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文化视域的美育述评

审美文化视域的美育述评

王国维、蔡元培关于美育有着相似的观点,即认为美育具有超功利性、无利害性,认为纯美境界是最高的审美范畴。“盖人心之动,无不束缚于一己之利害,独美之为物,使人忘记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粹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7]无利害的美引导人们进入高尚境界,去除个人私欲和现实功利性目的,形成一种纯粹的审美感情。在近代救亡图存之时,蔡元培说:“吾国之患,固在政府之腐败与政客军人之捣乱,而其根本则在于大多数之人皆汲汲于近功近利,而毫无高尚之思想,惟提倡美育足以药之。”[8]此处的内容就全然把美育与救国联系在一起,美育成为服务社会和现实的工具。在美学范畴中,对美育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讨论根据各个时代不同而迥异,然而目前重点不在于功利与否,而在于美育对特定时代所起的进步作用和承担的职责。

大众审美下的美育转向

以上列举了几位思想家关于美育的观点,但美育是一个历史概念,那么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繁荣,美育的进步性、自由性、时代性特征也使得当下审美不断转向和发展。蔡元培曾明确指出:“美育是整个的,一时代有一时代的美育。油画以前是没有的,现在才有,照相也是如此,唱戏也经过了许多时期,无论音乐、工艺美术品都是时时进步的”[9]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生巨变的时期,电子化、信息化发展迅速,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迈进,科学发展和知识进步使得审美意识显得尤为重要,从而使美育的地位突显了出来。当下大众文化盛行之时,审美文化由精英文化发展为大众文化,审美在后现代语境中异常活跃起来,审美的超生活状态变成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融合,娱乐化和商品化的特点逐渐突出,传统意识形态逐渐消解,审美意识形态越来越开放和具体化。这样,传统的艺术理论和美学观念遭到冲击,我们已无法再用旧的美育思想去引导大众。在这种情形下,新时代的美育迫使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要进行调适和补充。随着审美文化的发展,当代审美呈现这样的特点:以现代化工业和大规模复制来创造审美对象和文化产品,用商品符号化来刺激人们物质欲望,在大众消费过程中来完成审美实践活动,商品在审美感官和人文精神层面得到包装。美和艺术融入了大众的日常生活和生命中,功利性糅合在审美价值体系里。当下审美感性体验不是只限于文艺领域的,审美成为社会大多数人的权力,审美的参与者被无限制地扩大,审美的形式被无条件地多样化。李泽厚在谈到当下审美思潮时也感叹到其范围的扩大,即感性经验的日常生活化。大众审美文化产生的积极影响有很多,然而,正像很多知识分子和学术人士所担心的,大众审美所带来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美国艺术社会学家A•豪塞尔曾指出:“娱乐工业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教会马路上的人们去独立思考”,“破坏了人们的审美趣味,使人们不愿意考虑他们自己。”[10]审美范围扩大化的同时,审美活动的审美价值被大大降低,娱乐化和商品化成为其焦点,在此过程中人们变得麻木而盲目。在与《时代画报》记者的一次谈话中,蔡元培则从经济发展负面影响的角度谈到了实施美育的必要性。蔡元培说:“我以为现在的世界,一天天往科学路上跑,盲目地崇尚物质,似乎人活在世上的意义只为了吃面包。以致增进了贪欲的劣性,从竞争而变成抢夺,我们竟可以说大战的酿成,完全是物质的罪恶我的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见他们遗失了的情感。”[11]蔡元培所忧虑的事情在现代社会愈演愈烈,现在出现的病态文明已经颇受艺术家和学者的关注。我们远离了自然,物质的充足使人的情感萎缩,理性的膨胀使感性衰退。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马尔库塞在其著作《单面人》中分析了“虚假需求”的泛滥,科学的高度发展带来了物质的繁荣充裕,但将不可避免地加剧了人的单面化,人的精神维度将备受挤压。美育能适时地培养人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成为生活中的艺术家,这对工具理性的膨胀和虚假的泛滥所造成的人格单面化起到了一定的制衡和调和作用。首次提出美育思想的德国诗人席勒说:“要想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再没有其他的途径”[12]这是席勒在工业社会时期所提出的思想,其主旨是借助于美育解决近代社会发展与文化之间的种种矛盾,克服人性的分裂和欲念的无度,实现人格、人性的全面发展,达致精神自由超脱的理想境界。

传统美育和现实性审美的和解

在当下的审美趋势下,审美世俗化、生活化导致的一系列问题阻碍了当下审美文化的发展,美育的功能与地位得到突显。只有审美教育,才能将在理性压抑下的迟缓和麻木的感性解放出来,重新赋予它激情和活力。美育的目的即在于使人生美化,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使人的性灵寄托于美,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培养人对待事物超脱和普遍的美感[13]。美育总是先预设一种基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审美理想,然后利用各种审美手段将这种理想融入人们的审美信念,最终引导人们走向现实和审美的和谐统一。那么,在审美商业化比重增加,物质极大丰富,经济利益至上,而艺术成分减弱的形势下,美育该如何进行双方的调和与消解?在大众审美的情势下,美育应该从传统理论研究和狭窄的学校美育中走出来,转向社会现实,在实践中把握审美走向,解决现实中的审美问题。首先要把美育从学校艺术教育研究领域扩大到社会这个大的环境中,不只是单一地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更重要的是教会人们以何种审美心态去面对社会现实和自己的人生,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美育应紧跟当代人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发展,审美在走向生活之时,仍应回归感性,让美育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生活。其次,在大众审美泛滥之时,一些审美研究者妄图以审美无功利性来分析审美现实,希望审美重新回到纯粹贵族式的艺术审美。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美育的某些特点,但却割裂了现实和艺术的联系。面对美学观念的巨大转变,我们需要从美育的独特性去净化审美现实,满足现实审美的需要,达到真善美和知情意的完美结合。再次,传统美育的解说注重的是艺术美的培养,但美育是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等多种形态相结合的审美过程,传统研究中美育多是局限于艺术美,只是注重审美趣味和审美鉴赏力等理论、方法,而忽视了自然美和社会美等多种形式。因此,加强社会和文化的导向作用才是明智之举。在提高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的同时,让人们享受现代社会带来的商业化、娱乐化,让人们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又能保持精神的原动力,让人们在欣赏纯美的审美时又能改变传统的审美滞后,使大众审美领域得到发展。美育在坚持审美的人文精神基础上,需要再注入时代性和现实性的审美理念,形成具有现实感的美育观。这样美育可以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坚持其本质内涵,逐渐消解大众审美中的低俗部分,弘扬真正的美,改进大众审美浅尝辄止的习惯,探求审美文化中深层次价值。#p#分页标题#e#

作者:张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