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文化产业论文

我国区域文化产业论文

一、指标的选取

本文选取的投入指标为:文化产业年末从业人员数量(人)、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万元)、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个);产出指标为:文化产业增加值(千元)、利润总额(千元)。由于本文研究的是文化产业,剔除了文化事业的相应数据,因此,有关相应的数据相比《中国统计年鉴》要小了很多。其中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转变为资本存量,本文采用“永续盘存法”,参照张军等人的研究成果,对当期投资额进行折算,折旧率为9.6%。以上数据来自于2005—2013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

二、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利用DEA中的CCR模型测算我国31个省份的文化产业效率,将区域分为东、中、西、东北部四个区域进行对比,得到全国及四个区域的效率评价结果。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平均效率在9年间整体提高,呈现“先升后降再升”的变化趋势。具体表现为2004—2007年为上升阶段,2008年有所下降,2009年又开始上升。从四大区域看,东部地区效率最高,中部地区次之,然后是东北部地区,西部地区效率最低,东部地区文化产业效率平均值为0.7631,效率总体处于上升趋势,总体增长幅度为10.33%,中部地区文化产业效率平均值为0.6499,效率总体处于上升趋势,整体上升幅度为11.38%,东北部地区文化产业效率平均值为0.5438,高于西部地区,在三大区域中排名第三。西部地区文化产业效率最低,平均值为0.4992,文化产业效率总体处于上升趋势,且上升趋势相对其他三个区域最明显,说明西部地区文化产业近些年来发展较快,资源利用状况越来越好。由此看来,我国文化产业区域间存在差异。为了研究这种区域差异的内部变化,本文通过用σ收敛来分析我国区域文化产业效率的收敛性,如图3.3所示,可以看出,2004—2012年,全国范围内的文化产业效率变化不大,全国范围内的文化产业效率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呈现出总体σ收敛的特征。2004—2012年间东部地区文化产业效率的波动幅度比全国范围内的波动幅度稍小,总体呈σ收敛,2004—2012年间,中部、东北部地区文化产业效率区域间差异变大,但变大程度不大,西部地区文化产业效率差异变动幅度较大,内部差异逐渐缩小,呈现总体σ收敛的特征。

三、区域文化产业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在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影响文化产业效率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会使产业的投入和产出规模增加,进而促进文化产业效率的提高,本文用人均GDP代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2.文化产业政策。

制定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产业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作出科学的统筹,可以健全产业相关配套管理政策,本文在此主要研究国家对文化事业的直接财政投入对文化产业效率的影响,从而看出文化体制改革对文化产业的作用,本文假设,文化产业政策对文化产业效率有正向影响,本文用国家财政对文化、体育及娱乐的支出表示。

3.人力资本。

文化产业需要高素质人才,地区人才越多,越有利于知识的传递和溢出,进而形成创意,产生较高的生产力,一个地区的人受教育水平越高,对文化产业的人才供给就越大,因此,本文假设地区人力资本受教育水平与文化产业效率正相关。本文用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表示地区人力资本水平。

4.市场需求。

文化产业是规模收益递增的行业,地区较高的文化产品市场需求,会推动地区文化产业的集聚与文化产业的专业化水平,进而产生由于专业化分工的高生产率。因此,本文假设文化市场需求与文化产业效率的提高成正比例关系。本文用地区地区人均文化消费支出表示市场需求。

5.科技投入。

科技投入可以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文化产业的要素利用率,改善生产技术流程,逐步改进生产要素的质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从而提高产业技术效率。本文假设,文化产业效率与科技投入成正比。本文用国家R&D投入来代表科学技术投入。以上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为识别以上因素对文化产业效率的影响,设计计量模型为:TEit=β0+β1PGDPit+β2FIit+β3HCit+β4MDit+β5R&DitTEit表示第i个地区第t年文化产业综合技术效率;PGDPit表示第i个地区第t年人均生产总值;FIit表示第i个地区第t年文化国家对文化、体育及娱乐的财政投入;HCit表示第i个地区第t年人力资本受教育水平;MDit表示第i个地区第t年文化市场需求;R&Dit表示第i个地区第t年科技投入。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面板数据模型主要有变截距、变系数和混合模型。本文选择的截面单元是全国31个省(市),因此采用变截距更为合适,在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的选择上,本文是用Hausman检验实现,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模型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他因素均通过显著性检验,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较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支出、人力资本受教育程度、市场需求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科技投入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可能是因为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产品附加值低,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国家对科技的投入效果不明显,许多科技投入或研发并未应用到文化产业上,导致了产业技术效率不能有效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力资本受教育程度、市场需求对文化产业效率的提升具有正向影响,而国家财政对文化、体育及娱乐的投入对文化产业效率的提升有负向影响。

四、政策建议

1.推进文化产业集聚。

形成有效的文化产业集聚,推广和延伸文化产业链条,可以形成文化产业集聚规模、提高产业规模效应、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政府可以建立文化产业园区,推动产业链条向下游延伸,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意为核心的完整文化产业链条。

2.推动文化体制改革。

政府可以适度削减对文化、体育及娱乐业的财政扶持,完善产业融资政策,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使企业依靠市场机制和社会资本发展文化产业,从而提高文化产业效率。

3.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技能,创造出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其次,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队伍,创新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培养模式,完善人才的激励保障机制;最后,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吸引海外优秀文化人才。3.丰富文化产品,使文化产业供给多元化。文化企业要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刺激和提高文化市场的消费需求。

作者:邢雅洁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