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创业型精英培养

文化创意产业创业型精英培养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尤其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战略任务。提出的“文化生产力”、“文化软实力”,提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特别提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其中,“文化软实力”、“文化生产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关键词,对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升了文化产业的作用和地位意义重大。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作为八项重点工作之一单列出来,充分强调了文化对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性,并强调“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发展,没有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不仅能够创造经济奇迹,也一定能够创造新的文化辉煌”。文化建设上升到新的战略高度。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了研究部署,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这是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件。全会尤其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高度和文化事业发展繁荣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了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的战略部署,为我国文化人才发展和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问题提出的背景   (一)国际背景   英国是第一个正式给创意产业进行定义的国家。1997年5月,英国首相布莱尔为振兴英国经济,提议并推动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这个小组于1998年和2001年分别两次研究报告,分析英国创意产业的现状并提出发展战略。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首次对创意产业下了定义,将创意产业界定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根据这个定义,英国将诸如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设计、流行设计与时尚、电影与录像带、休闲软件游戏、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与计算机服务、电视与广播等13个行业定义为创意产业;美国、加拿大等国将版权产业作为创意产业的代名词;日本则将创意产业定义为感性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从近10年的经验来看,各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无不得力于各国创意人才的教育与培养。仅以游戏产业为例,到2003年,美国设有游戏专业的大学(学院)有540所,日本有200所大学设有游戏(开发、设计、管理、运营)专业,韩国有288所大学或学院设有相关专业,其中政府指定赞助的大学及研究院游戏专业就有106个。在韩国1999-2000遇到第二次经济危机时,正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拯救了韩国经济,而其游戏业在短短几年中之所以获得高速发展,与其丰富的人力资源的强大支持分不开。   (二)国内背景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中国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将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和经营性的文化产业区分开来。2006年以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结束和《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为标志,开始了我国文化发展的新时期。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可以看做是“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的一个延续和升华。《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明确了文化产业振兴的发展框架,标志着文化产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2010年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文化产业发展确立了目标。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特别依赖于人力资源的现代知识产业,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有价值的创意,更离不开能够将文化、艺术、技术、市场融为一体的复合型创意人才,拥有大量的各类创意人才,是夺取创意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决胜因素。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研究极为落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机制远远落后于现实需要。高端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缺乏直接导致我国原创产品在选题创意、形象造型、故事内容、技术手段等方面很难与日本、韩国相抗衡,使得中国的动漫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打造出民族优秀品牌。   二、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概念及内涵的辨析   (一)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1.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指那些包含创作、生产、销售“内容”(具有知识产权属性的文化形态)的产业,一般通过著作权加以保护,并以商品或服务的形态出现。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2004年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据此,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提供文化产品(如图书、音像制品等)、文化传播服务(如广播电视、文艺表演、博物馆等)和文化休闲娱乐(如游览景区服务、室内娱乐活动、休闲健身娱乐活动等)的活动;还包括与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如工艺品等)的生产和销售活动。而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并非没有促进文化发展的活动,但不使用文化产业这一概念。美国使用版权产业,英国使用创意产业,日本使用内容产业。#p#分页标题#e#   2.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又叫创意工业、创造性产业、创意经济等。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它通常包括广告、建筑艺术、艺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品、时尚设计、电影与录像、交互式互动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电视和广播等等。此外,还包括旅游、博物馆和美术馆、遗产和体育等。   3.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传统文化产业为基础,以创新为核心,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在我国最具体的表现是将新的创意注入了传统文化之中,让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最先使用文化创意产业这个概念的是我国台湾。2002年他们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提出来,并制定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并将其描述为“源自于创意或文化积累,透过智慧财产的形式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提升之行业”。(张振鹏,王玲《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及发展问题探讨》《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06期)   (二)创意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   1.创意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意产业领域所需的艺术、技术、经营、管理等职业素质的人才。   2.创新型人才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像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   3.创业型人才就是在人才的基础上又具有创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特征的人。创业型人才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直接独立地开拓事业,将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创业者,叫创业人才;一类是在各自岗位上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能够独立工作的各类人才,叫创业型人才。显然,创业型人才与创业人才在外延上虽然不尽相同,但没有本质的区别。创业型人才一旦有机会独领风骚很容易成为创业人才。   三、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缺乏问题国家和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已意识到这一点,文化部于2004年4月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人才兴文”战略,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2005年4月文化部部长助理丁伟在国家文化产业人才培训示范基地揭幕仪式上大声疾呼:文化产业人才的匮乏已经影响到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强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的科研与教学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推进器和人才培养的最佳孵化器。一是要培养从事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人才,二是要培养具有文化创造力的创意性人才,三是要培养能把握市场经济规律、精通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人才。   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组织召开了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大会,先后出台了《关于吉林省重点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意见》、《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吉林省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下发《吉林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吉林省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分解》、《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意见》等文件,标志吉林省文化产业进入了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的新阶段。   吉林省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上,虽然一方面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与文化企业联合建设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运用高等教育和民间培训等方式,培养文化产业领域的领军人才、创意及创作专业人才和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通过推进用人制度改革,制定人才优惠政策,重奖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产业人才等多种途径,营造良好环境,让离开吉林的文化人才重回吉林,让优秀文化人才落户吉林。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在不断延伸文化创意产业链过程中,还缺乏文化创意产业策划、经营和管理人才等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创业型专业人才,存在总量不足、规模较小、基础薄弱、缺少规划等问题。   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还没有形成产业独立的人才自我培养机制和系统,人才来源还需要从传统产业转移过来,缺少体系内的自我造血功能。从吉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势看,现状不理想,产业不成熟导致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一些人才在流动中存有顾虑。从当前文化创意人才的分布状况看,大量的文化创意人才并不是在从事文化创意的专业机构中,很多专业人才还在一些传统产业的创意岗位上,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就需要有效吸引这些专业人才从传统产业中流动到专业的文化创意机构。文化创意产业内的人才流动市场化程度不高,低效的口碑相传和熟人介绍两种方式,让很多优秀人才不能人尽其用、人尽其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具体而言,一是数量少,也就是既懂文化艺术和掌握现代科技,又懂经营管理,抑或擅长项目策划、文化经纪、市场营销、资本运作的复合型人才少;尤其是具有丰富经验的高层次、高素质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二是专业化程度低,部分经营管理人员不熟悉相关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不了解文化产业的发展动态,不擅长把文化产品进行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经营;三是结构不合理,从事群众文化及部分新兴文化产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比例偏低;从事文化艺术研究等基础学科的文化从业人员数量过少;四是文化产业人才资源开发投入匮乏,高层次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不够,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投入不足。   理论研究给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以智力支持,教育机构奠定文化创意产业长远发展的人才基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乃至吉林省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以解决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创业型人才缺乏问题。#p#分页标题#e#   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策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人才建设摆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突出位置,强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求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2010年8月,文化部制定并颁布实施了《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其中,对我国的文化人才队伍进行了细化,即:文化党政人才队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文化艺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高技能文化人才队伍、文化科技人才队伍、文化外交人才队伍。   在第三届沪台民间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谢耘耕在其题为《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现状与对策》的演讲中指出:“应将创意型人才的培养列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鼓励高等院校、职业培训院校、社会培训机构与创意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接,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创意专业教育,有针对性地设立一些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专用学科,支持院校与创意企业联合建设创意产业人才实训基地,加快培育创意紧缺人才;并建立和完善包括创意人才认证、创意人力资源咨询和外包、创意人才推荐、创意人才培训等在内的创意人才专业服务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外事学院院长黄藤在《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3月11日第?06版)上建议:把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纳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阶段性专项支持国家稀缺人才———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立足现有高校资源,积极支持各高校根据市场需要创新开设文化产业类高教专业。重点扶持与文化产业实践结合紧密的民办高校承担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任务;文化只有在交汇碰撞中才更加富有活力,文化产业以其特殊的文化属性,更应该加强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合作;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实践性强,鼓励“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被列入国家发展战略,我国各高等院校积极开辟新专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专业增长速度极快,特别是动漫游戏等热门专业已经形成了相当可观的规模。从2004年起,教育部相继批准了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云南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开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据教育部统计,目前我国开办文化产业管理及其相关专业的高校已达到69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成为近年来高校新办专业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   培养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总体思路是:以高校培养为主体,已更新高校单一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为前提,以整合高校学科、专业、人才资源为条件,以建设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学科专业为平台,以开设创新、创意、创业教育课程及开展创意活动为载体,以文化创意企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为基地,以组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开发培训机构为补充,以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岗位综合职业能力的内化培养为目标,以具有文化创意的教师队伍为保障,构建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培养、培训、引进并重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多元化的培养体系。具体措施为:更新高校人才培养单一专业理念,拓宽人才培养视野,整合高校内与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相关的教育资源,把培养文化人才作为专业培养目标新的内涵;加强高校中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学科建设,设置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专业;培养具有文化创意的教师队伍;结合不同专业开设创新、创意、创业教育课程;建立校内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孵化器”,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推进产学研结合,创新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新模式。调动社会积极性,建立多元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机制,从不同层面培养文化人才,满足社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