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影响

中国陶瓷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影响

1丝绸之路上的中国陶瓷

丝绸之路(SilkRoad)并不是一条很固定的线路,不断随着地理环境的演变和政治、宗教形势的变化而变迁。它大体逾7000公里,起始于古中国的长安(今西安)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陆路商业贸易路线,也是沟通古代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的一条大动脉。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vonRichthofen)所称的“丝绸之路”(现多称为亚欧大陆桥),在张骞通西域后,这条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丝绸输出通道逐渐变得更为畅通。中国著名的陶瓷,自汉朝起也经由这条交通路线销往西方世界各国,并快速蜚声西方世界而成为超越丝绸的国际性大宗商品。在为中国带来了巨大商业财富的同时也使得“瓷国”这一称号享誉于世。唐代以后,丝绸之路虽然因海路交通的发展而相对削弱了它在沟通亚、欧陆路交通方面的地位,但实际上它依然继续存在并发挥着作用。元朝时期,丝绸之路上的中西交往又一次形成高峰,输出地涵盖东北亚、东南亚的全部国家,南亚和西亚的大部分国家,非洲东海岸各国及内陆的津巴布韦等国。明朝时期,丝绸之路上陶瓷的运销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假使根据历年的考古资料,将这一个时期内世界范围内发现的中国古陶瓷遗址标注于同一张地图上,我们将会发现中国瓷片像珍珠项链般串起这整条丝绸之路,点亮了或蒙昧或落后中的整个东南亚、非洲和阿拉伯大地。丝绸与陶瓷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品,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中国对外商品的输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输入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通过丝绸和陶瓷这两件媒介,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通过它们,让中国人认识了世界,让东南亚、非洲、中亚、西亚、欧洲、美洲人了解到了神秘而强大的中国,了解到了东亚的强盛文明。

2陶瓷之路上的中国陶瓷

事实上,在丝绸之路之前,海上丝绸之路(mar-itimesilkroute)便已发端,也可以说海上丝绸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福建省的泉州市便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为了克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平原少山脉众多而带来的诸多陆地交通不便,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人不断尝试海路航运,并最终形成海上丝绸之路。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所以大家都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的出口渐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人们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公元8世纪中叶,随着中国陶瓷工艺的逐步提高,全国的陶瓷制作、生产逐渐走向成熟,从而为陶瓷作为大宗出口商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青瓷。阿拉伯作家扎西兹(776—868年)在他的《商务观察》一书中列举了从中国运去的多彩陶瓷;地理学家伊本•法吉赫在其《地理志》中将丝绸、瓷器和灯列为中国的三大名产。中国唐代东西洋航路所及之处,都发现了许多瓷碎片。至宋代政权建立以后,宋王朝比较重视海外贸易,中国陶瓷对外销售有所增加。相较于宋朝,元代经由海上陶瓷之路运销的中国陶瓷在数量、品种、规模上均要大的多。现今在朝鲜、文莱、巴基斯坦、埃及、苏丹、肯尼亚、坦桑尼亚、桑给巴尔、马达加斯加等国家和地区均发掘到和出土的来自于中国元代的陶瓷便是最有力的考古证据。明初社会经济繁荣,官窑、民窑瓷器急剧增加。明代大量出口瓷器是在郑和下西洋之后,郑和八次远航使中国瓷器进一步名扬海外。明朝中晚期,中国瓷器不仅畅销亚洲和非洲各国,而且开始大量销往欧洲。到了清朝尤其是康熙十一年后,由于开放海禁,大规模瓷器通过民间贸易输出。鸦片战争前夕,我国的陶瓷输出不仅仅局限于日本与朝鲜市场,还大量远销至婆罗州、苏门答腊、爪哇、马来西亚、澳洲、美洲和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进入清代后的中国陶瓷外销,仿佛已进入现代社会一般:除了部分中国传统型瓷器品种外,更有相当比例的陶瓷产品是依据当时双方的合同或协议而特地根据西方市场需求生产的。

3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中国陶瓷

经由朝鲜这座桥梁,公元12世纪,日本派禅师向我国学习建窑等制陶方法,归国后经多次试验后终于烧造黑瓷成功。明正德年间,通过遣唐使再学得青花瓷制法。此后的数个世纪内,不断有日本人来中国吸取制瓷经验,并加以发展。在东南亚,15世纪时,越南曾直接聘请中国的制瓷工人烧制青花瓷。而根据考古资料证明,东南亚的菲律宾、马来西亚,中亚的伊朗,北非的埃及,东非的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坦桑尼亚等国也同样发掘出惊人数量的中国古瓷。在欧洲,1470年,中国制瓷技术通过阿拉伯人传给了意大利人:安东尼奥学会并制成了轻薄半透明的瓷器。1634年,中国制瓷技术再次由意大利流传到了荷兰的德尔卡特。而法国则是在1677年后分别仿制出软制青花瓷、德化白瓷与孔雀绿釉瓷。德国1503年从意大利学习彩陶技术,并于1709年制出第一批硬制瓷器。意大利、荷兰、法国与德国等国是仿制中国瓷器的最先一批成功者。这些国家通过仿制中国瓷器,有力地填补了当时西方国家的低价陶瓷市场。在漫长的国际经济文化技术交流中,中国的陶瓷产业不但向西方世界出口了大量的陶瓷制品,也从国外吸收、引进了相当的物质和技术。例如,民间野史即提到明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使用的便是进口青料;正德、嘉靖时期的回青料也是进口青料。此外,清朝康熙年间珐琅彩绘制瓷胎登陆我国,从而形成风格迥异于传统瓷器的珐琅器,珐琅技法间接地导致我国一种新的陶瓷绘画技法———粉彩的出现。

中国陶瓷在与世界的几千年经济、文化交流中,尤其是近200年来,在陶瓷技法,装饰艺术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得益彰,融精美工艺与艺术为一体,更是揉入中华文化的精粹,成为无可替代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文明史册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在经济、文化全球化、多元化的今天,中国陶瓷在过去的岁月中引领与跟随世界潮流发展演变的历程再次提示我们:应在更广阔的时空中以全球化的视野审视文化的多元化,赋予中国陶瓷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更高科技含量的工艺水平。

本文作者:万礼杰 单位:江西省工艺美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