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消费难题的反思

生态消费难题的反思

作者:铁明太 单位:湖南对外经济贸易学院

生态消费观是指人类在消费的过程中,追求人类与生态同生存、共发展的和谐观念。生态消费观既强调消费的必要性,即以一定的服务和产品满足人类的需要,又强调消费和再生产等其他环境与环境的动态平衡,即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和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1]。生态消费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人类所消费的产品应该是对人体健康有益的、不受污染的产品;其次是人类在获取即生产、使用消费品时不应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因此,生态消费要求消费者具有较高的生态消费观念和生态消费能力,消费品对消费者没有现实的或潜在的副作用,消费品的生产过程、消费过程和消费结果都是生态的,不会对其他社会成员或生活环境造成不良影响[2]。生态消费是国际消费发展的总趋势,在美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70~90%的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都会重点考虑生态因素[3]。我国生态消费大众化虽然已经起步,但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考虑生态因素的比例仍然不足20%[4],非生态消费的问题十分普遍。因此,有必要按照以人为本的消费观,重构建立在人类、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基础之上的生态消费新模式,促进生态消费大众化的形成。

一、生态消费的必要性分析

生态环境的恶化促使人们不断探索新的消费模式,生态消费也就应运而生。发展生态消费,是提高居民消费质量,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著名消费经济学专家尹世杰教授曾指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人的发展,在于满足人的包括生态需要在内的需要”[5]。人的发展,首要条件是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而消费质量是生活质量的主要内容。发展生态消费能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质量,进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而优美的生态消费无疑是经济和谐和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消费质量改进的重要标志,它反映了消费的未来趋势,因而有利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缓解我国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而生态消费有利于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形成[6]。一方面,树立生态消费理念,可以促使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另一方面,生态消费可以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保证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实现。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既是生产、分配和交换的结果,也是影响交换、分配和生产的关键因素。生态消费主张利用无污染技术、节能技术进行清洁生产,这是对传统的粗放型生产和非生态消费的否定,因而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7]。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生态文明的发展观和实现观,而生态消费本身蕴涵了一定的伦理道德价值,它强调在消费过程中的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性,倡导科学合理的消费方式。因此,生态消费的发展是推动生产向可持续方向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途径。当社会成员普遍具有较高的生态、环保意识,并能据以实施自己的消费行为时,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也就有了保障。绿色贸易壁垒是我国食品和农产品出口贸易中所遇到的突出问题。我国之所以成为受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影响最大的国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生态消费问题的忽视[8]。生态消费的发展会促使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化,推动农业科技需求市场和绿色产品市场的形成,从而有利于引导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降低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产品贸易的影响。总之,生态消费是实现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契合点,也是人类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和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长远目标的必然选择。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只有倡导生态化的消费方式,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社会可持续目标才能得以早日实现。

二、我国生态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生态消费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然而,我国生态消费方面存在的问题却十分普遍,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

(一)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在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固体废弃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持续增加。虽然我们已经认识到经济粗放式发展的弊端,但经济发展模式并没有根本性的改观,一些地方片面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以环境污染换取暂时的经济增长,实际上是以环境成本换取经济成本[9]。由于环境成本具有自我增值和更新能力,以环境成本换取经济成本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环境的变化具有不可逆性,当环境破坏超过其自我修复能力时,其后果可能是经济成本所无法弥补的。

(二)绿色产品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绿色产品是指从生产到使用,再到回收处置的整个过程中,都符合特定的环保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并有利于资源再生和回收的产品。“绿色”不仅要求产品本身质量符合环境、卫生和健康标准,其生产、使用和处置过程也要符合环境标准。目前,我国市面上的绿色产品存在总体质量不高、绿色标志认证不严、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等特点,导致国内绿色产品有效需求不足[10]。这一方面是由绿色产品价格较之传统产品价格高,消费者绿色意识淡薄引起的;另一方面也与专业的绿色产品加工运输途径和销售门店稀缺,绿色产品流通渠道不畅通有关。

(三)生态法律体系不完善与传统消费模式相比,生态消费需要更多法律、政策扶持。目前,我国与生态消费相配套的政策、法律支持体系仍然不完整:首先,现有的法律法规缺乏配套的实施细则,难以成为执法部门的依据,无法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破坏行为;其次,我国现有的生态法律体系上还存在一些漏洞。例如,在注重保护消费者权益立法的同时,忽视了消费者生态环保责任的立法,仅仅是制定了一些缺乏法律效力的条例;再次,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能力的约束,目前我国环境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例还不高[11]。#p#分页标题#e#

(四)生态消费服务体系不完善生态消费需要配套的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和管理服务。首先,在技术服务方面,生态消费是建立在发达的生态产业基础之上的。尽管目前政府已经将生态技术作为高新技术加以重点扶持,但在农业资源、能源、原材料的综合利用,以及节水、节能、节材新技术、新工艺等关键技术的攻关上,尚未取得明显突破,生态产业体系没有形成;其次,在信息服务方面,生态产品的开发、生产、运输、销售都离不开信息支持,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的生态信息交换平台,生态消费系统中各类市场主体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也就难以建立稳固的信用网络体系[12];再次,在管理服务方面,由于生态产品认证制度不健全,认证管理混乱,加上由于科技投入(特别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没有形成对生态产品的方便、快捷、经济、易普及和掌握的检测技术和检测手段。

三、促进生态消费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生态消费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促进生态消费模式的形成,主要应采取以下积极措施: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和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存在物质代谢的产业共生关系。循环经济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节约经济,它强调一种节约资源的、生态的、保护环境的、资源投入产出比较高的经济运行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推动我国生态产业的发展。发展循环经济,首先是要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把节约能源资源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攻方向,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集约化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其次,要以提高质量作为切入点,在全社会倡导节约、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倡导绿色消费等现代消费方式,提高消费质量;再次,要加快建设节约资源、能源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攻关和产业化研究。

(二)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应从经济、法律和政策等多个层面入手。首先,从经济层面看,就是要运用经济手段,培育绿色消费热点,扩大绿色消费市场。绿色商品价格相对较高,对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和价格承受能力都有一定要求,政府要运用财税、信贷等手段,提高民众绿色消费能力;其次,从法律层面看,应完善相关法律,转变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方式,变传统的消费模式为适度的、生态化的消费模式。同时,要通过生态立法,继续完善我国生态法律体系,以法律的手段规划企业和消费者行为,促使企业和消费者充分考虑自身行为对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再次,从政策层面看,各级政府要运用现行投资、信贷、税收结构等宏观经济调控手段,通过建立严格的排污收费、排污许可证核发、排污申报登记、环境保护经济刺激等制度,采取强制执行等手段,培育企业“生态营销”理念。

(三)不断创新生态技术个人为消费而劳动,社会为消费而生产,生产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都是为了消费的满足和改善。因此,消费是目的,生产是手段,消费需求的更新是技术创新的基本动因,没有消费更新的需求,技术创新将迷失方向。推动生态技术创新,主要是要以高科技为依托,建立生态化产业体系。只有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大力发展绿色科技,使绿色科技渗透到人类一切活动领域、特别是消费领域,并建立全国性的绿色产品开发体系和销售网络,生态产业体系才能真正建立,并得以持续发展。在推动生态产业发展过程中,要重点建立和完善绿色产品标准体系、认证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市场监督,突破“生产者主权”范式,站在“消费者主权”立场,制定和完善绿色消费政策,培育绿色消费市场。