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媒体文化的贴切性探索

电视媒体文化的贴切性探索

电视传播传统文化的成就

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意见越来越明确。我国电视媒体积极实施配套措施,认真发挥自身的文化建设功能,最近十多年的成绩尤为显著。从频道设置来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科教频道、戏曲频道等以及各级教育电视台与传统文化传播的联系更为密切。电视栏目《探索•发现》、《文明之旅》、《大家》、《百家讲坛》、《走遍中国》、《魅力•纪录》等都以传统文化作为主要播出内容,传统文化类节目形态呈多样化发展。近年来,明确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电视节目形态主要有三类:一是谈话类的文化节目,有讲座式、座谈式、访谈式等多种;二是文化解读类大型直播节目,在传统文化活动现场,学者即时讲解、相关历史短片巧妙融合;三是目前笼统归入“纪录片”范畴内的文化专题片、系列片。电视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取得长足进步的典型表现是节目质量的大幅度提高,首先体现为对文化和学术的把握、概括和表现能力。以12集纪录片《台北故宫》为例,其《翰墨风雅》之“曲水流觞”部分以《兰亭序》为焦点,在现今、1973年、清代、唐代、东晋等历史时空之间交替,体现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绵延。镜头在台北郊外双溪、浙江绍兴兰亭、北京故宫、陕西昭陵之间反复切换,反映出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体性。“唐人尚法”这个段落特别点出台北故宫纪念品手提袋上印制的《自叙帖》以及二楼入口玻璃屋顶上的《自叙帖》,舞蹈家林怀民的先锋舞蹈团体“云门舞集”从书法中汲取灵感而创作的舞蹈《狂草》等。这些内容生动说明了现代人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及传统文化的当下意义和鲜活存在。由于创作者对文化有了深入理解和总体把握,《台北故宫》能够循着文化本身的脉络自然地安排叙述顺序。如从《神龙本兰亭》到《定武本兰亭》拓片,再到庄严捶拓“流觞”以及工作人员双勾向拓;从台北故宫收藏的怀素《自叙帖》到“颠张醉素”的阐释,再到张旭以及辽宁博物馆收藏的《古诗四帖》,文化时空的巨大跨越被绵密的文化脉理细腻地衔接起来,行云流水般地浸润着文化情怀。传统文化电视节目在思路和手法上也进行了重要突破。文化解读类大型直播节目突破直播形态的传统定位,将历史与现实贯通,静态的文化因此鲜活起来③。纪录片《故宫》、《台北故宫》发挥电视媒体的兼容性特点,画面、解说词、同期声、音乐、音效等各种元素的组合关系借鉴了电影和戏剧等其他艺术。《故宫》运用延时摄影、定点摄影、计算机控制轨道等摄影形式,打造显著的影像特征;镜头组接大量运用了电影蒙太奇手法,形成叙事和寓意效果。画面和音响效果使解说词摆脱了渲染情绪的任务。《台北故宫》的“搬演”方式借鉴传统戏曲舞台布景“一景多用”的写意手段④。《颐和园》采用了高清摄影和小遥控直升机特技航拍,并使用了三维特技和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这些纪录片抛弃了传统纪录片居高临下的“宏大叙事”模式以及“新纪录片运动”沉迷个人情怀的个人化趣味,采用细节化、口述体、情景再现等方式重构历史,追求突出文化内涵的张力及历史表现的开合度⑤。电视媒体加大了传统文化节目的制作投入。《故宫》采用高超动画技术制作的画面时长近50分钟,制作成本高达数百万元。陕西电视台直播“法门寺合十塔落成及舍利安奉大典”,动用大量人员和设备,架设了24个转播机位。播出时段也体现出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央视新闻频道把文化系列专题片《敦煌》安排在2010年春节大年初一到初十晚间9:30的黄金时段。电视媒体的学术刊物一直非常重视传统文化题材的电视节目,相关的学术研究日益跟进。《颐和园》播出后,央视发展研究中心专门举办了主题学术研讨,着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和国际传播。电视媒体的这些努力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应,《故宫》播出后第一周、第二周收视率分别达到8.05%、9.36%。大型系列纪录片《故宫》荣获很多大奖,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购买了国际版特辑的海外独家发行权,改编而成的《解密紫禁城》在164个国家播出,全球拥有2.9亿观众。在几种节目形态中,“纪录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能力和传播效果最佳。2010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出台《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纪录片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鼓励各级电视台上星频道、地面频道开设纪录片栏目,扩大纪录片的电视播出。要求各级电视播出机构要随着国产纪录片产量质量的不断提高,逐步加大每天的播出比例和播出时间,充分发挥纪录片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电视传播传统文化的前景

1.重视并理解中华文化电视媒体工作人员要重视学习文化史、文化学,要鼓励电视剧、动画片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直接取材,保护和展示传统民族元素、中国风格。应充实文化新闻的内容,避免千篇一律地简单播报文化活动的时间、地点,准确阐释文化内容的what和how。电视内容的总体格局应从过去的“新闻+娱乐”转化为“新闻+娱乐+文化”。充分发挥各种节目形态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的特色作用,重视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的制作和播出。目前的文化专题片内容偏重于传统文化的物化承载体、节日习俗、地域文化等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应认真理解文化的系统性,进行部级的宏观规划,以系统性的电视节目体现中华文化的总体框架、总体特点,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电视媒体还应更加重视传播中国书法等传统艺术。艺术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和关怀,它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电视媒体能够展示书法家的创作过程,使观众充分感受书法家创作时的动态之美,成为当今社会中传播书法艺术的最佳途径⑥。2.重视电视媒体建设新媒介的信息多样性拓宽了人们的选择面,也带来太多的纷乱,让人无所适从。电视媒体应该对自身的权威地位保持自信,进一步奋发进取,努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优势资源,扩大传统文化节目规模,重视纪录片的文化品质,同时努力增加节目种类、样式,充分运用电视语言独特的语法和修辞体系,提高节目整体水平。进行体制、机制创新,采用委托定制、联合摄制、共同制作、联合播出等方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杜绝低端制作与低效传播。应该加强企事业单位内部的指导和监管,严禁播出歪曲传统文化的迷信、封建、低俗节目。人才和技术是电视媒体建设的重中之重,应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发挥优秀创作团队、优秀节目的引领、示范作用,并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认真推进科技创新,积极运用数字、网络、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不断增加传统文化电视节目的高科技含量,把传统文化传达得更加形象、生动。3.重视观众和学界电视媒体应该以观众需求和市场效益为引导,制作、播出亲近大众的传统文化节目,主动服务观众,主动争取市场。但是,不应该低估观众不断提高的文化水平,也不应该简单迎合观众、片面追求趣味性而曲解传统文化。不同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也是电视观众的一部分,也期待着电视节目超越文字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生动诠释。电视媒体有必要与学术界、文化界专家学者通力协作。应该对纯正的专业学术保持敬意,以此为前提,追求电视表达的深入浅出和雅俗共赏,规范而不生硬,活泼而不流俗,实现传统文化电视节目之文化性与观赏性的最佳契合。#p#分页标题#e#

结语

在全媒体时代,应该充分发挥不同媒体的特色,更好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电视媒体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广泛的影响力,对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来说,它是非常适合、非常贴切的一种媒介类型。我国电视媒体在这方面的既有成就充分证明了它肩负此项工作的贴切性。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电视媒体的资源优势和文化品格,以其为重要主干,建设国家集成播控平台,建成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体系,互联互通,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何学森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