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消费与生态消费的联系探索

贫困消费与生态消费的联系探索

作者:徐泽岭 单位: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

消费为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它关乎人的发展和幸福,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这是一个以消费为主的时代,不理解消费就不能真正懂得这个时代,而要真正理解消费就离不开我们的现实生活。现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消费多元化的社会,多种消费观念、消费形式并存,它们既相互冲突又相互交融、相互依存。面对复杂的消费局面,怎么样处理各种消费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就对贫困消费和生态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些揭示和探析。

一、贫困消费

1.何为贫困消费

贫困消费简言之就是贫困的消费,也可理解成因“贫”而使消费变得困难,它是一种有缺陷、不完善的消费。处于贫困消费状态下的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很少或者根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关于消费什么、如何消费他们都不能够自由选择。贫困消费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所导致的消费物品短缺;二是社会消费品极大丰富人们却没有能力去消费。关于贫困消费这个概念,以前还没有人使用过,要想进一步深入了解贫困消费,首先就要从贫困这个词说起。贫困作为社会中常见现象,古今中外的许多思想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都对“贫困”概念的含义作出过解释。中国古代将“贫困”释义为财物极为缺乏的艰难窘迫境况。关于“贫”,《说文》释义:“贫,财分少也。”《广韵•真韵》曰:“贫,乏也,少也。”关于“困”,《广雅•释诂四》释义:“困,穷也。“”困”的另一个含义,是指处于艰难窘迫或无法摆脱的境地,即困境。英国的奥本海默(Oppenheim)在《贫困真相》一书中认为:“贫困是反映物质上、社会上的和情感上的匮乏。它意味着食物保暖和衣着方面的开支要少于平均水平。”《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世界银行给贫困所下的定义是:“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综合古今中外有关贫困的释义,我们认为贫困不仅仅是指经济上的贫困,而且涉及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也就是说,贫困除了指物质的匮乏、低水平的教育和健康外,还包括风险和面临风险时的脆弱性以及不能表达自身需求和缺乏相应的影响力。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贫困消费是个人、家庭或群体因没有足够的资源、能力和机会去获取他们那个社会所公认的,一般都能享受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加社会活动所处的消费状态。

2.贫困消费的特征

贫困消费是一个动态概念,它不具备确实性,会随着时间和空间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对于社会中的贫困消费问题,我们比较容易地根据一些现象,如缺吃少穿、营养不良、没有足够收入、无法获得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等作出直观判断,但却很难对贫困消费作出抽象判断并从概念上准确把握它。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经济背景下贫困消费所呈现出的特征会不一样。不同的政治信仰、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不同身份的人对贫困消费的理解和评价也不一样。由于贫困消费受到政治、经济、历史、地域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贫困消费具有三个主要特征:a相对性,b动态性,c主观性。贫困消费具有的这些特征使我们在解决贫困消费问题时只能减轻贫困消费、治理贫困消费,但却不能消灭贫困消费。处于贫困消费状态下的人因缺少自由、人的主体性受到压抑、自身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迫切渴望改变这种局面。要解决社会的贫困消费问题需要社会的发展,在这种发展中使社会消费品短缺的局面不断得到改善,人们的消费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二、生态消费

1.生态消费概述

生态消费是一种绿化的或生态化的消费模式,是基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严重失调等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它是指既符合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满足人的消费需求,又符合生态生产的发展水平,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一种消费行为,它把人类的消费纳入生态系统之中,接受生态系统对人类消费的约束,使之与生态系统协调统一,是一种高层次的理性消费。生态消费所倡导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和消费模式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且体现了人们科学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显示出高层次的精神文化内涵。

2.生态消费的过程性和层次性

生态消费不是一种既定的状态,而是一个发展过程,它需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去实现。生态消费本身具有不断超越现实的理想诉求,首先,生态消费具备一种理想性的诉求;其次这种理想的诉求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是不断地进行着自我超越的。随着社会现实情况的不断变化和时代的发展,我们一旦改变、完善了今天的不生态消费行为,明天还会产生新的不符合生态消费要求的行为,明天的不生态消费行为一旦改变、完善,后天还会产生新的不生态消费行为,只不过今天、明天、后天的不生态消费行为在层次、角度甚至标准方面都有所不同而已。我们也可以从人自身来理解生态消费的过程性,这是因为人本身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物。这种超越性首先表现在自然提供的天然资源只有在人的改造下才符合人的生存需要,也就是说人的生存就是要使自然物发生符合人的生存需要、要求、愿望、目的的变化;人的超越性其次还表现在人的自我超越上,人对现实的不满不只是对自然存在物的不满,也是对自身存在状况的不满,人总是力图不断超越自己的生存现状,使自己的存在状态不断趋向一个完美的境地。如此一来,人的需要、要求、目的、愿望就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着的,不断提升着的状态之中。

三、两种消费之间关系的探讨

针对贫困消费和生态消费的关系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肯定生态消费否定贫困消费。因为贫困消费作为社会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只能减轻,不能被消灭,它和生态消费在一个社会中共存已经成为一种客观事实。只是说,生态消费作为消费的一种理想诉求,是当下最合理的一种消费模式,但它并不能代替其他的消费方式。贫困消费作为我们社会存在的一种现象,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生态消费相对于非生态消费,在贫困消费中既有生态消费行为也由非生态消费行为,两种消费之间存在着相互交叉和重叠的部分。笔者认为贫困消费和生态消费之间应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使他们形成既相互矛盾、互有冲突又相互依存、互有补充的一种关系。#p#分页标题#e#

因为这种张力的存在,在解决贫困消费的过程中才不至于滑向消费主义,使人的消费需要和人的需求有一个合理限度的自我裁决。有了这种张力,使社会的发展不至于停滞不前,因为人的需要是不断满足和生成的,它会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变化,这种变化和满足的过程使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贫困消费问题的解决和完善需要以生态消费为导向,它发展的目标不是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所倡导的那种消费主义,而是以适度消费和合理消费为核心的生态消费。贫困消费关涉到发展,生态消费关系到这种发展是一种怎么样的发展,关涉到发展的质量,贫困消费和生态消费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发展的公平性和效率之间的关系。“关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有多种阐释。其实,只有把公平理解为平等时,它才与效率构成矛盾关系。如果把公平理解为过程公正、机会均等,那它本身就与效率一致。所以,与效率构成对立统一关系的公平只能理解为平等。”从过去的历史来看,平等更多地涉及人与人之间的统一关系,效率更侧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关系。要具体讲平等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易小明教授在《文化差异与社会和谐》中得一段话非常好“:而平等,其背后站立的就是人的类同一性,人们之所以要求平等,就是因为大家都是人,都具有共同的类本质属性。但同时,人之间又有差异,只有将这种差异对象化到劳动过程和分配结果,人的积极性才会充分发挥出来,社会才会有效发展。如果说公平更体现人的同一性,那么效率则更体现人的差异性,如果说求同更体现着人为原则,那么求异则更体现着自然原则。所以,人类既要公平又要效率的发展模式,其实就是要求在同一原则与差异原则、人为原则与自然原则之间达到一种平衡:人类既不要过于追求公平也不要过于追求效率,既不要过于人为任性,也不要过于依循自然,人类只有二者兼顾,才能和谐发展。”贫困消费和生态消费之间的平衡并没有一个恒定不变的支点,两种消费模式会处于此长彼消的动态发展过程之中,就像人行走的双腿一样,总是一前一后不断地在运动中达到平衡。

四、发展生态消费力的几个着力点

发展生态消费力,我们需要在消费力主体和客体以及消费环境等方面作大量工作。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第一,消费力主体必须端正价值导向作用,培育高层次生态消费观念。第二,完善消费力客体,大力发展生态的产业、生态的产品(绿色产业、绿色产品)。第三,优化消费的环境。此外,要加强保护生态环境法制建设、生态知识方面的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制定了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法规,但其中有些法规,还进行了一些修订,只是这些法律的具体条文规定方面,对破坏生态环境的处罚还不够严格,峻法严刑,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关于贫困消费和生态消费之间的关系问题本文只是进行了一些初步探讨,我们想要深入了解,还需要进一步加深认识,在此基础上开展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