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体系与生态质量监管

环境管理体系与生态质量监管

1、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产生

随着科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类改造和利用大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在取得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代价。仅化石燃料的燃烧这一项,造成大气中CO2含量增加,带来全球温室效应、酸雨、大气层等环境问题。资源短缺、环境破坏等生态危机迫使我们认识到自然界抗争的力量。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正视环境问题。我们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只是作为一种市场行为向消费者表明产品质量,忽视对环境的危害。仅质量管理是不全面,不可持续发展,它忽略“地球的质量”。于是衍生出另一种技术壁垒“绿色壁垒”。

1972年6月联合国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通过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呼吁人类不要把生态破坏问题留给下一代。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发表了《关于环境与发展宣言》,阐明了人类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做出抉择和行动方案,强调了加强全球环境问题的国际性和建立伙伴关系的重要性。

1992年国际IS0成立了“环境特别咨询组织(ISO/SAGE)”,并于1993年6月正式成立了“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ISO/TC207)”,宗旨是:制定和实施一套环境管理标准,规范企业和社会团体等组织的环境质量,使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减少人类各项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以达到节约资源,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于1996年10月1日,ISO组织正式颁布了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我国标准化组织,已于1997年5月27日正式批准等同采用ISO14000系列,其编号为GB/T24000—ISO14000。

2、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意义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即绿色质量管理,其特点是:1、产品质量与环境质量相平衡,产品生态价值寓于社会、经济之中。2、全面质量管理(包括产品质量和环境质量),过程始于自然—生产—消费—终于自然。3、生态系统管理贯穿于产品形成过程。4、建立生态系统管理和保证体系。结合ISO14000环境管理实施,推行绿色质量管理,其模式为:1)森林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一体化管理模式。2)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管理模式,按功能森林划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林进行分类经营。3)森林多效益综合管理模式,以获取木材为目的转向游憩、放牧、生产木材、保护集水区和野生动植物等综合管理。4)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与ISO14000标准有效结合,将ISO14000这一科学管理手段有效实施从而达到环境保护和保证生态质量,建立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体系与实施。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实质上就是一种组织管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传统森林经营发展为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是必然的。现代林业已经融入整个“人类———自然———社会”这个大系统中,成为一种社会生产和社会服务过程。建立比较完善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体系,把ISO14000标准管理理念融入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实施ISO14000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福建福人木业有限公司十分重视企业的环境保护管理,早在1992年,公司就被评为全国环保先进单位和全国绿化先进集体。2004年公司为了进一步改善环境,提高全员环境意识,又按照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要求,建立健全了公司的环境管理体系。2004年4月19-21日,经中环(北京)联合认证中心4位国家审核员三天的严格现场审核,认为公司的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是有效的,符合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现场审核通过,推荐认证注册。这不仅标志着公司的环境建设又上了一个新的水平,而且对改善公司对外环保形象,促进公司持续改进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现以福人木业有限公司为实例介绍实施ISO14000工作的具体步骤是:

(1)首先确定管理者代表,组建工作班子,确定1名分管此项工作的领导,成立贯标科。会同相关的管理人员共同组织开展贯标工作。

(2)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分期分批进行ISO14000系列培训;请具有咨询资质的机构派资深专家对相关人员进行系统的ISO14000标准讲解;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广泛的贯标宣传,提高企业员工对环保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贯标意识,参加环境管理标准培训班,并经考试合格取得相应的证书。

(3)实施环境现状的测试和评价,明确环境因素。

(4)进行企业环境初期评审,评价企业执行环保法律、法规的情况及环保现状,明确实施ISO14000贯标后所要达到的各项环境经济技术指标;组织进行可行性讨论,把环境管理体系的关键职责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

(5)参照ISO14000标准体系,编制环境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环境管理手册明确各部门和领导的主要职责,及开展贯标所提出的环境方针和承诺。相应的组织机构程序文件应包括17个要素22个文件,内容涵盖各部门。

(6)组织各部门对程序文件的可行性进行充分的讨论,以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消除分歧,使环境手册和程序文件更具有可操作性。

(7)由贯标科和相关科室的程序文件编写人员,对初始评审并经修改后的程序文件,结合ISO14000标准,根据国内外的实施经验,进行程序文件的系统性修改,使之既符合GB/T24000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又能切合生产的实际,具备可操作性。

(8)将程序文件下发到各部门学习讨论、使各级管理人员和相关操作岗位都明确各自岗位的环境职责,明确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9)进行内审员培训,选派各部门主管环保的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具有ISO14000内审员培训资质的培训,经培训考核取得环境管理体系内审员资格,并由最高管理者发给内审员资格委托书。

(10)最高管理者环境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

(11)进行内部环境管理评审(内审),对评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并及时发出不合格及观察项的整改通知单,限期组织整改。

(12)有针对性地实施环境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改进,并对改进进行复审。

(13)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由最高管理者组织进行管理评审。

(14)对管理评审中的不合格事项,进一步落实整改,使环境管理体系进入新一轮的运行,并使之保持PDCA循环。

(15)向有关认证审核资质的第三方机构申请进行现场审核,并对审核中发现的不合格项和观察项进行即时整改后,由该审核机构在第二次现场审核认证中予以确认,对第二次审核中新发现的次要不合格项和观察项进行整改,并将整改情况报认证审核机构认可,方可获得通过审核的相关证书。#p#分页标题#e#

4、结束语

我国已经开始重视ISO14000环境体系的推广和实施,为了有效开展这项工作,提出几点建议:1)国家应将ISO14000标准法制化,进行强制性推广实施;2)媒体从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加大对ISO14000的宣传力度;3)提高环保部门服务意识,进行人员培训和宣传工作。4)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扶持ISO14000的认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