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的语言表达和协调意识

日语的语言表达和协调意识

 

一、日本人语言行为中的谦和表现   (一)敬语的自谦形式以及“型”表达中的低姿态表现   1.考察日语的谦和表现首先想到的就是日语的敬语表达形式。敬语在日语语法中占重要位置。敬语是讲话者为表达敬意而使用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使用敬语不仅要了解比如尊敬语、谦让语、丁重语、丁寧语、美化语等基本形式,同时还要掌握其在不同场合,不同的人物和关系下的调整和变化的活用方法,否则将无法与人正常交流。   日语的谦和特点在敬语的自谦形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讲话者提及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物时,会将“当社(本公司)”说成“弊社(敝公社)”,或“小社(敝公司)”;将自己的“著作”说成“拙作(拙作)”;将“自宅(自家)”说成“拙宅(寒舍)”;将“妻子”称为“愚妻(拙荆)”等,以此表示谦逊之意。同时在表达个人行为时会使用自谦语句,如“伺います(拜访)”;“まいります(参拜)”;“参上いたします(造访)”;“父(家父)がうかがうそうです”;“母(家母)が申しました”等,另外在与非亲密关系人的谈话中如果涉及到自我行为或与己相关人物的行为时,会套用“お~します”的句型,如“お伝えします(我来转告)”等来表达谦逊之意。   2.同时,在日语中还经常能听到比如”感謝の気持ちを込めて……(怀着感激的心情……)”这样的语句,也常常能听到家长教育孩子对人、对事要抱有感恩之心。也随时随地都可听到,比如”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谢谢)”,“お世話になりました(谢谢您关照)”,“ごちそうさまでした(感谢您的宴请)”等表示谢意的话语。而且除了上述的直接表示感谢的语言外,还有一些含蓄的表达方式,比如:“……頂きまして”、比如「いろいろ考えてくださいまして……(您为我考虑得这么周到……)等等,这里不仅包含了因得到恩惠或利益而感谢的引伸含义,也表现了讲话人的人品修养。   3.另外,日本人谦卑有礼还表现在什么场合讲什么话的“型”表达方面。在各种场合的开场白或讲话中,常能听到比如”不慣れでございまして(……还比较生疏)”,”至らぬ点も多いと存じますが(有很多不足之处)”,”何を申すも浅学非才(才疏学浅)”,”身に余る光栄でございます(不胜荣幸)”,“過分のおことば感激のほかありません(感谢之至)”等固定用语,尽管听起来都是客气的套话,但在注重“场合与型表达”的日本社会来说,这些表述是不可缺少的。   谦逊、客气、感恩及感谢是日语中不可忽视的语言特点,反映了日本人在与人交往的初期阶段保持距离的交往心理。   (二)请求及命令表现中的谦和姿态   1.除敬语的自谦表达外,以改变讲话方式,降低自身姿态来衬托他人的表现形式也不少见。请求表达就能反映这一特点。比如中文常用的“我给你……吧”的表现形式,如直译成日语就会成为“……て(で)あげましょう”。但这种方式除表示授予关系外还含有恩惠,施舍和居高临下的引伸含义,通常不适合对长辈、上司或非亲近关系人使用。   这种情况下如改说成“让我……吧”,就显得谦卑且听者不会产生受轻视的感觉。比如“(这个行李)我给你提吧(主体的我)”与其直译成“持ってあげる(持ってあげましょう),不如说成“持たせてください(让我来拿吧)”;或“お持ちしましょうか”听起来客气。同样的还有比如「これを聴かせてください」(让我听一听吧),或经常使用的请求表达方式“……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请允许我……)”,“休ませていただきます(请允许我休息)”,“ご報告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请允许我向大家报告一下)”,“……て(で)いただけないでしょうか(能不能……)”等等,说明即便自身为行为主体,但也希望在行动前先取得对方的许可,或许这样做并没有真正的意义,有时只是一种姿态,但却是日本人的一个文化习惯。「相手を立てる」(让对方感到有面子)就是这个习惯的根源,也反映了日本人不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的低调和自我行为调整的思维特点。同样的心态在命令语句中也有所反映。   2.提起命令句我们就会想到比如“早く座れ!(快坐下)”“手を出せ(伸出手来)”等命令形式。比如中文或英文的菜谱或服装裁剪指导书等会尽量使用简洁的语言,而这些语句如果直接译成日语,就会变成命令形式。但在日本的实际生活中,除特定的环境或关系外命令形式却很少使用,其中也包括上述的各种操作指导书。因为日本人认为命令句是上级对下级使用的语言形式,如使用不当会让对方感到“きつい(口气强硬,强势)”难以接受,有不敬之意。如表示比如“禁止进入”“禁烟”等命令语气时通常会选用汉字形式来表现。因为汉字传到日本尽管有千年历史,但在日本人的意识里汉字不同于日本自创语言,其命令程度较轻,汉字在此起有缓冲作用。假如必须使用和式的比如表达”……いけません(不许……)”等内容时,则往往会改说成“うまくいかない”(会造成……结果)或“失敗する恐れがある(会导致……失败)”,或者“……してはいかがでしょう(最好……)”等用带有规劝或告诫的方式来表现。日语尽管有比如「条理をつくして」(按道理……)、「忌憚なき意見の交換」(无保留地交换意见)等习惯说法,但实际上日本人不欢迎将客观事物直接了当地表达出来,他们更喜欢模糊的灰色空间,认为讲话稍加掩饰是聪明的表现,认为和谐重于道理本身,通常所说的团队精神实际上更多的是指团结或协调等心理层面的表现。这样的观念反映在语言中就出现了说话低调且给对方留有余地以及“听话听音”等的文化习惯。芭蕉的名句”謂ひ應せて何かなるか(没必要把话说破)”就说明了这一点。#p#分页标题#e#   二、谦和的言行是协调意识的反映   谦和的语言习惯与日本人的协调意识有密切关系。它是受日本的自然环境、社会历史和宗教信仰的影响而形成的国民价值观。   (一)稻作与集团协调文化的形成日本自古以来以农耕民为主,人们世代生活在狭小的区域,基本没有与其他民族接触的经历,他们视野狭窄,比较保守。在湿热多雨的栽种时节,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播种,需要集体的力量,也就是说农民耕种要稳定地从土地上获得收成,关键是要具有与人合作的精神。同时为维护集团意志,保证正常的生产环境,他们养成了比如采取共同协商,共同商议重大事宜等协调方法,以此提高全员的集体责任心,使成员在无意识中形成对集团的依赖感,增强集团凝聚力。因此在日本从孩童时期开始就注意进行集体协调训练和对集体的依赖性的培养,这也被认为是教育之根本。日本社会重视集体协调精神和能力,而且考虑问题及判断事物本质的标准都是基于这种农耕民的文化基础上形成的。   (二)人际关系本身就是日本人的同一性与宗教信仰相比日本人更依赖于人的相互合作和集团力量。日本人周围的人际关系本身就形成了每个人的同一性,他们的同一性是在集团中形成或存在的。比如日本人在自我介绍时往往会说我是某某公司的谁,而很少单单只说我是谁,或我是干什么的。因为日本人离不开某个群体,离开这个群体就等于丧失了原有的同一性。因此,他们会常常担忧自己被排除在群体之外,他们会把集团看成是自己背后的支撑,并作为命运共同体来维护,当然这就需要构成成员间的礼貌,谦让的协调精神。因此在日本社会协调性是主流价值观下形成的是同质观念,协调精神比个人能力和才能的培养和发挥看的更为重要,社会整体不欢迎有个性或个人主张过强的人,正所谓(出る杭は打たれる)棒打出头鸟,这样的人被认为是多事而会受到孤立或制裁。   三、日本人的谦和意识是积极向上的动力日本的集团协调意识是日本人具有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它存在于日本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谦和的语言和低调的行为成为社会集团和谐相处的重要手段,起着润滑作用。   日本有句老话「三つ子の魂、百まで」三岁看老。两千年形成的文化传统在近代化及工业化过程中起有决定性的作用。社会科学学者石田雄认为,日本近代化之所以取得了明治以来的飞速发展,根本原因在于农耕社会形成的传统得以实现的结果,这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力量。而且这种国民性格至今没有改变。最近在对900名20-40岁的公司职员进行的关于“希望进入公司的新社员具有哪些能力”的问卷调查的结果中,前三项分别是懂社会常识65.0%、懂礼貌59.8%、沟通能力强53.0%,由此可以看出以“社会常识”及“沟通能力”已成为对人评价的标准,也可反映协调意识这一文化习惯对日本国民影响之深远。   日本社会习惯以谦和低调有礼的态度与人相处,并习惯以同样的标准来评价他人,这就形成了约束自我的言行标准和以他人的价值标准调整自我的思维习惯,低调谦和的语言表达正是源于这样的国民意识。但同时,日本人谦虚的背后有着强烈的坚强意志,消极低调的处世姿态并不表示意志衰退,反之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精神,激发了日本人的不服输的向上意识,换言之不服输的竞争心就是源于承认别人强于自己的以他人为参照标准的日本独特的文化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