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序的理据性认知

英汉语序的理据性认知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一方面,语言直接反映一种文化的现实,一个民族的文化正是因为有了语言才得以保存;另一方面,语言的产生、发展和演变都离不开文化背景,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一个民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以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影响着一种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因此,语言形式上的某些差异能从文化中找到根源。另外,从语言形式来说,汉语与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典型的分析语;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是综合-分析语。不同的语系有不同的句子形态特征,英语重形合:英语句子逻辑衔接较多,主句、从句、子句嵌入比比皆是,句子层次分明,形成“信息树”的结构;汉语重意合:汉语句子多呈原子结构,短句铺排较多,形成流水句。这种句子形态的不同经常会导致英汉语序的不同,其中差异比较大的主要是主语、同位语、定语和状语。下面将讨论这四种语序的差异并从语言形式和文化的角度阐述其理论依据。   一、主语选择的差异及其理据性   (一)差异性   首先,从语言形式来看,英汉主语差异主要表现在下面几种情况:   1.无灵主语与有灵主语。所谓无灵主语就是用无生命的物体或抽象概念作主语;有灵主语是用人或动物作为主语。英汉句子相比而言,英语中以无灵主语作为起点的句子要比汉语的比例高得多   2.被动语态与主动语态的使用引起的主语选择差异。英汉主语不一致的另一个原因是英汉被动语态与主动语态使用频率的不同。英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十分广泛,而与之对应的汉语当然也可以用被动语态,但由于汉语语言习惯的影响,大部分英语的被动语态要用汉语的主动语态来表达,因而就形成了英汉之间的主语不一致现象。   3.英汉隐喻使用的不同造成的主语选择差异。   莱考夫等人把隐喻看作是一种认知现象而不是纯粹英汉语序的对比及其语言文化的理据性郭芋坊(新疆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的语言现象,认为“隐喻的本质是指借一件事物来理解和经验另一事物”。[1]   是从一个概念域(源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目的域)的结构映射。作为源域的“一件事物”是隐喻认知的基础,通常是人们所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东西,作为目的域的“另一事物”往往是无形的、难以定义、陌生而抽象的东西。文化差异往往使操不同语言者在认知事物,建立概念系统的过程中的隐喻性思维有所不同,这就有可能使得英汉句子在表达同一意义时会使用不同的主语。例如:MythanksalsogotothosewhostillstuckbymewhenIfellondarkdays.(译:我还要感谢那些在我处境艰难时支持我的人。)英语中“Mythanks”为抽象概念,被赋予了人的动作:“go”,而被隐喻化;汉语句式中若选择“Mythanks”的对等词作主语,则是无法说得通的。所以英汉句子结构中主语的选择出现了差异性。   (二)理据性   无灵主语、被动语态在英语中使用的频率要比汉语高,所以英语句子常以物体、抽象概念、抽象名词等作主语;与之相反,汉语多使用有灵主语和主动语态,隐喻的使用和英语也有所不同,导致汉语常以人或动物作为主语。这一现象归根于中西方文化思维的差异:中国文化注重主体意识,西方文化注重客体意识。中国哲学主张人和自然、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把认识和情感融合在一起,注重意念参悟,这种思维方式对汉语的影响体现为主语的主观性:汉语常以人和动物为主语;西方哲学受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和理性主义的影响,强调以自然科学、实证科学为基础,主客体分离,注重理性思维,在语言上则体现为主语的客观性:英语常以客观事物、抽象概念做主语。   二、同位语语序的差异及其理据性   (一)差异性   英语中表示职务、职业的同位语一般要放在具体人的后面,除“professor”,“doctor”可以做头衔来称呼人外,其他同类词象“engineer”,“manager”,“singer”,“president”等都没有此功能;而汉语可以用姓加头衔或职务来做称呼。   (二)理据性   英汉同位语语序的差异有其文化思维上的深层原因。中国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主张天人合一,世界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这种思想下形成家庭式或家族式的生产生活方式,这种群体式的生活方式极其重视“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社会关系及身份制度,这种思想在如今的汉语语言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中国人在称呼人时,会把能体现人的身份、地位的职业、职务、头衔及代表高辈份的亲属称谓放在姓前面,作为尊称,来表示对他人的敬意。与之不同的是,西方国家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万物是可分割的,强调个体的感受,形成个体之间自主、独立、平等的社会关系;称呼上的简单是社会关系在语言上的反映:英语中主要用Mr.,Mrs.,Ms来称呼人,只有在有必要介绍人的身份时才用同位语补充说明一下。   所以,人们对社会关系的不同层面关注的不同也会造成英汉同位语语序的不同。   三、定语语序的差异及其理据性   (一)差异性   汉语的定语往往置于所修饰的词之前;而在英语中定语有前置的也有后置的:除了单个的词(形容词、分词、名词等)做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前外(当然也有个别形容词、分词可后置,如somethinguseful),短语、从句做定语一般都要后置。英语中后置的定语有:分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不定式短语、介词短语、定语从句;而在汉语中,一般来说,这些定语都要置于中心词之前。#p#分页标题#e#   (二)理据性   以上句子顺序的差异是因为英语句子结构遵循末端重量原则和末端中心原则,[2]较长的句子成分须后置,以避免头重脚轻,达到句子的平衡;另外,英语SVO语言类型的语序特点决定了英语句子中的信息分布,即“S(旧信息)//V(新信息),[3]使英语具有“句首封闭性句尾开放性”[4]的特征,所以英语句子的后半部分会增加新的信息和新的内容;而汉语却没有明显地遵从这些原则。刘宓庆认为汉语恰恰相反:汉语的基本句具有句首开放性和句尾收缩性,或者句尾封闭性[4]的特点。定语在英语中是增加新信息的一个重要成分,所以多数会后置;而汉语的定语一般前置。   四、状语语序的差异及其理据性   (一)差异性   英语中可以作状语的形式很多,有副词、介词短语、不定式短语、分词、分词短语、形容词、形容词短语、复合结构、其他词组、从句等。英语中状语的位置比较灵活,可放在句前、句中或句后。汉语中状语的位置相对比较固定,往往置于句首。下面就各种情况简单例举其典型类型。   英语的介词短语“intheireyes”做状语,汉语中被前置。   (二)理据性   从上面的例句可以看出,英语的状语位置比较灵活,可以插到句中,也可以置于句首或句尾。汉语的状语通常放在句首,先介绍背景,奠定全句的基调,再详细介绍具体情况。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英语和汉语都是逻辑性很强的语言,但两种语言表达逻辑的方式不同。   具体地说,英语是综合-分析型语言,英语可以借助于形态变化(综合语特征)和主从句之间的连接词、虚词和词序(分析语特征)等来表达各种逻辑关系,[5]因而,英语的语序比较灵活,可以根据句子的意义和结构的需要进行编排;而汉语是典型的分析型语言,没有形态变化,而且很多情况下可以不用连接词,在表达从因到果、从主到次、从假设到推论、从事实到结论、从条件到结果的逻辑关系时,就必须通过语序来表达先后次序,所以,汉语的语序相对固定,尤其是状语的语序。   其二,英语线性思维与汉语螺旋式思维(直线思维和迂回式思维)的差异也影响到英汉状语语序的不同。英语通常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交代问题时采用从主要内容到背景的顺序;汉语则遵循从背景到主要内容的顺序:按照时间、逻辑的顺序先交代主要事物的背景,对事物先进行铺垫、渲染、解释,再引出主要内容。这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了英汉状语语序的差异,具体地说,英语状语的语序比较灵活,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结果、让步、目的、方式等状语一般来说置于句前、句中、句后都可以;汉语状语的位置相对固定:状语前置的多,后置的少。   五、结语   无灵主语与有灵主语在英汉句中选择的差异,被动语态与主动语态使用的偏好,隐喻思维模式的差别都会造成英汉主语选择的不一致;英汉句法结构中同位语、定语、状语的语序也有所不同。从语言形式本身分析,汉语是分析型为主的语言,因此语序较固定;英语是分析-综合型语言,英语可以借助于形态变化(不定式、分词、动名词等)和主从句之间的连接词等,来表达各种逻辑关系,因此语序既有固定的一面又有灵活的一面。除了以上表现在语言形式层面的原因之外,英汉语序的不同还有其源于文化、思维的深层原因:主体思维和客体思维的差异、社会关系中群体和个体侧重点的不同、直线思维和迂回式思维的差异等。了解英汉句子之间几种主要的语序差异以及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对英语学习、翻译等活动都会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