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在思政教育的运用

校园文化在思政教育的运用

作者:沈文婷 单位:四川理工学院

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独特的精神、气质和神韵的体现,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所大学办学理念、校风学风、教学观念。校园文化有丰富的、多元化的内涵,既包括物质层面的校园建筑、环境、实验设备等硬件设施,也包括行为层面的师生交往、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宿舍文化等非正式课程,还包括制度层面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等。积极、健康、民主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宽松的发展环境,是大学生实现全面自由发展所必需的土壤。营造适宜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工作者,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负有指导学生、关心学生的职责。帮助学生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是辅导员工作的目的,而辅导员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多采用谈心教育法、思想灌输法、训诫教育法等。但随着时展,全球化进程加速,我国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状况愈加复杂,价值观日趋多元化。仅依靠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不够的,还需要结合新的时代背景,满足时代需求,关注学生成长,进行适当地创新。本文拟通过对高校辅导员如何运用校园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考,为完善辅导员工作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可操作性对策。鉴于校园文化的内涵丰富,本文中仅对辅导员能够施以影响的行为层面和制度层面予以分析。

1、辅导员如何营造适宜的校园文化环境

辅导员通过与学生的交往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依托于自身的素质、学养、态度、谈吐等来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辅导员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而言,都是榜样的力量。但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大学生的思政工作面临着多方挑战,单纯依靠辅导员的力量已不能较好地开展工作。因此,辅导员除了努力提升个人文化修养、人文情怀等综合素质外,还应该借助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健康、民主的校园文化是滋养大学生的肥沃土壤。优秀的校园文化不仅是文化和历史的积淀,也可以通过学校管理者、教师的努力来培育、营造。笔者认为从辅导员的角度,营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校园文化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1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育人”作用。客观地讲,每位老师都肩负着“育人”的使命,但不是每位老师都做到了。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除了言传身教、传授基本知识技能,教师的职责中本来就担负着“解惑”的重任。辅导员在高校中是双重身份——既是管理者,又是教师。那么,在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进行师生互动过程中,除了日常繁杂的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学生心理困惑的疏导,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规范学生的违纪行为,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等都是辅导员的“育人”作用的发挥。

1.2辅导员不要直接否定或贬斥学生的不同于传统认知的新看法,应鼓励和尊重学生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产生新见解。正如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即使有时学生的看法很幼稚、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但只要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就说明学生是经过思考的。尼采曾说过“如果一条蛇不能再蜕皮,它就会灭亡;同样,如果一颗心灵不再能够改变自己的观点,它也就不再称其为心灵。”[1]在教育互动中,受教育者能动地选择和接受信息,并且根据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不同程度调整。青年大学生可塑性很强,他们充满潜能但又不够成熟,常常能够产生新的,思想火花。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倾向于对学生错误的思想、言论视若“猛虎”,往往会采用过于激烈地态度进行校正。殊不知,这样的后果往往使学生更加反感,反而对于正确的观点心生抗拒,不能真正地内心认同。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尊重不同的意见,对于错误的观点、言论要正确引导,注意方式、方法,将思想工作做到实处,使学生心服口服。

1.3帮助学生树立“假想敌”。这个“假想敌”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他人。关于“假想敌”的价值,实际上是为自己树立一个目标,是一种自我保护和自我超越。树敌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认识自我并超越自我的过程。而这也正迎合了教育的功能——不断地推翻“旧我”和建立“新我”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最忌讳单纯、空洞地说教,如果不能关注大学生的学业与能力的发展需求,一切的工作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只有帮助学生树立合适的目标,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4树立健康积极的正面舆论导向,净化校园文化环境。辅导员要时刻把握学生的舆论导向,对于不利于社会安全和稳定的违法言论要及时地制止,对于思想认识有偏颇的观点要实事求是地引导。尤其是现在网络技术的发展,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倡导网络文明,开展网络思政工作已成为辅导员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隐形课程(也称为非正式课程)对学生影响较大,甚至在有些学生看来比正式课程的对学生的影响还大一些。目前,我国高校隐性课程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班级活动、社团活动、学术讲座、社会实践、宿舍生活等。其中,大学生普遍认为社团活动、学术讲座相对而言效果较好,这与近年来各高校普遍比较重视校园文化活动是分不开的。而对宿舍文化的建设指导、与教师交流的机会、社团活动的指导这些因素,学生评价是效果一般。

2.1打造有意义的主题班会和班级活动。辅导员负责班级日常管理,定期召开班会、指导班级活动开展都是辅导员的职责所在。主题班会是辅导员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时机和正式场合。班会多采用辅导员思想引导、同学们充分讨论的基本模式,尽可能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以大学生为主导。主题班会的内容可以是世界观、人生观的探讨,可以是适应性教育,也可以是近期社会热点或世界局势等等。辅导员要善于抓住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以此为契机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切忌空泛地讲大道理。班级活动是由学生自发策划、组织、参与,在辅导员指导、监督下开展的知识、竞赛、文体等类型的相关活动。辅导员要认真审核活动策划,严格把握学生活动的主题和方向,并且要努力做到活动的全程参与,以保障活动的效果和避免安全隐患。#p#分页标题#e#

2.2加强宿舍文化建设。随着学分制的实施,每个大学生的作息和学习时间都趋于个性化,教师授课不再以行政班为单位,而是以选课班为整体,相较于班级、专业的概念的逐渐弱化,以寝室为单位的小团体化更加突出,寝室成员间学习风气、生活习惯的相互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对于学生寝室的管理不应只停留在检查安全、卫生的状况,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学生寝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现状。指导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多开展有利于宿舍文化建设的活动,比如寝室设计大赛,优秀示范寝室展示等。

2.3优化社团活动,避免资源重复浪费。社团的归属管理和活动的指导一直是高校存在的一个问题,有些学校根据社团性质的不同,将社团分为专业社团、公共社团和公益社团。专业社团由院系团总支管理,公共社团和公益社团由学校团委管理。但对于某些社团始终存在管理盲区。一是无人指导;二是经费开支不公开、不透明;三是社团活动质量不高,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就使得本来设计初衷很好的社团没有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从制度层面,学校对于社团的管理应明确细分,指定相应的指导老师,负责理论指导、监督活动过程、制定管理细则等,切不可放手给学生负责人全权负责。

3、形成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制度

从学校制度层面,学校应该对校园文化进行充分提炼和加强宣传,以增强大学生对学校历史、文化的认同,从而产生自豪感和存在感,比如根据高校特色设立校歌、校训,设计校徽等。笔者所在的高校,其校训为:厚德达理,励志勤工。其内涵是以德育为本,培养师生诚信、宽厚的健全人格,崇尚科学,孜孜以求,努力追求科学真理;勤学苦钻,连就精湛技艺,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学校提倡传承“黄岭精神”,其内涵为:勤奋求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校兴我荣。[2]从上可知,校训、校园精神等制度规定犹如一盏明灯,为迷茫的大学生回到正途,指明了前行的方向,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学校的这些文化制度能够较好地形成对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助力,为工作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