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语の研究及其声韵观综述

广东语の研究及其声韵观综述

《广东语的研究》是台湾地区的日本人著作,也许应归属于台湾的汉语方言研究之一。香坂顺一先生在台湾期间,学术和教学重心都在“广东语”上面,除了《广东语的研究》以外,还编有《广东语会话典》(1943年著作,508页,和林耀波合著)、《北京语对照广东语研究》(1943年,4+8+686页)、《北京语广东语对照华语读本》(1944年,62页)等三本书,都在台北出版并刊行③。香坂顺一在回到日本任教的前十余年,还在《中国语学》和《人文研究》发表了几篇有关广东语语法、词汇和变调的文章④,后来研究重心就转往近代和现代汉语的词汇了。他的广东语研究,由于在日本和台湾,只是“边缘”术,因此逐渐被台湾和日本共同遗忘了,一般语研究书目并未著录,只有甘于恩《语与文化研究参考书目》中著录有他的《语之研究》(应即是“广东语的研究”),载明其出版时间为1942年、地点为台北,而不详其印刷出版单位和页数⑤。日本人竹越美奈子的《早期粤语文献目录(稿)》登录此书时,认为初版者为台北高等商业学校调查课。但是,该书出版当时似乎只是以调查研究论文或报告书的形式,流传于学术界和行政机关,还不是流行于社会的刊物。其正式让社会大众获知、流通和购买,则是1974年台北的祥生出版社出版,以及古亭书屋发行的“再版”。

《广东语の研究》的内容

香坂顺一在《广东语の研究•绪言》,特说明“广东语”一词的含义是“广东省城语”,亦即“广州语”。因为其书发表刊行于台湾,因此还说明这一“广东语”,不是台湾人指称“客家语”的所谓“广东语”(以有别于指称“闽南语”的所谓“福建语”)。因此,香坂顺一这个说明,也可提醒后人,不可把“广东语”径行转译为“粤语”,以免张冠李戴。《广东语の研究》这本著作,正文316页,包含12部分(章)①:【一】广东语在中国语里的地位【二】广东方言的成立【三】广东语的种类和势力【四】广东语和其他方言的比较【五】广东语和北京语【六】广东语拉丁化的两个方案———广东语的表记问题【七】广东语的特征【八】广东语中的隐语、歇后语和谐谑语。【九】广东语的发音【十】广东语发音表记法私案【十一】关于广东语的著作【十二】《北京•广东两声音对照常用字汇》(各约7000字音)从章目上可以看到该书的内容,作者自言“主眼点”在广东语“常用文字的声音”,同时考虑到已经修习北京语的人能继续学习广东语,因此作了两语音读的对照字典,而该书《凡例》(应该视为台北高等商业学校调查课的对这本书的介绍)说该书的主眼点在“广东语的表记问题(拉丁化)”和“北京音的对照”。其实简单说来,该书的重点有“中国方言分布和广东语的地位”“广东语和其他汉语方言的比较”“广东语的表记问题”“广东语音韵论”“广东语-北京语常用字音对照”这五方面,兼及广东语的俗语、歇后语、谐谑语和历来相关著作评介。除了综合向来的广东语研究成果以外,香坂顺一还试着在若干地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评骘意见,因此这本“调查报告”值得现在重新审视。关于《广东语の研究》第八章中有关俗语、歇后语、谐谑语的介绍,是香坂氏所见约300条中的一部分介绍。除了每条都有词义、用意、内容、背景、文化历史等等说明以外,还进行民俗学的分析。可惜没有逐条逐字注音,对语言的分析也太少,应该属于“语言”以外的数据,本文暂不论及。此外,第十一章,对广东语相关著作,分为“日本人的著书”“中国人的著书”“西洋人的著书”等三部分共32种书籍的评介,让我们惊讶于香坂顺一以前的日本国居然有七本广东语的著作。同时也发现这些先前的著作,不论是日本、中国还是西洋人,大多是教材、辞典或介绍,学术性专书还没有出现。因此,《广东语的研究》一书很可能是第一本广东语学术专著。以下,我们从语言研究和语文教育观点,就《广东语的研究》中有关广东语比较、音韵与表记法等方面,进行评介。

广东语的地位、成因和分片说

香坂顺一的广东语地位说,虽然同意于王力,并非创见;但是他在第四章“广东语和其他方言的比较”中,仅取南中国方言就分出了六种:广东语、福州语、厦门语、客家语、潮汕语、海南语,如果加上北中国,他的汉语方言划分至少应该有七种。可惜他未能表彰己说,这可能是因为厦门语、潮汕语和海南话后来都被中国学者并划归属于“闽南语”,同时又和福州语同属“闽语”,而香坂氏在书中的划分,只能被认为是为了比较广东语的周遭语言,一时行文的方便所定名称,不是学术用语。香坂顺一对汉语方言分支以及广东语地位的看法,从书中处处运用方言音韵、词汇和语法比较的做法来看,他是可以自行运用语料来建立己说的。但是他的语言调查时间太短(可能只有一个暑假),工作重点又在广东语上面,因此在资料匮乏,又未能实地调查的条件下,只能参考他人之说而择其优了。但是,从他的结论来说,在缺乏全面汉语方言调查的情况下,可说是具有正确思维的判断。第二章“广东方言的成立”,首揭中国民族语言成立二因:“民族的迁移”和“异族的杂居”,来解释中国方言纷陈的现象,认为两粤地区(广东和广西)本为蛮族语言,后有汉民族的迁入混合,形成了“广东语”。

如果从现代流行的语言接触学来回观当时,香坂顺一的“两因说”是一个简约而有效的提法,同时其有关民族与语言接触观,尤其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语言原本和汉语同系,北方民族语言的接触影响为外来”之说,诚有足为现代人深思之处,可以视为略具“语言接触说”的先导人物,值得我们重视。第三章“广东语的种类和势力”先列举日本人福屋氏《日粤会话》中的广东的语言十二片说,分出:(1)南海•番禺系、(2)香山系、(3)东莞-宝安系、(4)韶关系(原作“昭关”)、(5)三水北江系、(6)四邑•新会•台山•开平•恩平系、(7)鹤山•新兴•赤溪•高要•四会•高明系、(8)封川、德庆、罗定、郁南系、(9)阳江阳春系、(10)高州石城钦廉系、(11)汕头•潮州系、(12)琼州系(中华民国时代的广东省包含海南岛和广西南部);以及王力的六系说,分为:粤海、台开、高雷、钦廉、桂南、海外。然后香坂氏专门以“声”(声调)为条件,提出“五系说”,亦即“广州系”“四邑系”“桂平系”“桂梧系”“准广州系”。关于广东语(粤语)的内部分类/分片,比较有名的,詹伯慧和甘于恩合著(2012)的《广府方言》第二章言之详矣,共列举七种说法,并且提出七系说(珠三角、四邑、两阳、粤西、勾漏、粤北、粤东七片)②,较有理据。不过,比较精确的说法,还要等甘于恩主持完成的、涵盖语音语法词汇数百条语项的《广东粤方言地图集》刊行后,运用统计数据为证据所提出的“粤语分片说”才是。至于香坂顺一所提的五系说,跨越两广,重视全面关照。同时,香坂顺一重视分类的“单纯-单层条件”,突出声调观点,运用单一的条件来分出粤语方言片,避免加入时空等多元的条件,这个做法有值得今人参考之处。#p#分页标题#e#

香坂顺一的方言比较论

第四章“广东语和其他方言的比较”的论述,香坂顺一用了不少功夫。他分别从:1.声(声调)、2.音(音节)、3.文字、4.语词(词汇)、5.使用人口和分布地域(含海内外分布地区)、6.实际上的势力(也分由中国国内和南洋华侨两端的经济、政治、军事、文笔等影响力来叙述)等六方面来论述。这章用来比较的方言都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汉语方言,有:广东语、福州语、厦门语、客家语、潮汕语、海南语等六种方言。比较时,他掌握若干要项,运用不少表格、数字、关系图等方法来进行实际的比较,避免空泛。书中的各项比较表,尤其是语词的比较表,相当有特色,体现了他在汉语方言学上的高度。此处不载。除了声调和语词以外,根据书中提供的资料,也可以替他制成表格。例如:(略)这个表是本文根据香坂顺一的资料制作的。上表的资料,香坂顺一处处声明未能有效调查,数据不能确知,因而可能距离事实甚远。但是,在香坂的作为中,他以数据化的材料和实际的各项语言内容,建立比较客观而接近事实的观照,这个思维是相当可取的。在声调、音节和语词的综合比较之后,香坂顺一提出“类似度”这个概念和术语,并且设法用“关系图”来表示。从类似者有线联系来看,六方言的亲疏,可以由关系图获得。在此章的最后,香坂氏也尝试综合六方言的相关资料,以顺位法来表示方言势力的高下。他的方言势力顺位是:(1)广东语(2)厦门语•客家语(3)潮汕语(4)海南语(5)福州语香坂顺一在70年前的这些作法,不论其优劣成功与否,都可以做为后人进行方言及其影响力探讨的参考。在方言、人口、政经文教社会都未有科学调查的70年前的当时,香坂顺一的做法算是先进的。

方言比较及广东语特征说

(一)广东语和北京语的比较

“广东语和北京语”一章对北京语和广东语进行了比较。他指出,语言的比较应该分从“文法”“语词”和“发音”三端来进行,但是实际比较时,他还放入“文字”一项。在音节上,列举九项来比较。本文试为之制表如下:(略)这九项的顺序,本文略作调整,“子音”就是辅音,“元音”就是元音,“附声元音”就是带辅音尾的韵母,“音头”就是“声母”,“+、-”表示有无。香坂顺一在书中陈列并讨论了广东语的声韵调及其表记法,还列有两种声韵调配合表,又有两语的字音对照典,因此,此处的各项数字,虽然没有说明所据为何,却是应该不无根据。这个简单的比较,虽然还有不足,却是一种比较客观的异同说明。在声调比较部分,此书列举两语的声调及调名,并未对照比较。本文试比较如下表:(略)声调的调值还用音谱(五线谱)来进行比较,这就把声调的调类、调名、调值都进行比较了。语法方面未作全面比较,仅就(圆括号中的文字与符号为概约的现代说明):1.“表示到达方向的介词”(上-去;到-?)①、2.“表可能的助动词的后置”([不能+V]-[唔V得])、3.“比较的场合”([多+V+数量]-[V+多+数量];[太+X]-[X+过头];[先+V+O]-[V+O+先];[再+V+补语]-[再+V+补语+添])4.宾语的位置([给+O1+O2];[给+O2+O1])5.量词的差异(都有量词,但是多有不同,原书省略语例)6.现在完成的表现法([V过O];[有V过O])7.人称代名词领格的表示(不分单复数都用“的”;单数前用“?”,复数前用“鶣”)香坂认为,方言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音韵和语词上。语词方面,该书分列代名词、形容词、动词、助动词(一)、助动词(二)、副词、介词、连词、名词(又分出人伦关系、职业、日用品等小项)等品词(词性),列举66词来进行两语比较。方言的比较,关系到语言是一个多层面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因此内容是相当大的。香坂氏的方言比较论,虽然限于篇幅,不是专论,但是他周全照顾,多方并进,设法运用最少的文字来对罕有机会接触汉语的日本人,转述不同汉语的面貌,相信从一个七十年前的日本人初步接触汉语方言来说,这算是最丰富的。作为一个转述者或者语文教师,这个教材教法,真是基于语言研究所编成的好教材。从这里我们可以见识到日本和台湾当时语文教育情况之一斑。如果专从新近重视的“对比语言教学法”来说,在七十年前台湾的大学里和各级学校里介乎“对照-对比”的教材和教法,值得我们重加审视研究。

(二)广东语特征说

一般人都可以分辨出方言与次方言,可见各方言/语言具有足以别于他方言的特征。该书第七章“广东语的特征”,指出除了前六章所言以外,还可举出一些特征:1.具有出自“语”“徭语”(壮语、瑶语)的语言成分。如,音素以外,还有“古”(地名)、“六仆”(柚子)、“栏”(豢养动物处)、“?”(人称复数)等词。2.以“唐○”指中国。3.语尾“仔”“佬”。4.粤语有特殊用字(“?、鶣、?、言、鶤、?、鶪、鷉、硑、鶬、?、咕、喱、响、驳”等等)。在诸方言比较的基础上,想提出一个方言的某些特征较容易,而想提出所有的特征则困难,若想用若干特征来代表或区分方言,则又有另一层“如何有效选出特征”的困难。香坂顺一并没有表明这些特征可以代表或分出广东语,我们无法因此苛责。不过,他转述的上面7、8两点,不是语言上的特征,也无法验证。他自己提出的第6点,属于相同点,不算特征;他提出的第1点,属于历史的或来源的,不是语言平面的特征,但是如果改视为词汇上具有的非汉语成分,则可以算是特征。其余第2条属于构词上的特征,第3、4条是词汇也是语法上的特征;第5条是音韵上也是语法上的特征。换句话说,香坂顺一的特征说,后面三点是附带意见,前面五点是音韵之外的粤语方言特征。这些特征是从他广泛的汉语方言知识比较之下提出来的,不同于一般泛泛之说,应该是比较可靠的看法,当然,以今观之,在更深广的语言调查记录之下,我们应该还可以增加许多广东语(粤语)的特征。#p#分页标题#e#

广东语的音韵论

第十二章是北京语和广东语语音对照。其中第九章“广东语的发音”是最主要的部分。在第九章一开始说,为广东语著作的有二十多种,除了两三种以外,都不太可靠。其中,日本人的著作中,西洋人的著作大多囫囵吞枣,还把顺德人周冠山所著的《分韵撮要》误当作广州音;日本人的著作只有大正十二年(公元1925年)福屋正男的《日粤会话》和山下升的《广东语讲座》比较可用;中国人的著作中,“最能信赖的”“集大成的”“唯一的”“良书”是“学徒”①黄锡凌②撰写的《粤音韵汇》(香坂氏正文误写作“粤语韵汇”)。因此,香坂氏论广东语语音,以黄书为重要的参考、取则的对象③;香坂氏还以当时广州市中日语言学校讲师陈泉旺的实际发音为准,理出广州音的真实面貌。香坂顺一研究整理的广东语音系为:(略)并且列出19个声母与53个韵母的结合表。香坂顺一的这个音系和黄锡凌的《广州标准音之研究》一文所载音系几乎完全一样,只是有些符号的叙述方式不太一样,而又省略了例字,就是连单元音发音说明、“j”“w”出现在零声母而不出现在u?②和uk前的说明文字也大体相同。在声调方面,香坂顺一就有所发明与开展了。他指出了日本人的各种广东语著作对于声调的荒腔走板,然后先转述传统各家的九声分类与声调符号,接着就提出自己的“变入声”说与各声调的音读。陈列如下:高调中调低调平声(上平)平声(下平)上声(上上)上声(下上)去声(上去)去声(下去)入声(上入)入声(中入)入声(下入)还有变声变平声(变平)或超平。变上声(变上)变入声(变入)这些声调的调值③,香坂书中以文字描写,分别为:上平声———起始高强、直到音尾。上上声———像北京语的第二声,始低,接着上升。上去声———始终平缓,音尾自然消失。上入声———声高音促。像日本语“居つた”的“た”。下平声———始低,自然收音。像北京语第三调的前半,也就是上声变调的前半上。下上声———同于北京语的第三声,起始更低,接着上升。下去声———如同北京语的第一声始终平板,音尾稍微下降。下入声———如同上入声,音尾急促。可用日本语促音“居つた”的”つ”为理解要领。中入声———上入声和下入声的中间,始终平板的促音。变平声④———由上平声变得更高的调。变上声———比上声更为高些。变入声———入声变为上声而保留塞音韵尾。这些调值的描写,大抵分别相当于数字标调法的:5535335321132212变平声⑤55+(比上平更高)变上声35变入声35+塞音韵尾“变入声”这个名称是香坂氏有见于变上声中,既然入声变后还保留塞音韵尾,就是一种新的入声调,因此特别分立出来。从声调的设立原则来说,香坂是正确的。除了调类、调值、与变调之外,书中还详细举例说明了变调和文法的关系、变调和语用的关系,以及九声和韵母结合关系。广东语音韵论述,总的来看大多取之于黄锡凌,殆得其精华。虽然以一个母语音韵结构简单的日本人而言,由于调查时间短暂,其报告仅能参照他人著作,无法具有很多自己的创见。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知道,香坂氏的田野和文献调查能力,听音、辨音、记音的能力都是一流的。从这一点,结合来台湾从事台湾闽南语、客家语、和台湾南岛语研究的小川尚义教授(东京大学毕业生),以及一批南岛民族语言文化调查的学者来看,当时日本大学里的本地和外国籍的语言教授,对学生的语言调查记音能力训练是相当不错的。简单的说,就是当时日本大学的语言教育是相当成功的,否则无法训练出像香坂顺一这样成功的学生来。

香坂顺一的广东语拼音方案(表记论)

《广东语の研究》中“广东语拉丁化的两个方案———广东语的表记问题”使用了45页的篇幅,主要介绍了荻原氏1937年出版的《广州化新文字课本》中的广州语拉丁化方案,兼及锡凌的《粤语字母注音新法建议》,而他自己也勇于参与和创新。香坂顺一的“广东语发音表记法私案”,可能由于著作时间较短,出版仓促,加上打字匆忙,颇有前后不一致、排列失次、误为增删之处,下文尽量依照香坂顺一的原意,参考黄锡凌(1941)、冯思禹(1980)、李新魁等(1994、1995)的著作,为之加以修正调整,摘要附注。今将其内容纲目陈列如下:(略)并且列出18个声母与所有韵母①的结合表———《元音子音拼音表》(七个表)。(8)声调②上平上上上去上入下平12345下上下去下入中入6789变调者在该声调后志以“※”号。香坂顺一的《广东语发音表记法私案》中,原缺列声调符号方案,而他建议的声调符号见于p150的声调修正案,p157-172有声调拼音表和p182有《北京•广东语两声音对照常用字汇》前说明。三处三案有所不同,可见香坂氏在撰写报告书时,时间仓促,虽基本意见一致,但是标示声调的办法,未能定于一是。不过,在他形成《北京•广东语两声音对照常用字汇》的同时,应该是实用的声调标示案定型的时候,为香坂氏之最终案,故据以增补。香坂顺一这套广州语拼音方案,是在了解汉语方言的现实,了解粤语的音系、音位、音值、组合关系之后提出的,而且是在黄锡凌方案之后,针对众家优缺点提出的新方案,因此非常值得重视。关于这个方案,本文有几点意见:1.主张重视元音的长短、元音的是否能单独使用,并且因此来设计符号。我们知道有许多人因为汉语方言几乎都没有元音长短的区别,因此只重视这套元音的舌位高低,忽略其长短。香坂氏在他的拼音新案一开始便指出ā[a:]和a[?]、ō[o:]和o[?]分别是长元音和短元音的关系,并且为之设计长音记号,他说ā是“口腔十分开,发长音”(即[a:]);而a[?]是“口腔半开,发短音,不能单独存在。”又说:ō是“发长音,经常和u结合。”(即[o:]);而o[?]是“发音极短,用咽喉后部来发音”这个设计元音长短的符号,肯定元音长短的言论,重视一音素的多层面表现的观点,有助于了解语言的本质,有助于语言研究,有助于语文教育,因此应该受到重视。不过,可惜的是,香坂没有注意到e[e]和ê[ε]也应该一体对待。2.设计了具有介音u的韵母符号,同时取消了复辅音(复子音)gw/[kw]和kw[kwh]两个声母。这是他与所推崇的黄锡凌意见相反之处。黄锡凌的《粤音韵汇》具有gw/[kw]和kw[kwh]两个声母,有五十三个韵母,香坂顺一这个设计,增加了三十七个功能不大的韵母,同时又忽视了唇化声母的传统观点。这个设计改变了音节结构和音位概念,增加了书写符号的复杂性,不利于标音的简易原则,也增加了教学时的学习量。香坂氏如此做,导致音韵论和音标论的不同步,看似有所矛盾,却又容受。这可能是由于面对缺乏汉语环境的日本语环境,想在粤语教学中,与北京话参照学习中,运用比较相近的“开、齐、合、撮”四呼的概念,一以贯二,以取得比较省力的教学法所致。论学时求真,教学时求善,方便法门也可入道,香坂的措施失掉了语音结构的准确,却让学习者得到了比较容易的感觉。当然了,得失之间,是需要另行计算其优劣的。3.设计了êu以表示[?],设计了êü以表示[?y]。这个设计减少了?这个特殊符号的使用,同时,香坂氏也未采用?。这是因为?和?并不对立,而?无法由一般的打字机输入,为了教材印刷的便利,为了学习上的简易,香坂氏决定不用?,而用êu。但是,和ā、ō相同,êu的ê也外加了记号,如果从简易的要求来看,香坂氏的方案尚待再求改进。4.在声母上改变黄锡凌以浊声母b、d、g、dz表示清声母p、t、k、ts的办法。这个办法可能是看到黄锡凌的韵母采用国际音标的准确用法,而声母却不采用国际音标,前后不一致。香坂氏决定一律采用国际音标,增加了学生或使用者一辈子的后续学习力。香坂氏的方案还有许多优缺点,也有一些可以提供后人继续讨论的音韵观和音标论,但是作为一个初步的探讨,我们暂止于此。#p#分页标题#e#

结论

香坂顺一所撰调查报告《广东语的研究》罕为人涉及,该书综合以往的广东语研究成果,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评骘意见。本文就其中“中国方言分布和广东语的地位”“广东语和其他汉语方言的比较”“广东语的表记问题”“广东语音韵论”等重点内容作学术性评介。书中呈现出香坂顺一朴素的语言接触和科学的语言学素养,提出了形成方言(或语言)的“两因说”,广东方言的“五系说”(“广州系”“四邑系”“桂平系”“桂梧系”“准广州系”),方言的比较论,方言“类似度”概念,广东语“变入声”说,广东语拼音方案,广东语三对长短元音说,等等。这些学说即使在今天,都还相当吸引人。香坂顺一善于别择,勇于批评,学识精博,颇能立说。本论文除了是正其书仓促间的疏误、耙理其材料与体系、考证其时空背景以切实评介之外,重点在运用现代学术观点,重新审视,发掘该书的优缺点,加以评论,以作为了解粤语研究发展史之一助。对于粤语教学、方言研究史、中日方言研究的互动、音韵与拼音研究等方面,也提供了相关信息。从《广东语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意外地看到:70年前香坂顺一这位26岁的外国青年学者,他说的母语是缺乏字调的日本语,中国语的学习可能不到十年,而他的这本语言调查报告,居然具有超过当时汉语学者高度的语言学、汉语方言学、广东语研究和中国古今语言的读写修养。同时也看到,香坂氏在书中处处尝试客观、系统、明确的科学方法,虽然不精到,但方向正确,方法可观。他在各相关论述中,虽然多处借助他人学说,但在博纳诸家学问以后,有所评述、有所创新,今日观之,仍有可读。虽然香坂顺一这本书的时效大多已经过去,但是却让我们意识到:在建立粤语研究发展史中,应该把香坂顺一的相关著作,补入早期研究的适当地位;在地域上,应该补入台湾地区或日本的相关研究者。同时,不免也对台湾和日本的学者培养制度、办法与过程感到惊异与好奇。于此,温故知新之乐,攻错砺己之心,油然生矣!

本文作者:董忠司 单位:广州暨南大学 汉语方言研究中心 台湾新竹教育大学 台湾语言与语文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