的施工现场管理措施,保障施工现场管理顺利进行。

2.2规范化原则

规范化不仅是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目标,更是现代化施工过程的基本要求。前面提到,工程施工所涉及到的项目较多,其交叉作业情况也较多,因此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还需要对施工现场的管理进行优化,坚持规范化的原则,必须严格按照已有的相关标准进行管理,加强各团队之间的协调,进一步保证建筑施工质量和安全性。

3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的具体措施

3.1加强施工现场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加强并优化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以充分调动施工企业的现场管理意识,积极鼓励全体员工主动参与到施工现场管理中。一方面,挖掘员工的个人潜质,培养并提高其创造性和创新性,通过建立相应的奖惩措施和激励措施,强化员工的主人翁精神,以提高员工的意识。另一方面,对于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来说,应选择具有良好专业知识、优秀业务能力、爱岗敬业并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要保证施工质量,就应加强对人才的管理,制定并不断完善责任制度,将施工现场事务落实到人员身上,提高其责任感的同时,能够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加强对施工现场相关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保障整个施工工程质量的重要措施。

3.2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组织

施工现场管理是一项综合性较高的项目,涉及到的人、物、技术以及机械等方面的内容较多,包括工程质量、安全生产以及文明施工等管理。因此,完善、有效且严密的施工组织体系是保障施工安全、确保施工质量的重要手段。施工单位应建立从企业负责人、项目经理到各施工班组上的施工现场管理网络体系,保障健全的机构和人员到位,明确好人员的分工和责任,保证整个施工过程现场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管理。另外,还应掌握各个施工单位的协调工作,保证每一个施工环节的有序到位,通过严格的责任制度,认真审查每一个环节的施工内容,一旦发现问题必须及时进行处理,以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

3.3加强和施工人员之间的交流沟通

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项目管理组织应充分认识到与施工人员沟通的重要性。因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团队较多,在进行技术交底工作时,一旦缺少沟通,很可能使得工程项目处于风险中。因此,沟通成为了保障施工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只有有效的沟通交流,才能确保技术交底详细,按照一定的规则和规范进行。除此之外,施工技术管理还必须贯彻国家相关的政策,从工程的现实情况出发,发展科学技术,从而提高生产力。以科学技术为突破口,带动施工现场管理可持续发展,依靠科技的力量,采用现代化的施工现场管理办法,有效提高管理效率。

4结语

文化历史论文范文4

1.整体布局和街巷空间

九都村整体布局座北朝南,西面和北面是绵延的山体,南面则为大片农田。西北山坳里有一水库,一条水渠蜿蜒而下。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基庙地处九都村内,两侧被古民居包围。属于两层高一字形或凹字形的建筑体块,随地势的高低组合布局。随着时间的变迁,为了适应生活状态的变化,居民不断由基本单元向周边生长、加接、翻新,建筑之间挤出曲折蜿蜒的街巷,形成不拘一格的古村落空间。九都落主要街巷只有几条,路网简单。街巷宽度一般为1~3m,尺度亲切、宜人,曲径通幽,野趣天然,与民居共同构成古村落传统风貌。街巷两侧主要由卵石的围墙或夯土的墙面和卵石的墙基所围合,形成狭长的特色街巷空间。

2.现状建筑质量

九都村内大部分传统建筑建成的年代相对久远,质量较差。存在木板墙破损剥落,屋顶残旧漏雨,内部出现墙体倾斜、木结构被白蚁侵蚀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需要进行整修。另外,还存在着一部分表面看似完整质量却一般的建筑。其内部装饰极其简陋,同时结构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还有一小部分较新的质量较好地建筑,是砖混结构,外墙贴上了瓷砖,层高比周边的建筑高。还有一些居民在庭院内私自搭建的简易灰厕,有砖有棚,为质量较差地建筑,需要进行拆除,整理。

3.现状建筑层数

九都村内主要是1~2层的传统建筑,二层的高度较低,多低于2.8m。部分较新的建筑为三到四层,局部带有阳台,具有保留价值的盘谷第建筑,为两层的凹字形建筑。庞大的建筑体量和高度严重破坏了古村落的整体风貌。

4.现状建筑风貌

九都村内主要是传统风貌的建筑,一般为一到两层的木结构建筑。正立面处理一般为对称式构图,大门居于中轴线上。有些在总体上对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居民又自发改造,两侧边部逐渐有了变化,变得不对称了。三合院的形式较多,屋顶大多是悬山式屋顶,少数为歇山式屋顶,瓦片为红瓦和青瓦相间。但年代都较久远,如今都质量较差。还有一些经过村民自己改造的建筑,在原有老建筑旁的空地上加建一或两个开间。有较现代的平屋顶也有较传统的坡屋顶形式,窗多为铝合金窗,少数有在红砖外抹灰,做立面修饰使用。剩下少量新建的、较现代的建筑,建筑多采用瓷砖贴面。层数较多,层高较高,体量较大。对古村落的整体风貌造成一定的破坏,也需进行改造。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

1.传统风貌建筑质量普遍较差,现代多层建筑与整体风貌不协调九都村内很多传统民居建筑,多为木结构。40%的建筑质量较差,包括一些简易建筑。50%的建筑质量一般,还有10%则是居民新建不久,建筑质量较好。一些建筑中居住人口的密度过大,每户原有的建筑面积又都很小,因此私搭乱建现象普遍。又由于缺乏规划,导致布局凌乱,对整体风貌破坏严重。还有一些建筑由于内部缺乏良好布置,造成空间极大的浪费,导致居民感觉现有的面积不够用,而进行盲目的扩建。还有一些新建的多层建筑体量过于庞大,对村落风貌造成巨大的破坏。建筑外观不仅呆板平淡,还破坏了整体景观。

2.道路空间杂乱,缺乏通顺的街巷流线除了城镇道路较新,内部道路都比较杂乱,整体面貌缺乏整治。一些地方杂物占领了外部的街巷,还有些石板路遭到破坏未及时整修,雨水淋湿后道路变得泥泞不堪。村内的道路标高较复杂,由于建筑钻空而建,常出现死胡同,因此缺乏通顺的街巷空间。

3.绿地空间零乱,公共空间不足村内除了沿主要道路和西南面有几块较集中的农田,其它都较散乱的布置在建筑间的空地上,环境等都缺乏治理。建筑原有的庭院空间也被违章建筑占领,杂乱无章。不仅缺乏供村民聚集的公共空间,景观小品及休息设施也很缺乏。

4.基础设施不完善,影响生活质量村内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排水排污设施,目前居民都是自由排放。卫生设施也很缺乏,厕所都是临时搭建的茅厕,没有化粪池,对公共卫生造成严重地破坏。还有架空的电线,线路杂乱,老化现象严重。不但存在安全隐患,还严重影响街道风貌。

5.局部区域人口密度过大,且居民结构老龄化严重村内传统民居住户大多是世代居住于此,对自己的家乡既熟悉又有感情。年轻的一代都去县城或者城市工作,滞留于此的多是老人,年龄结构老化,经济自我再生能力不强。还有一些合院建筑随着家族的壮大,如今住了几十户人家,每一户都只有一个小房间,生活条件很差。

三、保护更新

1.保护范围

以刘基庙为核心保护区,其周边村落作为建设控制地带和风貌协调区。对于核心保护区,严格控制此范围内的建筑物、坏境不受破坏和改变。对于建设控制地带,严格控制此区域的建筑形式和建筑体量,新建建筑高度不得超过两层(檐口高度小于6m)。风貌协调区则严格控制此区域的建筑形式和环境风貌,建筑高度不超过三层。

2.街巷空间的延续

九都村的街巷应保持住原有的空间尺度,尽可能保持现有的建筑格局。对沿街建筑立面进行整治与更新,使新老建筑的立面协调统一。保留现有的少量石板铺地,对水泥地面进行改造,运用古村落常见的元素进行铺装。村落内以步行为主,严禁机动车驶入,在城镇道路沿线增加小型停车场。3.建筑风貌的整治与更新合理地对古村落的各类建筑进行保护、整治,才能有效地保存和延续历史文化村落的物质基础。根据村落建筑的具体情况,提出以下几条措施。

(1)保护:对质量和风貌都较好地建(构)筑物,采取保存的方式;对个别构件加以更换和修理;对于风貌好而质量较差的建(构)筑物,运用当地传统材料及施工工艺进行修缮,使之修故如故;对于质量较好而局部风貌遭到改变和破坏的建(构)筑物,可运用当地传统材料及施工工艺进行局部翻修;对具有较大历史意义但已经遭到破坏或改变风貌的,可根据现状及历史资料,运用当地传统材料、施工工艺及历史资料进行重建,原址原样恢复旧貌。

(2)改善:对质量较好地建(构)筑物,将原有结构保留不动,进行局部修缮改造;对质量一般或较差的建(构)筑物,可运用当地传统材料及施工工艺进行结构加固、落架大修或重建;对传统风貌影响较大、运用整饬手段也难以达到效果的或建筑质量很差难以维修的危房,可根据现状及历史资料,运用当地传统材料及施工工艺进行重建,原址原样恢复旧貌。

(3)整饬:对一些与传统风貌不相协调的、严重破坏和影响古村落、古民居建筑风貌及其空间环境的现代建筑进行拆除;对传统风貌影响较小或视觉干扰不太大且质量较好的建筑,可采取外观和立面形式的整饬,使其高度、材料、色彩、门窗、屋顶等与传统风貌相协调;对部分建筑范围基本不变得建筑进行原拆原建,优化建筑结构、平面局部和建筑立面,使得建筑空间的利用达到最高效,有效节省建筑面积;另外,可以对一些质量较好的建筑进行立面和内部改造。

(4)拆除:为了改善古村落的景观环境与公共设施状况,可以梳理背街小巷消防通道,打通院落间的必要通道,这利于文物建筑保护的空间营造;对于私自搭建又严重破坏原有建筑布局和历史空间形态的建筑,应予拆除。

(5)新建:为了补偿被拆除的建筑面积,可以在规划范围内进行选址。在风貌协调区较隐蔽的、较平整的场地新建一部分建筑,以就地安置被拆迁的居民。这样既能解决安置问题,又不会破坏区域的整体风貌。

(6)重建:村内原本拥有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的三合院,但是在2012年2月的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相关部门应努力恢复其原有的布局和建筑形式。

四、结语

文化历史论文范文5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分五批共181个,作者将其中86个列入中国商贸交通型的国家历史文化名镇,这类型的古镇在中国地图上的分布情况,中国的地势特征是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第一阶梯主要位于青藏高原上,地势高,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气候寒冷,人烟稀少。第二阶梯主要以高原、盆地为主,地势在1000~2000米左右。第三阶梯主要是丘陵平原,海拔在500米以下。从图1可以看出,86个商贸交通型古镇中,除了零星的几个古镇位于一二阶梯分界线附近外,其他全部位于二三阶梯。所谓商贸交通型古镇,顾名思义,即在历史的某一个时间段内,商业贸易或者交通运输对于该镇的发展起到重大的作用。理所当然,第一阶梯,人口稀少,不适合人类居住,就不具有商业贸易的市场;另外,地势高峻,在科技水平低下、以水运为主的历史时期内,交通条件较为恶劣。因此,从地形地势上看,我国商贸交通型的古镇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地势和缓的二三阶梯。

这86个商贸交通型古镇大多数是沿着黄河和长江两岸分布。其中,有一半以上是借助便利的交通运输而发展成为一区域的商贸重镇。如湖北的程集镇,明朝初就是因发达的水陆交通成为远近闻名的商埠码头,渐成较大集镇;天津的杨柳青镇,明清时期是运河漕运的重要枢纽,成为中国北方商贸流通和文化交流集散地,商业繁荣;重庆的安居镇因位于琼江、涪江交汇处,明初便为物资集散地,商贾云集。诸如此类的古镇很多,因所处河流沿岸地势和缓、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农业发达,所以拥有了剩余粮食、剩余劳动力,人口也稠密,故逐渐发展为商业贸易繁荣的集镇。大多数的商贸交通型古镇都是沿河流分布,且是分布在降水较多的外流区域。沿着商道分布我国在明清之际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的重要经济区域形成了发达完备的古代交通网络。就具有全国性辐射能力的交通主线而言,水路上有贯穿南北的京杭大运河、连接东西的黄河与长江,陆路上有许多省际的官马大道。将西南尤其是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四川、湘桂、华南、东南、华北与西北等经济区域紧密联系起来的是位于长江中游、被称为“九省通衢”的商业重镇———汉口;将华南与中原地区连通的则主要是赣江大庾岭古商道;连接闽浙的主要是杭州由江山县至福建省路;连接苏浙与江淮地区的则有徽州府由严州至杭州水路、杭州府至休宁县齐云山路、苏州府由广德州至徽州府水路、陆路;而疏通粤与苏浙的则是苏州由杭州府至南海的水路[4]。此外,各区域内还有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路线。这些商业通道基本上在明朝末期就已经成型,而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益发完备。中国商贸交通型古镇具有商道趋向性,基本上是沿着古代的商业道路、水陆商道发展,不仅有大量的流动人口,还有便利的交通便于进行贸易。如江苏的邵伯镇,由于靠近京杭大运河这条重要的南北水路交通大道,唐宋后日益兴盛,成为京杭运河上的繁华商埠;湖北红安县的七里坪镇,就是位于连接我国西南和东部的长江中游大商道,人称七里坪为“小汉口”。另外,还有一些古镇分布在驿站附近,如重庆的走马镇,位于重庆到成都大道上一个驿站,交通发达,明代中叶形成集市。

我国有86个商贸交通型的古镇,造成它们衰落的原因并非千篇一律的。但大多数都是基于以下原因:统治阶层的态度与整个社会的商业氛围唐代陆路商运也十分发达。服务于商运的附属辅助性的经营形式,如客舍、邸店、车坊等,生意也非常兴隆,甚至许多官吏也纷纷参与争利,朝廷不得不严令限制。如:741年(开元二十九年)正月,“禁九品已下清资官置客舍、邸店、车坊。”(《旧唐书•玄宗纪下》)宋明时代,商业空前发达。在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商人奔走四方,在商海大潮中拼搏的生动形象[5]。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若干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以江南丝、棉纺织业最为明显。清朝空前繁荣的商业与当时统治阶层的一系列政策是分不开的。在产业政策方面,康熙进一步打破旧制,在官营的基础上逐步推进盐业、纺织业、陶瓷业、矿业以及手工制造业等行业的私有化进程;财政与货币政策方面,大力整顿市场交易秩序,又统一度量衡;康乾盛世时的政策带有尊重市场规律的趋势。

清政府重视粮食贸易,打击各地粮商囤积居奇,还取消针对商人额外征收的资税。统治阶层对商业的态度,整个社会的商业氛围,以及长期藏富于民的结果便是有了一个新的经济体的出现,其突出标志是城镇商品经济的崛起。在统治阶层对从商放宽政策的时期,商业贸易繁荣,涌现了大量商贸交通型的集镇。如,唐宋以后日益兴盛的邵伯镇,南宋时就商贾云集的南浔镇等。86个古镇中大多数都是在明清时期商业贸易最为繁荣,或者是明清时期商业贸易达到鼎盛,成为一个区域的商贸重镇。如作为商埠码头的水东镇,明清时期商品云集,有“小南京”之称;皤滩镇,连接东南沿海与浙西内陆的优越地理位置,与清中叶,商业达到鼎盛。交通线的改变在明清时期会涌现出大量的商贸交通型古镇,和当时水路作为主要交通要道是分不开的。从明代开始至明末清初,全国范围内水陆交通网络的日臻完善,为各地区间的商品流通提供了便利。位于河流沿岸的集镇慢慢发展成货物集散的码头,进而成为一方商业重镇。如湖南的靖港镇,位于沩水入湘江之三角洲地带,昔为天然良港,水路畅通,曾为湖南四大米市之一,又是省内淮盐主要经销口岸。民国中期,与津市、洪江同为湖南省繁荣三镇,素有“小汉口”之称。1957年沩水河改道,由新康(乡)注入湘江后,繁华地位渐渐逊色。京杭大运河畅通了数百年,对促进大江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解决南粮北调等问题,均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个时期,北京以及运河沿岸的城镇也是历史上较为繁荣的时期。但自19世纪后,由于南北海运开辟,津浦铁路(天津到镇江)通车,加之黄河改道淤塞运河中段,因此部分河段断航。

而铁路的建成对于依靠水运发展起来的城镇的打击是极其沉重的。更多的人会选择速度快、运量大的铁路而放弃河运。这样一来,凭借优越的水运枢纽位置发展起来的商业重镇免不了衰落。如江苏省江都市的邵伯镇,由于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早在唐宋时期就成为京杭运河上的繁华商埠,但津浦铁路的通车,使得交通改道,商业重心转移,利用运河的频率大大减小,河道堵塞,昔日的繁华终于不复存在。资源对于古镇兴衰的影响资源型城镇,即城镇的生产和发展与资源开发有密切关系。在上述86个商贸交通型古镇中,有一些即是依靠资源发展起来的集镇。如山西省阳城县润城镇,这里硫磺、煤炭资源丰富,凭借着硫磺资源的优势,一度成为商业重镇。硫磺冶炼是润城镇最早的化学工业,冶炼历史悠久,早在隋末唐初,这里就已经有了冶炼硫磺的手工作坊。到了明初,又创造了土窑生产硫磺的技术。明清之际,硫磺大量用来制造火药,抵御外来侵略,这自然促进了硫磺工业的发展。但是资源总有枯竭的一天,再加上长期以来发展硫磺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国家政策改变对化工业的限制,当年的辉煌也就不复存在。另外还有江苏的安丰镇,主要是依靠盐业在明清时期发展成商业重镇;四川省的平乐镇,发展造纸、冶铁业,经济一度繁荣;四川省的仙市镇、江西省的瑶里镇、云南省的黑井镇等,皆凭借当地的资源一度成为区域商业重镇,对经济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但是资源不是无限的,还有更多的因素限制开发,因此,凭借资源兴盛的集镇如果不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终究也会因为资源而衰落。#p#分页标题#e#

文化历史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实证;培养策略

为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在总结以往教学经验并吸收借鉴其他国家课程改革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其中,史料实证素养旨在确定历史史实,这不仅是进行历史研究的基础性素养,更是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所必备的关键品质。然而,在应试教育和高中历史繁重的教学任务压力下,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识获取的过程和培养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忽视了在历史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应首先提升自己的史料分析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帮学生树立史证意识,多选择以学生为主的史料研究、问题探究等教学方式,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下面,笔者便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浅谈高中历史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利用史料资源,提升问题意识

历史虽是过去时生的事,但部分史实和历史人物的行为和思想对于今天的生活仍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掌握历史研究方法、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才是学习历史的真正价值所在。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史料资源,发现并感悟其中的学习价值。首先,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精心编选的史料,我们的城市、家庭等生活环境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研究的历史史料。鉴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史料,带着问题去进行阅读和研究,之后便可使学生通过询问教师、利用网络查找资料、阅读相关历史书籍等方式解读问题,验证自身看法,从而提升史料实证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在学习“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课时,学生除了可以根据课本上出示的《人民日报》文章和“”时期夸张的宣传画,来体会当时人们进行经济生产的精神面貌和片面追求数量、忽视客观事实的行为,还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寻找是否有当年保留下的遗址。在学习“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时,学生可通过家中保留下的粮票和老人的讲述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带着问题进行资料查找,自行归纳总结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巩固历史知识,提升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二、考证史料内容,培养解读能力

史料解读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对史料信息进行提取、概括、阅读和理解等。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时,应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史料,让学生从中提取关键信息,并通过对关键信息的解读找出课本中对应的知识,达到培养学生解读能力和对课本内容加深理解和记忆的教学目的。例如,在学习“宋明理学”一课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和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中有关宋明理学的论述,并对学生提出“以宋明理学为例,谈一谈你对中国文化包容性和创造力的理解”等相关问题,让学生从史料中提炼出中国文化融合发展的相关信息,并联系课本中宋明理学思想内容和特点的相关知识回答问题。这种方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史料解读和分析能力,扩充学生知识面。

三、撰写历史论文,学习论从史出

历史教学需要培养的是能够独立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的人,历史论文的学习和写作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论从史出”的意识,有助于使学生深入探究某一特定历史问题,提升学生的深度思考能力。同时,历史论文的写作能向教师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程度。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历史论文时,首先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选题,题目最好从细节处着手,以小见大;其次,引导学生在论文写作时要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应运用大量历史史实来佐证观点,不应一味写空泛的语言,使自己的观点不具有说服力;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历史问题出发,与当今时代问题或社会热点相联系,以古鉴今,提升论文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例如,在学习“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一课时,教师便可以“浅谈中国古代商业的经营管理思想”为题目让学生尝试进行历史论文的写作,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了解古代的著名商业家,如白圭、范蠡等,并对中国古代的商业思想有初步的认识,同时也可以体会古代商业思想对今天的指导意义,指导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层层论证、论从史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充分利用史料资源、考证史料内容、撰写历史论文等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其史料解读能力,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实践任重道远,是否存在其他途径促进学生历史知识的积淀和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还需要在未来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戴世峰.基于史料的历史证据意识培养[J].中学历史教学,2016(01).

文化历史论文范文7

科学构建《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对于《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的研究、流播与应用,都可以提供清晰的脉络。从这个角度而言,首先加强《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的设计,其意义就在于解决了《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创新的前提。打牢了这一基础,不但有利于解决《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研究与创新的方向性问题,也有利于提高《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创新的质量与效率。其次,提供《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研究的总体方法。如何研究《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目前并没有形成明确的方法体系。国内《孙子兵法》文化思想研究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研究比较广泛,凡是有关《孙子兵法》思想及其应用性研究,都可以称之为泛化的《孙子兵法》文化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孙子兵法》军事文化思想研究的方法形形色色,并没有较通用的研究方法。二是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已经举办了八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有两届分别是以《孙子兵法》战略文化及《孙子兵法》与和谐世界为主题的。从与会论文情况看,有的是考镜源流,有的是发微阐幽,有的则是某些方面的研究应用,因此也没有反映出研究《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的方法体系。三是山东、江苏等地的孙子研究会,也举办过多届《孙子兵法》文化节,对《孙子兵法》文化思想有一定讨论。但总体而言,对《孙子兵法》文化思想及军事文化理论研究较系统、较深入的研究成果不多,而且缺乏科学的研究范式,没有解决好《孙子兵法》文化思想及军事文化理论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推动《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研究,首先从加强理论体系设计入手,不但可以明确《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的基本构架,而且通过理论体系的设计,也可以进一步提出和规范《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研究的诸多范式,从而为研究者提供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研究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这一工具,不但应当从其他理论研究中借鉴,从自发的《孙子兵法》兵学理论研究中归纳、概括,更应当从加强《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设计中来获取。再次,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和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提供借鉴。一方面,科学设计《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不但有益于深化《孙子兵法》研究和繁荣孙子学,进而为创新发展中国特色军事文化提供有益的文化基因,而且亦有益于改进《孙子兵法》传播理念与方式、为提升《孙子兵法》文化功能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另一方面,科学设计《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必然要涉及《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在非军事领域中的应用问题,涉及《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在我国文化产业化中的发展模式与应用路径等问题,因而加强《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设计,提升《孙子兵法》在经济、政治、外交等非军事领域的应用价值,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示范性意义。总之,《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古代兵学经典,不但是优秀的军事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科学设计其军事文化理论体系,深入研究其军事文化思想,对于创新中国先进军事文化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其意义不言自明。

科学构建《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既要借鉴军事文化理论研究的成果,亦需要有创新思维。首先,科学构建《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可以从我国学者对军事文化理论体系的认识上寻找借鉴。就目前而言,我国学者对军事文化理论体系的认识主要包括:有的学者认为,军事文化是由军事知识、军事价值观念和军事思维方法构成的复合体,主要包括军事思想文化、军事道德文化、军事制度文化、军事科技文化、军事谋略文化、军人精神生活文化等[1]。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先进军事文化除了上述方面外,还应当包括军事团队文化、军营文化和军事文学艺术等[2]。显然《孙子兵法》中有这些方面的文化因素,然而并没有较系统的论述,因此可以忽略不计。有的学者认为,军事文化按照形态分,有军事观念文化、军事制度文化、军事行为文化、军事语言文化等。按照学科分,有军事哲学、军事政治学、军事经济学、军队政治工作学、军事社会学、军事伦理学、军事心理学、军事历史学等[3]。设计《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显然不宜按照现代军事学学科来分类,但确实应当包括军事行为文化、军事心理文化和军事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有的学者认为,军事文化包括军事物化文化、军事精神文化,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军事行为文化[4]。因此,设计和构建《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实际上也应当涵养这三个方面。有的学者认为,综合理论界的看法,实际上对于军事文化的认识大致有两种倾向:一是广义文化论,即军事文化应当包括军事物质文化、军事制度文化、军事精神文化和军事行为文化;二是狭义文化论,即军事文化不包括军事物质文化,应当是纯粹的军事精神文化,这里的军事精神文化包括了上述提到的军事文化构成的主要方面[5]87-88。

因此,设计和构建《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也主要应当从军事精神文化层面来考虑,而不涉及军事物质文化方面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军事文化是人类的一个重要群体———军队在军事领域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军事物质文化、军事制度文化和军事精神文化,其中军事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军事科技文化、军事观念文化和军事活动文化[6]2-3。借鉴这一看法,《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应当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如果撇开孙子论述较少的物质文化问题及古代物质文化于今天的军事变革没有太大意义,则可以认为《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应当主要由军事观念文化、军事制度文化、军事科技文化和军事活动文化构成。虽然从我国学者对于军事文化的认识方面来设计《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很难有较统一的认识,但无疑会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其次,科学构建《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需要运用创新思维才能解决。上述关于军事文化的认识,笔者仅仅列举了一些代表性的看法,无疑对于科学设计《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但仅仅参考学界对于军事文化的认识来设计《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也是不够科学的。因为:第一,简单地采用拿来主义显然是行不通的;第二,学界虽然普遍公认军事文化不应当包括军事物质文化,笔者亦赞同这一看法,因为物质只是文化的载体而已,但人类创造的军事物质财富中,显然又内化了人类的价值观、伦理道德和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因此军事文化构成中应当包括军事物化文化这一重要的要素;第三,军事思想或军事理论是否应当是军事文化。从上述综述来看,有的学者把军事思想或军事理论作为军事文化的重要方面,有的则认为军事文化中不包括军事理论或军事思想。而实际上,关于军事伦理、军事道德、军事心理、军事制度等方面的军事认识,无疑都是军事思想或军事理论的重要方面。所以笔者认为,把军事思想或军事理论归于军事文化的一个类别,在分类上就交叉重复了,而且军事思想或军事理论本身就是一个关于军事知识体系的总体概念,如果军事思想就是军事文化,则军事文化无所不包,也就没有必要专门提出军事文化概念和进行军事文化研究了。另外,军事文化又离不开军事思想或军事理论,因为军事思想或军事理论是军事文化的载体,军事文化蕴含于军事思想之中。所以研究军事文化必须科学认识军事思想,这是一个重要前提,但总结军事思想本身并不是军事文化研究,挖掘军事思想中更深层次的文化基因,才是军事文化研究。因此从这几个方面来看,科学设计,《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应当有新的思维。笔者认为应当把握以下方面:第一,可以将《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划分为三个层次。#p#分页标题#e#

第一个层次是战略文化理论。因为《孙子兵法》主要是一部战略理论著作,它蕴含着科学的战略文化思想,不但构成了中国传统战略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于当今创新与发展中国战略文化亦具有科学的现实指导价值。第二个层次是军事物化文化理论。《孙子兵法》产生于春秋及其以前时代中国古人创造的物质财富基础之上,这些物质财富内化了中国古人的科学技术知识及需求与选择。物质本身即使不能归于文化,但物质的创造包括军事物质财富的创造中,本身是融入了人类的军事文化的,因而军事物化文化是《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个层次是军事方式文化理论。人类对于军事物质财富的创造与运用,对于军事知识体系的创新与运用,都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反映了和体现了人类的军事活动方式。《孙子兵法》从许多方面总结了中国古人的军事活动方式。这三个层次,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的科学构成。笔者认为,科学设计《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既不能简单地从军事物质文化、军事精神文化和军事制度文化等方面来构建和分类,也不能按照现代军事学学科分类来构建,这样做,只能揭示《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而不能科学反映《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需要指出的是,这三个层次的军事文化结构,虽然相互之间会有一定的交叉,但总体上共同构成了《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架。其中战略文化理论是核心,军事物化文化是基础,军事方式文化是重点。第二,应当依据上述三个层次结构,将《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设计成三个开放的体系。《孙子兵法》战略文化理论,笔者在《孙子兵法战略文化研究范式、现实意义及传播理念》一文中认为,主要包括《孙子兵法》的战略价值观、战略思维模式和战略行为选择偏向模式,而且随着更多战略文化研究范式的确立与运用,《孙子兵法》战略文化理论还可以构建出不同的理论体系[7]。

《孙子兵法》军事物化文化理论,则主要是孙子提出的军事科技文化思想,不仅包括孙子对当时军事物质条件的认识与运用理念,也包括孙子的军事科技哲学思想。《孙子兵法》军事方式文化理论,则主要包括了军事思维方式、军事行为方式和军事制度文化三个大的方面,而每一个方面又可以根据《孙子兵法》本身所揭示的理论以及结合当代军事理论体系来阐释《孙子兵法》的军事文化思想。如《孙子兵法》的军事行为方式文化理论可以包括孙子的军事谋略文化思想、军事心理文化思想、军事伦理文化思想、军事博弈文化思想等。《孙子兵法》的军事制度文化理论主要包括了军队体制编制、将帅选拔任用、军队管理等诸多方面。上述设想,虽然不一定完全科学合理,但以此新思维来构建《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无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研究尚没有科学的体系认识的弊端,极大地推动《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研究。而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孙子兵法》的军事文化理论体系也必将逐步建立起来。

文化历史论文范文8

1.1术前护理要注重患者心理调适

手术前患者,普通存在心理焦虑、烦躁、担忧、精神萎缩、缺少信心等现象发生,特别是重症患者尤其如此。为了有效减轻病人术前的这些不适情况和增加对手术的一定了解,我院手术室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建立了手术室温馨提示卡,拍摄了手术室环境、医疗器械及不同麻醉、不同手术过程中的相关照片。术前一天,巡回护士携带相关照片及温馨提示卡到病房访视。护士访视时应先通读病历,了解患者信息,包括病史、疾病监测史、药物过敏史等,随后,以微笑服务体现人文关怀,有礼貌地根据病人的职业、年龄,选择适当的称呼,主动地向病人介绍自己的姓名和身份,使患者消除紧张心理,为进一步的沟通打下基础。再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和乐观的态度与病人进行面对面由浅入深的交流,通过谈话了解病人心理活动,沟通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等情况,耐心地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及手术的必要性,同时要对照照片耐心介绍手术过程、手术室的先进仪器及设备、手术医生和麻醉师的技术及手术成功的例子,让病人明白手术的安全性。同时,做好必要的解释如麻醉方式、麻醉时体位的摆放方法以及术前用药可能出现的心悸、口干、嗜睡等不良反应情况。其次,要认真回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特别要尊重其隐私,使患者放松心情,使其减少家属和患者的担忧之心,树立必胜病魔的信心,以保持患者以最佳心态接受手术。

1.2术中护理给予患者关心和体贴

病人进入手术室后,由于未处于麻醉状态,视力良好,看见冰冷的手术器械难免心理上会出现波动,为此,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关心和体贴。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前调试好手术室的温度和湿度,温度控制在22℃~25℃,湿度55%~60%,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当病人进入手术室前,由前一天访视的巡回护士热情亲切地迎接患者,平稳地把患者送至手术床上,并子对患者信息,告知会始终陪伴左右,实施手术前向患者说明手术大概需要时间和术前用药、麻醉等注意事项,并因势利导适度按摩,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协助其将心理状态调至最佳,使其从容手术。譬如我院在5岁患儿手术中,为了减轻五岁以下患儿对手术的恐惧和害怕,我院手术室给予患者关心,特意购置了一批玩具以便他们玩耍,尽量减小他们麻醉前的心理创伤。老年人及年轻女性在术中操作时给予体贴,某些隐私部位给予遮挡,且在术前操作向患者说明,让患者充分感受到护理人员给予他们的关心和照顾。同时,语言艺术也是护理人员必修之一。如果患者有不良的信息,医护人员语言应谨慎,以免对患者产生不良的刺激;如果病情恶化,应保持冷静,特别是在患者清醒时,不可恐慌而引起患者更加紧张。手术结束时护士应用温盐水擦净病人身上的消毒液及血迹,为病人穿好手术衣裤,盖好被单,与麻醉医生一起将其送到病房。

1.3术后护理注重探视和问候

巡回护士和麻醉医生将病人送至病房后,应详细地向病房护士交班,并详细告诉病人及其家属术中情况、病人应采取的体位、输液、保暖等事项,同时鼓励病人战胜术后的疼痛。术后2~3d,巡回护士应探视患者,记录术后患者伤口、用药、并发症及其预防和治疗的措施以及术后饮食与营养、活动与休息的情况等;认真听取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和手术后的感受,解答患者对手术仍然存在的疑虑,就患者现有的不适也应给予问候和疏导。在交谈中要注意患者隐私保护,不擅自公开患者健康资料,做好保密工作。

2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