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与咖啡文化折射中西文化异同

茶文化与咖啡文化折射中西文化异同

 

茶承载了很多中国文化的元素,可以说是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代表。而咖啡,则与西方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咖啡代表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与西方文化息息相关的热情、自由、开放的精神。茶和咖啡是当今世界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两大饮品。茶的清香沁人心脾,喝茶时清新淡雅的意境让人陶醉,咖啡的香醇亦是令人如痴如醉,让人在忘我的境界里回味无穷。茶和咖啡的起源、传播、饮用方式,文化内涵等方面更能折射出中西两种文化的演变和差异。   一、起源与发展   1.茶的起源与发展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我国古代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神农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领。在《史记•吴起传》与《说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记载,这说明神农氏的部族发源在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山区,这正是今日大神农架的地域。《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在这样一个植被茂盛,至今还盛产茶叶的环境里,神农尝百草完全是可能的。从《王褒僮约》所记载的饮茶、卖茶的事实看来,我国汉代以前,川东鄂西地区生产和利用茶叶的事业已相当发达。人们不难设想从采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树,从自给自用到“产、供、销”的过程,需要多长年代。所以说我国祖先发现利用栽培茶叶的历史是悠久的。自神农氏尝百草得茶以后,在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商末周初,巴蜀人已经开始饮茶,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茶叶曾经作为贡品。战国时期,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在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而魏晋南北朝,茶立足于长江流域同时向北方普及,饮茶之风扩散开来。隋唐时代,全民普遍饮茶,茶业昌盛,出现了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此时也产生了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宋初明末,茶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斗茶、贡茶和赐茶流行于世。到了清朝,茶文化更加深入发展,戏曲、曲艺都进入茶馆表演。清朝茶叶在对外贸易中始终处于出超地位。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在茶的各种活动中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了茶文化。   2.咖啡的起源与发展   在西方,似乎没有神农氏这样的人,在其起源地,也找不到什么相关的文字记载,所以,有关咖啡的起源有着各种不同的传说。它最早的历史记载要追溯到公元850年的波斯,回教圣典《古兰经》上说,穆罕默德在执行一项重要的任务之前睡着了,天使哲布勒伊米(伊斯兰教传达安拉启示的四大天使之一)用一杯咖啡把他唤醒,咖啡的力量如此强劲,以致于他一口气就把40个人打落马下。最普遍且为大众所津津乐道的是始于埃塞俄比亚的“Caffa”地区有关一位牧羊人的故事。传说有一位牧羊人,在他放牧时,偶然发现他的羊异常兴奋、活蹦乱跳。仔细观察,原来羊的行为可笑怪异,是因为它吃了一种红色的果子。于是,他试着采了些这种红果回去煮熬,没想到居然是满屋飘香,喝下所熬成的汁液以后,更是大脑兴奋,神清气爽。从此,这种红果实就被作为一种提神醒脑的饮料,并颇受好评。在古时候,阿拉伯人最先把咖啡豆晒干之后熬煮,将其汁液当作胃药来喝,认为其有着助消化的功能。后来才发现咖啡还可以提神醒脑,同时由于回教严禁教徒饮酒,因而就用咖啡取代酒精饮料,以此作为提神醒脑的饮料来时常饮用。15世纪以后,去圣地麦加朝圣的回教徒将咖啡陆续带回居住地,使咖啡逐渐流传到埃及、叙利亚、伊朗和土耳其等国。   “咖啡进入欧陆当归于土耳其当时的奥斯曼帝国,由于嗜饮咖啡的奥斯曼大军西征欧陆且在当地驻扎数年之久,在大军最后撤离时,留下了包括咖啡豆在内的大批补给品,维也纳和巴黎的人们得以凭着这些咖啡豆,和由土耳其人那里得到的烹制经验,而发展出欧洲的咖啡文化。战争原是攻占和毁灭,却意外地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乃至融合,这可是统治者们所始料未及的了。”[1](P38)在欧洲,咖啡文化逐渐成熟。在17世纪中叶,威尼斯商人将咖啡首次带入欧洲。之后,咖啡开始在欧洲传播。当时,法国国王克雷门八世曾说:“虽然是恶魔的饮料,却是美味可口。此种饮料只让异教徒独占了,殊是可惜”。所以便同意基督徒也可以饮用咖啡。到1683年,首家咖啡屋在欧洲威尼斯落户。1720年,在圣马可广场开张的佛罗伦咖啡馆最为著名。在英国有无数的咖啡屋,因为咖啡在社交场所中,绅士们对其颇为欢迎。咖啡文化同样也深深的影响着巴黎的市民。咖啡店在街角也是层出不穷。数不尽的咖啡沙龙内,新的哲学、文学与艺术皆因此而出现,在此期间,也诞生了无数的思想家与哲学家,如巴尔札克,卢棱等等。伏尔泰宣称他一天喝40杯咖啡,传言巴尔扎克写《人间喜剧》时喝了5万杯。不久以后,在意大利,浓缩咖啡ESPRESSO出现,这引起了咖啡饮用方式的变化。1668年,咖啡走进美洲,它作为一种潮流饮品风靡南美洲。荷兰人对外殖民过程中,在印度的马拉巴种植咖啡,又在1699年将咖啡带到了现在印尼的爪哇。咖啡在1884年传入台湾,首次进入中国。   二、传播与交流   咖啡进入中国与茶叶传到欧洲,均被视为传播文明的大事。到目前为止,咖啡虽然还没有在中国完全普及,但茶叶却早已成为西方人享受生活,映出品味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茶叶与咖啡在早期都是从民间流行而逐渐进入贵族生活,所以均带有等级色彩。   1.“东茶西渐”   茶叶传到西方,是16世纪以后的事情。现今可以查到的关于茶的最早记载,见日塞缪尔日记,文中记到:“我喝了一杯以前从未喝过的茶。”这一天是1660年9月25日,茶叶大概就是在那个时候传入欧洲的。不过,欧洲并不是直接从中国接受了茶叶,而是间接地通过印度,有些是通过非洲。在16世纪前后,肯尼亚的茶叶已十分普及,茶叶的颜色与种类也已多种多样,它们通过丝绸之路用由驼和帆船运往西方。一开始,由于茶叶供求失衡,其价格颇为昂贵,普通老百姓喝不起茶,茶仅仅作为贵族、豪门、世家养生及用于社交礼仪方面等的奢华品。在当时,人们认为,喝茶是一种身份的炫耀,是一种品味的提升,彼此争奇,以此炫富。出于此,茶很快风靡整个上层社会。饮茶之风随着人们追求口腹享受、喝茶的精神需求等欲望的增长,几乎发展到狂热的程度,很多贵妇,痴迷于饮茶,整日都沉浸在饮茶的社交礼仪活动当中,甚至抛家弃业。18世纪初,一部喜剧《茶迷贵妇人》,就生动演绎出当时的饮茶风尚。[2](P114)#p#分页标题#e#   英国引进茶叶是在17世纪中叶,英国政府及其在亚洲地区建立的殖民、贸易机构东印度公司,意识到茶叶贸易可以为他们带来丰厚利润,因此为之建立了严苛的进口税体系。茶叶带给英国人的是健康和财富,却带给了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英国人于19世纪中叶,尝试在印度和斯里兰卡种植茶叶。罗伊•莫克塞姆所著《茶:嗜好、开拓与帝国》中这样写道“在20世纪初大英帝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茶国,英国的公司控制了世界的茶叶贸易,这些维多利亚产业所产生的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回到这个小岛国中。”书中还写道“在茶叶几乎全部从中国进口的1851年,英国的人均茶叶消费量不到两镑;而到了1901年,受到从英帝国的各殖民地进口的廉价茶叶影响,英国的人均茶叶消费量超过6镑”。饮茶大众化后,不但以茶为生的商业性茶室、茶座应运而生,同时家庭中也兴起饮早茶、午茶、晚茶的风气。而且十分讲究以茶待客的礼仪,从迎客、敬茶、寒暄至辞别,都有一套严谨的礼节,既寓有东方的谦恭美德,又含有西方的浪漫风情,融合了东西方的精神文明。[3](P93)   2.咖啡舶来   咖啡是什么时候、怎样传入中国的,有不同的说法,比较普遍的一种是:1884年,我国咖啡最早引种于台湾,1908年华侨自马来西亚带回大粒种、中粒种种在海南岛。目前,主要栽培区分布在云南、广西、广东和海南。[4](P158)有专家做了详细的考证:从字面意思上看,《康熙字典》既无“咖”字,也无“啡”字,当然也没有“咖啡”一词。由此可推测,清初时,国人还尚未接触到咖啡。清中叶中国有没有咖啡,目前尚未定论。最初Coffee的汉译名必定不统一,例如“嗑肥”等。当然,也有将其译为其它词汇的可能性。不过,如今正式汉语名称“咖啡”应是出于日语的“珈?”。据专家考证,最早的“咖啡”一词大概出现于民国初年的《中华大字典》(中华书局,1915年),意思是:“咖啡,西洋饮料,如我国之茶,英文Coffee”。在此之后,《辞源》(20世纪30年代出版)也收入了“咖啡”一词,并且将此词解释得既准确又详尽。由此可见“咖啡”一词在民国时代就被收录进入了汉语词汇库并固定下来。[5](P78)   根据所查资料可知,鸦片战争前,洋人在广州(当时中国最大的通商口岸)已经开始自己煮、饮自己所带的咖啡。“外洋有葡萄酒……又有黑酒,番鬼饭后饮之,云此酒可消食也”。根据《广东通志》中记载的“黑酒”、“番鬼”、“饭后饮”、“可消食”等词来判断,此处的“黑酒”,指的就应该是咖啡。在同治年间,有少数中国人开始接触到咖啡。在上海的美国传教会于此时出版了《造洋饭书》一书,该书是为了培训做洋饭的中国厨师,解决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吃喝问题而编写的。Coffee在此书中被音译成“磕肥”一词。书中具体讲述了咖啡的制作、烧煮等方法:“猛火烘磕肥,勤铲动,勿令其焦黑。烘好,乘热加奶油一点,装于有盖之瓶内盖好,要用时,现轧”。外国人培训做西餐煮咖啡的人大多是被其雇佣的中国人,因工作上的需要,他们偶尔也会品尝一口咖啡。外国人在中国喝咖啡吃西餐时,也会时常邀请一些中国熟人一起用西餐、品咖啡。这些都可表明,有些中国人在同治年间已经品尝过咖啡。到了民国,咖啡馆或大饭店酒店宾馆所附的咖啡厅在各大城市普遍出现。大约在清末,中国开始出现经营性的咖啡馆。据清末民初之人徐珂叙述:“饮咖啡:欧美有咖啡店,略似我国之茶馆。天津上海亦有之,华人所仿设者也。兼售糖果以佐饮”。他在书中收录了很多清人的笔记,由此可以推断他所谈及的事情应该是发生在清末。但是这本书比《中华大字典》出版略迟些,所以很难解释“咖啡”一词是在哪本书中最早使用。但是,《中华大字典》是最早印成铅字的。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咖啡条和《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卷》咖啡条等都涉及到了中国是何时何地开始栽种咖啡,还包括其种植以及咖啡是如何传播的。还提及到,在1884年咖啡被引种到台湾,1908年又被引种到海南,以后又相继进入云南、广西、福建等地。1926至1936年,台湾省日本殖民当局,鼓励种植咖啡目的就是为了排挤蔗、米等之类的作物。可以肯定,咖啡栽培与生产在中国的民国前夕及民国时代就有了。在解放后,咖啡的种植开始慢慢发展起来。[6](P176)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喝咖啡和咖啡馆在中国慢慢成为一种潮流,正如歌曲中“美酒加咖啡,一杯又一杯”所描述那样。现如今,中国不断的扩大咖啡的种植面积与咖啡消费的迅猛发展越来越令世界所瞩目。在咖啡文化的逐渐成长发展的历程中,咖啡早已改变原有状态,正式进入中国人的家庭、工作与生活,开始成为都市潮人新的消费时尚,点缀着新的都市浪漫。   三、茶文化和咖啡文化的不同   1.中国茶文化的特点   中国茶文化源于历史幽远的华夏文化,它博大精深,蕴含了历史、美学、哲学、伦理学等,在民众生活中可谓是一种奇特的文化景观。无论是产茶区还是非产茶区,茶文化的创造与传承都经久不衰。茶文化内容包括茶的历史发展、茶区人文环境、茶业科技、千姿百态的茶类和茶具、饮茶习俗和茶道茶艺、茶书茶画茶诗词等文化艺术形式,以及茶道精神与茶德、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诸多方面。茶文化的久远,源于它内涵的厚重。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他们有的用茶作食,重在茶食相融;有的则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儒释道合一、物质与精神的统一、高雅与通俗的统一、功利与娱乐的统一。茶文化是道家学说中天、地、人合一。道家认为天、地、人三者是平等的,理应适应自然,主动认识规律,只有这样,人才会得到最大的满足。茶产自山野之林,受天地之精华,承丰壤之雨露,正蕴含道家“淡泊”、“宁静”、“返璞归真”的神韵。其中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工作与生活中相互协助、相互包容、共同奋进的精神。通过茶这种饮品,去感悟茶道、天道、人道。中国的文人墨客喜欢以品茶赋诗来表达其心与自然相融、淡薄名利、心回自然的理想境界。苏东坡在《汲江剪茶》中,道“活水还需活火煎,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枯肠末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再如“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有了文人们的参与,茶开始逐渐有了它所特有的文化内涵,中国茶文化是浓缩了中国传统思想精华的一个文化体系,它将以更加深邃的思想,深刻的内涵影响着人们,影响着世界。#p#分页标题#e#   2.西方咖啡文化的特点   与含蓄,淡雅,经过岁月锤炼的东方茶文化相比,西方咖啡文化的特点总的说来是热情奔放、洋溢浪漫、自由理性、方便快捷。咖啡文化是一种优雅韵味,浪漫情调,和享受生活的惬意感。咖啡对他们来说不只是一种饮品,它隐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意大利的热情、法国的浪漫、德国的考究、美国的快捷等。众所周知,西方文明源于古代的中东、希腊和罗马,宗教和世俗的意识构成了西方文明的基本框架。西方人认为上帝看重个人的灵魂,人的肉体和灵魂、任何人、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着相互对抗的关系。在这种价值观念支配下,西方人有很强的个人奋斗和竞争意识。[7](P304)对西方人而言,生活就像煮咖啡,如果所做的事情没有了原本的新鲜感,那么干脆就就另换一种,重新冒险,重新品味。这就像咖啡被冲泡过一次之后,就基本失去了它原有的风味,在口味上变得清淡无味,既然如此,那就丢弃掉再换新的开始煮,重新感受,重新体验。   四、两种文化的交流与融通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渐渐渗透到我们双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茶和咖啡两种不同的饮品分别承载了不同的文化底蕴与不同的精神特性。中国的茶文化讲究中庸,而西方的咖啡文化则强调理性:茶文化认为天、地、人合一而咖啡文化则认为天人二分;茶文化有禅宗之悟道而咖啡文化则有基督之精神。随着中西各国在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交流,不同的文化交流也显得日益活跃,遍布西方城市的茶馆和中国城市中大大小小的咖啡屋正很好的见证着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并由此推进东西方文化全方位的相互促进,相互交融,取长补短,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